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彙辨》~ 卷十 (2)
卷十 (2)
1. 手太陰肺經
(左右共二十二穴。以下十四經,共六百七十穴。)
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其形四垂,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藏之氣,為藏之長,為心之蓋。是經常多氣少血。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於鼻。《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藥,主藏魄。」華元化曰:「肺者,生氣之原,乃五臟之華蓋。
」肺葉白瑩,謂為華蓋,以覆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籥。肺者,市也,百脈朝會之處所也。凡飲食入胃,不敢自專,地道卑而上行,上朝於肺;肺乃天道,下濟而光明,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下輸膀胱,小便自利。豈以肺如都市,聚他處之物,而仍散之他處,故字從肉從市。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
(左右共有二十二個穴位,以下的十四條經絡,總共有六百七十個穴位。)
中府穴、雲門穴、天府穴、俠白穴、尺澤穴、孔最穴、列缺穴、經渠穴、太淵穴、魚際穴、少商穴,
肺臟,就像是身體的宰相,負責調節身體機能。它的形狀四周下垂,附著在脊椎的第三椎骨中,有二十四個空隙,排列整齊,用來運行各內臟的氣息,是內臟的領導者,保護著心臟。這個部位通常氣多血少。與皮膚相連。其外觀表現為毛髮。鼻孔是它的開口。《難經》記載:「肺臟重量為三斤三兩,有六片肺葉和兩個肺耳,總計八葉,負責藏魄。」華元化說:「肺臟,是生命力的源頭,被稱為五臟的保護傘。」
肺葉潔白晶瑩,被稱為保護傘,用來覆蓋其他臟器。內部結構像蜂窩一樣,底部沒有通風口,吸氣時充滿,呼氣時空虛,一呼一吸,自動調節,負責清濁氣息的轉換,就像人體的風箱。肺臟,就像是市場,全身血液聚集的地方。飲食進入胃部後,不能自行處理,地下的氣息向上行進,到肺部匯聚;肺臟遵循天道,向下流通,充滿光輝,水分精華四散,五臟並行,向下輸送到膀胱,小便自然順暢。這就像肺臟就像城市,收集其他地方的物資,再分散到其他地方,所以肺的字形由肉和市組成。
2. 手陽明大腸經
(左右共四十穴。)
南陽,二間,三間,合谷,陽谿,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迴腸當臍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尺一寸。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傅脊以受迴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經多氣多血。《難經》曰:「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
」按回腸者,以其回疊也。廣腸者,即迴腸之更大者。直腸者,又廣腸之末節也,下連肛門,是為穀道後陰,一名魄門。總皆大腸也。
大腸為傳道之官,有變易之義,上受胃家之糟粕,下輸於廣腸,舊谷出而新谷可進,故字從肉從易。又暢也,通暢水穀之道也。
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
白話文:
大腸經脈在身體兩側共有四十個穴位。
這些穴位包括:南陽、二間、三間、合谷、陽谿、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大腸是負責傳遞食物殘渣的器官,它能進行轉化和排出。迴腸位於肚臍左側,呈曲折狀,大約有十六個彎曲,直徑約一寸多一點,全長二尺一寸,能容納一斗的固體食物和七升半的液體。廣腸則位於脊椎旁邊,接收來自迴腸的食物殘渣,然後將其排出體外。廣腸的直徑約二寸多一點,全長二尺八寸,能容納九升三合八分之一的固體食物。大腸是一個氣血豐富的器官。根據《難經》的記載,大腸的重量是二斤十二兩,而肛門的重量則是十二兩。
迴腸之所以稱為迴腸,是因為它的形狀呈現回疊的狀態。廣腸指的是迴腸中較大的部分。直腸則是廣腸的末端,下接肛門,這是食物殘渣排出的通道,也被稱為穀道後陰或魄門。這些部位總體來說都屬於大腸的範疇。
大腸作為傳遞食物殘渣的器官,具有變化的功能,它接收來自胃部的食物殘渣,再傳遞到廣腸,讓舊的食物殘渣能夠排出,新的食物殘渣可以進入,因此大腸的字形由肉和易組成,象徵著通暢食物和水分的過程。
大腸的上端,實際上就是小腸的下端。
3. 足陽明胃經
(左右共九十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是經多氣多血。《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胃者匯也,飲食匯聚於此,而為谷之府也。
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播於諸脈。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幽門。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
(左右共有九十個穴位。)
包含的穴位有: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等。
脾胃是負責儲存和消化食物的器官,所有食物的味道都由這裡產生。胃是水穀氣血的海洋,大小約一尺五寸,直徑五寸,長度二尺六寸,形狀橫向彎曲。能容納三鬥五升的食物。在正常情況下,胃中會保留二斗的食物和一斗五升的水分。這條經絡中的氣血旺盛。根據《難經》記載:「胃的重量是二斤一兩。」
胃是食物匯集的地方,所有的飲食都在這裡聚集,是食物的倉庫。
胃的上端入口,被稱作賁門。飲食的精華由此向上傳輸到脾臟和肺部,再擴散到全身的脈絡。胃的下端出口,即小腸的入口,叫做幽門。
4. 足太陰脾經
(左右共四十二穴。)
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衝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谿,胸鄉,周榮,大包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滎唇也。開竅於口。是經常多氣少血。《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智。」滑氏曰:「掩乎太倉。」華元化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傍。」
脾者,卑也。在胃之下,裨助胃氣以化谷也。
