李延是

《脈訣彙辨》~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遲脈(陰)

體象,遲脈屬陰,象為不及;往來遲慢,三至一息。

遲之為義,遲滯而不能中和也。脈以一息四至為和平,遲則一息三至。氣不振發,行不如度,故曰屬陰。

主病,遲脈主藏,其病為寒。左寸遲者,心痛停凝。遲在左關,癥結攣筋。左尺得遲,腎虛便濁,女子不月。右寸遲者,肺寒痰積。遲在右關,胃傷冷物。右尺得遲,藏寒泄瀉,小腹冷痛。

五臟為陰,遲亦為陰,是以主藏。陰性多滯,故陰寒之證,脈必見遲也。正如太陽隸於南陸,則火度而行數;隸於北陸,則水度而行遲;即此可以徵陰陽遲速之故矣。《難經·九難》曰:「遲者,藏也。」又曰:「遲則為寒。」《傷寒論》亦曰:「遲為在藏。」以陽氣伏潛,不能健行,故至數遲耳。

其所主病,與沉脈大約相同。但沉脈之病為陰逆而陽郁,遲脈之病為陰盛而陽虧。沉則或須攻散,遲則未有不大行溫補者也。

兼脈,有力冷痛,無力虛寒。浮遲表冷,沉遲裡寒。遲澀血少,遲緩濕寒。

遲而有力,有壅實不通利之意,痛可想見。遲雲陽伏而又無力,豈非虛寒。浮則表之候也,沉則里之候也,兼遲而為寒可必。血得熱則行,濕得熱則散,遲乃寒象,何以養營而燥濕乎。

按遲脈之象,上中下候皆至數緩慢。偽訣云:「重手乃得。」是沉脈而非遲脈矣。又云:「狀且難。」是澀脈而非遲脈矣。一息三至,甚為分明,而云「隱隱」,是微脈而非遲脈矣。遲而不流利則為澀脈,遲而有歇止則為結脈,遲而浮大且緩則為虛脈。至於緩脈,絕不相類。

夫緩以寬縱得名,遲以至數不及為義。故緩脈四至,寬緩和平;遲脈三至,遲滯不前。然則二脈迥別,又安可溷哉!以李瀕湖之通達,亦云小駛於遲作緩。持以至數論緩脈,是千慮之一失也。叔和曰:「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一損損於皮毛,二損損於血脈,三損損於肌肉,四損損於筋,五損損於骨。

」是知脈之至數愈遲,此時正氣已無,陰寒益甚,不過燼燈之餘焰,有不轉眼銷亡者乎!

白話文:

[遲脈(陰)]

脈象解說:遲脈屬於陰性,特徵為脈搏速度慢於正常,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三次。

遲脈的意義在於脈搏運行緩慢,無法達到中和狀態。正常脈搏應在每次呼吸時跳動四次,遲脈則只有三次。這表示體內氣息運行不足,未能達到正常速率,因此被歸類為陰性。

疾病相關:遲脈通常反映內臟問題,且多與寒症相關。若左寸部位出現遲脈,可能代表心臟功能不佳或血液凝滯。左關部位遲脈,可能是結石或肌肉緊繃。左尺部位遲脈,可能因腎虛導致排泄混濁,女性也可能出現月經失調。右寸部位遲脈,可能肺部受寒或有痰積。右關部位遲脈,可能是胃部受寒。右尺部位遲脈,可能是臟器受寒導致腹瀉或小腹冷痛。

五臟屬於陰性,遲脈同樣屬於陰性,所以主要反映內臟問題。陰性本質易滯留,因此寒性病症的脈象常會呈現遲緩。如同太陽在南半球時,運行速度較快;在北半球時,運行速度較慢。由此可理解陰陽對脈搏速度的影響。

《難經·九難》提到:「遲脈反應內臟問題。」又說:「遲脈代表寒性。」《傷寒論》也指出:「遲脈反應內臟問題。」這是因為陽氣不足,無法順利運行,導致脈搏速度變慢。

遲脈與沉脈的疾病類似,但沉脈反映的是陰性逆反及陽氣鬱悶,遲脈反映的是陰性過剩及陽氣衰弱。治療沉脈可能需用攻散法,而遲脈則多半需要溫補。

遲脈結合其他脈象:強烈的遲脈可能代表寒性疼痛,無力的遲脈可能代表虛寒。浮遲脈代表表面寒涼,沉遲脈代表內在寒涼。遲澀脈可能代表血液不足,遲緩脈可能代表濕寒。

強力的遲脈表示脈道阻塞,疼痛顯而易見。遲脈伴隨無力,代表虛寒。浮脈代表表面,沉脈代表內在,加上遲脈,可以確定為寒性。血液遇熱則流通,濕氣遇熱則散去,遲脈顯示寒性,如何能滋養血液並驅除濕氣呢?

