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彙辨》~ 卷一 (4)
卷一 (4)
1. 脈有亢制論
經曰:「亢則害,承乃制。」言太過之害也。此關於盛衰疑似之間,診者其可忽乎!夫亢者,過於上而不能下之謂也。承者,受也,亢極則反受制也。如火本剋金,克之太過,則為亢,而金之子為水,可以制火,乘其火虛來復母讎,而火反受其制矣。比之吳王夫差,起傾國之兵以與晉爭,自謂無敵,越王勾踐,乘其空虛,已入國中矣。
在脈則當何如?曰,陽盛者脈必洪大,至陽盛之極,而脈反伏匿,陽極似陰也。此干之上九,亢龍有悔也。其證設在傷寒,或因失於汗下,使陽氣亢極,鬱伏於內,狀似陰證,唇焦舌燥,能飲水漿,大便閉硬,小便赤澀,然其脈雖沉,按之著骨必滑數有力,審其失氣,穢臭殊常,或時躁熱,不欲衣被,或揚手擲足,譫語不休,此陽證何疑。故經曰:「其脈滑數,按之鼓擊於指下者,非寒也,此為陽盛拒陰也。
」陰盛者脈必細微,至陰盛之極,而脈反躁疾,陰極似陽也。此坤之上六,龍戰於野也。在傷寒則誤服涼藥,攻熱太速,其人素本腎虛受寒,遂變陰證,逼其浮游之火發見於外,狀似陽證,面赤煩躁,大便自利,小便淡黃,嘔逆氣促,鄭聲咽痛,然其脈按之必沉細遲微,審其渴欲飲水,復不能飲,此陰證何疑。故經曰:「身熱脈數,按之不鼓擊於指下者,非熱也,此謂陰盛拒陽也。
」乃知凡過極者反兼勝己之化,在於學者之細心揣測,則諸證無不洞其真偽矣。
白話文:
【對於脈象亢進與剋制的理論】
古書有言:「事物過度發展會導致危害,但會受到相剋的剋制。」這句話在描述事物發展過度的後果。這涉及到事物盛衰及類似情況的辨識,作為醫生怎能忽略!
亢進,是指某種能量過度向上發展而無法下降。剋制,指的是承受,當亢進達到極點,就會受到相剋的剋制。例如,火本來克金,但如果克得過度,就形成亢進,此時金的子屬性—水,就能剋制火,趁火虛弱時報母仇,火反而受水剋制。這就好比吳王夫差動用全國兵力與晉國爭鬥,自以為無敵,卻被越王勾踐趁虛而入,攻入國中。
那麼,脈象又該如何理解呢?如果陽氣旺盛,脈象通常會呈現洪大,但當陽氣達到極點,脈象反而會隱藏,這就是陽極似陰的情況。這就像乾卦中的上九爻,亢龍有悔。若是在感冒的情況下,可能因為汗下失當,讓陽氣亢進到極點,鬱積在體內,看似陰證,實際上脣乾舌燥、口渴想喝水,大便乾硬、小便色赤且排尿困難,雖然脈象看似沉伏,但深入按壓會發現脈象滑數有力,且呼吸氣味異常,偶爾會感到燥熱,不想蓋被子,甚至會出現手腳亂動,胡言亂語等現象,這就是典型的陽證。
相反的,如果陰氣旺盛,脈象會顯得細微,但當陰氣達到極點,脈象反而會加速,這就是陰極似陽。這就像坤卦中的上六爻,龍戰於野。在感冒的情況下,如果誤服寒涼藥物,快速降溫,加上患者本來就有腎虛受寒的情況,就會轉變為陰證,迫使身體的遊離之火向外散發,看似陽證,臉色紅潤且煩躁不安,大便稀軟,小便淡黃,噁心嘔吐,呼吸急促,聲音嘶啞且喉嚨疼痛,但脈象深入按壓會發現脈象沉細遲緩,而且雖然口渴想喝水,卻喝不下,這就是典型的陰證。
由此可知,任何事態發展到極點,都會受到相剋的剋制。醫生必須細心觀察和判斷,才能正確辨別各種病症的真假。
2. 衝陽太谿二脈論
夫身之內,不過陰陽為之根蒂。醫者惟明此二字,病之吉凶,莫不判然矣。故凡傷寒危迫,手脈難明,須察足脈,不知者競相譁笑,更有內室,寧死不願,以為羞恥,是又大可哀矣。予請陳其說焉。經曰:「治病必求於本。」本之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無源之流,無根之木。
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經也。故善為醫者,必責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維何,足少陰腎是也。腎應北方之水,水為天一之源。後天之本維何,足陽明胃是也。胃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腎何以為先天之本?蓋嬰兒未成,先結胞胎,其象中空,一莖透起,形如蓮蕊;一莖即臍帶,蓮蕊即兩腎也,而命寓焉。水生木而後肝成,木生火而後心成,火生土而後脾成,土生金而後肺成。
五臟既生,六腑隨之,四肢乃具,百骸乃全。仙經曰:「借問如何是玄牝,嬰兒初生先兩腎。」故腎為臟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資之以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腎。而太谿一穴,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此足少陰所注為腧之地也。脾胃何以為後天之本?蓋嬰兒既生,一日不再食則飢,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
