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是

《脈訣彙辨》~ 卷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2)

1. 手太陰肺經

(左右共二十二穴。以下十四經,共六百七十穴。)

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

白話文:

中府穴,雲門穴,天府穴,俠白穴,尺澤穴,孔最穴,列缺穴,經渠穴,太淵穴,魚際穴,少商穴。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其形四垂,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藏之氣,為藏之長,為心之蓋。是經常多氣少血。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於鼻。《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藥,主藏魄。」華元化曰:「肺者,生氣之原,乃五臟之華蓋。

白話文:

肺臟是人體中呼吸調節的器官,主宰呼吸的動作。它的形狀像四面伸展的屏風,附著在脊椎的第三節椎骨上。肺臟有二十四個小孔,排列整齊,負責運行身體各器官的氣血,是五臟中的老大,也是保護心臟的屏障。肺臟經常充滿氣血,但是血液較少。它是與皮膚相連的器官,使皮膚具有光澤。肺臟的感受部位在鼻子。

《難經》中記載:「肺臟重三斤三兩,有六片肺葉和兩個耳狀突起,共有八種藥性,主司儲藏元神。」華元化說:「肺臟是生命之氣的源泉,是五臟的保護傘。」

」肺葉白瑩,謂為華蓋,以覆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籥。肺者,市也,百脈朝會之處所也。凡飲食入胃,不敢自專,地道卑而上行,上朝於肺;肺乃天道,下濟而光明,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下輸膀胱,小便自利。豈以肺如都市,聚他處之物,而仍散之他處,故字從肉從市。

白話文:

肺的葉子潔白而通透,就像華蓋一樣,覆蓋著體內的諸臟腑。肺部內部結構空虛,如同蜂窩,沒有貫通的孔洞。吸氣時,肺葉就會擴張充盈;呼氣時,肺葉就會收縮變空。每吸一次氣,每呼一次氣,肺臟就能自然地進行氣體的交換,調節身體內臟器系統的運作,就像是一個風箱一樣。

肺臟就像一個市場,是身體內各條經脈聚會的地方。所有進食的東西進入胃部後,不能自行處理,只能通過低處的管道向上運送,先送達肺臟;肺臟就像是一個道天神,將天地間的精華向下輸送,明亮光明,滋養身體。水精四處分佈,五臟經絡並行運作,最後流入膀胱,形成小便。

因此,肺臟就像是一個都市,匯聚各處的物質,再將它們運送到其他地方,所以它的漢字構造中包含了「肉」和「市」兩個部首。

2. 手陽明大腸經

(左右共四十穴。)

南陽,二間,三間,合谷,陽谿,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白話文:

  • 手陽明大腸經:合谷、陽谿、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
  • 手少陽三焦經:禾髎、迎香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迴腸當臍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尺一寸。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傅脊以受迴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經多氣多血。《難經》曰:「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

白話文:

大腸是傳輸食物的官臟,身體的變化由此產生。迴腸在肚臍左上方形成十六個彎曲,寬約四寸,直徑約一寸半,長約兩尺一寸。它可以容納一斗穀物,七升半水。

廣腸沿著脊椎分佈,承接迴腸,是排出廢棄物的通道。寬約八寸,直徑約二寸半,長約二尺八寸。它可以容納九升三合八分之一的穀物。

這兩條經絡氣血都很豐富。《難經》中記載:「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

」按回腸者,以其回疊也。廣腸者,即迴腸之更大者。直腸者,又廣腸之末節也,下連肛門,是為穀道後陰,一名魄門。總皆大腸也。

白話文:

回腸:因為它的腸道環繞、彎曲。

廣腸:就是比迴腸更大的腸道。

直腸:又是廣腸的最後一段,往下連接肛門,是消化物的後出口,別名「魄門」。

這些統稱為大腸。

大腸為傳道之官,有變易之義,上受胃家之糟粕,下輸於廣腸,舊谷出而新谷可進,故字從肉從易。又暢也,通暢水穀之道也。

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

白話文:

大腸就像一個轉運站,有著變化萬千的作用。它負責接收胃裡的食物殘渣,再傳送到直腸,讓舊的食物排出去,新的食物才能進來。因此,"大腸"這個字用"肉"和"易"兩個字組成。此外,大腸還有暢通水穀通道的作用。

3. 足陽明胃經

(左右共九十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

白話文:

承泣:眼眶下緣與鼻樑骨交界處。

四白:眼眶下緣外側一寸處。

巨髎:顴骨下緣外側一寸處。

地倉:嘴角下方一寸處。

大迎:下頜角外方一寸處。

頰車:顴骨前方一寸處。

下關:下頜角與耳垂連線中點處。

頭維:耳垂後方一寸處。

人迎:喉頭兩側一寸處。

水突:鎖骨中央凹陷處。

氣舍:乳頭外側一寸處。

缺盆:鎖骨下方的凹陷處。

氣戶:肚臍正上方一寸處。

庫房:肚臍下方一寸處。

屋翳:肚臍正上方兩寸處。

膺窗:胸骨中央凹陷處。

乳中:乳頭正中。

乳根:乳頭根部。

不容:乳房外側一寸處。

承滿:乳房內側一寸處。

梁門:小腹正中一寸處。

關門:肚臍正下方一寸處。

太乙:肚臍正中一寸五分處。

滑肉門:肚臍正下方三寸處。

天樞:肚臍旁一寸五分處。

外陵:肚臍旁三寸處。

大巨:肚臍旁五寸處。

水道:肚臍旁七寸處。

歸來:肚臍旁九寸處。

氣衝:大腿根後側四寸處。

髀關:大腿根後側八寸處。

伏兔:小腿肚外側一寸處。

陰市:小腿肚後側一寸處。

梁丘:膝蓋骨上緣外側一寸處。

犢鼻:小腿肚前側一寸處。

三里:小腿肚前側三寸處。

上巨虛:膝蓋骨外側一寸處。

條口:小腿肚內側一寸處。

下巨虛:膝蓋骨內側一寸處。

豐隆:小腿肚外側四寸處。

解谿:腳踝外側後方一寸處。

衝陽:腳踝外側一寸五分處。

陷谷:腳踝外側後方三寸處。

內庭:腳底中點處。

厲兌:腳踝內側後方一寸處。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是經多氣多血。《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白話文:

脾胃就像倉庫,負責儲存五種味道的食物。胃就像一個承載水穀、氣血的海洋。胃寬一尺五寸,直徑五寸,長二尺六寸,呈橫曲狀。它可以容納三鬥五升的水穀。其中,穀類通常儲存兩鬥,水儲存一斗五升後就會滿。因此,脾胃經絡中氣血充足。《難經》上說:「胃的重量是二斤一兩。」

胃者匯也,飲食匯聚於此,而為谷之府也。

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播於諸脈。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幽門。

白話文:

胃是匯聚的地方,飲食在此聚集,是消化食物的地方。

胃的上端開口叫做賁門,食物的精華從這裡向上運送到脾和肺,然後分散到各條經脈。胃的下端開口,也就是小腸的上端開口,叫做幽門。

4. 足太陰脾經

(左右共四十二穴。)

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衝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谿,胸鄉,周榮,大包

白話文:

  • 隱白: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位於足內側,大拇指後緣。
  • 大都: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位於小腿外側,膝蓋上方。
  • 太白: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位於足內側,大拇指根部。
  • 公孫: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位於足背,大拇指和二拇指之間。
  • 商丘: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膝蓋上方。
  • 三陰交:足三陰經(脾、腎、肝)的交會穴,位於小腿內側,腳踝上方。
  • 漏谷: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位於手背,食指和中指之間。
  • 地機: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位於小腿外側,膝蓋下方。
  • 陰陵泉: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膝蓋上方。
  • 血海: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位於膝蓋內側,髕骨內上方。
  • 箕門: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位於腹部,肚臍旁兩寸。
  • 衝門: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位於腹部,肚臍上方一寸。
  • 府舍: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位於腹部,肚臍下方三寸。
  • 腹結: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位於腹部,肚臍旁兩寸。
  • 大橫: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位於腹部,肚臍旁四寸。
  • 腹哀: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位於腹部,肚臍旁三寸。
  • 食竇: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位於腹部,肚臍下兩寸。
  • 天谿: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位於胸部,前正中線上。
  • 胸鄉: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位於胸部,前正中線上,天谿穴下方。
  • 周榮: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位於胸部,前正中線上,胸鄉穴下方。
  • 大包: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位於腹部,肚臍旁三寸。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滎唇也。開竅於口。是經常多氣少血。《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智。」滑氏曰:「掩乎太倉。」華元化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傍。」

脾者,卑也。在胃之下,裨助胃氣以化谷也。

《遺篇·刺法論》曰:「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白話文:

脾臟就像糧倉,負責儲存和運化各種營養物質,形狀像刀鐮。它與胃部共用同一層膜,位於胃的上方偏左,在第十一塊椎骨下方。脾臟聽到聲音就會活動,活動時會摩擦胃部,幫助消化吸收。

脾臟與肌肉相連,嘴脣是它的外在表現。脾臟與口腔相通,經常氣足血虛。《難經》記載:「脾臟重二斤三兩,寬扁三寸,長五寸,含有半斤左右的散膏。脾臟負責儲血、溫暖五臟,主宰思慮和智慧。」

滑元化說:「脾臟就像掩蓋著大糧倉。」華元化說:「脾臟負責消化吸收五穀,滋養身體各部分。」

5. 手少陰心經

(左右共十八穴。)

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少府,少衝

白話文:

(左右兩側共有十八個穴位。)

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少府、少沖。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舌。《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

白話文:

心臟是人體至高無上的君主,神明來自心臟。心臟位於肺部的下方,膈肌的上方,附著在脊椎的第五節椎骨上。心臟通常血少氣多。它與脈搏相配合,面色紅潤。心臟的神經末梢連接著耳朵,又通往舌頭。《難經》中說:「心臟重十二兩,裡面有七個孔、三根毛,盛放三合精液。心臟主管藏匿神魂。」心臟外形尖而圓,形狀類似蓮花的花蕊,裡面有孔洞,孔洞數量各不相同,可以引導清陽之氣;下方沒有孔洞,上方連通舌頭。

共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迴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心字移右之一點於下之左,即火字也。心主火。四臟皆繫於心。心者,惺也。言心氣旺,則能惺惺而運其神明也。

白話文:

中醫認為人體有四條經脈系統,它們連通著四臟。心臟外面有一層紅色偏黃、包裹著脂肪的組織,叫做心包絡。心臟下方有一層隔膜,它與脊椎和兩側肋骨相連,形成一個隔斷,阻止濁氣上升到心肺部位,這稱為膻中。把「心」字的右邊一點移到下面偏左的地方就是「火」字。心臟主火,四臟都與心臟連接。心臟的作用在於清醒和思維。當心氣旺盛時,人就能保持清醒和發揮精神功能。

6. 手太陽小腸經

(左右共三十八穴。)

少澤,前谷,後谿,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

白話文:

**少澤:**手小指外側靠近指甲處

前谷: 手心腕橫紋上,拇指側

後谿: 手心手腕橫紋下方,小指一側

腕骨: 手腕內側骨頭突出的地方

陽谷: 前臂外側,肘下三寸處

養老: 前臂內側正中,肘下三寸處

支正: 手臂外側,肘下二寸處

小海: 肘內側,肘橫紋正上方

肩貞: 肩部前端,鎖骨外端上

臑俞: 肩部後方,肩胛骨外角下

天宗: 肩胛骨上端,凹陷處

秉風: 肩胛骨上端,秉風穴在肩胛骨上端,正對上臂後側的外緣

曲垣: 肩胛骨內側,與脊柱交界處

肩外俞: 肩胛骨外緣,肩胛骨上端下二寸

肩中俞: 肩胛骨內側,脊柱旁,肩胛骨上端下四寸

天窗: 耳廓後方,乳突後側陷窩處

天容: 耳廓前上方,與眉梢齊平

顴髎: 顴骨下外側,眼眶外緣正下方

聽宮: 耳朵前側,耳門內

這些都是中醫的穴位,分佈在手上、前臂、肩膀、頸部、耳部等區域。這些穴位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調理臟腑、改善身體機能的作用。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二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小腸上口即胃之下口。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名闌門。

白話文:

小腸是負責容納和轉化的器官,食物在這裡被消化。小腸後方連接著脊椎,前方連接到肚臍。小腸上半部分從左到右盤旋疊伏,形成十六道彎曲,寬度約五公分,直徑約一公分。小腸的長度約七公尺。小腸可以容納約四公升的穀物和三公升的水。小腸的上端開口位於肚臍上方五公分,靠近脊椎,食物和水從此處進入。再往下約兩公分,小腸外連肚臍,形成水分穴。小腸的下端開口位於水分穴處,此時水和食物會分離,水液滲入膀胱,而殘渣流入大腸。小腸經脈血氣較少。《難經》記載:「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7. 足太陽膀胱經

(左右共一百三十四穴。)

白話文:

(左右共有第一百三十四個穴位。)

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附分,魄戶,膏肓,神堂,噫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崑崙,僕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通谷,至陰

白話文:

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附分、魄戶、膏肓、神堂、噫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崑崙、僕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通谷、至陰,這些都是人體經絡上的穴位,每個穴位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在中醫治療中被廣泛應用。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出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

白話文:

膀胱就像身體裡的首都,負責儲存體液。當氣化作用正常時,體液就能排出體外。膀胱位於第十九節椎骨處,腎臟的下方和大腸的前方,只有一個出口而沒有入口。在肚臍上方一寸的「水分穴」,是小腸的出口,也是膀胱的上面,體液從這裡流出,經過迴腸,隨著氣化作用滲入體內。膀胱體液的出入都由氣化作用控制。如果氣化作用不正常,導致體液進入大腸,就會導致腹瀉;如果氣化作用不正常,導致體液無法排出,就會出現小便閉塞而引起腫脹。

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白話文:

後世諸多醫書中,有的說腎臟有上面的開口而沒有下面的開口,有的說腎臟上下都有開口,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這部《難經》記載:「膀胱的重量為九兩二銖,長寬均為九寸,盛放小便九升九合;(膀胱的)開口寬度為二寸半。」

膀者,言其橫於前陰之旁以通水也。胱者,言其質之薄而明也。合而言之,以其由虛而實,旁通水道也。下聯前陰,溺之所出。

白話文:

膀胱,指的是橫亙在小腹前部,負責輸送尿液的器官。胱字表示它的結構薄而透明。合起來的意思是,膀胱是由空變實,負責將尿液排出。膀胱與小腹下部相連,那是尿液排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