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彙辨》~ 卷十 (1)
卷十 (1)
1. 卷十
小序,經絡藏象,稍關診法者,靡不疏解於前矣。又恐初學記誦為難,乃悉摹其形於右,使一覽無遺,亦古人左圖右史之意也。若臟腑之輕重,悉准之經文。至人之大小不齊,未可執一而論,要不過示其大略耳。折衷前賢之說以釋焉,間附臆見,惟識者鑑之。
白話文:
【卷十】
在前面的部分,我們已經詳細解釋了關於經絡、臟腑現象,以及與診斷方法相關的所有內容。然而,考慮到初學者可能會在記憶上遇到困難,因此,我們將所有這些資訊的圖像都繪製在這邊,讓讀者能一目瞭然,不會有任何遺漏,這也是古人所說的「左圖右史」的用意所在。
至於臟腑的重量等具體數值,我們皆根據經典文獻來準確呈現。然而,人體的大小並非統一,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在此只能提供一個大概的概念。對於前人的理論,我們會進行綜合評估並進行解析,偶爾也會加入自己的見解,希望有識之士能對此進行審視和評判。
2. 經絡
3. 十二經歌
(附十二經臟腑圖。)
太陽小腸足膀胱,陽明大腸足胃當;少陽三焦足膽配,太陰手肺足脾鄉;少陰心經足為腎,厥陰包絡足肝方。
此歌上者為手。
白話文:
在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相連,手陽明大腸經對應的是足陽明胃經;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是配對的,而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相關;手少陰心經則和足少陰腎經相呼應,最後手厥陰心包經與足厥陰肝經相互對應。
這首歌訣中提到的經絡,上半部分指的是手部的經絡。
4. 十二經臟腑表裡圖
5. 十二經納甲歌
(此歌諸腑配陽,諸臟配陰。)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三焦陽府須歸丙。包絡從陰丁火旁。
舊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雖三焦為決瀆,猶可言壬;而包絡附心主,安得云癸?且二臟表裡皆相火也。今改正之。
白話文:
這首詩歌是將十二個地支與人體的十二個臟腑相對應的說明。具體對應如下:
甲對應膽,乙對應肝,丙對應小腸,丁對應心,戊對應胃,己對應脾,庚對應大腸,辛對應肺,壬對應膀胱,癸對應腎。
過去有人說,三焦也應當對應壬,包絡則應當對應癸。然而,三焦雖然有疏導水道的功能,可以稱其為壬;但包絡是和心臟相關聯的,怎麼能說它屬於癸呢?而且,包絡與心臟,兩者都是屬火的。所以,我將這部分做了修正。
三焦作為陽性腑臟,應該歸類於丙;包絡作為陰性腑臟,應該歸類於丁。這樣一來,所有腑臟都與陽性地支相對應,所有臟腑都與陰性地支相對應。
6. 十二經氣血多少歌
多氣多血惟陽明,少氣太陽同厥陰,二少太陰常少血,六經氣血須分明。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在人體的十二經脈中,陽明經的氣和血都是最充沛的。而太陽經與厥陰經,特點是氣多於血。二少,指的是少陰和少陽經,與太陰經一樣,通常都是血比較少。對於這六條經脈的氣血多寡,我們必須清楚明白。
簡單來說,這段古文是在描述人體十二經脈中,不同經脈的氣血多寡情況。陽明經的氣血最豐富,太陽與厥陰經的氣多於血,而少陰、少陽與太陰經的血相對較少。對於這些經脈的氣血狀態,我們應該有清晰的認識。
7. 經絡周流解
人身正脈,十有二經。每於平旦寅時,營氣始於中焦,上注手太陰肺經,自胸中而出於中府,至於少商。以次行於手陽明大腸等十二經,終於足厥陰肝經,而復始於太陰之肺也。凡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周流不息,如環無端。前三圖者,誦後十二經營行次序逆順歌,則其首尾一貫,按圖可悉矣。
白話文:
人體中的正常脈絡,總共有十二條經脈。每天清晨寅時(凌晨3點到5點),營氣開始在中焦(上腹部)生成,然後輸送到手太陰肺經,從胸中出發,運行至手指的少商穴。接著依序流經手陽明大腸等十二條經脈,最後回到足厥陰肝經,再重新開始循環至手太陰肺經。
