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是

《脈訣彙辨》~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小序,叔和《脈經》,似無遺用。乃長短二脈,缺而不載;牢革二脈,混而不分;未盡厥旨也。王常闢偽訣七表、八里之陋,是矣,而復增長數二脈為九表,短細二脈為十里,又何說哉!脈之動靜,固陰陽所生,其變化不皆為名數所限也。是編二十八脈,悉皆即義辨形,衷極理要。至於主病略同者,則不加詮釋,引而申之,在於達者。

白話文:

在卷三的小序中,提到叔和的《脈經》看似無甚遺漏,但在脈象的描述上,仍有不足。比如長短兩種脈象並未被記錄,牢與革這兩種脈象的區別也未能清楚劃分,顯示出其中的義旨並未完全展現。

王常批評了過去七表、八里的脈象分類法的狹隘,這是正確的。但他接著卻增加數和長兩種脈象至九表,以及短和細兩種脈象至十里,這又是基於什麼理由呢?

脈象的動靜,本質上是由陰陽兩種力量生成,其變化並非都能被命名或數量所限制。在這部書中,我們詳細解釋了二十八種脈象,並根據脈象的含義去辨認其形態,力求精確地掌握其核心理論。

至於那些主導病症相似的脈象,我們並未進行重複解釋,讀者可以根據已有的脈象知識去推衍理解,這需要讀者有較高的理解力和領悟能力。

2. 浮脈(陽)

體象,浮在皮毛,如水漂木;舉之有餘,按之不足。

浮之為義,如木之浮水面也。其脈應於皮毛,故輕手可得,如水中漂木,雖按之使沉,亦將隨手而起。

主病,浮脈為陽,其病在表。左寸浮者,頭痛目眩。浮在左關,腹脹不寧。左尺得浮,膀胱風熱。右寸浮者,風邪喘嗽。浮在右關,中滿不食。右尺得浮,大便難出。

六腑屬陽,其應在表,故浮主表病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雜亂其清陽之氣,痛眩之自來。肝為風木之藏,風勝則木張而肋脹。膀胱受風,風勝熱淫,津液自燥,故令小便秘澀。肺受風邪,清肅之令不行,氣高而喘嗽。風木乘脾,中氣憊而食減。腎家通主二便,風客下焦,大府燥而不快。

兼脈,無力表虛,有力表實。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數風熱,浮遲風虛。浮虛暑憊,浮芤失血。浮洪虛熱,浮濡陰虛。浮澀血傷,浮短氣病。浮弦痰飲,浮滑痰熱。浮數不熱,瘡疽之兆。

脈非一端,必有兼見之象。或外而偏於六淫,或內而偏於七情,則脈將雜至,然後揆其輕重,以別病情。如浮脈當即見於皮毛,而取之無力,此氣不能應,表虛之象;如力來太過,表實何疑。緊則緊斂,寒之性也,風中有寒;緩則緩惰,濕之性也,風中有濕。數乃過於鼓動,為風熱相搏;遲乃徐徐而至,為風虛無力。

暑傷乎氣,氣泄則脈虛;營行脈中,血失則脈芤。一則浮取之而如無,氣外泄也;一則浮取之而則有,血中脫也。炎炎上蒸,火之象也,但浮則有表無里,故曰虛熱;衰薄之甚,若無其下,故曰陰虛。脈浮而澀,乃肺脈之應於秋者,若加以身熱,則火盛金衰,血日以損;浮澀而短,乃肺家之本脈,其象過短,是真氣不能會於寸口以成權衡,氣將竭矣。

水飲應沉而言浮者,上焦陽不能運,隨著停留;若浮而滑者,則非弦斂不鼓之象,寒當化熱,飲當成痰。浮數理應發熱,其不發熱而反惡寒者,若有一定不移之痛處,瘡疽之兆矣。

按浮脈法天,輕清在上之象,在卦為乾,在時為秋,在人為肺。《素問·玉機真藏論》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又曰:「太過則氣逆而背痛;不及則喘,少氣而咳,上氣見血。」《素問·平人氣象論》曰:「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

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然肺掌秋金,天地之氣,至秋而降,況金性重而下沉,何以與浮脈相應耶?不知肺金雖沉,而所主者實陽氣也。乃自清濁肇分,天以氣運於外而攝水,地以形居中而浮於水者也。是氣也,即天之謂也。