根據遲脈的特性,無論在哪個部位都顯示脈搏跳動緩慢。有些訣竅提到必須用力才能感覺到脈搏,這描述的是沉脈而非遲脈。又有人說脈象模糊難辨,這描述的是澀脈而非遲脈。一息三次跳動非常明顯,卻描述為隱約,這應該是指微脈而非遲脈。遲脈若不流暢則為澀脈,若跳動中帶有停頓則為結脈,若浮大緩慢則為虛脈。至於緩脈,與遲脈完全不同。

緩脈的名稱來自其寬鬆的特性,遲脈的名稱則來自其跳動次數不足。緩脈每呼吸四次跳動四次,寬鬆而平和;遲脈每呼吸四次跳動三次,運行緩慢。兩種脈象截然不同,怎能混淆呢?即使像李瀕湖這樣博學的人,也曾將比遲脈稍快的脈象誤認為緩脈。以心跳次數來定義緩脈,這是他的疏忽。叔和曾說:「一呼一吸脈搏跳動一次稱為離經,兩呼一吸脈搏跳動一次稱為奪精,三呼一吸脈搏跳動一次為死亡,四呼一吸脈搏跳動一次為生命終結,這些都是損脈。一次損傷在皮毛,二次損傷在血脈,三次損傷在肌肉,四次損傷在筋,五次損傷在骨。」

由此可知,脈搏越遲緩,代表正氣越弱,陰寒越嚴重,就像油盡燈枯,隨時可能熄滅。

2. 數脈(陽)

體象,數脈屬陽,象為太過;一息六至,往來越度。

數之為義,躁急而不能中和也。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一晝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當五十周於身,脈行八百一十丈,此經脈周流恆常之揆度。若一息六至,豈非越其常度耶!氣行速疾,故曰屬陽。

主病,數脈主府,其病為熱。左寸數者,頭痛上熱,舌瘡煩渴。數在左關,目淚耳鳴,左顴發赤。左尺得數,消渴不止,小便黃赤。右寸數者,咳嗽吐血,喉腥嗌痛。數在右關,脾熱口臭,胃反嘔逆。右尺得數,大便秘澀,遺濁淋癃。

火性急速,故陽盛之證,脈來必數。六腑為陽,數亦為陽,是以主府。《難經·九難》曰:「數者,府也。」又曰:「數則為熱。」《傷寒論》亦曰:「數為在府。」此以遲數分陰陽,故即以配臟腑,亦不過言其大概耳。至若錯綜互見,在腑有遲,在臟有數,在表有遲,在裡有數,又安可以臟腑二字拘定耶?火亢上焦,清陽擾亂而頭痛;舌乃心之苗,熱則生瘡而煩渴。

肝開竅於目,熱甚而淚迫於外;耳鳴者,火逞其炎上之虐耳;左顴,肝之應也,熱乃赤色見焉。天一之原,陰水用事,熱則陰不勝陽,華池之水,不能直達於舌底,故渴而善飲,溲如膏油,便赤又其小者矣。肺屬金而為嬌臟,火其仇讎,火來乘金,咳嗽之媒也;肺火獨熾,則咽喉時覺血腥,咽津則痛,乃失血之漸。

脾胃性雖喜燥,若太過則有燥烈之虞;胃為水穀之海,熱甚而釀成穢氣,食入則吐,是有火也。腎主五液,飢飽勞役及辛熱厚味,使火邪伏於血中,津液少而大便結矣。

兼脈,有力實火,無力虛火。浮數表熱,沉數里熱。

數而有力,聚熱所致;數而無力,熱中兼虛。浮脈主表,沉脈主裡,兼數則熱可知。

按數脈與遲脈為一陰一陽,諸脈之綱領。偽訣立七表八里而獨遺數脈,止歌於心臟,其過非淺。數而弦急則為緊脈,數而流利則為滑脈,數而有止則為促脈,數而過極則為疾脈,數如豆粒則為動脈。非深思不能辨別也。叔和云:「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

」乃知脈形愈數,則受證愈熱。肺部見之,為金家賊脈;秋月逢之,為克令凶徵。脈之為道,博而言之,其象多端;約而言之,似不外乎浮、沉、遲、數而已。浮為病在表,沉為病在裡,數則為病熱,遲則為病寒。而又參之以有力無力,定其虛實,則可以盡脈之變矣。然有一脈而兼見數證,有一證而相兼數脈,又有陽證似陰,陰證似陽,與夫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其毫釐疑似之間,淆之甚微;在發汗吐下之際,所繫甚大。苟偏執四見,則隘焉勿詳。

必須二十八字字字窮研,則心貫萬象,始而由粗及精,終乃從博反約,稱曰善診,其無愧乎!