基本上,手臂的三條陰脈,從內臟流向手部;手臂的三條陽脈,則由手部流向頭部;腿部的三條陽脈,由頭部流向腳部;而腿部的三條陰脈,則由腳部流向腹部。這些經脈不停地循環流動,就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圓圈。
如果要理解前面三張圖表,只要背誦後面關於十二條經脈運行順序的歌訣,就能明白各經脈的起點與終點是如何連貫的,依照圖表就能完全理解了。
8. 十二經營行次序逆順歌
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續;手陰臟手陽手頭,足陰足腹陽頭足。(此臟腑相傳之序,及上下所行之次也。)
白話文:
人體經絡運行的順序從肺經開始,接著是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然後是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和肝經。再來,手部內側的經絡連接著身體的臟器,而手部外側的經絡則連接到頭部。同樣地,腳部內側的經絡連接到腹部,腳部外側的經絡連接到頭部和腳部。這就是臟腑間經絡傳導的順序,以及它們在身體上下的運行次序。
9. 經絡次序
(出《十四經發揮》。)
(經絡,十二經臟腑表裡圖,十二經納甲歌,十二經氣血多少歌,經絡周流解,十二經營行次序逆順歌,經絡次序)
十二經絡,始於手太陰。其支者,從腕後出次指端,而交於手陽明。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於足陽明。足陽明之支者,從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陰。足太陰之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陰。手少陰無支者,直自本經少衝穴而交於手太陽。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眥,而交於足太陽。
足太陽之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合膕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於足少陰。足少陰之支者,從肺出注胸中,而交於手厥陰。手厥陰之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後出至目銳眥,而交於足少陽。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陰。
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入喉嚨之後,上額循巔,行督脈,絡陰器,過毛中,行任脈,入缺盆,下注肺中,而復交於手太陰也。
白話文:
十二條經絡的運行,起始於手太陰肺經。其分支,從手腕後方延伸到食指末端,然後交換到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的分支,從鎖骨旁邊向上,經過口鼻兩側,再交換到足陽明胃經。足陽明胃經的分支,從腳踝上方延伸到大拇指尖端,再交換到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的分支,從胃部分出,向上穿過橫膈膜,注入心臟,再交換到手少陰心經。手少陰心經沒有分支,直接從本經的少沖穴交換到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的分支,從面頰旁邊向上,到達眼睛的內角,再交換到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從背部兩側分別向下,在膝窩中匯合,然後下行到小趾的外側末端,再交換到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經的分支,從肺部分出,注入胸腔中間,再交換到手厥陰心包經。手厥陰心包經的分支,從手掌中間沿著小指的旁邊,延伸到指尖,再交換到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的分支,從耳朵後方延伸到眼睛的外角,再交換到足少陽膽經。足少陽膽經的分支,從腳踝上方進入大拇指甲下,穿出毛髮區域,再交換到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的分支,從肝臟分出,穿透橫膈膜,向上注入肺部,進入喉嚨後方,上行至額頭,沿頭頂行走督脈,絡繞生殖器,經過毛髮區,行走任脈,進入鎖骨凹陷處,下行注入肺部,再重新交換到手太陰肺經,形成一個循環。