經曰:「安穀則昌絕谷則亡。」猶兵家之有餉道也。餉道一絕,萬眾立散;胃氣一敗,百藥難施。一有此身,先資穀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曰,後天之本在脾。而衝陽一穴,在足跗上五寸高骨間動脈去陷谷二寸,此足陽明所過為原之地也。
(脾胃相為夫婦,故列胃之動脈,而脾即在其中矣。)古人見腎為先天之本,故著之脈曰:「人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見脾胃為後天之本,故著之脈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以傷寒必診太谿以察腎氣之盛衰,必診衝陽以察胃氣之有無。
兩脈既在,他脈可勿問也。如婦人則又獨重太衝者,太衝應肝,在足指本節後二寸陷中。蓋肝者,東方木也,生物之始;又婦人主血,而肝為血海,此脈不衰,則生生之機猶可望也。予見按手而不及足者多矣,將欲拯人於危,殆蓋亦少探本之學乎!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我們身體的運作,歸根究底不外乎陰與陽。醫生如果能清楚理解陰陽二字,對於疾病的預後,就能有清晰的判斷。因此,當遇到像傷寒這種危急情況,手部脈搏不易判讀時,應該轉而檢查腳部脈搏。但有些人對此不懂甚至嘲笑,甚至有些女性患者因為羞恥感而不願接受,這實在令人感到惋惜。讓我來解釋為何要這樣做。
古書上寫道:「治病一定要找到根源。」根源就是根本、源頭的意思。世上沒有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澄清了水源,水流自然清澈;滋養了根部,枝葉才能茂盛,這是自然界的定律。因此,一位優秀的醫生,必定會尋找病因的根本,而根本又有先天和後天的區別。先天的根本是什麼呢?就是足少陰腎。腎臟對應北方的水,水是一切的起源。後天的根本又是什麼呢?就是足陽明胃。胃對應中宮的土,土是萬物的母親。
為什麼腎臟被認為是先天的根本呢?因為胎兒在母體內尚未形成時,先形成的是胎盤,其形象中心是空的,一根血管穿出,就像蓮花的花蕊一樣;那根血管就是臍帶,而蓮蕊就是兩個腎臟,生命就在這裡孕育。水生成木,然後肝臟才形成;木生成火,然後心臟才形成;火生成土,然後脾臟才形成;土生成金,然後肺臟才形成。
五臟一旦形成,六腑隨之形成,四肢健全,全身骨骼完整。仙經說:「問如何是生命的奧祕,就是胎兒出生前先形成兩個腎臟。」所以腎臟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十二經脈的起源,呼吸的基礎,三焦的源頭,是人體開始形成的根本。因此,可以說先天的根本在腎臟。而太谿穴,位於腳踝後方五分處,跟骨上的動脈凹陷中,是足少陰腎經的注點,也是腧穴所在。
為什麼脾胃被認為是後天的根本呢?因為胎兒出生後,如果一天不吃飯就會餓,連續七天不吃飯腸胃就會乾涸,進而死亡。
古書上寫道:「吃得下飯就健康,吃不下飯就死亡。」就像軍隊必須有糧草供應一樣。一旦糧草斷絕,萬軍立即潰散;一旦胃氣衰竭,再多的藥也無法治療。有了身體,首先要靠食物來滋養。食物進入胃部,再分配到六腑,氣血得以運行,調和五臟,血液得以生成,這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可以說後天的根本在脾臟。而衝陽穴,位於腳背上方五寸處,高骨間的動脈,離陷谷穴二寸,是足陽明胃經的通道,也是原穴所在。
(脾胃相互配合,如同夫妻,所以提到胃的動脈,脾臟也就包括在其中了。)古人看到腎臟是先天的根本,所以說:「人體有腎,就像樹有根,即使枝葉枯萎,根部還能再生。」看到脾胃是後天的根本,所以說:「有胃氣就能生存,沒胃氣就會死亡。」因此,面對傷寒等疾病,必須檢查太谿穴來瞭解腎氣的盛衰,必須檢查衝陽穴來瞭解胃氣的存在。
只要這兩個脈搏都在,其他脈搏就可以不必問了。對於女性來說,太衝穴更為重要,位於腳趾根部後方二寸的凹陷中。因為肝臟對應東方的木,是生命的起始;而女性主掌血液,肝臟又是血海,只要這個脈搏不衰退,生命的力量就有希望繼續延續。我看到很多人只檢查手部脈搏,卻忽略了腳部脈搏,想要拯救他人於危難之中,卻缺乏深入探究根本的知識,這實在令人感到遺憾!
