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是

《脈訣彙辨》~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遲脈(陰)

體象,遲脈屬陰,象為不及;往來遲慢,三至一息。

遲之為義,遲滯而不能中和也。脈以一息四至為和平,遲則一息三至。氣不振發,行不如度,故曰屬陰。

主病,遲脈主藏,其病為寒。左寸遲者,心痛停凝。遲在左關,癥結攣筋。左尺得遲,腎虛便濁,女子不月。右寸遲者,肺寒痰積。遲在右關,胃傷冷物。右尺得遲,藏寒泄瀉,小腹冷痛。

白話文:

脈搏遲,表示內臟虛寒。

  • **左寸脈遲:**心臟疼痛,氣血瘀滯。
  • **左關脈遲:**肌肉攣縮,癥瘕積聚。
  • **左尺脈遲:**腎虛,小便渾濁,女性月經不調。
  • **右寸脈遲:**肺部受寒,痰液積聚。
  • **右關脈遲:**胃部受寒,消化不良。
  • **右尺脈遲:**內部受寒,導致腹瀉,小腹冷痛。

五臟為陰,遲亦為陰,是以主藏。陰性多滯,故陰寒之證,脈必見遲也。正如太陽隸於南陸,則火度而行數;隸於北陸,則水度而行遲;即此可以徵陰陽遲速之故矣。《難經·九難》曰:「遲者,藏也。」又曰:「遲則為寒。」《傷寒論》亦曰:「遲為在藏。」以陽氣伏潛,不能健行,故至數遲耳。

白話文:

五臟屬於陰性,遲緩也屬於陰性,因此五臟主司儲藏。陰性容易停滯,所以陰寒的症狀,脈象必定表現為遲緩。就像太陽位於南半球,火氣旺盛所以運行速度快;位於北半球,水氣盛行所以運行速度慢;這就能說明陰陽對遲緩快慢的影響。《難經·九難》中說:「遲緩,是因為藏匿。」又說:「遲緩,是因為寒氣。」《傷寒論》中也說:「遲緩,是因為在藏。」由於陽氣隱藏伏匿,無法暢通運行,所以脈象才會遲緩。

其所主病,與沉脈大約相同。但沉脈之病為陰逆而陽郁,遲脈之病為陰盛而陽虧。沉則或須攻散,遲則未有不大行溫補者也。

白話文:

中醫典籍上所記載的遲脈的症狀,與沉脈大致相同。但是沉脈多因陰氣逆行導致陽氣鬱結,而遲脈則多因陰氣過盛導致陽氣不足。因此,治療沉脈時,有時需要採用攻散的方法;而治療遲脈時,則會採用溫補的方法。

兼脈,有力冷痛,無力虛寒。浮遲表冷,沉遲裡寒。遲澀血少,遲緩濕寒。

遲而有力,有壅實不通利之意,痛可想見。遲雲陽伏而又無力,豈非虛寒。浮則表之候也,沉則里之候也,兼遲而為寒可必。血得熱則行,濕得熱則散,遲乃寒象,何以養營而燥濕乎。

白話文:

動作緩慢但有力,表示有阻塞不通暢的意思,疼痛可想而知。動作緩慢且陽氣隱伏而又無力,難道不是虛寒嗎?脈浮是表證的脈象,脈沉是裏證的脈象,如果同時緩慢則一定是寒證。血遇熱就會運行,濕遇熱就會消散,緩慢是寒象,怎麼會滋養營血和去除濕氣呢?

