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1. 《黃帝內經靈樞》
2. 九鍼十二原第一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鍼通其經脈,調其血氣,榮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裏,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鍼經,願聞其情。
歧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請言其道。小鍼之要,易陳而難入,麤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覩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麤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髮,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麤之闇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間。
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鍼道畢矣。
凡用鍼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鍼最妙,補寫之時,以鍼為之。寫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鍼,邪氣得泄。按而引鍼,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
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蝱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持鍼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鍼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
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九鍼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鍼,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鍼,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鍼,長三寸半。四曰鋒鍼,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鍼,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鍼,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鍼,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鍼,長七寸。九曰大鍼,長四寸。鑱鍼者,頭大末銳,去寫陽氣。
員鍼者,鍼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寫分氣。鍉鍼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鍼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鍼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鍼者,大如氂,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鍼者,尖如蟁蝱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
長鍼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鍼者,尖如挺,其鋒微員,以寫機關之水也。九鍼畢矣。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鍼陷脈則邪氣出,鍼中脈則濁氣出,鍼大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鍼害畢矣。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
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鍼。鍼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黃帝曰:願聞五藏六府所出之處。歧伯曰: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
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氣至而去之。凡將用鍼,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藏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鍼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
五藏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鍼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
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藏,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覩其應,而知五藏之害矣。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太衝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太谿二。
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
