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22)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22)

1. 賊風第五十八

黃帝曰:夫子言賊風邪氣之傷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離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離賊風邪氣,其故何也。歧伯曰:此皆嘗有所傷於濕氣,藏於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而不去。卒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腠理閉而不通,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為寒痹。其有熱則汗出,汗出則受風,雖不遇賊風邪氣,必有因加而發焉。

黃帝曰: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無所遇邪氣,又無怵愓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因鬼神之事乎。歧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兩氣相搏,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而不聞,故似鬼神。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

白話文:

黃帝問:先生您說賊風邪氣會傷害人,使人生病。但現在有人明明沒有離開遮蔽,沒有出過房間,卻突然生病,這並不是因為接觸了賊風邪氣,那是為什麼呢?

歧伯回答:這些人都是曾經被濕氣所傷,濕氣藏在血脈之中,肌肉之間,長期積留不去,就像有瘀血積在體內沒有排出一樣。突然間情緒起伏過大,飲食不適當,時冷時熱,導致皮膚的紋理閉塞不通。當皮膚紋理打開時,如果遇到風寒,就會使血氣凝結,加上之前積留的邪氣侵襲,就會形成寒痹。如果是熱邪,就會流汗,流汗時又吹到風,即使沒有遇到賊風邪氣,也一定會有其他原因導致疾病發作。

黃帝又問:先生您說的這些,都是病人自己能感覺到的。但如果有人沒有接觸到邪氣,也沒有因為驚恐而導致生病,卻突然生病,那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鬼神作祟嗎?

歧伯回答:這也是有原因的,邪氣積留在體內還沒有發作,因為心理上產生厭惡或愛慕的事情,導致體內血氣紊亂,陰陽之氣互相搏擊。疾病的來源很細微,肉眼看不到,耳朵也聽不到,所以看起來才像鬼神作祟。

黃帝再問:那些靠祝禱就能治好病的人,是什麼原因呢?

歧伯回答:古代的巫醫,是因為了解各種疾病的成因,也知道疾病從何而來,所以才可以用祝禱來治療疾病。

2. 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黃帝曰:衛氣之留於腹中,稸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肢脇胃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積於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傍取之。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對曰:積於上,寫大迎天突喉中。積於下者,寫三里與氣街。上下皆滿者,上下取之,與季脇之下一寸。

重者,雞足取之,診視其脈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黃帝曰:善。

黃帝問於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脣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黃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百病變化,不可勝數,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氣有輸,骨有屬。

黃帝曰:願聞其故。伯高曰:皮之部,輸於四末。肉之柱,在臂脛諸陽分肉之間,與足少陰分間。血氣之輸,輸於諸絡,氣血留居則盛而起。筋部無陰無陽,無左無右,候病所在。骨之屬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腦髓者也。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變化,浮沉深淺,不可勝窮,各在其處,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少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氣,故曰上工。

黃帝問於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寒溫,有老壯少小,別之奈何。伯高對曰:人年五十已上為老,二十已上為壯,十八已上為少,六歲已上為小。黃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黃帝曰:別此奈何。伯高曰:膕肉堅,皮滿者,肥。膕肉不堅,皮緩者,膏。

皮肉不相離者,肉。黃帝曰:身之寒溫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細理者,身熱脂者,其肉堅,細理者熱,粗理者寒。黃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肉者,身體容大。脂者,其身收小。黃帝曰:三者之氣血多少何如。

伯高曰: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肉者,多血則充形,充形則平。脂者,其血清,氣滑少,故不能大。此別於眾人者也。黃帝曰:眾人奈何。伯高曰:眾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與氣,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稱其身,命曰眾人。黃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必先別其三形,血之多少,氣之清濁,而後調之。治無失常經。是故膏人縱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雖脂不能大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衛氣停留在腹中,積聚不散,鬱積而無法正常運行,導致人體胸脅、胃部脹滿,呼吸急促不順,該如何排除?

伯高回答:如果氣積聚在胸部,就從上部疏導;如果積聚在腹部,就從下部疏導;如果上下都脹滿,就從旁邊疏導。

黃帝問:具體要怎麼疏導呢?

伯高說:積聚在上部,就刺大迎穴、天突穴和喉嚨部位;積聚在下部,就刺足三里穴和氣街穴。上下都脹滿,就上下都取穴,再配合季脅下一寸的部位。

如果病情嚴重,出現腳踝腫脹如雞爪,診斷時發現脈搏又大又弦急,或者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以及腹部皮膚緊張僵硬的,就不能用針刺。

黃帝說:好。

黃帝問伯高:要如何判斷皮膚、肌肉、氣血、筋骨的疾病呢?

伯高回答:如果兩眉之間皮膚出現薄薄的光澤,病在皮膚;如果嘴唇顏色呈現青、黃、赤、白、黑等異常顏色,病在肌肉;如果營氣濕潤,病在氣血;如果眼睛顏色呈現青、黃、赤、白、黑等異常顏色,病在筋;如果耳朵焦枯,沾染灰塵污垢,病在骨。

黃帝問:疾病的表現形式是怎樣的?又該如何治療呢?