白話文:

[數脈(陽)]

身體現象:數脈屬於陽性,表現出過度的特性;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六次,脈搏的往來超過正常的範圍。

數脈的意義,是急躁無法達到中和。一呼氣脈搏跳兩次,氣血運行三寸;一吸氣脈搏跳兩次,氣血同樣運行三寸。一次呼吸定息,氣血運行六寸。一天一夜,大約有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血液在全身循環五十週,脈搏行走八百一十丈,這是經脈周流的恆常規律。如果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六次,豈不是超越了正常的範圍!氣血運行快速,所以被稱為屬於陽性。

主要疾病:數脈主要反映腑的問題,其病症是熱症。左寸部位出現數脈,可能是頭痛、上身熱、舌頭潰瘍、口渴等症狀。左關部位出現數脈,可能是眼睛淚水多、耳朵響、左臉頰紅等症狀。左尺部位出現數脈,可能是口渴不停、小便黃且濃等症狀。右寸部位出現數脈,可能是咳嗽、吐血、喉嚨痛等症狀。右關部位出現數脈,可能是脾臟熱、口臭、胃部反酸等症狀。右尺部位出現數脈,可能是大便乾硬、尿道分泌物、尿瀦留等症狀。

火性急躁,所以陽氣旺盛的症狀,脈搏必定會快速。六腑屬於陽,數脈也代表陽,因此主要反映腑的問題。《難經·九難》說:「數脈,代表腑。」又說:「數脈,代表熱症。」《傷寒論》也說:「數脈,代表腑的問題。」這是以脈搏的緩慢和快速來區分陰性和陽性,所以就用來配對臟腑,但也只是大概的說法罷了。至於綜合分析,有時候在腑的部位脈搏緩慢,在臟的部位脈搏快速,在表層部位脈搏緩慢,在內層部位脈搏快速,又怎麼能用臟腑兩個字限定呢?

火氣旺盛在上焦,清陽受到幹擾而引起頭痛;舌頭是心臟的出口,熱氣就會產生潰瘍和口渴。

肝臟開孔於眼睛,熱氣嚴重就會導致淚水外溢;耳朵響,是因為火氣肆虐其上方;左臉頰,是肝臟的反應,熱氣會讓皮膚呈現紅色。陰水主導天一之源,熱氣讓陰氣無法勝過陽氣,唾液無法順利到達舌頭底部,所以會口渴且喜愛喝水,尿液像油脂,尿色紅只是較輕的症狀。肺臟屬於金屬且脆弱,火氣是其敵人,火氣侵犯肺臟,就是咳嗽的起因;肺火旺盛,咽喉就會經常感到血腥,吞嚥會疼痛,是失血的前兆。

脾胃雖然喜歡乾燥,但如果過度乾燥就會有乾裂的風險;胃部是食物和水分的大海,熱氣嚴重就會產生惡臭氣味,吃進的食物就會吐出來,這是有火氣的表現。腎臟主導五液,飢餓、飽食、勞累、辛熱重口味的食物,都會讓火氣潛伏在血液中,導致津液減少和大便乾硬。

兼脈:有力的數脈是實火,無力的數脈是虛火。浮數表示表面熱,沉數表示內裏熱。

數脈且有力,是由聚集的熱氣導致;數脈但無力,是熱氣中夾雜虛弱。浮脈主導表面,沉脈主導內裏,加上數脈就可以知道是熱氣。

根據數脈和遲脈,可以判斷陰性和陽性,是所有脈象的基礎。偽訣建立了七表八里的理論,卻獨自忽略了數脈,只在心臟部位歌頌,其錯誤不小。數脈且弦急就是緊脈,數脈且流暢就是滑脈,數脈且間歇就是促脈,數脈且極度就是疾脈,數脈如豆粒就是動脈。如果不是深入思考,很難辨別這些脈象。叔和說:「一呼氣脈搏跳兩次是正常,三次是離經,四次是奪精,五次是死亡,六次是生命盡頭。」

