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是

《脈訣彙辨》~ 卷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

1. 卷八

小序,運氣之說微矣,得其指歸者,不數見焉。是編撮其大綱,為初學者階梯云耳。第曰某年為某政,執某藥以治之,是守株而待兔也。嗚呼!麒麟鳳凰不常有,世治則見;日月薄蝕有常度,德盛則免。通於其說者,可以論運氣矣。

白話文:

序言

談論運氣的理論非常深奧,真正能理解其要領的人不多。這本書摘錄了運氣說的重點,作為初學者的入門教材。如果只說某年有某種政治措施,用某個藥物來治理,這就像守著樹樁等待兔子一樣。唉!麒麟和鳳凰不是經常出現的,世界安定時才會出現;日食和月食有規律,德行高尚時就能免除。通曉這理論的人,才能探討運氣。

運氣之教,先立其年。干分五運,支立司天。

五運者,金木水火土也。六氣者,風寒暑濕燥火也。南北二政,運有不同。上下陰陽,脈有不應。先立其年者,如甲子、乙丑之類,左右應見,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也。其法合十干為五運,對十二支為六氣。六氣者,有主有客。天以六氣動而不息,上應乎客;地以五行靜而守位,下應乎主。經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是知司天在泉,上見下臨,為之始也。

白話文:

五運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六氣指的是風、寒、暑、濕、燥、火。南北兩個地區,氣候運行不同。天地陰陽之間,脈象有不相應的地方。首先確定年份,例如甲子、乙丑之類,依序配合觀察,才能推論生死吉凶。方法是將十天干配成五運,對應十二地支形成六氣。六氣之中,有主有客。天上六氣運作不止,在人體中反映為「客氣」,地下五行靜止守位,在人體中反映為「主氣」。經書上說:「先確定年份,以此推斷氣候。」這是因為知道支配天上和地下的氣,從上到下觀察,才能得到總體瞭解。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土運甲己,金運乙庚,水運丙辛,木運丁壬,火運戊癸,土君余臣。

太古占天之始,察五氣,紀五天,而所以立五運也。謂望氣之時,見黅天之土氣,經於心、尾、角、軫四宿之上,下臨甲己之方,此甲己之所以合為土運也。素天之金氣。經於亢、氐、昴、畢四宿之上,下臨乙庚之方,此乙庚之所以合為金運也。見玄天之水氣,經於張、翼、婁、胃四宿之上,下臨丙辛之方,此丙辛之所以合為水運也。

白話文:

遠古時觀察天空的運行,發現五種氣象,分為五段時間,於是建立了「五運」的理論。

「望氣」時,如果看到暗黃色的土氣,經過心、尾、角、軫這四個星宿,並且位於甲己的方向,這就是甲己相合形成土運。

如果看到白色金氣,經過亢、氐、昴、畢這四個星宿,並且位於乙庚的方向,這就是乙庚相合形成金運。

如果看到黑色水氣,經過張、翼、婁、胃這四個星宿,並且位於丙辛的方向,這就是丙辛相合形成水運。

見丹天之火氣,經於牛、女、壁、奎四宿之上,下臨戊癸之方,此戊癸之所以合為火運也。惟土運為南政,蓋土位居中,面南行令故也。金木水火四運,皆以臣事之,北面受令故為北政。土之與金木水火,猶之有君臣之分耳。

白話文:

丹田中的火氣,經過牛宿、女宿、壁宿、奎宿這四個星宿,向下延伸到戊癸方。這就是戊癸合為火運的原因。

而土運則代表南方的政事,因為土位居中間,面向南方執行政令。金、木、水、火這四運,都如同臣子一樣聽命於土運,面向北方接受命令,因此稱為北政。土與金、木、水、火之間,就像君臣之間的關係。

風寒暑濕燥火者,天之陰陽,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者,地之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戊己,土也。然化氣必以五,故甲己化土而居其首。土生金,故乙庚次之,金生水,故丙辛次之。水生木,故丁壬次之。木生火,故戊癸次之。此化氣之序也。

白話文:

風、寒、暑、濕、燥、火這些氣候,是天上的陰陽之氣,由三陰三陽之氣奉送而來。木、火、土、金、水這些五行,是地上的陰陽之氣,依序生長、化育、收藏而相應。戊己是土,然而五行化氣一定要有五種元素,所以甲己化為土而居首。土生金,所以乙庚其次;金生水,所以丙辛再次;水生木,所以丁壬再次;木生火,所以戊癸再次。這就是五行化氣的順序。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素問·五運行大論》義亦同。

