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回本書目錄

1. 九鍼論第七十八

黃帝曰:余聞九鍼於夫子,眾多博大矣,余猶不能寤,敢問九鍼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曰:九鍼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

黃帝曰:以鍼應九之數,奈何?歧伯曰: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鍾數焉,以鍼應數也。

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藏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鍼,必以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鍼,必筩其身而員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鍼,必大其身而員其末,令可以按脈物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

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故為之治鍼,必筩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寫熱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故為之治鍼,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

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痺者也。故為之治鍼,必令尖如釐,且員其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邪之所客於經,而為痛痺,合於經絡者也。故為之治鍼,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鍼而養者也。

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也。八正之虛風,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痺也。故為之治鍼,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痺。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留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也。故為之治鍼,令尖如挺,其鋒微員,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

黃帝曰:鍼之長短有數乎?歧伯曰:一曰鐵鍼者,取法於巾鍼,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員鍼,取法於絮鍼,筩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三曰鍉鍼,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四曰鋒鍼,取法於絮鍼,筩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五曰鈹鍼,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六曰員利鍼,取法於釐鍼,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痺者也。七曰毫鍼,取注于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痺在絡者也。八曰長鍼,取法於綦鍼,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痺者也。九曰大鍼,取法於鋒鍼,其鋒微員,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鍼形畢矣,此九鍼大小長短法也。

黃帝曰:願聞身形,應九野,奈何?歧伯曰:請言身形之應九野也,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中戊申己末。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府膈下三藏應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形東志苦,病生於脈,治之於灸刺。形苦志東,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東志東,病生於肉,治之以鍼石。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喝,治之以甘藥。形數惊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謬藥。是謂形。

五藏氣,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語,脾主吞,腎主欠。

六府氣,膽為怒,胃為氣逆穢,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味。

五并:精氣并肝則憂,并心則喜,并肺則悲,并腎則恐,并脾則畏,是謂五精之氣,并於藏也。

五惡:肝惡風,心惡熱,肺惡寒,腎惡燥,脾惡濕,此五藏氣所惡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腎主唾,脾主液,此五液所出也。

五勞: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此五久勞所病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五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

五邪:邪入于陽,則為狂;邪入于陰,則為血痺;邪入于陽,轉則為癲疾;邪入于陰,轉則為瘖;陽入之於陰,病靜;陰出之於陽,病喜怒。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也。

五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腎主骨。

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故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

足陽明太陰為裏表,少陽厥陰為表裏,太陽少陰為表裏,是謂足之陰陽也。手陽明太陰為表裏,少陽心主為表裏,太陽少陰為表裏,是謂手之陰陽也。

白話文:

九種針具的由來與作用

黃帝問:「我聽您講了這麼多關於針灸的知識,雖然豐富廣博,但我還是不太明白。請問這九種針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些名字?」

岐伯回答:「九種針是根據天地的規律而來的,從一開始,到九結束。所以,一代表天、二代表地、三代表人、四代表四季、五代表音樂、六代表音律、七代表星星、八代表風、九代表大地的曠野。」

黃帝問:「那要怎麼讓針灸應對這九個數字呢?」

岐伯說:「古代聖人制定天地的法則時,將一乘九,得出九野(九個方位)。再將九乘九,得出八十一,這就是黃鐘音律的數。針灸也是依循這些數字來定的。」

1. 一:代表天 天是陽氣的象徵。人體中對應天的是,肺就像是五臟六腑的蓋子,皮膚是肺的夥伴,也是人體陽氣所在的地方。所以,治療皮膚的針,針頭要大而針尖要細,不能刺得太深,好讓陽氣順利排出。