伯高說:各種疾病變化無常,多到數不清,但是皮膚有分佈區域,肌肉有支撐的部位,氣血有輸行的通道,骨骼有附屬的組織。

黃帝說:我想聽你詳細說明。

伯高說:皮膚的分佈,連接到四肢末梢;肌肉的支柱,在手臂、小腿等陽經肌肉之間,以及足少陰經分佈的部位;氣血的通道,輸布於各個絡脈,如果氣血停滯,就會積聚而隆起。筋的部位不分陰陽,也不分左右,要根據病痛所在的位置來判斷。骨骼的附屬組織,是骨頭空隙用來滋養腦髓的地方。

黃帝問:那具體要怎麼治療呢?

伯高說:疾病的變化,有浮淺、深淺的不同,沒有窮盡,治療時要根據疾病所在的部位來處理,病情輕微的就淺刺,病情嚴重的就深刺,病輕的少刺,病重的多刺,隨著病情變化來調整氣,這樣才是高明的醫師。

黃帝問伯高:人的肥胖、瘦弱、體型大小、寒熱體質,以及老、壯、少、小等不同,要如何區分呢?

伯高回答:人到五十歲以上為老,二十歲以上為壯,十八歲以上為少,六歲以上為小。

黃帝問:要如何判斷一個人是肥胖還是瘦弱呢?

伯高回答:人有肥、膏、肉三種體型。

黃帝問:要如何區分這三種呢?

伯高說:如果膝蓋後面的肌肉結實,皮膚飽滿,就是肥胖型;如果膝蓋後面的肌肉不結實,皮膚鬆弛,就是膏型;如果皮膚肌肉緊密相連,就是肉型。

黃帝問:身體的寒熱如何判斷呢?

伯高回答:膏型的人,如果肌肉柔軟,皮膚紋理粗糙,身體就偏寒;如果皮膚紋理細膩,身體就偏熱。脂型的人,如果肌肉堅實,皮膚紋理細膩,身體就偏熱;如果皮膚紋理粗糙,身體就偏寒。

黃帝問:那麼這三種體型的大小又是如何的呢?

伯高回答:膏型的人,氣多而皮膚鬆弛,所以腹部會下垂;肉型的人,身體軀幹比較大;脂型的人,身體相對比較小。

黃帝問:這三種體型的氣血多少又是如何呢?

伯高回答:膏型的人,氣多,氣多就會發熱,發熱就能耐寒;肉型的人,血多,血多就會使身體充盈,充盈就會顯得勻稱;脂型的人,血清,氣少且滑,所以身體不能長大。這些是與眾不同的類型。

黃帝問:普通人又是怎麼樣的呢?

伯高回答:普通人的皮膚、肌肉、脂肪,無法互相取代,氣血也不會過多,所以體型不大不小,與自身相稱,就稱為普通人。

黃帝說:好。那要如何治療呢?

伯高回答:必須先區分這三種體型,氣血的多少和清濁,然後再進行調養,治療時不能違背常理。所以,膏型的人腹部會鬆弛下垂,肉型的人上下都顯得比較大,脂型的人,雖然有脂肪,但體型卻不會太大。

3. 玉版第六十

黃帝曰:余以小鍼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於天,下合之於地,中合之於人,余以為過鍼之意矣,願聞其故。歧伯曰:何物大於天乎,夫大於鍼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備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鍼焉,夫鍼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小鍼能取之乎。歧伯曰:聖人不能使化者為之,邪不可留也。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於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

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黃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為之奈何。歧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勿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也。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

不道之以小鍼治乎。歧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歧伯曰:其在逆順焉。黃帝曰:願聞逆順。歧伯曰: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黃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

歧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欬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欬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脹,四末清。形脫,泄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

欬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欬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過一時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黃帝曰:夫子之言鍼甚駿,以配天地,上數天文,下度地紀,內別五藏,外次六府,經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歧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黃帝曰:余聞之,則為不仁。然願聞其道,弗行於人。歧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

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胗,猶可知矣。黃帝曰:願卒聞之。歧伯曰: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黃帝曰:上下有數乎。歧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藏之氣盡矣。

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者也。黃帝曰:願卒聞之。歧伯曰:闚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黃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請著之玉版,以為重寶,傳之後世,以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白話文:

黃帝說:我認為小針是很細小的東西,您卻說它上應天象,下合地理,中和人事,我覺得您把針的意義說得太過了,想聽聽其中的原因。

岐伯說:有什麼東西比天還大呢?比針大的,只有兵器而已。兵器是準備用來殺戮的工具,不是用來養生的。人是天地之間的樞紐,不可能不與天地相參合。治理人民也是一樣,針也是一種工具,針和兵器相比,哪個更小呢?

