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是

《脈訣彙辨》~ 卷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 (3)

1. 足少陰腎經

(左右共五十四穴。)

湧泉,然谷,太谿,大鐘,水泉,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

白話文:

**湧泉:**腳底湧泉穴。

然谷: 腳內踝旁,足少陰腎經穴。 太谿: 腳內踝尖,足少陰腎經穴。 大鐘: 腳踝內側,足太陰脾經穴。 水泉: 腳尖,足少陰腎經穴。 照海: 腳內踝後,足少陰腎經穴。 復溜: 腳內踝後上方,足少陰腎經穴。 交信: 腳外踝前下,足陽明胃經穴。 築賓: 腳外踝後,足少陽膽經穴。 陰谷: 腳外踝後方,足少陽膽經穴。 橫骨: 腳前腳與後腳分界處,足陽明胃經穴。 大赫: 小腿內側,足太陰脾經穴。 氣穴: 小腿內側,足太陰脾經穴。 四滿: 膝蓋骨上,足陽明胃經穴。 中注: 膝蓋骨內側,足陽明胃經穴。 肓俞: 小腿外側,足少陽膽經穴。 商曲: 膝蓋外側,足陽明胃經穴。 石關: 膝蓋骨外側下,足陽明胃經穴。 陰都: 膝蓋骨內側上,足太陰脾經穴。 通谷: 大腿內側,足太陰脾經穴。 幽門: 大腿內側,足太陰脾經穴。 步廊: 大腿內側,足太陰脾經穴。 神封: 大腿內側,足太陰脾經穴。 靈墟: 大腿內側,足太陰脾經穴。 神藏: 大腿內側,足太陰脾經穴。 彧中: 大腿內側,足太陰脾經穴。 俞府: 大腿內側,足太陰脾經穴。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精與志。」華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兩傍,相去合一寸五分。

白話文:

腎臟是人體中掌管生殖和強健功能的器官,靈巧的技能也是由它所產生。腎臟附著於脊椎的第十四節脊椎骨下方。它通常儲藏較少的血液而有較多的氣。它與骨骼的連結處,就是它生髮的地方,腎臟與生殖器相通。

《難經》中說:「腎臟有兩枚,重量為一斤二兩。它負責儲藏精液和精神。」華元化說:「腎臟是精神的住所,生命力的根源。」腎臟有兩枚,形狀像豇豆,相互並列彎曲地附著在脊椎的兩側,兩者相距一寸五分。

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行脊髓,至腦中,連於髓海。腎,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強弱系之。

白話文:

外部包裹著黃色的脂肪。每條帶子有兩條帶子,上面一條連接著心臟,下面一條通向脊柱下面的大骨骼,在脊骨末端大約半隻手掌那麼長,中間有兩個空洞,這是腎帶經過的地方,向上延伸到脊髓,到達腦中,與髓海相連。腎,是主宰的器官。主宰骨骼,並且負責全身的事務。所以強弱取決於腎。

2. 手厥陰心包絡經

(左右共一十八穴。)

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衝,

心包一藏,《難經》言其無形。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藏象稜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脂漫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又按《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一節。今考心包藏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

白話文:

心包是人體的一個臟器,根據《難經》的記載,它沒有具體的形狀。滑伯仁說:「心包又名手心主,從藏象學的角度來看,它位於心臟下方,橫隔膜的上方,縱隔膜的下方。心包與橫隔膜相連,包裹著一層黃色的脂肪,這層脂肪裡包裹著的就是心臟。脂肪外面還有一層細小的筋膜,像絲線一樣與心臟和肺臟相連,這層筋膜就是心包。」這種說法是正確的,認為心包沒有形狀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此外,據《靈蘭祕典論》記載,人體有十二個官臟,但卻缺少了心包這個官臟,而多了「膻中,是臣使的官臟,喜樂之情由此產生」這一節。現在考證得知,心包位於橫膈膜的上方,位於胸膛的中間,正好位於膻中的位置;它屬於相火之位,代替君主執掌事務,確實是臣使。

此一官者,其即此經之謂歟。

包絡者,護衛心主,不使濁氣干之,正由君主云有宮城也。

3. 手少陽三焦經

(左右共四十六穴。)

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和髎,絲竹空

白話文:

**關衝:**位於手腕外側,腕橫紋上兩寸。

液門: 位於小臂前側,肘橫紋上三寸。

中渚: 位於中指末節中點。

陽池: 位於手背,腕關節後方。

外關: 位於腕關節後方,尺骨遠端。

支溝: 位於小臂後側,肘橫紋下兩寸。

會宗: 位於手肘內側,肱二頭肌肌腱與肱骨內側髁交界處。

三陽絡: 連接手三陽經的交會穴,位於前臂外側,肘橫紋上三寸。

四瀆: 四肢的四條主經脈,包括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和足少陰腎經。

天井: 位於頭頂正中,百會穴旁開一寸。

清冷淵: 位於耳朵後方的發際線處。

消濼: 位於鎖骨外側端。

臑會: 位於肩部,肩峯與肩胛骨窩交界處。

肩髎: 位於肩部,肩峯外側。

天髎: 位於頭部側上方,耳尖上方。

天牖: 位於耳垂內側,與翳風穴相對。

翳風: 位於耳後方,乳突後緣。

瘈脈: 位於頭部側上方,耳尖與太陽穴之間。

顱息: 位於頭頂,百會穴後方。

角孫: 位於眉毛外側,瞳孔正上方。

耳門: 位於耳廓前緣,耳屏上方的凹陷處。

和髎: 位於耳垂後方,下頜骨下緣。

絲竹空: 位於耳垂後方,下頜骨髁狀突前緣。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是經少血多氣。

《中藏經》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其於周身灌溉,和內調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

白話文:

《中藏經》上說:「三焦是人體的三種原始氣體,統領著五臟六腑、營衛經絡,以及身體內外、左右、上下的一切氣體。三焦通暢,那麼身體內外、左右、上下的一切氣血都能通暢,它就像灌溉周身的水一樣,調和體內,規範體外,供給左側,滋養右側,引導上部,輸佈下部,再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

三焦者,統上中下而言,故曰三;切近於臟腑,故曰焦。

上焦出於胃上口,主內而不出。中焦當胃之中脘,主腐熟水穀,蒸津液,化精微,上注於肺,化而為血,以奉生身。下焦起闌門之下,主出而不內。

白話文:

上焦:從胃的上方開始,主要負責體內運作,不負責向外輸送。

中焦:在胃的中部,主要負責消化食物和水穀,蒸化津液,轉化營養精華,向上輸送至肺部,轉化為血液,供養全身。

下焦:從胃的幽門開始,主要負責向外排出廢物,不負責向內吸收。

4. 足少陽膽經

(左右共八十八穴。)

瞳子髎,聽會,上關,頷厭,懸顱,懸釐,曲鬢,率角,天衝,浮白,竅陰,完骨,本神,陽白,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液,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風市,中瀆,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丘墟,臨泣,地五會,俠谿,竅陰

白話文:

瞳子髎:位於眼眶外側緣,與瞳孔相對。

聽會:位於耳後乳突下方,臨近下頜骨。

上關:位於耳後,與聽會相平。

頷厭:位於下頜骨下緣,與耳垂相對。

懸顱:位於頭頂,前額髮際往上,正對額角。

懸釐:位於頭頂,前額髮際往上,外側與懸顱相平。

曲鬢:位於鬢角處,眉毛後方。

率角:位於耳尖上緣。

天衝:位於額頭兩側,眉毛外側。

浮白:位於額頭正中,眉毛上緣。

竅陰:位於耳後乳突下方,與聽會相平。

完骨:位於額頭正中,前額髮際往下,正對鼻尖。

本神:位於耳後,與聽會相平。

陽白:位於眉梢外側,眉毛後方。

臨泣:位於眼眶外側緣,與瞳孔相對。

目窗:位於眼眶外側緣,與瞳孔相對。

正營:位於眼眶外側緣,與瞳孔相對。

承靈:位於耳後,與聽會相平。

腦空:位於後腦勺,正對後腦勺中央。

風池:位於後頸部,後腦勺兩側。

肩井:位於肩部上方,肩峯外側端。

淵液:位於鎖骨上緣,與肩井相平。

輒筋:位於手腕內側,掌橫紋上3寸。

日月:位於手腕內側,掌橫紋上4寸。

京門:位於手腕內側,掌橫紋上5寸。

帶脈:位於腰部,肚臍兩側。

五樞:位於大腿內側,膝蓋上緣。

維道:位於大腿內側,膝蓋上緣。

居髎:位於小腿內側,膝蓋下緣。

環跳:位於臀部外側,股骨大轉子後緣。

風市:位於臀部外側,環跳前方。

中瀆:位於小腿外側,腓骨頭偏下方。

陽關:位於膝蓋外側,膝眼外側。

陽陵泉:位於小腿外側,膝蓋外側,腓骨頭後緣。

陽交:位於小腿外側,膝蓋外側,腓骨頭前緣。

外丘:位於小腿外側,膝蓋外側,腓骨頭外側。

光明:位於腳背,第一、第二腳趾間。

陽輔:位於腳背,第一、第二腳趾間。

懸鐘:位於腳踝內側,內踝上緣。

丘墟:位於腳踝外側,外踝前緣。

臨泣:位於眼眶外側緣,與瞳孔相對。

地五會:位於腳底,腳後跟中央。

俠谿:位於腳踝後側,腳踝肌腱內側。

竅陰:位於耳後乳突下方,與聽會相平。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是經多血少氣。華元化曰:「膽者,中清之府,號曰將軍。」主藏而不寫。