《遺篇·刺法論》曰:「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左右共有四十二個穴位。)
分別是隱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孫穴、商丘穴、三陰交穴、漏谷穴、地機穴、陰陵泉穴、血海穴、箕門穴、衝門穴、府舍穴、腹結穴、大橫穴、腹哀穴、食竇穴、天谿穴、胸鄉穴、周榮穴、大包穴。
脾臟是人體的倉廩官員,負責處理食物中的營養素,形狀像一把鐮刀,和胃部共享一層膜,並位於其上方的左側,具體位置在第十一節脊椎骨下方。聽到聲音時會活動,活動能幫助消化食物並主導食物的轉換吸收。脾臟與肌肉相連,與嘴脣相關。其開竅於口腔。此經絡常呈現氣多血少的情況。根據《難經》記載:「脾臟重量約二斤三兩,寬度三寸,長度五寸,包含半斤的散膏。主要功能是包裹血液,溫暖五臟,主管存儲意念與智慧。」滑氏說:「脾臟庇護著太倉。」華元化提到:「脾臟負責消化食物,滋養全身。」
脾臟的「脾」字,有低下的意思。它位於胃部下方,輔助胃氣來消化食物。
根據《遺篇·刺法論》所述:「脾臟是諫議官員,能全面瞭解身體狀況,並將資訊傳遞出去。」
5. 手少陰心經
(左右共十八穴。)
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少府,少衝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舌。《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
共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迴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心字移右之一點於下之左,即火字也。心主火。四臟皆繫於心。心者,惺也。言心氣旺,則能惺惺而運其神明也。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
(左右共有十八個穴位。)
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裏、陰郄、神門、少府、少衝。
心臟,就像是身體的君王,主宰全身的神智活動從此而出。它位於肺部下方,橫膈膜上方,緊貼脊椎的第五節。心臟常態是血液較少但氣力充沛。與脈絡相連,其外在表現為面色。心臟開竅於耳朵,同時也和舌頭有關。《難經》記載:「心臟重量約十二兩,其中心有七個孔洞和三個小孔,可以儲存約三合的精汁。主要功能是藏神。」心臟的形狀尖圓,類似蓮花的蕊心,其中含有數量不一的孔洞,用以引導純粹的自然之氣;底部沒有穿透的孔洞,頂端則與舌頭相通。
心臟有四條連接線,用以與其它四臟相聯。心臟外部包裹著紅黃色的脂肪組織,稱為心包絡。心臟下方有橫膈膜,與脊椎和肋骨四周相連,可以阻擋混濁之氣,防止其上行薰染心肺,這就是所謂的膻中。若將心字右側的一點移到下方左側,就成為了火字,象徵心臟主掌火性。四大臟器都與心臟相連。心臟,亦即清醒之意。意指當心氣旺盛時,便能清醒地運作其神智活動。
6. 手太陽小腸經
(左右共三十八穴。)
少澤,前谷,後谿,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二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小腸上口即胃之下口。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名闌門。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總共有三十八個穴位,分別是: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
小腸,是負責接收和消化食物的器官,食物在此被分解吸收。小腸位於脊椎後方,腹部前方靠近肚臍處,向上向左迴繞疊積成十六個彎曲的部分,直徑約為2.5寸,周徑則為8分加上一點點,全長約為2丈2尺。小腸可以容納2鬥4升的食物,以及6升3合多一點的水分。小腸的上端開口位於肚臍上方2寸處,靠近脊椎,食物和水分由此進入。再向下1寸,小腸的外側與肚臍相鄰,這裏有一個名叫水分的穴位,正好位在小腸的下端開口,到了這個部位,小腸會將食物中的清濁物質分離,水分滲入膀胱,而固體殘渣則流向大腸。這條經脈特徵為血液豐富,氣量較少。根據《難經》的記載:「小腸的重量為二斤十四兩。」
小腸的上端開口實際上就是胃的下端出口。小腸的下端開口則是大腸的上端入口,又稱為闌門。
7. 足太陽膀胱經
(左右共一百三十四穴。)
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附分,魄戶,膏肓,神堂,噫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崑崙,僕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通谷,至陰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出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
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膀者,言其橫於前陰之旁以通水也。胱者,言其質之薄而明也。合而言之,以其由虛而實,旁通水道也。下聯前陰,溺之所出。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
(左右兩側共有134個穴位。)
這些穴位包括:睛明、攢竹、眉衝、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附分、魄戶、膏肓、神堂、噫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崑崙、僕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通谷、至陰。
膀胱,是人體內管理水分的器官,津液在此儲存,經過氣化的過程後才能排出體外。膀胱位於第十九根脊椎的位置,處於腎臟下方,大腸前方,只有出口而沒有入口。在肚臍上方一寸的水分穴位置,是小腸的出口,也是膀胱的上端,水分從這裡流出,進入迴腸,跟著氣體滲透而進。其進出的過程,全靠氣化作用。若進氣不能轉化,水分就會流入大腸,導致腹瀉;如果出氣不能轉化,就會阻塞下部的出口,造成尿路不通或腫脹。
後世的醫書中,有些認為膀胱只有出口沒有入口,有的則認為上下都有口,但這些說法都不對。膀胱經的特性是血多氣少。根據《難經》記載:「膀胱的重量為九兩二銖,長寬各為九寸,可容納九升九合的尿液;出口寬約二寸半。」
「膀」這個字,表示它橫跨在前陰部位旁邊,負責水分的流通。「胱」則表示其組織薄且透明。綜合來說,膀胱的功能是由空虛到充實,旁通水道。下部連接前陰,是尿液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