由此可知,脈象越快,則症狀越熱。在肺部出現,就是金屬的敵人脈象;在秋天出現,就是剋制的凶兆。脈象的理論,廣泛地說,其形象變化多端;簡略地說,似乎不超出浮、沉、遲、數。浮脈代表表面疾病,沉脈代表內裏疾病,數脈代表熱性疾病,遲脈代表寒性疾病。再結合有力無力,判斷虛實,就可以瞭解所有脈象的變化了。然而,有時候一個脈象會同時出現多個症狀,一個症狀會伴隨多個脈象,還有陽性症狀看似陰性,陰性症狀看似陽性,以及極度虛弱卻有強烈症狀,極度實質卻有虛弱表現,這些細微的差異,混淆得很微妙;在出汗、嘔吐、排泄的時候,影響很大。如果固執於浮、沉、遲、數四種脈象,就會狹隘且不詳細。

必須要對二十八個字字字研究透徹,才能心領神會萬象,開始從粗淺到精細,最終從廣泛到簡約,才能稱為善診,無愧於此!

3. 滑脈(陽中之陰)

體象,滑脈替替,往來流利;盤珠之形,荷露之義。

滑者,往來流利而不澀滯也。故如盤中之走珠,荷葉之承露,形容其旋轉輕脫之狀。

主病,左寸滑者,心經痰熱。滑在左關,頭目為患。左尺得滑,莖痛尿赤。右寸滑者,痰飲嘔逆。滑在右關,宿食不化。右尺得滑,溺血經郁。

滑脈勢不安定,鼓盪流利,似近於陽,故曰陽中之陰。不腐不化之物,象亦如之,故主痰液有物之類為多。心主高拱,百邪莫犯,如使痰入包絡,未免震鄰。東風生於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竅,肝風內鼓則熱生,邪害空竅。腎氣通於前陰,膀胱火迫,故莖痛尿赤。肺有客邪,積為痰飲,則氣不宣揚而成嘔逆。

食滯於胃,脈必緊盛;滑則相近於緊,故脾胃見之,知其宿食。右尺火部,滑為太過,血受火迫而隨溺出;經郁者,非停痰則氣滯血壅相與為病耳。

兼脈,浮滑風痰,沉滑痰食。滑數痰火,滑短氣塞。滑而浮大,尿則陰痛。滑而浮散,中風癱緩。滑而沖和,娠孕可決。

鼓動浮越,風之象也,故滑而浮者兼風。沉下結滯,食之徵也,故滑而沉者兼食。熱則生痰,故流利之間而至數加以急疾。鬱則氣滯,故圓轉之際還呈短縮。浮大者膀胱火熾,尿乃作疼。浮散者風淫氣虛,行坐不遂。滑伯仁曰:「三部脈浮沉正等,無他病而不月者,為有妊也。」故滑而沖和,此血來養胎之兆。夫脈者,血之府也,血盛則脈滑,故妊孕宜之。

凡痰飲、嘔逆、傷食等證,皆上中二焦之病,以滑為水物兼有之象也。設所吐之物非痰與食,是為嘔逆,脈必見澀也。溺血、經閉或主淋痢者,咸內有所蓄,血積類液,瘀凝類痰,須以意求耳。

按《素問·診要經終篇》曰:「滑者,陰氣有餘;陰氣有餘,故多汗身寒。」偽訣云:「胃家有寒,下焦蓄血,臍下如冰。」與經旨未全違背,第不知變通,禪家所謂死於句下。仲景以「翕、奄、沉」三字狀滑脈者,翕者合也,奄者忽也,當脈氣合聚而盛之時,奄忽之間,即以沉去,摩寫往來流利之狀,極為曲至。又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

」此言無病之滑脈也。若云:「陽明脈微沉者,當陽部見陰脈,則陰偏勝而陽不足也。少陰脈微滑者,當陰部見陽脈,則陽偏勝而陰不足也。三部九候,各自不同。」偽訣云:「按之即伏,不進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矣。仲景恐人誤認滑脈為沉,下文又曰:「滑者,緊之浮名也。

」則知沉為翕奄之沉,非重取乃得一定之沉也。而偽訣云「按之即伏」,與翕奄之沉,何啻千里;云「不進不退」,與滑之象尤為不合。夫血盛則脈滑,故腎脈宜之;氣盛則脈滑,故肺脈宜之。此皆滑中之平脈。叔和言「關滑胃熱」,乃指與數相似,正《內經》所云「諸過者切之」之滑也。

要之兼浮者毗於陽,兼沉者毗於陰,是以或寒或熱,從無定稱;惟衡之以浮沉,辨之以尺寸,始無誤耳。故善於讀書,則如偽訣「胃家有寒」諸說,亦可通之於經;不善讀書,《內經》「陰氣有餘」一語,適足以成刻舟求劍之弊。脈豈易言也哉!