10. 十二經脈起止歌
(附十二經脈起止圖。)
經始太陰,而厥陰最後。穴先中府,而終則期門。原夫肺脈,胸中始生,出腋下而行於少商,絡食指而接乎陽明。大腸起自商陽,終迎香於鼻外。胃歷承泣而降,尋厲兌於足經。脾自足之隱白,趨大包於腋下。心由極泉而出,注小指之少衝。小腸兮起端於少澤,維肩後上絡乎聽宮。
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陰於足外。腎以湧泉發脈,通俞府於前胸。心包起乳後之天池。絡中衝於手中指。三焦始名指之外側,從關衝而絲竹空。膽從瞳子髎穴,連竅陰於足之四指。肝因大敦而上,至期門而復於太陰肺經。
白話文:
起始的經絡是手太陰肺經,而手厥陰心包經則是最後一個。穴位的起點是肺經的中府穴,而終點則在肝經的期門穴。談到肺經,它始於胸中,從腋下延伸至少商穴,並聯繫食指,然後與手陽明大腸經交接。大腸經起自手食指的商陽穴,終止在鼻旁的迎香穴。胃經經過面部的承泣穴,向下尋找腳上的厲兌穴。脾經則從腳大拇指的隱白穴開始,趨向腋下的大包穴。心經由腋下的極泉穴出發,流向小指的少衝穴。小腸經從小指的少澤穴開始,繞過肩部後方,連接到聽宮穴。
膀胱經的穴位起自眼睛旁邊的睛明穴,終點在腳外側的至陰穴。腎經從腳掌的湧泉穴發脈,貫穿前胸的俞府穴。心包經起自乳房後方的天池穴,連接中指的中衝穴。三焦經開始於無名指的外側,從關衝穴到達眉梢的絲竹空穴。膽經從眼尾的瞳子髎穴開始,連接到腳第四趾的竅陰穴。肝經由大敦穴開始,最終抵達期門穴,然後再次回到肺經,形成一個循環。
這樣就完成了十二經脈的描述,它們各自有著不同的起點和終點,但最終構成了人體經絡系統的完整網絡。
11. 周身經絡部位歌
脈絡周身十四經,六經表裡督和任。陰陽手足經皆六,督總諸陽任總陰。諸陽行外陰行里,四肢腹背皆如此。督由脊骨過齦交,臍腹中行任脈是。足太陽經小指藏,從跟入膕會尻旁,上行夾脊行分四,前系睛明脈最長。少陽四指端前起,外踝陽關、環跳里,從脅貫肩行曲鬢,耳前耳後連眥尾。
大指次指足陽明,三里、天樞貫乳行,腹第三行通上齒,環唇俠鼻目顴迎。足有三陰行內廉,厥中少後太交前。腎出足心從內踝,俠任胸腹上廉泉。太厥兩陰皆足拇,內側外側非相聯。太陰內側衝門去,腹四行兮挨次編。厥陰毛際循陰器,斜絡期門乳肋間。手外三陽誰在上,陽明食指肩髃向,頰中鑽入下牙床,相逢鼻外迎香傍。
三焦名指陽明後,貼耳周迴眉竹湊。太陽小指下行低,肩後盤旋耳顴遘。還有三陰行臂內,太陰大指肩前配,厥從中指腋連胸,極泉小內心經位。手足三陽俱上頭,三陰穴止乳胸遊;唯有厥陰由顙後,上巔會督下任流。經脈從來皆直行,絡從本部絡他經。經凡十四絡十六,請君切記須分明。
十六絡者,自十五絡之外,復有胃之大絡,名曰虛里也。
12. 十二經流注時序歌
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腎酉心包戌,亥三膽子醜肝通。
此歌出子午流注等書及張世賢等註釋。其以十二時分配十二經,似乎近理。然而經之長短,穴之多寡,大相懸絕,又安能按時分配?且失五十周於身之義。今亦錄之,以俟辨正。
白話文:
[十二經絡流注時序歌]內容如下:肺經在寅時活躍、大腸經在卯時活躍、胃經在辰時活躍、脾經在巳時活躍、心經在午時活躍、小腸經在未時活躍、膀胱經在申時活躍、腎經在酉時活躍、心包經在戌時活躍、三焦經在亥時活躍、膽經在子時活躍、最後肝經在醜時活躍。
這首歌出自《子午流注》等書籍,以及由張世賢等人所做的註釋。它以一天中的十二個時辰來對應人體的十二條經絡,這種說法看似合理。但是經絡的長短不一,穴位的數量也有很大的差異,又怎能按照固定的時辰來分配呢?而且這樣做會失去「氣血在全身循環五十週」的意義。不過,這裡還是將它記錄下來,等待有識之士來進行辨析和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