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1. 寒熱病第二十一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于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
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于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痺,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
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厥痺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也,寫陽補陰經也。
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氣鞭,取扶突與舌本出血。暴襲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攣癎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痺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為天牖五部。
臂陽明,有入頄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寫之。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頄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陽明有挾鼻入于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繫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其。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寒厥取足陽明、少陰於足,皆留之。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振寒洒洒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陰,刺虛者,刺其去也;刺實者,刺其來也。
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五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藏之輸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慪,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白話文:
當皮膚忽冷忽熱時,病人會無法躺在床上,毛髮會乾枯,鼻子也會乾燥。如果不能出汗,要取手部三條陽經的絡脈,並補手太陰肺經。
當肌肉忽冷忽熱時,病人會肌肉疼痛,毛髮乾枯,嘴唇乾燥。如果不能出汗,要取腳部三條陽經的穴位,瀉血來去除邪氣,並補足太陰脾經,使病人出汗。
當骨頭忽冷忽熱時,病人會感到全身不舒服,一直出汗。如果牙齒還沒有乾枯,就取腳少陰經在陰股的絡脈來治療;如果牙齒已經乾枯,就表示無藥可救了。骨厥(骨骼冰冷)也是一樣。
當患有骨痺時,病人會關節無法活動且疼痛,一直出汗,心煩意亂。要取三條陰經的經脈來補養。
如果身體受傷、大量失血、中風受寒,或是從高處墜落,導致四肢無力、不能活動,這種病叫做**「體惰」。要取小腹肚臍下方的三個交會穴**來治療。這三個交會穴是:陽明經、太陰經,以及肚臍下方三寸的關元穴。
厥痺是指逆氣往上衝到腹部。治療時要取陰陽經的絡脈,並根據病變的主因來治療,原則是瀉陽經、補陰經。
- 脖子側面的動脈是人迎,屬於足陽明胃經,在「嬰筋」(胸鎖乳突肌)的前方。
- 在嬰筋後方的是手陽明大腸經,叫做扶突。
- 在它旁邊的是足少陽膽經,叫做天牖。
- 再旁邊的是足太陽膀胱經,叫做天柱。
- 腋下動脈是臂太陰經,叫做天府。
天牖五部是根據這些部位來治療不同的病症:
- 陽經氣血上衝導致頭痛、胸悶無法呼吸,要取人迎穴。
- 突然失聲,氣堵塞在喉嚨,要取扶突穴並在舌根放血。
- 突然昏厥,頭暈眼花、耳目不清,要取天牖穴。
- 突然抽筋、癲癇、頭暈,雙腳無力無法站立,要取天柱穴。
- 突然發麻、氣逆,肝肺互相搏動,血液從鼻子或嘴巴溢出,要取天府穴。
- 臂陽明經有分支進入顴骨,並分布到牙齒,叫做大迎。如果下排牙齒蛀牙,就要取手臂上的穴位。如果怕冷,就用補法;如果不怕冷,就用瀉法。
- 足太陽經有分支進入顴骨,並分布到牙齒,叫做角孫。如果上排牙齒蛀牙,就要取鼻子和顴骨前方的穴位。在發病時,如果脈象強盛,就用瀉法;如果虛弱,就用補法。另一種說法是,要取鼻孔外側的穴位。
- 足陽明經有分支沿著鼻子進入臉頰,叫做懸顱。它連接到嘴巴,對應著眼睛的根部。如果眼睛有問題,就取它來治療。要損耗有餘的氣血,補足不足的氣血,反過來的情況,也要反過來處理。
- 足太陽經有分支從脖子進入腦部,直接連接到眼睛的根部,叫做眼系。如果頭部和眼睛疼痛,要取脖子中間兩條筋之間的穴位。它進入腦部後,會分支為陰蹻脈和陽蹻脈。陰陽氣血在眼外眼角交會,陽氣盛,眼睛就會瞪大;陰氣盛,眼睛就會閉合。
- 如果是熱厥,要取足太陰脾經和足少陽膽經,並讓針多留一段時間。
- 如果是寒厥,要取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陰腎經,並讓針多留一段時間。
- 舌頭鬆弛、流口水、心煩意亂,要取足少陰腎經。
- 發冷、打哆嗦、下巴顫抖,無法出汗,腹部脹大、心煩意亂,要取手太陰肺經。治療虛症,要在氣離開的部位下針;治療實症,要在氣來的部位下針。
針灸的時機,要根據季節:
- 春天取絡脈。
- 夏天取肌肉的縫隙。
- 秋天取氣口(寸口)。
- 冬天取經脈的「俞穴」。
這四個季節各有固定的原則。
- 絡脈用來治療皮膚的病變。
- 肌肉的縫隙用來治療肌肉的病變。
- 氣口用來治療筋脈的病變。
- 經脈的「俞穴」用來治療骨髓的病變。
五臟在身體有五個部位可以對應:
- 伏兔(大腿前面)
- 腓(小腿肚)
- 背部
- 五臟的俞穴
- 後頸 如果這五個部位有癰疽,是無法治癒的。
- 如果病症從手臂開始,要先取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讓病人出汗。
- 如果病症從頭部開始,要先取後頸的太陽經,讓病人出汗。
- 如果病症從腳和小腿開始,要先取足陽明經,讓病人出汗。
手太陰經可以讓病人出汗,足陽明經也可以讓病人出汗。所以如果從陰經下針,出汗太多,就要在陽經停止它;如果從陽經下針,出汗太多,就要在陰經停止它。
**針刺的危害:**如果刺中經脈卻不拔出,精氣就會外泄;如果沒刺中卻拔出,就會導致氣滯留。精氣外泄會使病情加重並嘔吐;氣滯留則會形成癰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