人形象天,故肺主氣,外應皮毛。陽為外衛,非皮毛乎,此天之象也。其包裹骨肉腑臟於中,此地之象也。血行於皮里肉腠,晝夜周流無端,此水之象也。合三者而觀,非水浮地、天攝水、地懸於中乎?所以聖人作易,取金為氣之象。蓋大氣至清至剛至健、屬乎金者也。非至剛不能攝此水,非至健不能運行無息,以舉地之重,故以氣屬金,厥有旨哉!王叔和云:「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最合浮脈象天之義。

黎氏以為如捻蔥葉,則混於芤脈矣。崔氏云:「有表無里,有上無下。」則脫然無根,又混於散脈矣。偽訣云:「尋之如太過。」是中候盛滿,與浮之名義,有何干涉乎?須知浮而盛大為洪,浮而軟大為虛,浮而柔細為濡,浮弦芤為革,浮而無根為散,浮而中空為芤。毫釐疑似,相去千里矣。

白話文:

標題:[浮脈(陽)]

內容:脈象特點,浮於皮膚表面,如同木頭漂浮在水面上;輕按則明顯,重按則減弱。

浮脈的意義,就像木頭浮在水面上一樣。脈象反應在皮膚,因此輕輕觸摸即可感知,就像水中的木頭,即使用力按下去讓它沉底,它也會隨即彈起來。

病症主訴,浮脈爲陽脈,代表疾病在外表。左手寸部浮脈,可能是頭痛眼花。浮脈出現在左手關部,可能有腹部脹痛不安。左手尺部出現浮脈,可能有膀胱風熱。右手寸部浮脈,可能是風邪引起的喘咳。浮脈出現在右手關部,可能有中滿不想進食。右手尺部出現浮脈,可能有大便困難。

六腑屬陽,其症狀在外表,因此浮脈主要反應外表的疾病。頭部只有風可以到達,擾亂了清陽之氣,自然會有頭痛眼花的症狀。肝爲風木的器官,風勝則木張導致脅部脹痛。膀胱受風,風勝熱過,津液乾燥,因此小便會感到疼痛。肺受風邪,清肅的功能受損,氣高則喘咳。風木侵脾,中氣疲弱食慾減退。腎臟主管大小便,風邪侵入下焦,大腸乾燥不舒服。

兼脈,無力代表表虛,有力代表表實。浮緊脈爲風寒,浮緩脈爲風溼。浮數脈爲風熱,浮遲脈爲風虛。浮虛脈爲暑熱疲乏,浮芤脈爲失血。浮洪脈爲虛熱,浮濡脈爲陰虛。浮澀脈爲血傷,浮短脈爲氣病。浮弦脈爲痰飲,浮滑脈爲痰熱。浮數脈無熱感,可能是瘡疽的前兆。

脈象並非單一,必然有其他特徵同時出現。可能是外界的六種氣候因素,或是內心的七種情緒,那麼脈象將混合出現,之後再根據輕重判斷病情。例如,浮脈應見於皮膚,如果輕按沒有力道,這表示氣無法反應,表虛的象徵;如果力道太大,表實無疑。緊脈緊縮,這是寒的特性,風中有寒;緩脈緩慢,這是溼的特性,風中有溼。數脈過度跳動,爲風熱交加;遲脈緩緩而來,爲風虛無力。

暑熱傷害氣,氣泄則脈虛;血液在脈中運行,血失則脈芤。一種情況是在表層輕按幾乎感覺不到脈動,氣外泄;另一種情況是在表層輕按則有,血中脫。炎熱上升,是火的象徵,但只浮於表層沒有深入,所以說是虛熱;極度虛弱,好像下面沒有脈動,所以說陰虛。脈浮而澀,是肺脈在秋天的反應,如果加上身體發熱,則火盛金衰,血日漸減少;浮澀而短,是肺部的原脈,如果脈象過短,真氣無法在寸口聚集形成平衡,氣將耗盡。

水飲應沉脈卻說浮脈,是因爲上焦陽氣無法運行,隨着停滯;如果浮而滑,則不是弦斂不鼓的象,寒會轉熱,飲會變成痰。浮數脈理應發熱,如果不發熱反而惡寒,且有固定不變的痛處,可能是瘡疽的預兆。

根據浮脈的診斷,象徵着輕清在上的現象,在八卦中爲乾卦,在季節中爲秋季,在人體中爲肺。《素問·玉機真藏論》說:“氣來時脈象毛狀,中間堅實兩邊虛空,這是太過,病在外。氣來時脈象毛狀且微弱,這是不及,病在內。”又說:“太過則氣逆並背痛;不及則喘、少氣並咳,上氣見血。”《素問·平人氣象論》說:“正常的肺脈來時,厭厭聶聶,像落葉的榆莢,是肺正常。”