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閇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鍼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閇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身為萬民之主,養育百姓,徵收租稅。我憐憫他們生活困苦,又時常生病。我希望不要讓他們服用毒藥,也不要使用砭石,想用細小的針來疏通他們的經脈,調和他們的氣血,使氣的運行順暢,來回出入,並將這種方法傳給後世。我一定要制定明確的法令,使其永遠不會消失,長久流傳,易於使用且難以忘記,作為醫學的規範。要區分其不同之處,辨別內外之別,明確起始和終止。使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固定的形態,首先建立針灸的經典,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我將按照順序來闡述,使之有條理,從一開始,到最後為九。請讓我來說明其中的道理。小針的要領,容易陳述,但難以領悟。粗淺的醫生只關注形體,高明的醫生則關注精神。精神是微妙的,如同客人來到門口,還沒看到疾病的徵兆,怎麼能知道病源呢?針刺的奧妙在於速度的快慢,粗淺的醫生只關注刺入的位置,高明的醫生則關注氣機的變化。氣機的變化,不離虛空。虛空中之氣機,清靜而微妙,它的到來不可預測,它的離去無法追回。了解氣機運轉的人,就像髮絲一樣的細微變化都能感知。不了解的人,即使敲打也沒有反應。要知道氣的來回,並與之相合。粗淺的醫生對此很迷惑,但這其中的奧妙,只有高明的醫生才能掌握。氣的運行方向,逆行為邪,順行為正。明白逆順之理,就能正確行針,沒有阻礙。
逆著氣的運行方向而瀉,如何能不使身體虛弱?順著氣的運行方向而補,如何能不使身體充實?迎著氣的到來而刺,跟隨著氣的離去而刺,用意念去調和,針刺的道理就都明白了。
凡是用針的方法,虛弱就補,滿實就瀉,淤積的就消除,邪氣旺盛的就使其虛弱。總的要領是:緩慢刺入而快速出針為補,快速刺入而緩慢出針為瀉。談到虛實,如同有時有、有時無,觀察先後變化,如同有時存在、有時消失,補瀉的時機,如同得到或失去。虛實的關鍵,九針最為精妙,補瀉的時機,都靠用針來實現。瀉法是必須將針深入,然後再快速拔出,使陽氣排出,邪氣散去。按住針孔然後才拔針,這叫做內溫,血氣無法散開。
補法是順著氣的運行方向進針,意念彷彿沒有什麼動作,進針和按壓時如同蚊子落在身上,留針或回針時如同弦斷之時,使左邊的氣能夠到達右邊,這樣氣才能停止。外面的氣閉合,內在的氣才能充實,一定不要留有淤血,必須快速拔出針。握針的方法,穩固最為重要,針刺時要直,不要左右偏斜,精神要集中在細微之處,注意患者的病情,仔細觀察血脈,這樣針刺才不會有危險。針刺的時候,一定要在穴位,以及穴位的兩側,精神集中不要離開,了解疾病的存亡。
血脈的位置在腧穴的橫向,觀察它清澈,觸摸它堅實。
九針的名稱,形狀各不相同。第一種叫做鑱鍼,長一寸六分。第二種叫做員鍼,長一寸六分。第三種叫做鍉鍼,長三寸半。第四種叫做鋒鍼,長一寸六分。第五種叫做鈹鍼,長四寸,寬二分半。第六種叫做員利鍼,長一寸六分。第七種叫做毫鍼,長三寸六分。第八種叫做長鍼,長七寸。第九種叫做大鍼,長四寸。鑱鍼的形狀是頭部大而末端銳利,用來瀉陽氣。
員鍼的形狀像卵形,用來摩擦分肉之間,不損傷肌肉,以瀉分間的氣。鍉鍼的形狀,末端像小米一樣的尖銳,主要用於按壓脈搏,不要刺入太深,以達到氣。鋒鍼的形狀,有三個稜角,用來發散頑固的疾病。鈹鍼的形狀,末端像劍鋒,用來取出大的膿液。員利鍼的形狀,大小像毫毛,既圓又尖,中間略粗,用來取除暴發的氣。毫鍼的形狀,尖端像蚊子的嘴,輕柔緩慢的刺入,微細的留針很久,用來治療疼痛和麻木。
長鍼的形狀,尖端鋒利,針身薄,可以用來治療遠處的麻木。大鍼的形狀,尖端像矛,但略圓,用來瀉除關節中的積水。以上就是九針的全部內容。
氣在脈中的運行,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所以,針刺入淺脈則邪氣出,針刺入中脈則濁氣出,針刺入深處則邪氣反而下沉,使病情加重。因此說,皮膚、肌肉、筋脈,各有其所處的位置,疾病各有其適合的治療方法,針的形狀各不相同,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針,不能過補或過瀉。如果把不足的補反而使它更不足,而把多餘的瀉反而使它更多餘,這就是嚴重的病症。刺五脈就會死亡,刺三脈就會虛弱,奪陰氣會死亡,奪陽氣會發狂,針的危害就到此為止了。針刺之後,如果氣沒有到達,就不用考慮次數。
針刺之後,如果氣到達了,就可以拔針,不要再次針刺。每一種針都有它適合的位置,形狀各不相同,要根據情況來使用,這是針刺的要領。氣到達之後,針刺就會有效,效果明顯,如同風吹散雲,清晰可見天空,針刺的道理就講完了。
黃帝說:「我想聽聽五臟六腑的穴位所在。」岐伯說:「五臟各有五個腧穴,五五二十五個腧穴;六腑各有六個腧穴,六六三十六個腧穴;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總共有二十七個氣。從上下所出的地方為井穴,所流過的地方為滎穴,所灌注的地方為腧穴,所經過的地方為經穴,所進入的地方為合穴。這二十七個氣的運行,都在五腧穴中。關節共有三百六十五處,懂得其中要領的人,一句話就能說清楚,不懂得要領的人,則會無從下手,所說的關節,是神氣運行出入的地方,不是皮膚、肌肉、筋骨。觀察它的顏色,觀察它的眼睛,就能知道氣的散復。
統一它的形狀,聽它的動靜,就能知道邪正。右手用來推拿,左手用來控制,氣到達就拔針。凡是要用針,必須先診脈,觀察氣的盛衰,才能進行治療。如果五臟之氣已經在內衰竭,而用針反而去補其外,這叫做重竭,重竭必定死亡,而且死的時候是安靜的。治療的時候,反而要用針去引導其氣,可以選取腋下和胸部的穴位。
如果五臟之氣已經在外衰竭,而用針反而去補其內,這叫做逆厥,逆厥必定死亡,而且死的時候會躁動。治療的時候,反而要選取四肢末梢的穴位來針刺。傷害到中間而不拔針,則精氣會外泄;傷害到中間而拔針,則能引導氣機。精氣外泄則病會更加嚴重而衰弱;引導氣機則可能產生癰腫。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病,應當選取十二原穴來治療。十二原穴,是五臟接受三百六十五節氣味的通道。五臟有疾病,應當在十二原穴有所反應,明白其原由,觀察其反應,就能知道五臟的病害了。陽中之少陰,是肺,它的原穴出於太淵穴,左右各一。陽中之太陽,是心,它的原穴出於大陵穴,左右各一。陰中之少陽,是肝,它的原穴出於太衝穴,左右各一。陰中之至陰,是脾,它的原穴出於太白穴,左右各一。陰中之太陰,是腎,它的原穴出於太谿穴,左右各一。
膏的原穴,出於鳩尾穴,一個。肓的原穴,出於脖胦穴,一個。這十二原穴,是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主要穴位。腹脹要取三陽穴,腹瀉要取三陰穴。
現在說五臟有了疾病,就如同被刺、被污染、被結住、被閉塞一樣。刺即使時間長了,也可以拔出。污染即使時間長了,也可以清除。結住即使時間長了,也可以解開。閉塞即使時間長了,也可以疏通。有些人說,長久的疾病是不可治療的,這不是正確的說法。善於用針的人,治療疾病,就像拔刺、清除污染、解開結、疏通閉塞一樣。疾病即使時間長了,也可以治癒。說不能治癒的,是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
針刺治療熱症,如同用手去觸摸熱水一樣。針刺治療寒症,如同人不想行走一樣。陰經有陽性的疾病,要選取下陵三里穴,正刺而不要偏斜,等到氣下降就停止,不下降就重新開始。疾病在內部而位置高,要選取陰陵泉穴。疾病在外部而位置高,要選取陽陵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