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21)
《黃帝內經靈樞》 (21)
1. 天年第五十四
黃帝問於歧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歧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黃帝曰:何者為神。歧伯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壽,或卒死,或病久,願聞其道。歧伯曰:五藏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度以行,六府化穀,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歧伯曰:使道隧以長,基墻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
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歧伯曰:人生十歲,五藏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藏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藏六府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髮頗頒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
六十歲,心氣始衰,善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藏經脈空虛。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歧伯曰:其五藏皆不堅,使道不長,空外以張,喘息暴疾,又卑基墻,薄脈少血,其肉不石,數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想了解人剛出生的時候,是以什麼氣為基礎,以什麼為屏障,失去什麼會死,得到什麼會活。」岐伯說:「以母親為基礎,以父親為屏障,失去精神就會死,得到精神就會活。」黃帝問:「什麼是精神?」岐伯說:「血氣調和,營衛暢通,五臟生成,精神寄託於心,魂魄完整,這樣才成為人。」
黃帝問:「人的壽命長短各不相同,有的早夭,有的猝死,有的久病不癒,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岐伯說:「五臟堅固,血脈調和,肌肉舒展,皮膚緻密,營衛運行正常,呼吸緩慢而均勻,氣度適宜,六腑消化食物,津液滋養全身,各項功能正常,就能長壽。」黃帝問:「人活到一百歲才死,是怎麼做到的?」岐伯說:「使管道暢通而延長,基礎穩固而方正,調和營衛,三部(指人體上、中、下三部)三里(指足三里穴)的氣機興盛,骨骼高聳,肌肉豐滿,才能活到一百歲。」
黃帝問:「人從氣血旺盛到衰敗,直到死亡的過程,可以說說嗎?」岐伯說:「人十歲時,五臟開始發育成熟,血氣開始暢通,氣在下部,所以喜歡跑動。二十歲時,血氣開始旺盛,肌肉開始生長,所以喜歡快走。三十歲時,五臟發育完全,肌肉堅固,血脈充盈,所以喜歡穩步走。四十歲時,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都達到鼎盛而平穩,皮膚紋理開始疏鬆,容貌開始衰老,頭髮開始花白,平穩而不動搖,所以喜歡坐著。五十歲時,肝氣開始衰弱,肝臟開始變薄,膽汁分泌減少,眼睛開始看不清楚。
六十歲時,心氣開始衰弱,容易憂愁悲傷,血氣懈怠,所以喜歡躺臥。七十歲時,脾氣虛弱,皮膚乾燥。八十歲時,肺氣衰弱,魄力離散,所以說話容易出錯。九十歲時,腎氣衰竭,四肢臟腑經脈空虛。一百歲時,五臟都虛弱,精神散失,只剩下形骸而死亡。」
黃帝問:「那些不能活到天年就死亡的人,是什麼原因呢?」岐伯說:「他們五臟都不堅固,管道不通暢,氣機外泄,呼吸急促,基礎不穩固,脈搏細弱血少,肌肉不強壯,經常遭受風寒侵襲,血氣虛弱,脈絡不通,正氣與邪氣互相攻伐,導致身體混亂而衰竭,所以中年就死亡了。」
2. 逆順第五十五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聞氣有逆順,脈有盛衰,刺有大約,可得於聞乎。伯高曰: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也。刺之大約者,必明知病之可刺,與其未可刺,與其已不可剌也。
黃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黃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病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
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白話文:
黃帝問伯高說:「我聽說氣有順逆之分,脈有盛衰之別,針刺治療有其大原則,可以讓我了解一下嗎?」
伯高回答說:「氣的逆順,是為了呼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的變化。脈的盛衰,是為了觀察血氣的虛實,是多還是少。針刺治療的大原則,必須要清楚知道什麼病可以針刺,什麼病還不適合針刺,以及什麼病已經不適合針刺了。」
黃帝問:「要如何判斷呢?」
伯高回答說:「兵法上說:不要迎擊士氣旺盛的軍隊,不要攻擊陣容堅強的軍隊。針刺的原則是:不要針刺發高燒的病人,不要針刺汗流不止的病人,不要針刺脈象混亂的病人,不要針刺疾病和脈象相反的病人。」
黃帝問:「要如何判斷可以針刺的時機呢?」
伯高回答說:「醫術高明的醫生,是在疾病還沒發作時就進行治療。其次的醫生,是在疾病剛開始時就進行治療。再次的醫生,是在疾病開始衰退時進行治療。醫術差的醫生,是在疾病正要侵襲時才治療,或者是在疾病發展旺盛時才治療,或者是在疾病和脈象相反時才治療。」
所以說,當疾病正旺盛的時候,千萬不要去傷害它。等到疾病衰退的時候才去治療,事情一定會順利成功。所以說,醫術高明的醫生,是在疾病還沒發生時就進行治療,而不是在疾病已經形成時才治療,這就是這個道理。」
3. 五味第五十六
