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是

《脈訣彙辨》~ 卷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 (3)

1. 足少陰腎經

(左右共五十四穴。)

湧泉,然谷,太谿,大鐘,水泉,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精與志。」華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兩傍,相去合一寸五分。

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行脊髓,至腦中,連於髓海。腎,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強弱系之。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左右共有五十四個穴位。)

湧泉、然谷、太谿、大鐘、水泉、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這些都是足少陰腎經上的穴位。

腎臟是人體中使力的器官,各種技巧和力量由此產生。腎臟位於脊椎下第十四節的位置。腎經通常血液較少,氣則較多。腎臟與骨骼相連,頭髮的光澤由它來維持。腎臟的開竅在於二陰部位。根據《難經》所述,人體內有兩個腎臟,總重約一斤二兩,主要功能是儲存精氣和意志。

華元化曾說過,腎臟是精神的住所,生命的根基。人體內有兩個腎臟,形狀像豇豆,緊密地並排在脊椎兩側,相距約一寸五分。

腎臟外部有一層黃色脂肪包圍保護。每個腎臟都有兩條帶子,上條連接心臟,下條則向脊椎下方的大骨延伸,在脊椎末端約半個手掌的位置,有兩個孔洞,這正是腎帶穿過的地方,然後向上沿著脊髓,直到腦部,連接到髓海。"腎"字的本義是"任",主管骨骼,負責全身的運作,因此身體的強壯或虛弱都與腎臟有關。

2. 手厥陰心包絡經

(左右共一十八穴。)

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衝,

心包一藏,《難經》言其無形。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藏象稜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脂漫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又按《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一節。今考心包藏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

此一官者,其即此經之謂歟。

包絡者,護衛心主,不使濁氣干之,正由君主云有宮城也。

白話文:

(左右兩側共有十八個穴位。)

這些穴位分別為: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衝。

對於心包這一臟器,《難經》認為它並無具體形態。然而,滑伯仁指出:「心包又名手心主,根據臟腑理論,它位於心臟下方的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緊密粘連且被黃脂包裹的是心臟。在黃脂外層,有一層如絲般的細筋膜與心肺相連,這就是心包。」他的說法是正確的。所以,凡是說心包無形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另外,根據《靈蘭祕典論》中提及的十二官,唯獨缺少了心包這一官,卻多出了一段描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經過考證,心包藏匿於膈膜上方,其經脈起始於胸腔,正好位於膻中的位置;它處於相火的位置,代替心臟行使功能,實際上扮演著臣使的角色。

這個官位,正是指的手厥陰心包絡經嗎?

心包的作用,是在保護心臟,防止濁氣對心臟造成幹擾,這正如君主所住的宮城一般,起到保護作用。

3. 手少陽三焦經

(左右共四十六穴。)

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和髎,絲竹空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是經少血多氣。

《中藏經》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其於周身灌溉,和內調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

三焦者,統上中下而言,故曰三;切近於臟腑,故曰焦。

上焦出於胃上口,主內而不出。中焦當胃之中脘,主腐熟水穀,蒸津液,化精微,上注於肺,化而為血,以奉生身。下焦起闌門之下,主出而不內。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手少陽三焦經]上的四十六個穴位,包括: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和髎以及絲竹空。

三焦是人體中負責水液運行的器官,主管全身的水道運行。此經絡的特徵是血液較少,氣流較多。

根據《中藏經》所述:「三焦是人體三元之氣的發源地,它總管著五臟六腑、營衛經絡、身體內外左右上下的氣機運作。只要三焦通暢,全身的氣機也就順暢無阻。對於維持全身的水液供應,調節內外平衡,滋養左右,引導氣機上下流通,三焦的功能無可替代。」

三焦,是對上焦、中焦、下焦的總稱,因此被稱為「三」;因為它與臟腑緊密相連,所以又稱為「焦」。

上焦位於胃的上口,主要功能是吸收營養物質,但不向外排泄。中焦位於胃的中部,負責分解消化食物,蒸發津液,轉化精微物質,再上輸至肺部,轉化為血液,以供養全身。下焦則從闌門下方開始,主要負責排泄廢物,並不吸收營養。

