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是

《脈訣彙辨》~ 卷七 (6)

回本書目錄

卷七 (6)

1. 附辨舌

張三錫曰:「《金鏡錄》載三十六舌,辨傷寒之深淺吉凶,可稱詳備。然細討究,不過陰陽、表裡、寒熱、虛實而已。」陶節庵曰:「傷寒邪在表,則舌無胎。熱邪在表,則胎漸生,自白而黃,黃而黑,甚則黑裂矣。黑胎多凶。若根黑或中黑或尖黑,或屬裡熱,全黑則熱極而難治。常見白胎燥渴,虛而微熱,或不得汗,或胃中少有飲而不行,宜溫解。」

白滑胎,虛寒冒寒,陽氣不振,宜溫。

白胎起芒刺,津液不足,胃中有物,宜運動。

黃胎,微熱,熱漸入里,或燥渴之象,宜清解。

灰色胎,胃中有物,中氣虛熱,渴而不能消飲者,宜溫解。

黑色胎,熱入裡實燥厚者,宜下。滑潤者,水困火,宜溫。雖黑而潤,所謂水極似火也,不燥為異。

凡傷寒辨舌者,以舌屬心而主火,寒為水也。水寒凌火,外感挾內傷,宿食重而結於心下者,五六日舌漸黃,或中干而邊潤,名中焙舌。此則裡熱尚淺。若全乾,無論黃黑,皆屬裡證,分輕重下之。若曾經下或屢下不減,乃宿滯結於中宮也。詢其脈之虛實,及中氣何如。實者潤而下之。

虛人神氣不足,當生津固中氣,有用生脈散對解毒湯而愈者,有用附子理中湯冷服而愈者。一則陰極似陽,一則陽極似陰,不可不辨。

白胎屬寒,外證煩躁,欲坐臥於泥水中,乃陰寒逼其無根失守之火而然。脈大不鼓,當從陰證治。若不大躁,嘔吐者,從食陰治之。

產後辨舌者,以心主血也。經云:「少陰氣絕,則血不行。」故舌紫黑者,為血先死。

凡見黑舌,要問曾食酸甜咸物否?能染成黑色。凡視舌色,雖有成見,亦必細審兼證,及脈之虛實。不爾,恐有毫釐千里之謬。

白話文:

張三錫說:「《金鏡錄》中記載了三十六種舌象,用來判斷傷寒病情的嚴重程度和預後,可說是相當詳細完備。但仔細研究,其實不過就是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這些基本理論而已。」

陶節庵表示:「如果傷寒的邪氣在表,舌苔會無變化。如果熱邪在表,舌苔就會逐漸生成,由白色轉為黃色,再由黃色轉為黑色,嚴重時舌苔會呈現黑且龜裂的情況。舌苔全黑通常代表病情危急。若是舌根、舌中或舌尖出現黑色,可能屬於裏熱,舌苔全黑則代表熱度極高,治療起來較困難。有時會看到舌苔白色且口乾渴,這可能是虛弱伴隨微熱,或是無法出汗,或者胃中稍有水飲但無法排出,這時應使用溫和的解表法。」

以下是不同舌苔的特徵與處理方式:

  • 白滑舌苔:虛寒受寒,陽氣不足,應使用溫補法。
  • 白舌苔有芒刺:體內津液不足,胃中有物,應使用促進消化的方法。
  • 黃舌苔:輕微發熱,熱邪正進入身體內部,或是口乾渴的症狀,應使用清熱解表法。
  • 灰色舌苔:胃中有物,中氣虛熱,口渴但喝水卻無法消除,應使用溫和的解表法。
  • 黑色舌苔:熱邪進入身體內部,且舌苔厚且乾燥,應使用瀉下法;舌苔滑潤,則代表水濕困阻,應用溫補法。即使舌苔全黑但滑潤,這就是所謂的水極似火,只要舌苔不乾燥,情況就有所不同。

辨識舌苔的原則是,舌頭屬心臟,主管火氣,而寒氣屬水。當水寒壓迫火氣,外部感染加上內部傷害,舊有的食物殘留並在心下結塊,五到六天後舌苔會逐漸轉黃,或舌面中間乾燥但邊緣滑潤,這種情況稱為中焙舌,表示裏熱還不算嚴重。如果舌苔完全乾燥,不管是黃色還是黑色,都屬於裏證,應根據病情輕重使用瀉下法。如果曾經使用瀉下法或多次瀉下後病情未減輕,可能是舊的食物殘留結在腹部中央。這時應詢問患者脈搏的虛實以及中氣狀況如何。如果是實證,應使用潤下法。

對於虛弱的人,因神氣不足,應生津液、固中氣,有的人使用生脈散配合解毒湯可以痊癒,有的人則使用附子理中湯冷服可以痊癒。一種是陰極類似陽,另一種是陽極類似陰,必須明確辨別。

舌苔白色通常代表寒氣,如果患者表現出煩躁不安,想要坐在泥水中,這是因為陰寒逼迫無根的火氣所致。如果脈搏大但無力,應按照陰證治療。如果患者不是非常煩躁,但有嘔吐症狀,則應按照食陰治療。

產後觀察舌苔,因為心臟主管血液。古書記載:「少陰氣絕,則血不行。」所以舌頭呈現紫黑色,代表血液已經衰竭。

看到黑色舌苔時,要問患者是否吃過酸、甜、鹹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可能會使舌苔變黑。觀察舌苔顏色時,即使已有經驗,也必須仔細檢查其他相關症狀,以及脈搏的虛實。否則,可能會產生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