白話文:

膽是人體中正平和的器官,決斷和判斷力由此而來。《難經》中記載:「膽位於肝臟下方,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放精液三合。」因此,膽經中血多而氣少。華元化說:「膽是人體中清淨的居所,被稱為『將軍』。」它的主要功能是儲藏,而不寫字。

膽者,擔也。言其有力量,善擔當者也。

《六節藏象論》曰:「凡十一藏皆取決於膽也。」

5. 足厥陰肝經

(左右共二十八穴。)

大敦,行間,太衝,中封,蠡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五里,陰廉,急脈,章門,期門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滎爪也。主藏魂。開竅於目。其繫上絡心肺,下亦無竅。《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刺禁論》曰:「肝生於左。」滑氏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

白話文:

肝臟是身體的「將軍」,負責思考謀略。它位於橫膈膜下方,連接脊椎的第九塊椎骨。肝臟通常血多氣少。它與肌腱相連,血液會流到指甲。肝臟的主要功能是儲藏「魂」,並透過眼睛感應外界。它連接著心肺,下方沒有孔竅。《難經》記載:「肝臟重二斤四兩,左側有三個葉,右側有四個葉,總共有七個葉。」《刺禁論》說:「肝臟誕生在左側。」滑氏認為:「肝臟的統治部位在左側,但實質器官位於右側肋骨處,在右腎前面,緊鄰胃,位於脊椎的第九塊椎骨上。」

」肝者,干也。其性多動而少靜,好乾犯他臟者也。

6. 任脈

(二十四穴。)

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

7. 督脈

(二十八穴。)

長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

白話文:

長強:腰骶部正中

腰俞: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一寸五分

陽關:第四胸椎棘突旁開三寸

命門: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懸樞:第七頸椎棘突下

脊中:督脈循行的中間位置,約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中樞:第七胸椎棘突旁開三寸

筋縮:第八胸椎棘突旁開一寸五分

至陽:第七頸椎棘突

靈臺:印堂穴

神道:督脈循行的別稱

身柱:第四腰椎棘突

陶道:第三腰椎棘突旁開一寸五分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

啞門:環跳穴

風府:後正中線上,大椎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

腦戶:百會穴

強間:後正中線上,百會穴與啞門穴連線的中點

後頂:玉枕穴

百會: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會點

前頂:前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會點

囟會:嬰兒前囟門處

上星:印堂穴

神庭:印堂穴

素髎:鼻柱下緣凹陷中

水溝:承漿穴

兌端:合谷穴

齦交:牙關,上下齒咬合處

8. 任督解

任督二脈;為人身陰陽之綱領。任行於腹,總諸陰之會,故為陰脈之海。督行於背,統諸陽之綱,故為陽脈之海。二脈皆起於會陰。啟玄子曰《甲乙經》、《圖經》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上者,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則是以背腹陰陽別為名目耳。然衝脈亦起於胞中,並足少陰而上行,是任脈、督脈、衝脈,乃一源而三岐者。

白話文:

任督二脈是人體陰陽經脈的總綱。任脈循行於腹部,匯聚所有陰經,因此是陰經脈海。督脈循行於背部,統領所有陽經,因此是陽經脈海。二脈都起於會陰。啟玄子說《甲乙經》、《圖經》中記載任脈循行於背部者,稱之為督脈;從小腹上行的稱之為任脈,也稱之為督脈。這是將背腹的陰陽分別命名。然而衝脈也起於胞中,並循著足少陰經向上行,因此任脈、督脈、衝脈,是同一源頭分出的三支。

故人身之有腹背,猶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後,猶二陸之分陰陽也。」

9. 十六絡穴圖

《經脈篇》止十五絡。《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是共十六絡也然足太陰絡曰公孫,而復有脾之大絡曰大包;足陽明絡曰豐隆,而復有胃之大絡曰虛里;故諸經之絡皆一,而惟脾胃之絡皆二。

白話文:

《經脈篇》中提到有十五條絡脈。《平人氣象論》中說:「胃的主要絡脈,叫做虛裏。」這樣算起來應該有十六條絡脈。但是:

  • 足太陰經的絡脈叫做公孫,另外脾臟的主要絡脈叫做大包。
  • 足陽明經的絡脈叫做豐隆,另外胃部的主要絡脈叫做虛裏。

因此,其他經脈的絡脈只有一條,唯有脾經和胃經的絡脈有兩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