2. 二:代表地 人體中對應地的是肌肉。所以,治療肌肉的針,針身要像竹筒一樣直,針尖要圓,這樣才不會傷到肌肉,以免氣血枯竭。

3. 三:代表人 人之所以能活著,靠的是血脈。所以,治療血脈的針,針身要粗,針尖要圓,這樣才能按住脈絡,引導氣血,讓邪氣自己跑出來。

4. 四:代表四季 四季的八風邪氣侵入經絡,會形成瘤病。所以,治療這種病的針,針身要像竹筒,針尖要鋒利,這樣才能瀉熱出血,將頑固的病根清除。

5. 五:代表音 音律代表冬至和夏至的劃分,也就是陰和陽的分界線。當寒氣和熱氣交鋒,兩股氣血搏鬥,就會形成癰瘡膿腫。所以,治療這種病的針,針尖要像劍鋒一樣,才能取出大量的膿。

6. 六:代表音律 音律是用來調和陰陽和四季,並與十二經脈相應。當虛邪侵入經絡,會導致急性麻痺。所以,治療這種病的針,針尖要像毫毛一樣細,但尖端是圓的,中間針身稍微粗一點,用來排出急性邪氣。

7. 七:代表星 七星對應人體的七竅。當邪氣侵入經絡,導致疼痛麻痺,並與經絡結合時。所以,治療這種病的針,針尖要像蚊子的嘴一樣細,下針要輕柔緩慢,讓針停久一點。這樣真氣就會跟著針走,邪氣也會一起被帶走,出針後要好好保養。

8. 八:代表風 對應人體的大腿、手臂和八個關節。當八正虛風八種風邪傷害人體,侵入骨骼、腰椎、脊椎和肌肉間,就會形成深度麻痺。所以,治療這種病的針,針身要長,針尖要鋒利,才能取出深處的邪氣和遠處的麻痺。

9. 九:代表曠野 曠野對應人體的關節和皮膚之間。當過度的邪氣在全身流竄,就像風水一樣,但又無法通過關節時。所以,治療這種病的針,針尖要像棍子,但鋒利處是圓的,用來取出無法通過關節的邪氣。


九種針具的長短和用途

黃帝問:「那針的長短有沒有固定的尺寸呢?」

岐伯說:「有的。

  1. 鐵針:模仿巾針,前端留下一寸半,針尖很銳利,長度是一寸六分。主要治療頭部和身體的熱症
  2. 員針:模仿絮針,針身像竹筒,針尖像鵝卵石一樣圓,長度是一寸六分。主要治療肌肉間的氣血不通
  3. 鍉針:模仿小米的尖端,長度是三寸半。主要用來按壓脈絡,引導氣血,讓邪氣排出。
  4. 鋒針:模仿絮針,針身像竹筒,針尖很鋒利,長度是一寸六分。主要治療癰瘡發熱,用來放血。
  5. 鈹針:模仿劍鋒,寬兩分半,長四寸。主要治療大癰膿腫,以及寒熱交爭的病症。
  6. 員利針:模仿釐針,針尖稍微粗一點,針身反而細小,可以刺得比較深,長度是一寸六分。主要治療癰瘡麻痺
  7. 毫針:模仿毫毛,長度是一寸六分。主要治療經絡中的寒熱、疼痛、麻痺
  8. 長針:模仿綦針,長度是七寸。主要治療深處的邪氣和遠處的麻痺
  9. 大針:模仿鋒針,針尖稍微圓一點,長度是四寸。主要治療無法通過關節的大氣凝結

以上就是九種針的形狀、大小和長度了。」


人體與九野的對應

黃帝問:「那人體是怎麼與九野(九個方位)相對應的呢?」

岐伯說:「我來告訴您人體與九野的對應關係:

  • 左腳對應立春,當天的日子是戊寅、己丑。
  • 左脅對應春分,當天的日子是乙卯。
  • 左手對應立夏,當天的日子是戊辰、己巳。
  • 胸、喉、脖子、頭部對應夏至,當天的日子是丙午。
  • 右手對應立秋,當天的日子是戊申、己未。
  • 右脅對應秋分,當天的日子是辛酉。
  • 右腳對應立冬,當天的日子是戊戌、己亥。
  • 腰部、臀部、下體對應冬至,當天的日子是壬子。
  • 六腑、橫膈膜下方的三臟對應中州大禁日和所有戊、己日都不能治療。