黃帝曰:願聞穀氣有五味,其入五藏,分別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藏六府,皆稟氣於胃。五味各走其所喜,穀味酸,先走肝,穀味苦,先走心,穀味甘,先走脾,穀味辛,先走肺,穀味鹹,先走腎,穀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黃帝曰:營衛之行奈何。伯高曰:穀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藏,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黃帝曰:穀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曰:請盡言之。五穀,秔米甘,麻酸,大豆鹹,麥苦,黃黍辛。五果,棗甘,李酸,栗鹹,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豬鹹,羊苦,雞辛。五菜,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鹹,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所謂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秔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肝色青,宜食甘,秔米飯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
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栗藿皆鹹。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白話文:
黃帝問:我想知道穀物之氣有五種味道,它們進入五臟後,是如何分別作用的?伯高回答:胃是五臟六腑的海洋,所有水穀食物都進入胃,五臟六腑都從胃中獲取精氣。五種味道各有其喜好的去處:穀物的酸味先走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鹹味先走腎。穀物之氣中的精華和津液運行後,營氣和衛氣就能暢通,然後才會將剩下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
黃帝問:營氣和衛氣是怎麼運行的?伯高回答:食物剛進入胃時,其精微的部分,會先從胃的上下兩處,輸送到五臟,然後分別走兩條不同的路徑,這就是營氣和衛氣運行的道理。而那些較粗重不能運行的氣,則會積聚在胸中,稱為氣海,再從肺部出來,沿著喉嚨和咽部,所以呼氣時就會排出,吸氣時就會進入。天地精氣的運行規律,通常是排出三份吸入一份,所以如果半天不進食,氣就會衰弱,一天不進食,氣就會減少。
黃帝問:可以談談穀物的五種味道嗎?伯高回答:請讓我詳細說明。五穀中,粳米味甘,麻味酸,大豆味鹹,麥味苦,黃黍味辛。五果中,棗味甘,李味酸,栗味鹹,杏味苦,桃味辛。五畜中,牛肉味甘,狗肉味酸,豬肉味鹹,羊肉味苦,雞肉味辛。五菜中,葵菜味甘,韭菜味酸,藿菜味鹹,薤菜味苦,蔥味辛。五色中,黃色適合甘味,青色適合酸味,黑色適合鹹味,紅色適合苦味,白色適合辛味。這五種味道,各有其適合的食物。
所謂五色,是指脾臟有病的人,適合吃粳米飯、牛肉、棗和葵菜。心臟有病的人,適合吃麥、羊肉、杏和薤菜。腎臟有病的人,適合吃大豆、黃卷、豬肉、栗和藿菜。肝臟有病的人,適合吃麻、狗肉、李和韭菜。肺臟有病的人,適合吃黃黍、雞肉、桃和蔥。五種禁忌是:肝病禁食辛味,心病禁食鹹味,脾病禁食酸味,腎病禁食甘味,肺病禁食苦味。肝臟的顏色是青色,適合吃甘味,所以粳米飯、牛肉、棗和葵菜都是甘味的。心臟的顏色是紅色,適合吃酸味,所以狗肉、麻、李和韭菜都是酸味的。
脾臟的顏色是黃色,適合吃鹹味,所以大豆、豬肉、栗和藿菜都是鹹味的。肺臟的顏色是白色,適合吃苦味,所以麥、羊肉、杏和薤菜都是苦味的。腎臟的顏色是黑色,適合吃辛味,所以黃黍、雞肉、桃和蔥都是辛味的。
4. 水脹第五十七
黃帝問於歧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歧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欬,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歧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鼓脹何如。歧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腸覃何如。歧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藏,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歧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寫不寫,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耶。歧伯曰:先寫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
白話文:
黃帝問歧伯說:水腫、皮膚脹滿、鼓脹、腸覃、石瘕、石水,這些病症要如何區分呢?
歧伯回答說:水腫剛開始的時候,眼眶上方會稍微腫起來,像剛睡醒的樣子,脖子上的脈搏會跳動,有時會咳嗽,大腿內側會覺得冷,腳和腿會腫起來,肚子也會變大,這時水腫就已經形成了。用手按壓肚子,會感覺像裡面包裹著水一樣,按下去會跟著手的移動而浮起,這就是水腫的症狀。
黃帝問:皮膚脹滿要如何判斷呢?
歧伯說:皮膚脹滿是因為寒氣停留在皮膚之間,皮膚看起來鬆鬆的,沒有彈性,肚子變大,全身都腫起來,皮膚變厚,按壓肚子,會凹陷下去,而且不會馬上彈回來,肚子的顏色也沒有變化,這就是皮膚脹滿的症狀。
黃帝問:鼓脹又是怎麼樣的呢?
歧伯說:鼓脹是肚子脹大,全身也都腫大,腫脹的程度跟皮膚脹滿差不多,臉色會呈現蒼黃,肚子上的青筋會浮起來,這就是鼓脹的症狀。
黃帝問:腸覃又是怎麼回事呢?
歧伯說:寒氣停留在腸子的外面,跟衛氣互相搏鬥,導致氣血不能順利運行,因此在體內形成了一種連結,就像腫瘤一樣附著在體內,產生惡氣,然後就會長出息肉。剛開始長的時候,像雞蛋那麼大,慢慢地會越來越大,長大後像懷孕的樣子,時間久了會脫離臟腑,按壓的時候會覺得很硬,推的時候可以移動,月經會按時來,這就是腸覃的症狀。
黃帝問:石瘕又是怎麼回事呢?
歧伯說:石瘕是長在子宮裡面的,寒氣停留在子宮口,導致子宮口閉塞,氣血無法暢通,應該排出的惡血無法排出,瘀積在裡面,日子久了就會越來越大,形狀像懷孕,月經不會按時來,這些病都發生在女子身上,可以用藥物導引排出。
黃帝問:皮膚脹滿和鼓脹可以用針刺來治療嗎?
歧伯說:可以先刺破那些腫脹的血管,排出裡面的瘀血,然後再調理經絡,刺破血管的目的是為了放出裡面的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