病態的肺脈來時,不上不下,像撫摸雞羽,是肺病。死亡的肺脈來時,如物體浮起,如風吹過羽毛,是肺死。然而,肺主秋金,天地之氣,至秋而降,何況金性重而下沉,爲何與浮脈相符合呢?不知道肺金雖沉,但它實質上是主管陽氣。自從清濁開始區分,天用氣在外部運行控制水,地以形態居中並浮於水上。這種氣,就是天的意思。

人的形象像天,所以肺主氣,外應皮膚。陽爲外衛,不是皮膚嗎?這是天的形象。它包裹骨肉腑臟於內,這是地的形象。血液在皮膚肌肉間流動,晝夜無休止,這是水的形象。把這三個放在一起看,不是水浮地、天控制水、地懸於中嗎?所以聖人制作易經,取金爲氣的象徵。因爲大氣至清至剛至健,屬於金。如果不是至剛,無法控制水;如果不是至健,無法無息運行,以承受地的重量,所以氣屬金,其意義深遠!王叔和說:“輕按時有餘,重按時不足。”最符合浮脈象天的意義。

黎氏認爲像捻蔥葉,這混淆了芤脈。崔氏說:“有表無裏,有上無下。”則脫離根本,又混淆了散脈。僞訣說:“尋找時像太過。”這是中候盛滿,與浮脈的名稱和意義,有何關聯呢?必須知道,浮而盛大爲洪脈,浮而軟大爲虛脈,浮而柔和細膩爲濡脈,浮弦芤爲革脈,浮而無根爲散脈,浮而中空爲芤脈。細微的相似,卻相差千里。

3. 沉脈(陰)

體象,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餘,舉之不足。

沉之為義,如石之沉水底也。其脈近在筋骨,非重按不可得,有深深下沉之勢。

主病,沉脈為陰,其病在裡。左寸沉者,心寒作痛。沉在左關,氣不得申。左尺得沉,精寒血結。右寸沉者,痰停水蓄。沉在右關,胃寒中滿。右尺得沉,腰痛病水。

五臟屬陰,其應在裡,故沉主裡病也。心失煦燠之權,為寒所制則痛。木失條達之性,為寒所遏則結。腎主精血,若有陰而無陽,譬之水寒則凝。肺位高脈浮,布一身之陰陽者也。倘使倒置,則真氣不運,而或痰或水為害。脾胃喜溫,不浮不沉,是其候也。脈形偏於近下,則土位無母,何以運行三焦,熟腐五穀,中滿吞酸之證至矣。

腰臍以下,皆腎主之。右腎真火所寓,而元陽痼冷,則精血衰敗,腰腳因之不利。病水者,腎居下焦,統攝陰液,右為相火,火既衰熄,則陰寒之水不得宣泄。

兼脈,無力裡虛,有力裡實。沉遲痼冷,沉數內熱。沉滑痰飲,沉澀血結。沉弱虛衰,沉牢堅積。沉緊冷疼,沉緩寒濕。

無力里原非實,但氣不申;有力有物在裡。沉為在裡而復遲,虛寒可必;沉為在裡而加數,伏熱何疑?滑則陰凝之象也,見於沉分,宜有痰飲;澀則血少之徵也,按而後得,應為積血。沉為陰,弱為虛,沉弱必主陰虛;沉為里,牢為積,沉牢定為痼冷。沉而緊則寒為斂實,故冷痛也;沉而緩則陽不健行,故濕成焉。

按沉脈法地,重濁在下之象,在卦為坎,在時為冬,在人為腎。《素問·玉機真藏論》曰:「黃帝曰:『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對曰:『冬脈,腎也,北方之水也,萬物所以合藏,其氣來沉以軟,故曰營。其氣如彈石者,此為太過,病在外,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

其虛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令人心懸如飢,脛中清,脊中痛,小腹痛,小便黃赤。』」《素問·平人氣象論》曰:「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楊氏曰:「如綿裹砂,內剛外柔;審度名義,頗不相戾。

」偽訣云:「緩度三關,狀如爛綿。」則是弱脈而非沉脈矣。若緩度三關,尤不可曉。須知沉而細軟為弱脈,沉而弦勁為牢脈,沉而著骨為伏脈,剛柔淺深之間,宜熟玩而深思也。

腎之為藏,配坎應冬,萬物蟄藏;陽氣下陷,冽為雪霜;故脈主沉陰而居里。若誤與之汗,則如飛蛾出而見湯矣。此叔和入理之微言,後世之司南也。

白話文:

標題:[沉脈(陰)]