按遲脈之象,上中下候皆至數緩慢。偽訣云:「重手乃得。」是沉脈而非遲脈矣。又云:「狀且難。」是澀脈而非遲脈矣。一息三至,甚為分明,而云「隱隱」,是微脈而非遲脈矣。遲而不流利則為澀脈,遲而有歇止則為結脈,遲而浮大且緩則為虛脈。至於緩脈,絕不相類。

白話文:

根據遲脈的症象,上、中、下三部脈象都表現出脈搏緩慢。偽訣雲:「脈搏需要重壓才能摸到」,這應該是沉脈,而不是遲脈。偽訣又云:「脈象表現得不明顯」,這應該是澀脈,而不是遲脈。脈搏一呼一吸間跳動三次,非常清晰,偽訣卻說「脈象隱隱」,這應該是微脈,而不是遲脈。脈搏緩慢而不流利是澀脈,脈搏緩慢且有停頓是結脈,脈搏緩慢且浮大是虛脈。至於緩脈,與這些脈象完全不同。

夫緩以寬縱得名,遲以至數不及為義。故緩脈四至,寬緩和平;遲脈三至,遲滯不前。然則二脈迥別,又安可溷哉!以李瀕湖之通達,亦云小駛於遲作緩。持以至數論緩脈,是千慮之一失也。叔和曰:「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一損損於皮毛,二損損於血脈,三損損於肌肉,四損損於筋,五損損於骨。

白話文:

緩脈的名稱來自「寬鬆緩解」,遲脈的意思是「到達的次數不足」。因此,緩脈四次跳動,寬緩平穩;遲脈三次跳動,遲滯不前。既然這兩種脈象完全不同,怎麼能混淆呢?即便是見識廣博的李瀕湖,也曾誤把稍微偏遲的脈象當成緩脈。用跳動次數來說明緩脈,這是他萬千見解中的一個失誤。叔和說:「一次呼吸一次跳動,叫離經;兩次呼吸一次跳動,叫奪精;三次呼吸一次跳動,叫死亡;四次呼吸一次跳動,叫命絕,這些都是受損的脈象。第一次受損在皮膚,第二次受損在血脈,第三次受損在肌肉,第四次受損在筋,第五次受損在骨頭。」

」是知脈之至數愈遲,此時正氣已無,陰寒益甚,不過燼燈之餘焰,有不轉眼銷亡者乎!

2. 數脈(陽)

體象,數脈屬陽,象為太過;一息六至,往來越度。

數之為義,躁急而不能中和也。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一晝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當五十周於身,脈行八百一十丈,此經脈周流恆常之揆度。若一息六至,豈非越其常度耶!氣行速疾,故曰屬陽。

白話文:

數字的含義在於,(脈搏)躁動急促,而無法保持中和。一次呼氣,脈搏跳動兩次,氣行進三寸;一次吸氣,脈搏跳動兩次,氣行進三寸;呼吸正常平穩時,氣行進六寸。一天一夜中,總共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相當於氣在身體中循環五十週,脈搏跳動八百一十丈。這是經絡脈氣循環的正常規律。如果一息跳動六次,豈不是超過了這個正常規律嗎?氣行得如此快速,所以說它屬陽。

主病,數脈主府,其病為熱。左寸數者,頭痛上熱,舌瘡煩渴。數在左關,目淚耳鳴,左顴發赤。左尺得數,消渴不止,小便黃赤。右寸數者,咳嗽吐血,喉腥嗌痛。數在右關,脾熱口臭,胃反嘔逆。右尺得數,大便秘澀,遺濁淋癃。

白話文:

主脈顯示的疾病,主要影響內臟,疾病的症狀是發熱。

左寸脈數:頭痛、上半身發熱、舌生瘡、口渴。

左關脈數:流淚、耳鳴、左顴骨發紅。

左尺脈數:消渴症(經常口渴)、小便黃赤。

右寸脈數:咳嗽、吐血、喉嚨腥臭、咽喉疼痛。

右關脈數:脾臟發熱、口臭、胃部反酸。

右尺脈數:大便祕結、遺尿、小便淋漓不淨。

火性急速,故陽盛之證,脈來必數。六腑為陽,數亦為陽,是以主府。《難經·九難》曰:「數者,府也。」又曰:「數則為熱。」《傷寒論》亦曰:「數為在府。」此以遲數分陰陽,故即以配臟腑,亦不過言其大概耳。至若錯綜互見,在腑有遲,在臟有數,在表有遲,在裡有數,又安可以臟腑二字拘定耶?火亢上焦,清陽擾亂而頭痛;舌乃心之苗,熱則生瘡而煩渴。