白話文: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甲己年的運氣由土掌控。乙庚年的運氣由金掌控。丙辛年的運氣由水掌控。丁壬年的運氣由木掌控。戊癸年的運氣由火掌控。」《素問·五運行大論》中所述也是這樣。

五天歌,

木蒼危室柳鬼宿,火丹牛女壁奎邊,土黅心尾軫角度,金素亢氐昴畢前,水玄張翼婁胃是。下為運氣上經天。司天分例。六化圖推。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

白話文:

東方屬木,蒼天危宿、室宿和柳宿,南方形火,丹星、牛宿、女宿、壁宿和奎宿,西方屬土,黅色心宿、尾宿和軫宿,北方屬金,素色亢宿、氐宿、昴宿和畢宿,中央屬水,玄色張宿、翼宿、婁宿和胃宿。

這些星宿從底部運轉,位居上天,主宰天氣變化,六種屬性分開運化,推演變化圖。

少陽的右邊,陽明主宰;陽明的右邊,太陽主宰;太陽的右邊,厥陰主宰;厥陰的右邊,少陰主宰;少陰的右邊,太陰主宰;太陰的右邊,少陽主宰。

此言客氣陰陽之次序也。如上乃少陽司天,則下乃厥陰在泉,自南面而觀之,則太陰在左,而陽明在右。余仿此。司天在泉,迭為遷轉,故上下異而左右殊也。

白話文:

這句話描述了陰陽在不同方位上的次序。例如,陽明在上面(太陽)掌管天空,那麼相對應的厥陰就在下面(泉)掌管地下。從南方觀察,太陰在左邊,陽明在右邊。其他方位依此類推。天空和地下互相交替轉換,所以上下的位置不同,左右的位置也相異。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又曰:「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又曰:「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夫六氣之合於三陰三陽者,分而言之,則天地之化,有氣有形;合而言之,則陰陽之理,標由乎本。(所謂標本者,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

白話文: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五行運轉陰陽交替,這是天地之道。」又說:「在天上是氣,在地上則具備形體,形與氣互相感應,於是化生出萬物。」又說:「神在上天表現為風,在地上表現為木。在上天表現為熱,在地上表現為火。在上天表現為濕,在地上表現為土。在上天表現為乾燥,在地上表現為金。在上天表現為冷,在地上表現為水。」這六種氣分別與三陰三陽對應。分開來說,天地萬物的變化有氣有形;合起來來說,陰陽的原理就是標本之間的規律。(這裡所說的標本,六氣是本,三陰三陽是標。)

有本標中氣圖。)如主氣之交司於四時者,春屬木為風化,夏初君火為熱化,盛夏相火為暑化,長夏屬土為濕化,秋屬金為燥化,冬屬水為寒化,此六化之常,不失其序,即所謂當其位則正也。如客氣之有盛衰逆順者,則司天主上,在泉主下,左右四間,各相專王,不時相加,以為交合,此六化之變,變有不測,即所謂非其位則邪也。

白話文:

(文中提到一本《中氣圖》)依據主氣的運行規律,它與四時相應,春屬木為風化,初夏屬君火為熱化,盛夏屬相火為暑化,長夏屬土為濕化,秋天屬金為燥化,冬天屬水為寒化。這六種化合保持著一定的規律,不會失去它們的次序,這就是所謂的「當其位則正」。

但是,如果客氣出現盛衰順逆的情況,就會影響天上的運作、地下的水分,以及四方天地,各自專司一方,影響交合,這六種化合就會發生變化,變化難以預測,這就是所謂的「非其位則邪」。

故正則為德化政令,邪則為災變𤯝傷,大者之至徐而常,少者之至暴而亡,而凡為淫勝邪勝、相勝相復等變,亦何莫非天地六化之氣所致歟!

白話文:

因此正氣充盈時,會形成德政善令;邪氣猖獗時,則會招致災難變故、死亡傷亡。大災害來臨時緩慢而持續,小災難來臨時則突然而亡。而所有邪氣盛行、正氣衰微,或正邪相勝、反覆發作等變化,又何嘗不是宇宙中六氣運化所造成的呢?