4. 足少陽膽經

(左右共八十八穴。)

瞳子髎,聽會,上關,頷厭,懸顱,懸釐,曲鬢,率角,天衝,浮白,竅陰,完骨,本神,陽白,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液,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風市,中瀆,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丘墟,臨泣,地五會,俠谿,竅陰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是經多血少氣。華元化曰:「膽者,中清之府,號曰將軍。」主藏而不寫。

膽者,擔也。言其有力量,善擔當者也。

《六節藏象論》曰:「凡十一藏皆取決於膽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人體的足少陽膽經,總共有八十八個穴位,左右對稱。這些穴位包括瞳子髎、聽會、上關、頷厭、懸顱、懸釐、曲鬢、率角、天衝、浮白、竅陰、完骨、本神、陽白、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液、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風市、中瀆、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丘墟、臨泣、地五會、俠谿、竅陰等。

膽是身體中正的器官,負責做出判斷。根據《難經》的記載,膽位於肝臟的短葉之間,重量約為三兩三銖,長度約為三寸,能儲存大約三合的膽汁。因此,這條經絡裡的血液較多,氣則相對較少。華元化認為,膽是身體中負責清潔的部位,又被稱為「將軍」,主要功能是儲存而非排泄。

膽字的意義就是承擔,代表它具有強大的力量,能夠勇敢地承擔各種任務。

根據《六節藏象論》的描述,人體內的十一個主要臟器,都依賴膽來做最終的決定。

5. 足厥陰肝經

(左右共二十八穴。)

大敦,行間,太衝,中封,蠡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五里,陰廉,急脈,章門,期門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滎爪也。主藏魂。開竅於目。其繫上絡心肺,下亦無竅。《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刺禁論》曰:「肝生於左。」滑氏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

」肝者,干也。其性多動而少靜,好乾犯他臟者也。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

(左右兩側共有二十八個穴位。)

大敦穴、行間穴、太衝穴、中封穴、蠡溝穴、中都穴、膝關穴、曲泉穴、陰包穴、五里穴、陰廉穴、急脈穴、章門穴、期門穴。

肝臟,就像是身體內的將軍,負責策略和思考。它位於膈肌下方,上端連接脊椎的第九節椎骨。肝臟的特性是存儲大量血液但氣相對較少。它與筋肉系統相關聯,其榮華展現在指甲。主要功能是藏匿魂魄。其感應外界的孔道是眼睛。肝臟向上連接心肺,向下則無特定的孔道。根據《難經》記載:「肝臟的重量約為二斤四兩,左邊有三個葉片,右邊有四個葉片,總共有七個葉片。」《刺禁論》提到:「肝臟起源於左側。」滑氏則表示:「肝臟作為臟器,其功能表現主要在左側;但實際上肝臟位於右側脅部,右腎前方,並且緊鄰胃部,附著在脊椎的第九節椎骨。」

肝臟,可以理解為「幹活」的意思。它的特性是活動頻繁,相對靜止較少,常常影響到其他臟器的運作。

6. 任脈

(二十四穴。)

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

白話文:

這些都是人體上與任脈相關的24個穴位名稱,在現代的描述為:

會陰,這是位於肛門和生殖器之間的部位。

曲骨,位於恥骨上方,肚臍下方的位置。

中極,位於肚臍下四寸,即下腹部的位置。

關元,位於肚臍下三寸,即小腹部的位置。

石門,位於肚臍下二寸,即下腹部的位置。

氣海,位於肚臍下1.5寸的地方。

陰交,位於肚臍正下方一寸的地方。

神闕,即是我們常說的肚臍。

水分,位於肚臍上方一寸的位置。

下脘,位於肚臍上方二寸的地方。

建裏,位於肚臍上方三寸的地方。

中脘,位於肚臍上方四寸,即胃部的位置。

上脘,位於肚臍上方五寸,即胸骨下方。

巨闕,位於胸骨劍突下,即心臟下方的位置。

鳩尾,位於胸骨劍突下1寸的地方。

中庭,位於胸骨劍突到兩乳頭連線中點的位置。

膻中,位於兩乳頭連線中點,即胸部正中央。

玉堂,位於胸骨正中線上,平第3肋間的位置。

紫宮,位於胸骨正中線上,平第3肋間的位置。

華蓋,位於胸骨正中線上,平第1肋間的位置。

璇璣,位於胸骨正中線上,平第2肋間的位置。

天突,位於喉嚨下方凹陷處。

廉泉,位於頸部前方,舌骨上緣凹陷處。

承漿,位於下脣與頜骨之間的凹陷處。

7. 督脈

(二十八穴。)

長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

白話文:

以下是督脈上二十八個穴位的現代中文解釋:

  1. 長強: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中點。
  2. 腰俞:在骶骨部,當第二骶後孔中,約對應第四骶骨。
  3. 陽關:位於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4. 命門:位於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5. 懸樞:位於背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6. 脊中:位於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7. 中樞:位於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8. 筋縮:位於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9. 至陽:位於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0. 靈臺:位於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1. 神道:位於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2. 身柱:位於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3. 陶道:位於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4. 大椎:位於頸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15. 啞門:位於頸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0.5寸。
  16. 風府:位於頸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斜方肌之間凹陷中。
  17. 腦戶:位於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中。
  18. 強間:位於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4寸。
  19. 後頂:位於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5.5寸。
  20. 百會:位於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7寸。
  21. 前頂:位於頭部,當百會穴前1.5寸。
  22. 囟會:位於頭部,當百會穴前3寸。
  23. 上星:位於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
  24. 神庭:位於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
  25. 素髎:位於面部,當鼻尖正中。
  26. 水溝:位於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點處。
  27. 兌端:位於面部,當上脣中央的人中溝內。
  28. 齦交:位於上齦正中縫與齦黏膜連接處。

8. 任督解

任督二脈;為人身陰陽之綱領。任行於腹,總諸陰之會,故為陰脈之海。督行於背,統諸陽之綱,故為陽脈之海。二脈皆起於會陰。啟玄子曰《甲乙經》、《圖經》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上者,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則是以背腹陰陽別為名目耳。然衝脈亦起於胞中,並足少陰而上行,是任脈、督脈、衝脈,乃一源而三岐者。

故人身之有腹背,猶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後,猶二陸之分陰陽也。」

白話文:

【任督解】

任脈和督脈,是人體陰陽的總綱。任脈在腹部運行,匯聚所有陰經的交會點,因此被稱為陰脈的海洋。督脈則沿著背部運行,掌控所有陽經的主線,所以被視為陽脈的海洋。這兩條脈絡都源自會陰部位。

啟玄子在《甲乙經》和《圖經》中指出,把沿背運行的脈絡命名為督脈,而從小腹往上延伸的脈絡則被稱為任脈,有時也將其視為督脈。這實際上是根據背腹位置的陰陽屬性來區分命名的。然而衝脈同樣起源於胞中,伴隨足少陰經上行,由此可見,任脈、督脈與衝脈,實質上源自同一處,但卻分成了三個不同的分支。

因此,人體的腹部與背部,就像天地間的子午線一樣重要;任脈與督脈的前後分佈,就如同大地上的陰陽兩極,區分明確。

9. 十六絡穴圖

《經脈篇》止十五絡。《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是共十六絡也然足太陰絡曰公孫,而復有脾之大絡曰大包;足陽明絡曰豐隆,而復有胃之大絡曰虛里;故諸經之絡皆一,而惟脾胃之絡皆二。

白話文:

在《經脈篇》中,提到的絡穴共有十五個。然而,在《平人氣象論》中有提及:「胃部有一重要的絡穴,被稱為虛裏。」因此,包含這個在內,總共有十六個絡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足太陰脾經中的絡穴叫做公孫,但脾臟還有一個大絡穴叫做大包;同樣地,足陽明胃經的絡穴叫做豐隆,但胃部還有一個大絡穴叫做虛裏。所以,其他的經絡各自只有一個絡穴,唯有脾和胃的絡穴各自有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