3. 脈有不可言傳論
脈之理微,自古記之。昔在黃帝,生而神靈。猶曰:「若窺深淵而迎浮雲。」許叔微曰:「脈之理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凡可以筆墨載,可以口舌言者,皆跡象也。至於神理,非心領神會,焉能盡其玄微耶?如古人形容一胃氣脈也,而曰不浮不沉,此跡象也,可以中候求也。不疾不徐,此跡象也,可以至數求也。
獨所謂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此非古人秘而不言,雖欲名狀之而不可得,姑引而不發,躍然於言詞之表,以待能者之自從耳。」東垣至此,亦窮於詞,而但言脈貴有神。惟其神也,故不可以跡象求,言語告也。又如形容滑脈。而曰替替然如珠之圓轉。形容澀脈,而曰如雨沾沙。
形容緊脈,而曰如切繩轉索。形容散脈,而曰如楊花散漫。形容任脈,而曰寸口丸丸。此皆跡象之外,別有神理,就其言狀,正惟窮於言語,姑借形似以揣摹之耳。予昔寓泉州開元寺,月夜與林澹庵論脈。凡脈各設一形似最確之物以體象之。至於虛脈曰虛,合四形浮、大、遲、軟極其摹擬,終不相類。
林最後曰:「得之矣,譬如發酵饅首。」竟失遲字之義。有羽衣錢存三在傍曰:「何不比之海䖳浮水。」林大笑擊節。蓋海䖳質柔而大,隨波上下,若人以手按之,則驚而沒矣,於浮、大、遲、軟,字字逼真,然為學究訓詁之語,設不善領略者,不先於虛脈中發憤參求,但守一海䖳浮水於胸中,豈非戲論乎!故以有限之跡象,合無窮之疾病,則跡象乃有時而窮。以無盡之靈明,運有限之跡象,則疾病無往而不驗。
所謂口莫能宣者,終成絕學也哉!
白話文: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講述脈象的微妙及難以言喻的特性,內容如下:
脈象的原理非常微妙,自古以來就有記錄。追溯到黃帝時代,即使他生來便擁有神靈般的智慧,仍形容診脈如同窺探深淵、迎接浮雲般困難。許叔微也曾說過,脈象的奧祕深邃且難以明瞭,自己理解的部分,卻無法用口舌完整表達。所有能以文字書寫、口頭描述的,都只是脈象的表面特徵。至於其中的神妙道理,除非用心去體會,否則如何能完全掌握其精微呢?
例如古人描述胃氣脈象,說它不浮不沉,這是表面特徵,我們可從中間部位去感受;又說它不快不慢,這是表面特徵,我們可從脈搏的頻率去了解。
然而,所謂的愉悅感和悠揚感,這些難以言喻的感覺,並不是古人刻意隱藏不說,而是即使想描述也無法做到,只能透過暗示的方式,在語言之外躍然呈現,等待有慧根的人自行領悟。
到了東垣,他同樣窮盡了詞彙,只說脈象最重要的是有神韻。因為脈象有神韻,所以不能單從表面特徵去尋求,也不能用言語去說明。再如描述滑脈,會說它像珠子一樣圓潤流動;描述澀脈,會說它像雨水沾在沙上;描述緊脈,會說它像扭繩一樣;描述散脈,會說它像楊花飄散;描述任脈,會說它像小球一樣在寸口位置。這些都是表面特徵之外,另有一層神韻,就其描述的形態,正因為窮盡了語言,只好借用相似的形態去揣摩。
我過去住在泉州開元寺時,有個月夜,我和林澹庵討論脈象。我們嘗試為每種脈象找到一個最形象的對象來代表。當談到虛脈,我們用「虛」這個字,結合了浮、大、遲、軟四種特徵,儘管如此,仍覺得描述不夠貼切。
林澹庵最後說:「找到了,就像發酵的饅頭。」但這樣反而忽略了「遲」字的意義。旁邊有位道士錢存三說:「為什麼不比作海蜇浮在水上?」林澹庵聽後大笑稱讚。海蜇質地柔軟且體型大,隨波逐流,如果用手按下去,它就會迅速沉沒,對於浮、大、遲、軟這四個字,每一字都描繪得栩栩如生。然而,這樣的描述方式,對於學究式的解讀,如果不擅長領會,不先在虛脈中發奮探索,只是死記硬背「海蜇浮水」的概念,豈不是一種無謂的辯論嗎?
因此,用有限的表面特徵去應對無窮的疾病,表面特徵終究會有窮盡的時候。但如果用無盡的智慧去運用這些有限的表面特徵,疾病就無處不被驗證。
那些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奧祕,最終將成為絕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