白話文:

標題:[滑脈(陽中的陰)]

內容:滑脈的特性是往來流暢,如同盤中滾動的珠子,荷葉上的露珠,形象地描繪了它旋轉輕脫的樣子。

病症解析:左寸脈出現滑象,可能表示心經有痰熱。左關脈滑,可能是頭目的問題。左尺脈滑,可能表示莖部疼痛,小便色紅。右寸脈滑,可能有痰飲嘔吐。右關脈滑,可能是宿食未能消化。右尺脈滑,可能是尿血,經絡鬱結。

滑脈不穩定,流動順暢,看似陽脈,但其實屬於陽中的陰。不腐不化的物質,其象與此相似,因此,滑脈常與痰液等有形物有關。心臟健康時,百邪不敢侵犯,一旦痰進入心包,就可能引起鄰近器官的震動。春天的東風,病症發生在肝臟,眼睛是肝臟的竅,肝風內鼓則產生熱,邪害空竅。腎氣與前陰相通,膀胱火迫,所以莖痛尿紅。肺部有外邪侵入,積爲痰飲,則氣無法正常宣發而形成嘔吐。

食物滯留在胃裏,脈象必定緊盛;滑脈與緊脈相似,所以當脾胃出現滑脈,可能表示宿食。右尺部位是火部,滑脈表示太過,血液受火迫而隨尿排出;經鬱,不是停痰就是氣血瘀滯,共同引發疾病。

結合脈象:浮滑脈表示風痰,沉滑脈表示痰食。滑數脈表示痰火,滑短脈表示氣塞。滑而浮大,尿後可能陰部疼痛。滑而浮散,可能是中風癱瘓。滑而沖和,可以判斷爲妊娠。

脈象鼓動浮越,是風的表現,所以滑而浮的脈象,同時表示風。沉下結滯,是食的特徵,所以滑而沉的脈象,同時表示食。熱會生痰,所以在流利的脈象中,如果加上數脈,表示急疾。氣滯則會在圓轉的脈象中呈現短縮。浮大的脈象表示膀胱火熾,小便時會有疼痛感。浮散的脈象表示風氣過盛,氣虛,行動不便。滑伯仁說:“三部脈浮沉正等,沒有其他病症且月經不來,可能是因爲懷孕。”因此,滑而沖和的脈象,是血來養胎的跡象。脈象是血液的府庫,血盛則脈滑,所以懷孕時應該有這樣的脈象。

所有的痰飲、嘔吐、飲食過度等症狀,都是上中二焦的問題,因爲滑脈是水物兼有的表現。如果吐出的不是痰或食物,而是嘔吐,脈象一定會出現澀脈。尿血、經閉或主淋痢的症狀,都可能是因爲體內有積蓄,血積類液,瘀凝類痰,必須用心思考。

根據《素問·診要經終篇》,滑脈表示陰氣有餘,陰氣有餘,所以會多汗身寒。僞訣說:“胃寒,下焦蓄血,臍下如冰。”這與經典的意思並不完全違背,只是不知道變通,禪家所謂死於句下。仲景用“翕、奄、沉”三個字描述滑脈,翕是合,奄是忽然,當脈氣聚集並旺盛時,在一瞬間,就以沉的方式消失,生動描繪了往來流利的脈象。又說:“沉是純陰,翕是正陽,陰陽和合,所以脈滑,關尺自平。”

這是無病的滑脈。如果說:“陽明脈微沉,陽部出現陰脈,那麼陰偏勝而陽不足。少陰脈微滑,陰部出現陽脈,那麼陽偏勝而陰不足。三部九候,各自不同。”僞訣說:“按之即伏,不進不退”,這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的滑脈。仲景擔心人們將滑脈誤認爲沉脈,所以在下文說:“滑者,緊之浮名也。”

也就是說,沉是翕奄的沉,不是重取才能得到的一定沉脈。而僞訣說“按之即伏”,與翕奄的沉脈相差甚遠;說“不進不退”,與滑脈的形象更是不符。血盛則脈滑,所以腎脈適合;氣盛則脈滑,所以肺脈適合。這些都是滑脈中的平脈。叔和說“關滑胃熱”,是指與數脈相似,正是《內經》所說的“諸過者切之”的滑脈。

總之,結合浮脈的偏向陽,結合沉脈的偏向陰,因此可能會有寒或熱,沒有固定的稱呼;只有通過浮沉來衡量,通過尺寸來辨別,纔不會出錯。所以,善於讀書的人,像僞訣中的“胃家有寒”等說法,也可以通過經典理解;不善讀書的人,《內經》中的“陰氣有餘”一句話,正好成爲刻舟求劍的弊端。脈象豈是容易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