子午之上,少陰君火。丑未之上,太陰濕土。寅申之上,少陽相火。卯酉之上,陽明燥金。辰戌之上,太陽寒水。巳亥之上,厥陰風木。

白話文:

**子、午時:**少陰君火,是腎中之火,具有溫煦作用。

醜、未時: 太陰濕土,是脾胃之土,具有運化水穀、生化氣血的作用。

寅、申時: 少陽相火,是肝膽之火,具有疏泄、調達的作用。

卯、酉時: 陽明燥金,是大腸之金,具有傳導津液、排出廢物的作用。

辰、戌時: 太陽寒水,是小腸之水,具有吸收、運化營養物質的作用。

巳、亥時: 厥陰風木,是肝臟之木,具有疏泄、疏通氣機的作用。

如子與午對,俱為君火。醜與未對,俱為濕土。寅與申對,俱為相火。卯與酉對,俱為燥金。辰與戌對,俱為寒水。巳與亥對,俱為風木是也。運則五年一周,氣則六期環會。六氣分上下左右而行天令,十二支分節令時日而司地化。然以六氣而加於十二支,則有正化對化之不同。

白話文:

就像子時和午時相對應,都屬陽火。醜時和未時相對應,都屬濕土。寅時和申時相對應,都屬陰火。卯時和酉時相對應,都屬燥金。辰時和戌時相對應,都屬寒水。巳時和亥時相對應,都屬風木。

每五年的運勢會輪迴一次,六種氣運會按順序循環。六種氣運分佈於上下左右,運行天上的秩序,而十二地支則按節令和時日來主導地上的變化。但是,如果將六種氣運與十二地支相結合,就會產生不同的變化,有正化和對化之分。

如厥陰之所以司於巳亥者,以厥陰屬木,木生於亥,故正化於亥,對化於巳也。少陰所以司於子午者,以少陰為君火,當正南離位,故正化於午,對化於子也。太陰所以司於醜未者,以太陰屬土居中,王於西南,故正化於未,對化於醜也。少陽所以司於寅申者,以少陽屬相火,位卑於君火,生於寅,故正化於寅,對化於申也。

白話文:

厥陰司於巳亥的原因:

因為厥陰屬木,木在亥月生長旺盛,所以厥陰在亥月正化,對應在巳月。

少陰司於子午的原因:

因為少陰是君火,屬南方離位,所以少陰在午月正化,對應在子月。

太陰司於醜未的原因:

因為太陰屬土,居中,主宰西南,所以太陰在未月正化,對應在醜月。

少陽司於寅申的原因:

因為少陽是相火,地位低於君火,寅月生長,所以少陽在寅月正化,對應在申月。

陽明所以司於卯酉者,以陽明屬金,酉為西方金位,故正化於酉,對化於卯也。太陽所以司於辰戌者,太陽為水,辰戌屬土,然水行土中,而戌居西北,為水漸王鄉,是以洪範五行以戌屬水,故正化於戌,對化於辰也。一曰正司化令之實,對司化令之虛。一曰正化從本生數,對化從標成數。

白話文:

陽明穴位之所以在卯時和酉時發揮作用,是因為陽明屬金,酉時是西方金的方位,所以陽明在酉時正化,在卯時對化。

太陽穴位之所以在辰時和戌時發揮作用,是因為太陽屬水,辰戌屬土,但是水在土中運行,戌時在西北,為水漸漸旺盛的方位,所以《洪範五行》將戌時歸屬於水,所以太陽在戌時正化,在辰時對化。

一種說法認為正化是實際化令,對化是虛化化令。另一種說法認為正化遵循本生的數字,對化遵循標本的數字。

皆以言陰陽之衰盛,合於十二辰以為動靜消息者也。此說詳具玄珠,今錄之以備參考。

少陰正化午,對化子。太陰正化未,對化醜。少陽正化寅,對化申。陽明正化酉,對化卯。太陽正化戌,對化辰。厥陰正化亥,對化巳。

白話文:

少陰經的正化時間在中午,對應的化氣之臟在子時。

太陰經的正化時間在傍晚,對應的化氣之臟在醜時。

少陽經的正化時間在凌晨,對應的化氣之臟在申時。

陽明經的正化時間在晚上,對應的化氣之臟在卯時。

太陽經的正化時間在傍晚,對應的化氣之臟在辰時。

厥陰經的正化時間在晚上,對應的化氣之臟在巳時。

《素問·天元紀大論》云:「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標者,猶所謂上首也。

白話文:

《素問·天元紀大論》上說:「子午年,少陰經氣浮現於體表。醜未年,太陰經氣浮現於體表。寅申年,少陽經氣浮現於體表。卯酉年,陽明經氣浮現於體表。辰戌年,太陽經氣浮現於體表。巳亥年,厥陰經氣浮現於體表。少陰是經氣浮現的起始,厥陰是經氣浮現的終點。」所謂標,就是猶如上端或起始。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白話文:

《素問·天元紀大論》中提到:

  • 少陽之上(頭部),由風氣主導。
  • 陽明之上(胸部),由熱氣主導。
  • 太陰之上(腹部),由濕氣主導。
  • 少陽之上(側面),由相火(肝火)主導。
  • 陽明之上(背部),由燥氣主導。
  • 太陽之上(四肢),由寒氣主導。

這六種氣候,就是所謂的「根本」,也就是「六元」。

南北二政,其面不同。司天在泉,移位相從。甲己之歲,是為南政。三陰司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乙庚丙辛,丁壬戊癸,斯八歲者,皆曰北政。三陰司天,則尺不應。三陰在泉,則寸不應。

白話文:

南北兩種脈象,外觀不同。如果主管天部的氣血在人體的上部(寸部),它會隨著人體的姿勢而移動。甲己年屬於南脈。如果手少陰(心)、手厥陰(肝)、足厥陰(腎)這三條陰經主管天部,那麼寸脈就不會應手。如果這三條陰經在人體的下部(尺部),那麼尺脈就不會應手。乙庚丙辛、丁壬戊癸這八年都屬於北脈。如果這三條陰經主管天部,那麼尺脈就不會應手。如果這三條陰經在人體的下部,那麼寸脈就不會應手。

南北政者,即甲己為南政,余為北政是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曰:「陰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謂南政之年,南面行令,其氣在南,所以南為上而北為下,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人氣應之故寸為上而尺為下,左右俱同。北面受令,其氣在北,所以北為上而南為下,在泉應上,司天應下人氣亦應之,故尺應上而寸應下。司天應兩尺,在泉應兩寸。

白話文:

「南北政」是指以甲己年為南政,其他年份為北政。

《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提到:「陰氣所在,在寸口脈位如何?」岐伯回答:「要看當年的南北政來判斷。」

這意思是說,南政年的時候,南風盛行,南方的氣息強盛,所以南為上,北為下。司天在上面,在泉(脈氣)在下面。人體氣息與之相應,所以寸脈為上,尺脈為下。兩側都是如此。

而北政年的時候,北風盛行,北方的氣息強盛,所以北為上,南為下。在泉(脈氣)應在上面,司天應在下面。人體氣息也與之相應,所以尺脈應在上面,寸脈應在下面。司天應在兩尺,在泉應在兩寸。

地之左間為右寸,右間為左寸。天之左間為左尺,右間為右尺。正與男子面南受氣,女子面北受氣之理同也。

南政之歲,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

脈有不應者,謂陰之所在,脈乃沉細,不應本脈也。

天地之間五行,金木水火土而已。經所謂二火者,君相二火也。君火以名,相火以位。君火不用事,相火代君行令者也。故南政厥陰司天,則君火在右,故右寸不應;太陰司天,則君火在左,故左寸不應。北政之歲,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

白話文:

在天地之間,一切物質都可歸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經文中提到的「二火」,是指「君火」和「相火」。君火代表身體的元氣,而相火則是指位於特定位置上的機能。君火不直接作用,而是通過相火來執行命令。

因此,當南方的厥陰之氣主宰天時時,君火就在右手;而當南方的太陰之氣主宰天時時,君火就在左手。這時,右寸脈或左寸脈會出現異常。在北方主政的年份,如果厥陰之氣在泉位,則右手寸脈會出現異常;如果太陰之氣在泉位,則左手寸脈會出現異常。

厥陰在泉,則君火在右,故右寸不應;太陰在泉,則君火在左,故左尺不應。

甲己年為南政。

乙丁辛癸丙戊庚壬年為北政。

其法以南政子年起中指端,北政子年起中指根,俱逆行輪之。凡年辰所值之處,即其不應之位。如南政子起中指端,即兩寸不應。丑年左寸,寅年左尺,右數到底,皆南政不應之位。北政子年起中指根,如前右數到底,皆北政不應之位。司天為上,其位在南,則面必北;其分左右,左西右東。