黃帝問:疾病發生時,有情緒不穩定、飲食不節制、體內陰氣不足、陽氣過盛、營養運行不暢等原因,這會導致癰疽的產生。如果陰陽之氣不通,兩股熱氣相互搏擊,就會化成膿液,用小針能處理嗎?

岐伯說:聖人無法讓已經化膿的病灶恢復原狀,邪氣也不應該在體內停留。就像兩軍對峙,旗幟遙相對望,刀劍在野外陳列,這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要能讓人民服從命令,禁止士兵做出無謂的戰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導所能達成,而是需要長時間的累積。

如果身體長了癰疽,積聚了膿血,不也是偏離了正道太遠嗎?癰疽的產生和膿血的形成,不是憑空而來,而是由細微的累積所造成的。所以,聖人會在疾病還沒有形成時就加以控制,愚笨的人才會在疾病已經形成後才去處理。

黃帝問:如果疾病已經形成,沒有及早處理,膿已經生成,沒有及時發現,那該怎麼辦?

岐伯說:膿已經形成,那就要面對十死一生的局面,所以聖人不會讓疾病發展到這種程度,而是會制定良方,將其寫在竹帛上,讓有能力的人代代相傳,直到永遠,就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黃帝問:如果已經有膿血形成,才用小針來治療可以嗎?

岐伯說:用小的手段處理小的問題,效果有限,用大的手段處理大的問題,會產生很多危害。所以,對於已經形成膿血的病症,只能用砭石或鈹鋒等工具來處理。

黃帝問:如果方法不對會有很多危害嗎?是否會無法痊癒?

岐伯說:這取決於順應還是違逆。

黃帝問:想聽聽順應和違逆的區別。

岐伯說:如果病人的白眼珠變青,黑眼珠變小,這是一種違逆的現象。如果服藥後嘔吐,這是第二種違逆的現象。如果腹痛口渴得厲害,這是第三種違逆的現象。如果肩膀和脖子感到不舒服,這是第四種違逆的現象。如果聲音沙啞,臉色蒼白,這是第五種違逆的現象。如果沒有這些狀況,那就是順應的現象了。

黃帝問:各種疾病都有順應和違逆的狀況嗎?我可以聽聽嗎?

岐伯說:如果腹部脹大,身體發熱,脈象洪大,這是第一種違逆的現象。如果腹部鳴叫且脹滿,四肢冰冷且拉肚子,脈象洪大,這是第二種違逆的現象。如果流鼻血不止,脈象洪大,這是第三種違逆的現象。如果咳嗽且尿血,身體虛弱,脈象細而有力,這是第四種違逆的現象。如果咳嗽,身體虛弱,身體發熱,脈象細且急促,這是第五種違逆的現象。有這些狀況,活不過十五天。

如果腹部腫脹,四肢冰冷,身體虛弱,拉肚子很嚴重,這是第一種違逆的現象。如果腹部脹痛且大便帶血,脈象洪大,時斷時續,這是第二種違逆的現象。如果咳嗽、尿血、身體消瘦,脈搏有力,這是第三種違逆的現象。如果嘔吐、胸悶、牽引到背部疼痛,脈象細且急促,這是第四種違逆的現象。如果咳嗽、嘔吐、腹脹且拉肚子,脈象微弱,這是第五種違逆的現象。有這些狀況,活不過一時半刻,醫生如果不了解這些情況就隨意針灸,這就叫做逆向治療。

黃帝說:您說的針灸術太高深了,可以與天地相配,上可推算天文,下可度量地理,內可辨別五臟,外可區分六腑,經脈有二十八處重要的會合點,全部都有其規律。這種醫術能殺生,卻不能使人死而復生,您能扭轉這種局面嗎?

岐伯說:能殺生,但不能使人起死回生。

黃帝說:我聽了覺得這樣太不仁慈了。不過,我還是想聽聽其中的道理,但不希望用在其他人身上。

岐伯說:這是明顯的道理。它的必然性,就像刀劍可以殺人一樣。

就像喝酒會使人醉一樣,即使不親自診察,也可以知道結果。

黃帝說:希望您能完整地說出來。

岐伯說:人所接受的氣,來自於食物。食物進入的地方,是胃。胃是水穀氣血的海洋。海洋所蒸發的雲氣,遍布天下。胃所輸出的氣血,則通過經絡。經絡是五臟六腑的大脈絡,迎擊並奪取這些經絡中的氣血就行了。

黃帝問:上下有定數嗎?

岐伯說:迎擊五里後就停止,重複五次就行了。五次過後,經絡中的氣血就會耗盡。

所以,五五二十五,就能耗盡經絡的輸注。這就是所謂的奪取天氣,但並不是要結束生命,減少壽命。

黃帝問:希望您能完整地說出來。

岐伯說:在門外就開始針刺的人,會死在家中;在進入屋內才開始針刺的人,會死在廳堂上。

黃帝說:這個道理說得太好了,太清楚明白了,請將它刻在玉版上,作為重要的寶物,傳給後世,作為針灸的禁忌,讓人民不敢違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