白話文:

由於火屬性急速,因此身體陽氣過盛時,脈搏一定會跳得快。六腑屬於陽,快脈也屬陽,所以主宰六腑病症。《難經·九難》說:「脈跳得快,是六腑的表現。」又說:「脈跳得快,表示有熱症。」《傷寒論》也說:「脈跳得快,是發生在六腑。」這是用脈搏的緩慢與快速來區分陰陽,所以可以根據脈搏來判斷臟腑的狀況,但也只是大致上來說而已。如果情況複雜,臟腑之間相互影響,就會出現六腑脈搏緩慢,臟腑脈搏快速,或者表裡脈搏緩慢,裡裡脈搏快速的狀況。這種時候,就不可以用臟腑這兩個字來一概而論了。當火氣過盛時,會擾亂上焦清陽,導致頭痛;舌頭是心臟的苗芽,熱症時舌頭會生瘡,並伴隨口渴。

肝開竅於目,熱甚而淚迫於外;耳鳴者,火逞其炎上之虐耳;左顴,肝之應也,熱乃赤色見焉。天一之原,陰水用事,熱則陰不勝陽,華池之水,不能直達於舌底,故渴而善飲,溲如膏油,便赤又其小者矣。肺屬金而為嬌臟,火其仇讎,火來乘金,咳嗽之媒也;肺火獨熾,則咽喉時覺血腥,咽津則痛,乃失血之漸。

白話文:

肝臟與眼睛相通,如果肝熱過盛,就會導致眼淚流出;耳鳴是因為肝火太旺,往上灼燒耳根所致;左邊的顴骨是肝臟的外在表現,肝熱就會出現發紅的症狀。

肝屬於陰水,但如果肝熱過盛,陰水就會被陽火所勝,舌底的津液不能得到充足的供應,所以會口渴而多喝水,小便像膏油一樣,大便發紅且量少。

肺屬金,比較嬌弱,怕火氣。如果火氣太盛,就會侵犯肺金,引起咳嗽;如果肺火單獨旺盛,就會導致咽喉經常有血腥味,吞嚥津液時還會感到疼痛,這是貧血的徵兆。

脾胃性雖喜燥,若太過則有燥烈之虞;胃為水穀之海,熱甚而釀成穢氣,食入則吐,是有火也。腎主五液,飢飽勞役及辛熱厚味,使火邪伏於血中,津液少而大便結矣。

白話文:

脾胃天生喜歡乾燥,但過於乾燥容易產生燥熱。胃是食物和水的海洋,熱度過高會產生穢氣,吃東西就會嘔吐,這是因為有火氣。腎主導人體五種體液,飢餓、過飽、勞累、食用辛辣溫熱的食物和肥甘厚味,會導致火邪潛藏在血液中,津液減少和大便不通。

兼脈,有力實火,無力虛火。浮數表熱,沉數里熱。

數而有力,聚熱所致;數而無力,熱中兼虛。浮脈主表,沉脈主裡,兼數則熱可知。

按數脈與遲脈為一陰一陽,諸脈之綱領。偽訣立七表八里而獨遺數脈,止歌於心臟,其過非淺。數而弦急則為緊脈,數而流利則為滑脈,數而有止則為促脈,數而過極則為疾脈,數如豆粒則為動脈。非深思不能辨別也。叔和云:「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

白話文:

《脈訣》將「數脈」和「遲脈」看作陰陽兩脈,是諸脈的綱領、根本。假冒的《脈訣》列出七表八里卻獨漏「數脈」,只說到心臟,其過錯不容小覷。「數脈」而弦緊急促稱為「緊脈」,「數脈」而流利通暢稱為「滑脈」,「數脈」而間有停止稱為「促脈」,「數脈」過於急促稱為「疾脈」,「數脈」如豆粒般跳動稱為「動脈」。不經過深思熟慮,不能辨別這些脈象。叔和說:「一呼一脈是正常的,三脈相至是超出常規的,四脈相至是耗損精氣的,五脈相至是瀕死的,六脈相至是壽命已盡的。」

」乃知脈形愈數,則受證愈熱。肺部見之,為金家賊脈;秋月逢之,為克令凶徵。脈之為道,博而言之,其象多端;約而言之,似不外乎浮、沉、遲、數而已。浮為病在表,沉為病在裡,數則為病熱,遲則為病寒。而又參之以有力無力,定其虛實,則可以盡脈之變矣。然有一脈而兼見數證,有一證而相兼數脈,又有陽證似陰,陰證似陽,與夫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其毫釐疑似之間,淆之甚微;在發汗吐下之際,所繫甚大。苟偏執四見,則隘焉勿詳。

白話文:

原來脈搏跳動越快,身體發熱的症狀就越嚴重。肺部出現這種脈象,被稱為「金家賊脈」,在秋天出現這種脈象,是剋制時令的不祥徵兆。

脈象的種類繁多,概括來說有浮、沉、遲、數四種。浮脈表示疾病在表層,沉脈表示疾病在裡層,數脈表示病熱,遲脈表示病寒。

如果再結合脈搏的有力和無力,就可以判斷虛實,從而掌握脈象的變化。然而,有些脈象會同時出現多種證候,有些證候則會同時出現多種脈象,還有陽證似陰證,陰證似陽證,以及虛症有盛候,實症有羸狀的情況。

這些細微的疑似情況混淆極大,在發汗吐下的治療中影響重大。如果僅僅拘泥於四種脈象,就會產生偏見,無法詳加辨別。

必須二十八字字字窮研,則心貫萬象,始而由粗及精,終乃從博反約,稱曰善診,其無愧乎!

3. 滑脈(陽中之陰)

體象,滑脈替替,往來流利;盤珠之形,荷露之義。

滑者,往來流利而不澀滯也。故如盤中之走珠,荷葉之承露,形容其旋轉輕脫之狀。

白話文:

滑指物體往來流動順暢,沒有阻礙。就像盤子上滾動的珠子,蓮葉上承載的露珠,形容其旋轉時輕盈自如的狀態。

主病,左寸滑者,心經痰熱。滑在左關,頭目為患。左尺得滑,莖痛尿赤。右寸滑者,痰飲嘔逆。滑在右關,宿食不化。右尺得滑,溺血經郁。

白話文:

主病:

  • 左手寸脈滑動,表示心經有痰熱。
  • 滑動在左手關脈,代表頭目有問題。
  • 滑動在左手尺脈,代表莖痛和尿赤。
  • 右手寸脈滑動,表示有痰飲嘔吐。
  • 滑動在右手關脈,代表宿食不化。
  • 滑動在右手尺脈,代表溺血和經絡鬱滯。

滑脈勢不安定,鼓盪流利,似近於陽,故曰陽中之陰。不腐不化之物,象亦如之,故主痰液有物之類為多。心主高拱,百邪莫犯,如使痰入包絡,未免震鄰。東風生於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竅,肝風內鼓則熱生,邪害空竅。腎氣通於前陰,膀胱火迫,故莖痛尿赤。肺有客邪,積為痰飲,則氣不宣揚而成嘔逆。

白話文:

脈象

滑脈脈勢不穩定,像鼓風般流動順利,類似於陽脈,但又略有陰脈的特點。

病症

這種脈象多主痰液有形之疾,如同不腐不化的物質。

心主高拱,百邪莫犯

心主神志,高高在上,不受邪氣侵犯。但如果痰液入侵心包,就會震動鄰近的臟器。

肝風內鼓,熱生邪害

肝風內動,導致熱氣產生,邪氣侵害空竅(指眼睛)。

腎氣通於前陰,膀胱火迫

腎氣通於前陰(指生殖器),膀胱火氣旺盛,所以會出現莖痛、尿紅等症狀。

肺有客邪,積為痰飲,成嘔逆

肺部有外來邪氣,積聚成痰飲,導致氣機不暢,出現嘔吐逆氣。

食滯於胃,脈必緊盛;滑則相近於緊,故脾胃見之,知其宿食。右尺火部,滑為太過,血受火迫而隨溺出;經郁者,非停痰則氣滯血壅相與為病耳。

白話文:

食物停滯在胃中,脈象必定緊而強。滑脈接近於緊脈,所以脾胃出現滑脈,就知道是積食。右側手少陽部的脈象,滑脈表示火氣過盛,血液受火氣逼迫而溢出。經絡鬱滯不通,不是痰液停留,就是氣血瘀滯相互為害所致。

兼脈,浮滑風痰,沉滑痰食。滑數痰火,滑短氣塞。滑而浮大,尿則陰痛。滑而浮散,中風癱緩。滑而沖和,娠孕可決。

白話文:

兼脈:

  • 浮脈且滑動,表示有風痰。
  • 沉脈且滑動,表示有痰濁食物。

滑脈:

  • 脈搏滑數,表示有痰火。

  • 脈搏滑短,表示有氣滯。

  • 脈搏滑動且浮大,小便時會陰部疼痛。

  • 脈搏滑動且浮散,中風後引起癱瘓和緩解。

  • 脈搏滑動且沖和,懷孕可以確定。

鼓動浮越,風之象也,故滑而浮者兼風。沉下結滯,食之徵也,故滑而沉者兼食。熱則生痰,故流利之間而至數加以急疾。鬱則氣滯,故圓轉之際還呈短縮。浮大者膀胱火熾,尿乃作疼。浮散者風淫氣虛,行坐不遂。滑伯仁曰:「三部脈浮沉正等,無他病而不月者,為有妊也。」故滑而沖和,此血來養胎之兆。夫脈者,血之府也,血盛則脈滑,故妊孕宜之。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動而有力,說明有風,所以脈象滑而浮的人同時有風邪。如果脈象沉下而阻塞,表明有食積,所以脈象滑而沉的人同時有食積。熱氣會生痰,所以脈象流利而快。氣鬱會導致氣滯,所以脈象圓轉時會發短。脈象浮大,說明膀胱火旺,會引起尿頻和疼痛。脈象浮散,說明風邪侵襲導致氣虛,會影響行動。滑伯仁說:「如果三部脈象的浮沉都恰到好處,沒有其他疾病,但卻沒有月經,那麼可能是懷孕了。」所以脈象滑而調和,這是血液滋養胎兒的徵兆。脈象是血的反映,血盛則脈滑,所以懷孕時脈象滑順是正常的。

凡痰飲、嘔逆、傷食等證,皆上中二焦之病,以滑為水物兼有之象也。設所吐之物非痰與食,是為嘔逆,脈必見澀也。溺血、經閉或主淋痢者,咸內有所蓄,血積類液,瘀凝類痰,須以意求耳。

白話文:

所有痰濕、嘔吐、傷食等症狀,都是上焦和中焦的疾病,有水濕和痰濁同時存在的徵象。如果嘔吐物既不是痰也不是食物,那便是嘔逆,脈象一定會出現澀滯的徵象。血尿、經閉或者主要是小便淋漓不暢的人,體內必定有些積蓄。血積就像水液,瘀凝就像是痰,需要用心去探求才能明白。

按《素問·診要經終篇》曰:「滑者,陰氣有餘;陰氣有餘,故多汗身寒。」偽訣云:「胃家有寒,下焦蓄血,臍下如冰。」與經旨未全違背,第不知變通,禪家所謂死於句下。仲景以「翕、奄、沉」三字狀滑脈者,翕者合也,奄者忽也,當脈氣合聚而盛之時,奄忽之間,即以沉去,摩寫往來流利之狀,極為曲至。又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