白話文:

這種方法從大拇指指尖開始計算南政子的年份,從大拇指根部開始計算北政子的年份,都逆時針旋轉。

年份所在的位置,就是不應針灸的部位。例如:南政子從大拇指指尖開始計算,那麼兩寸處就是不應針灸的部位。丑年在左手寸口,寅年在左手尺澤,向右依序數到最後,這些位置都是南政子不應針灸的部位。

北政子從大拇指根部開始計算,如前所述向右依序數到最後,這些位置都是北政子不應針灸的部位。

司天在上面,位置在南方,所以面部必定朝北;左右的分法是,左手為西,右手為東。

司天在上,故位南面北,而命其左右之見。左,西也。右,東也。

在泉為下,其位在北,則面必南;其分左右,左東右西。

下者即言在泉,故位北面南,而命其左右之見,是為在泉之左右間也。左,東也。右,西也。司天在泉,上下異而左右殊也。

白話文:

所謂的「泉下」,就是指在泉水之下,因此方位是北面南朝,而將左右兩邊的位置稱為「泉下左右」。左邊指的是東方,右邊指的是西方。司天之神在泉下,上下位置不同,左右位置也不同。

按右二節,陰陽六氣,迭為遷轉。如巳亥年厥陰司天,明年子午則左間少陰來司天矣。又如初氣厥陰用事,則二氣少陰來相待矣。六氣循環無已,此所以上下左右陰陽逆順有異,而見氣候之變遷也。

白話文:

根據前面的第二段,陰陽六氣,互相交替運行。比如巳亥年厥陰統治天,第二年子午年,就會由少陰轉而統治天。又如初氣是厥陰當令,那麼第二氣就會是少陰來配合。六氣循環往復不息,這就是為什麼上下左右的陰陽有時順應有時逆反,而出現氣候變化的原因。

司天歌,

子午少陰為君火,丑未太陰臨濕土,寅申少陽相火王,卯酉陽明燥金所,辰戌太陽寒水邊,巳亥厥陰風木主。初氣起地之左間,司天在泉對面數。

白話文:

子時、午時的心經少陰,為君火,主宰陽氣。醜時、未時的肺經太陰,臨於濕土。寅時、申時的膽經少陽,為相火,是心火的輔助。卯時、酉時的胃經陽明,燥金所。辰時、戌時的膀胱經太陽,寒水邊。巳時、亥時的肝經厥陰,主風木。初氣生於大地的左邊,掌管天地的泉源,位居泉水相對於太陽的數目。

不應之位,皆少陰也。諸部不應,反診較之。

脈來不應者,沉細而幾於不可見也。不應之脈,皆在兩寸兩尺,一為手少陰心經,一為足少陰腎經也。凡南政之應在寸者,則北政應在尺;北政之應在寸者,則南政應在尺。反其診者,謂南北相反而診之,則或尺或寸之不應者,皆可見矣。或為覆病者之手而診之則脈見,未盡其解也。

白話文:

脈搏跳動時,摸不到或很微弱,稱為「不應脈」。不應脈通常出現在兩寸和兩尺的部位,分別對應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凡是南方的經脈應在寸部,則北方的經脈應在尺部;北方的經脈應在寸部,則南方的經脈應在尺部。如果反過來診脈,即南北相反進行診脈,那麼寸部或尺部不應脈的情況,就可以顯現出來。如果對手有覆病的情況進行診脈,脈搏可能會出現,但這並不能完全解釋病情的根源。

值此不應之脈,乃歲運合宜,命曰天和之脈,不必求治。若誤治之,反伐天和矣。

陰之所在,其脈不應。諸家之注按,謂六氣以少陰為君,君象無為,故少陰所至,其脈不應。此說殊謬。夫少陰既為六氣之一,又安有不主氣乎?蓋因《素問·至真要大論》言少陰不司氣化,殊不知所言不司氣化者,言君火不主五運之化,非言六氣也。如子午之歲,上見少陰,則六氣分主,天地各有所司,何謂不立歲氣乎?且君為大主,豈寄空名於上者乎?夫三陰三陽者,天地之氣也。如《素問·太陰陽明論》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

白話文:

陰氣所在,脈搏就會微弱。一些醫家的注釋認為,六氣中少陰為君,君主象徵無為,所以少陰所到之處,脈搏就不會明顯。這種說法錯誤。少陰既是六氣之一,怎麼會沒有主導氣的作用呢?這可能是因為《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到少陰不主氣化。但這裡的「不司氣化」是指君火不主導五運的變化,並不是說六氣不主氣化。例如,在子午年,太歲為少陰,六氣分別主導,天地各有分工,又怎麼會說少陰不主歲氣呢?況且,君主是主宰,怎麼會只是一個空名的頭銜呢?三陰三陽是天地之氣。如《素問·太陰陽明論》所說:「陽氣是天氣,主導外部;陰氣是地氣,主導內部。

故陽道實,陰道虛。」自然之道也。第以日月證之,則日為陽,其氣常盈。月為陰,其光常缺,是以潮汐之盛衰,隨月消長,此陰道當然之義,為可知矣。人之經脈,即天地之潮汐也。故三陽所在者,脈無不應,氣之盈也。三陰所在,脈有不應者,以陽氣有不及,氣之虛也。

白話文:

《靈樞經·禁服篇》說:「寸口脈主內臟,人迎脈主外候,兩者應和相隨,強弱大小都要相等。春天、夏天人迎脈微微強盛,秋天、冬天寸口脈微微強盛,這樣的人稱作健康的人。」「微微強盛」是指脈動和緩,可以判斷身體健康狀況。《素問經·至真要大論》說:「皇帝問:『陰脈所在,寸口脈如何?』」如果陰脈出現沉伏而不應手,那麼就不符合強弱大小相等的原則了。五運中以甲己土運為尊,六氣中以少陰君火為尊。

而三陰之中,又惟少陰獨居乎中,又陰中之陰也。所以少陰所在為不應,蓋亦應天地之虛耳。

(南政)少陰司天,甲子、甲午二年,兩寸脈不應。

少陰在泉,己卯、己酉二年,兩寸脈不應。

太陰司天,己丑、己未二年,左寸脈不應。

太陰在泉,甲辰、甲戌二年,左尺脈不應。

厥陰司天,己巳、己亥二年,右寸脈不應。

厥陰在泉,甲寅、甲申二年,右尺脈不應。

(北政)太陰司天,(乙丁辛癸)丑未八年,左尺脈不應。

太陰在泉,(丙戊庚壬)辰戌八年,左寸脈不應。

厥陰司天,(乙丁辛癸)巳亥八年,右尺脈不應。

厥陰在泉,(丙戊庚壬)寅申八年,右寸脈不應。

少陰司天,(丙戊庚壬)子午八年,兩尺脈不應。

少陰在泉,(乙丁辛癸)卯酉八年,兩寸脈不應。

《靈樞·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夫曰微大,則脈之和可知矣。《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帝曰:『陰之所在,寸口何如?』」夫使陰脈來現沉而不應,則與大小齊等之義拂矣。五運以甲己土運為尊,六氣以少陰君火為尊。

凡脈之司天在泉不應者,皆以少陰而論之。故北政之歲,人氣面北,而寸北尺南,地左間之氣在右寸,右間之氣在左寸;天左間之氣在右尺,右間之氣在左尺。故乙卯、乙酉、丁卯、丁酉、辛卯、辛酉、癸卯、癸酉乃少陰在泉也,則兩寸之脈俱不應。而北政少陰在泉亦兩寸不應者,乃從君不從臣也。

白話文:

凡是脈象不應答天令在泉位的,都按照少陰來推斷。因此在北方掌權的年份,人的氣息朝向北方,寸脈在北而尺脈在南,地面左間的氣息在右手寸脈,右間的氣息在左手寸脈;天空左間的氣息在右手尺脈,右間的氣息在左手尺脈。所以乙卯、乙酉、丁卯、丁酉、辛卯、辛酉、癸卯、癸酉這幾個年份,少陰在泉位,因此兩寸脈都不應答。而北方掌權時,少陰在泉位,兩寸脈也不應答,這就屬於從君不從臣。

故不以尺為主,而以寸為主耳。《運氣全書》所謂依南政而診尺寸者是也。北政之歲,丙寅、丙申、戊寅、戊申、庚寅、庚申、壬寅、壬申乃厥陰在泉,其左間則少陰,右間則太陽也,宜右寸之脈不應。北政厥陰在泉亦右寸之脈不應者,亦從君而不從臣也。故不以尺為主,而以寸為主耳。