這九個部位,我們可以觀察八正之氣(季節之氣)所在的地方。如果身體的這些部位有癰腫,想要治療,千萬不要在它們所對應的日子動刀或治療,因為這就是所謂的天忌日。」


臟腑與身心的關聯

  • 形體東方,心志憂苦:疾病發生在血脈,要用針灸治療。
  • 形體憂苦,心志東方:疾病發生在筋絡,要用熱敷和牽引治療。
  • 形體東方,心志東方:疾病發生在肌肉,要用針石治療。
  • 形體憂苦,心志憂苦:疾病發生在咽喉,要用甜的藥治療。
  • 形體經常受驚嚇:筋脈不通暢,疾病發生在感覺遲鈍,要用按摩和特殊的藥治療。

五臟、六腑、五味、五液...

  • 五臟之氣:心主打嗝,肺主咳嗽,肝主說話,脾主吞咽,腎主打哈欠
  • 六腑之氣:膽主憤怒,胃主氣血逆流打嗝,大腸和小腸主腹瀉,膀胱不能約束就主尿失禁,下焦水液溢出就主水腫
  • 五味酸味進入肝,辛辣進入肺,苦味進入心,甜味進入脾,鹹味進入腎,淡味進入胃。
  • 五精之氣:精氣聚集在肝會憂愁,在心會歡喜,在肺會悲傷,在腎會恐懼,在脾會害怕
  • 五惡:肝討厭,心討厭,肺討厭,腎討厭乾燥,脾討厭潮濕
  • 五液:心產生,肝產生眼淚,肺產生鼻涕,腎產生唾液,脾產生口水
  • 五勞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 五走酸味走筋,辛味走氣,苦味走血,鹹味走骨,甜味走肉。
  • 五裁:筋有病,不要吃酸;氣有病,不要吃辛;骨有病,不要吃鹹;血有病,不要吃苦;肉有病,不要吃甜。即使想吃,也不能多吃,一定要自我節制。
  • 五發陰經的病發生在骨頭,陽經的病發生在血液。陰經的病發生在肌肉,陽經的病發生在冬天,陰經的病發生在夏天。
  • 五邪:邪氣侵入陽經就會發瘋;侵入陰經就會血脈麻痺;侵入陽經後轉移就會發癲;侵入陰經後轉移就會啞掉;如果陽氣進入陰經,病人會變得安靜;如果陰氣進入陽經,病人會喜怒無常。
  • 五藏:心藏,肺藏,肝藏,脾藏,腎藏
  • 五主:心主,肺主,肝主,脾主,腎主

十二經絡的氣血分布

  • 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氣血都很多。
  • 足太陽膀胱經:血多氣少。
  • 足少陽膽經:氣多血少。
  • 足太陰脾經:血多氣少。
  • 足厥陰肝經:血多氣少。
  • 足少陰腎經:氣多血少。

所以,針刺陽明經時,要同時排出氣和血;針刺太陽經時,要排出血,但不要動到氣;針刺少陽經時,要排出氣,但不要動到血;針刺太陰經時,要排出血,但不要動到氣;針刺厥陰經時,要排出血,但不要動到氣;針刺少陰經時,要排出氣,但不要動到血。

  • 足陽明經足太陰經互為裡表關係。
  • 足少陽經足厥陰經互為裡表關係。
  • 足太陽經足少陰經互為裡表關係。

這是腳部的陰陽經絡關係。

  • 手陽明經手太陰經互為表裡關係。
  • 手少陽經手心主經互為表裡關係。
  • 手太陽經手少陰經互為表裡關係。

這是手部的陰陽經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