白話文:

《素問·診要經終篇》記載:「滑脈,表示陰氣過剩;陰氣過剩,所以會大量出汗、身體發冷。」假設的諺文說:「胃氣有寒、下焦積血,臍下如同冰塊。」與經義並未完全相違,只是不懂得靈活變通,就像禪家所說的「死於句下」。仲景用「翕、奄、沉」三個字來描述滑脈,翕是聚斂的意思,奄是突然的意思,當脈氣聚集而盛的時候,突然之間,脈氣就沈下去,生動描繪脈氣往來流利的情況,極為精妙。此外,仲景還說:「沉脈代表純陰,翕脈代表正陽,陰陽和合,所以出現滑脈,關尺兩脈自會平衡。

」此言無病之滑脈也。若云:「陽明脈微沉者,當陽部見陰脈,則陰偏勝而陽不足也。少陰脈微滑者,當陰部見陽脈,則陽偏勝而陰不足也。三部九候,各自不同。」偽訣云:「按之即伏,不進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矣。仲景恐人誤認滑脈為沉,下文又曰:「滑者,緊之浮名也。

白話文:

這句話指述沒有疾病的滑脈。如果說:「陽明脈脈相微沉,這是因為陽脈部位出現陰脈,表示陰氣較旺盛而陽氣不足。少陰脈脈相微滑,這是因為陰脈部位出現陽脈,表示陽氣較旺盛而陰氣不足。三部九候,各有不同的特點。偽訣說:「一按就消失,不進也不退」,不區分浮脈滑脈、沉脈滑脈、寸脈滑脈以及尺脈滑脈。仲景擔心人們誤認滑脈為沉脈,所以在下文中又說:「滑脈,是緊脈在浮脈位置上的表現。

」則知沉為翕奄之沉,非重取乃得一定之沉也。而偽訣云「按之即伏」,與翕奄之沉,何啻千里;云「不進不退」,與滑之象尤為不合。夫血盛則脈滑,故腎脈宜之;氣盛則脈滑,故肺脈宜之。此皆滑中之平脈。叔和言「關滑胃熱」,乃指與數相似,正《內經》所云「諸過者切之」之滑也。

白話文:

那麼就知道上面說的「沉」指的是「翕奄」的沉,並不是單純取用沉的脈象也。而偽訣中所說的「按壓它就伏下」,與「翕奄」的沉,簡直差了十萬八千里;說的「不進不退」,與滑動的狀態尤其不符。因為血氣旺盛,脈就會滑,所以腎脈應該取象於滑脈;氣血旺盛,脈也會滑,所以肺脈應該取象於滑脈。這些都是滑脈中平穩的脈象。而叔和說「關脈滑動表示胃熱」,是指與「數脈」相似,正是《內經》中所說的「脈象過度就切取它」的滑脈。

要之兼浮者毗於陽,兼沉者毗於陰,是以或寒或熱,從無定稱;惟衡之以浮沉,辨之以尺寸,始無誤耳。故善於讀書,則如偽訣「胃家有寒」諸說,亦可通之於經;不善讀書,《內經》「陰氣有餘」一語,適足以成刻舟求劍之弊。脈豈易言也哉!

白話文:

總而言之,浮脈兼有沉脈的傾向,屬於陽性;沉脈兼有浮脈的傾向,屬於陰性。因此,脈象有時表現為寒冷,有時表現為燥熱,沒有固定的標誌。只有通過比較浮脈和沉脈的相對強弱,測量脈象的長度和寬度,才能準確判斷。所以,擅長讀書的人,可以把《偽訣》中「胃家有寒」等說法,與經典醫書相通。不會讀書的人,看到《內經》中「陰氣有餘」這句話,只會陷入刻舟求劍的錯誤。脈象可不是容易說清楚的東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