白話文:

因此,不以尺脈為主,而是以寸脈為主。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氣脈論》中提出的「循南政而診尺寸」的說法也是這個意思。在北政之年(丙寅、丙申、戊寅、戊申、庚寅、庚申、壬寅、壬申),厥陰經在泉脈位,其左間是少陰經,右間是太陽經,這時應該右寸脈不應。北政厥陰在泉時,右寸脈也不應,這是因為遵循君脈(十二經脈主脈)而不遵循臣脈(十二經脈絡脈)的緣故。因此,不以尺脈為主,而是以寸脈為主。

北政之歲,丙辰、丙戌、戊辰、戊戌、庚辰、庚戌、壬辰、壬戌太陰在泉,其左間則少陽,右間則少陰也,宜左寸之脈不應。南政太陰司天,則左寸不應,北政太陰在泉而亦左寸不應者,從君而不從臣也。若使北政三陰司天而不在泉。則其不應者不在寸而在尺矣。故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若三陰在上,則尺不應」者此也。

白話文:

在北政的年份(包含以下年份:丙辰、丙戌、戊辰、戊戌、庚辰、庚戌、壬辰、壬戌),太陰星位於泉(天干支配合的方位),左邊是少陽,右邊是少陰。如果左寸脈不出現,則表示該部位有病。

在南政的年份,太陰主天,左寸脈不出現。而在北政的年份,太陰位於泉,但左寸脈也不出現,這是因為太陰聽從君主(南方)而不聽從臣子(北方)的緣故。

如果北政的年份,三陰(太陰、少陰、厥陰)主天而不在泉,那麼左寸脈不出現的情況就會轉移到尺脈。因此,俗語說:「北政之年,三陰在下,寸不應;三陰在上,尺不應。」這是這個道理。

南政之歲,如甲子、甲午乃少陰司天,則兩寸之脈俱不應,如前所云者是也。南政之歲,如己巳、己亥乃厥陰司天,其左間則少陰,右間則太陽,宜右寸之脈不應,如前所云者是也。南政之歲,如己丑、己未乃太陰司天,其左間則少陽,右間則少陰,宜左寸之脈不應,如前所云者是也。若使南政三陰在泉而不司天,則其不應者不在寸而在尺矣。

白話文:

在南方司政的年份,例如甲子年、甲午年,少陰經當令,則寸口的兩條脈象都不會出現變化,就像前面所說的。

在南方司政的年份,例如己巳年、己亥年,厥陰經當令,其左脈位屬於少陰經,右脈位屬於太陽經,應當是右寸口的脈象不會出現變化,就像前面所說的。

在南方司政的年份,例如己丑年、己未年,太陰經當令,其左脈位屬於少陽經,右脈位屬於少陰經,應當是左寸口的脈象不會出現變化,就像前面所說的。

如果南方司政的三條陰經沉降在泉穴,而不當令,則脈象不出現變化的地方就不在寸口,而是在尺脈了。

故曰:「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若三陰在泉。則尺不應」者此也。所謂諸不應者,即南北二政而相反以診之,則南政主在寸者北政主在尺,而南政主在尺者北政主在寸,則其脈自明矣。

白話文:

因此說:「南方掌管政令的年份,三陰在天上,那麼寸(右手的寸口脈)就不顯應;如果三陰在地下,那麼尺(左手的尺澤脈)就不顯應。」這就是這個道理。所謂「諸不應」,就是用南方和北方的政令相對應的方法來診脈,那麼南方政令主治寸脈者,北方政令就主治尺脈;南方政令主治尺脈者,北方政令就主治寸脈,這樣,脈象就清楚了。

《素問·五運行大論》曰:「不當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止。」南政少陰司天在泉,北政少陰司天在泉,曰「失守其位者危。」論南北二政內行運法甲己為南政,餘四運為北政。南政司天在泉,皆行土運。其餘北政,皆以在泉行運。如北政巳亥厥陰司天,則行在泉少陽火運;又如寅申,少陽司天,則行在泉厥陰木運。

白話文:

《素問·五運行大論》中說:「不適應自身位置的會導致疾病,如果更換位置,疾病就會痊癒。」南方的政令由少陰主宰,在「泉」位置運作;北方的政令也由少陰主宰,在「泉」位置運作。這樣會導致「守不住自己的位置而處於危險之中」。