內容:沉脈的特徵就像把一塊石頭投入水中一樣,必須用力去按才能感受到,如果輕輕觸碰則感受不到。

它的意義,就如同石頭沉到水底一樣。脈搏靠近筋骨,除非用很大力量去按壓才感受得到,有深深下沉的趨勢。

主導的疾病,沉脈代表陰,其病源在體內。左手寸部出現沉脈,可能是心臟受寒導致疼痛。左手關部出現沉脈,表示氣血無法順利流動。左手尺部出現沉脈,可能是精氣受寒導致血液凝結。右手寸部出現沉脈,可能是痰液堆積或水分過多。右手關部出現沉脈,可能是胃部受寒導致中氣不足。右手尺部出現沉脈,可能是腰痛或水分代謝問題。

五臟屬陰,病變通常在體內,因此沉脈主導的是體內疾病。心臟失去溫暖的特性,被寒氣控制則會疼痛。肝臟失去疏泄功能,被寒氣抑制則會導致結滯。腎臟主管精血,如果只有陰而沒有陽,就像水太冷會結冰。肺部位置較高,脈搏通常浮現,負責全身陰陽調節。如果上下顛倒,則真氣無法運行,痰或水就會造成危害。脾胃喜歡溫暖,脈搏不浮不沉,這是脾胃的正常表現。如果脈搏偏向下方,則脾臟失去支持,無法運行三焦,消化食物,就會產生中氣不足、反酸的症狀。

腰部以下的部位,都是腎臟管理的範圍。右腎是真火所在,如果元陽固有的寒冷,則精血衰退,腰部和腳部的活動受限。水分代謝問題,腎臟位於下焦,負責調節體內陰液,右側是相火,如果火氣衰弱,則陰寒的水無法排泄。

附加的脈象,無力表示體內虛弱,有力表示體內實在。沉遲表示固有的寒冷,沉數表示體內有熱。沉滑表示痰飲,沉澀表示血液凝結。沉弱表示虛弱衰弱,沉牢表示堅硬積聚。沉緊表示寒冷疼痛,沉緩表示寒濕。

無力不一定代表體內實在,可能只是氣血無法順利流動;有力表示體內有實物。沉脈表示病變在體內,加上遲脈,虛寒可以確定;沉脈表示病變在體內,加上數脈,潛藏的熱氣毫無懷疑。滑脈表示陰氣凝聚,出現在沉脈部分,應該有痰飲;澀脈表示血液減少的徵兆,按下後才能感受,可能是血液積聚。沉脈代表陰,弱脈代表虛,沉弱必定代表陰虛;沉脈代表體內,牢脈代表積聚,沉牢肯定是固有的寒冷。沉脈且緊表示寒氣收縮實在,因此產生寒冷疼痛;沉脈且緩表示陽氣無法順利運行,因此形成濕氣。

按照沉脈的方法,像大地一樣厚重,有如重物沉在下面的象徵。在八卦中為坎卦,在季節中為冬天,在人體中為腎臟。《素問·玉機真藏論》中提到:「黃帝問:『冬天的脈象像營養,是什麼樣子?』岐伯回答:『冬天的脈象是腎臟,是北方的水,萬物都在這裡收藏。氣息來時沉穩而柔軟,所以稱為營養。如果氣息像彈石一樣堅硬,這是過於旺盛,病變在外,讓人感到疲倦,脊椎疼痛,氣短,不想說話。如果氣息虛弱,這表示不足,病變在內,讓人感到心慌如餓,小腿冰冷,脊椎疼痛,小腹疼痛,小便黃赤。』」《素問·平人氣象論》中提到:「正常的腎臟脈象來時,像鉤子一樣起伏,按下時堅韌,這是正常的腎臟。冬天以胃氣為根本。病變的腎臟脈象來時,像拉葛藤一樣,按下時更堅韌,這是病變的腎臟。死亡的腎臟脈象來時,像纏繞的繩索,彈跳像彈石,這是死亡的腎臟。」楊氏說:「像綿裹著砂石,內剛外柔;審視名義,似乎不太矛盾。」

假的訣竅說:「緩慢通過三個關卡,狀態像爛棉。」這是弱脈而不是沉脈。如果緩慢通過三個關卡,更是無法理解。必須知道,沉脈且細軟是弱脈,沉脈且弦勁是牢脈,沉脈且緊貼骨頭是伏脈。在硬度和深度之間,應該熟練掌握並深入思考。

腎臟作為臟器,配合坎卦,應對冬天,萬物都蟄伏收藏;陽氣下陷,嚴寒成為雪霜;因此脈象主導沉陰,病變在體內。如果誤診而讓病人出汗,就像飛蛾出來見到沸水一樣。這是叔和深入理論的微妙語言,是後世的指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