根據南北兩個政令的內部運行規則,甲己運為南政,其餘四個運為北政。南政主宰天,在「泉」位置運作,都執行「土運」。而其他北政,都在「泉」位置運作。

例如,北政巳亥運時,厥陰司天,則在「泉」位置執行少陽火運;又如寅申運時,少陽司天,則在「泉」位置執行厥陰木運。

余仿此。惟有北政,辰戌年太陽司天,當行在泉土運,緣北政以臣不敢行君之令,故行金運,是土之子,以足木火金水之四運焉。

白話文:

我參考這種做法。只有北政,辰戌年時太陽主宰天空,應該執行在泉土運,但因為北政以臣子的身分不敢執行君主的命令,所以改執行金運,這是土的子運,以補足木火金水這四運。

尺寸反死,陰陽交危。謂之反者,不應而應,應而不應,尺寸反也。謂之交者,隅位相交,陰當在左,交之於右;陽當在右,交之左也。

白話文:

如果尺脈和寸脈出現相反的脈象,表示陰陽失調,情況危急。所謂的「反」,是指不應該出現的脈象出現了,應該出現的脈象反而沒有出現,這就是尺寸相反的脈象。所謂的「交」,是指左右脈位出現交錯,陰脈原本應該在左手,卻出現在右手;陽脈原本應該在右手,卻出現在左手。

如尺當不應而反浮大,寸當浮大而反沉細;寸當不應而反浮大,尺當浮大而反沉細;是謂尺寸反。

《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尺寸反者死。」如右當不應而反浮大,左當浮大而反沉細;左當不應而反浮大,右當浮大而反沉細。經曰:「左右交者死。」如其年少陰在左,當左脈不應,而反見於右;陽脈本在右,而反互移於左;是少陰所易之位,非少陽則太陽脈也。故曰:「陰陽交,交者死。

白話文:

《素問·五運行大論》說:「脈絡反常表示會死亡。」比如:本該沉細的脈絡卻浮大,本該浮大的脈絡卻沉細;本該沒有脈搏的脈絡卻浮大,本該浮大的脈絡卻沉細。經典說:「左右脈絡異常表示會死亡。」比如:中年人脈搏本應在左手沉細,卻出現在右手浮大;脈搏本應在右手浮大,卻出現在左手沉細;這是陰脈和陽脈交換了位置,不是少陽脈就是太陽脈。所以說:「陰陽脈絡互換,會死亡。」

」惟辰戌丑未寅申巳亥八年有之。如其年少陰在尺,當尺不應,而反見於寸;陽本在寸,而反移於尺。故曰:「尺寸反,反者死。」惟子午卯酉年有之。然必也尺寸俱反,陰陽俱交。始為危殆。若但本位當應而不應者,乃陰氣之不應也,止疾而已,不在陰陽交、尺寸反之例,不可膠柱鼓瑟也。

白話文:

只有辰戌醜未寅申巳亥這八年才會出現這種現象。如果遇到這些年份,少陰經脈在尺脈上沒有反應,反而出現在寸脈上,陽經脈原本在寸脈上,反而移到了尺脈上。所以說:「尺寸反,反者死。」只有子午卯酉這四年才會出現這種現象。但是必須寸脈和尺脈同時反過來,陰陽經脈同時出現異常,才會變成危急狀況。如果只是本來的部位應該有反應卻沒有反應,這只是陰氣沒有反應,僅僅是疾病而已,不屬於陰陽交、尺寸顛倒的情況,不能死板地套用。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尺寸反者死。」止以南北二政少陰司天在泉論。

《素問·五運行大論》曰:「陰陽交者死。」除少陰司天在泉,止以厥陰、太陰司天在泉論。詳按後世諸圖,悉宗仲景,然多不合經旨,未知果出仲景否也。若他書有圖無說,其義益晦,餘一以經旨為主而補之。

白話文:

《素問·五運行大論》中提到:「陰陽交會,就是死亡。」除了少陰主導天上,太陰司掌泉水,我們僅討論厥陰與太陰主導天上與泉水的部分。仔細考察後代的各種圖解,都遵循仲景的觀點,但很多與經文不符,不知道是否真的出自仲景之手。如果其他的書籍只有圖畫而沒有說明,其意義就更加晦澀,我還是以經文為主,補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