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1. 九鍼十二原第一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鍼通其經脈,調其血氣,榮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裏,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鍼經。願聞其情。
歧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請言其道!小鍼之要,易陳而難入。麤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覩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麤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扣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麤之闇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鍼道畢矣。
凡用鍼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
虛實之要,九鍼最妙,補寫之時,以鍼為之。寫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鍼,邪氣得泄。按而引鍼,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持鍼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鍼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俞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九鍼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鍼,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鍼,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鍼,長三寸半;四曰鋒鍼,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鍼,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鍼,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鍼,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鍼,長七寸;九曰大鍼,長四寸。鑱鍼者,頭大末銳,去寫陽氣;員鍼者,鍼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寫分氣;鍉鍼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鍼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鍼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鍼者,大如釐,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鍼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痺;長鍼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痺;大鍼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寫機關之水也。九鍼畢矣。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鍼陷脈則邪氣出,鍼中脈則濁氣出,鍼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鍼害畢矣。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鍼。鍼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黃帝曰:願聞五藏六府所出之處。歧伯曰:五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府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
凡將用鍼,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藏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鍼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五藏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鍼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
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藏。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1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藏之害矣。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沖,太沖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
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
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鍼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治理天下,百姓們辛苦耕種,繳納租稅。當他們生病時,我感到很心痛。我希望能找到一種方法,不用毒藥,也不用開刀(砭石),只要用細小的針,就能暢通經脈,調和氣血,讓體內混亂的氣機恢復正常。我希望這套方法能被後人傳承下去,所以請你制定一套明確、簡單、好學、不容易被遺忘的法則。這套法則必須有系統,有章節,有內涵,有表象,從頭到尾都講得清清楚楚。請你先從針灸的理論開始講起吧!」
歧伯回答:「好的,我會將這套理論分門別類,整理出一個系統,從最基本的道理,講到最高深的境界。不過,針灸的精髓雖然容易說,但要真正學會卻很困難。
下針的技巧,可以分為兩大層次:
- 粗淺的層次:只看病徵,也就是身體的形狀和表現。
- 高深的層次:能觀察到病氣背後隱藏的神,也就是疾病的根本原因。
「神」這個東西非常奧妙,就像一個即將發生的事件,就站在門口。如果連疾病的徵兆都還沒看清楚,怎麼會知道它的根本原因呢?所以,下針的關鍵就在於速度的快與慢。
「粗淺的醫師只會下針在關,也就是經絡的穴位;高明的醫師則懂得掌握機,也就是氣機的運轉。氣機的運轉,永遠離不開那個空的地方(指穴位)。這「空中」的氣機,清靜又細微,它來的時候難以預測,它走的時候無法追回。
「真正懂得氣機運行的人,下針時不會有一絲偏差;不懂的人,就算下針了也無法激發氣機。所以,懂得氣機的來去,就能掌握下針的時機。
「粗淺的下針方法很混亂,但高明的針法卻極其奧妙,只有真正精通的人才懂得。氣機往外走叫逆,往內走叫順。懂得辨別氣機的逆順,才能正確地施針。如果用「迎」法(氣機往外走時,用針去阻擋),氣機就會被奪走,身體就會變得更虛。如果用「追」法(氣機往內走時,用針去推動),氣機就會被補強,身體就會變得更實。所以,下針要懂得迎隨,再用醫者的意念來調和,這就是針灸的最高境界了。
虛實補瀉的奧秘
針灸的原則:
- 虛:身體氣血不足,就要補。
- 滿:身體氣血過剩,就要瀉。
- 陳:體內有長期瘀積的東西,就要清除。
- 邪:體內有外來的邪氣,就要瀉掉。
**「補虛」和「瀉實」**的關鍵就在於下針的速度:
- 補法:先慢慢下針,再快速拔出,這樣身體就會補實。
- 瀉法:先快速下針,再慢慢拔出,這樣身體就會瀉虛。
「虛」和「實」的感覺,要做到若有若無,下針時要觀察前後的變化,要做到若存若亡。判斷「虛」與「實」的變化,要像若得若失那樣微妙。
九種針具,各司其職
針具的選擇是針灸的基礎,九種針各有不同的形狀和用途:
- 鑱針:針頭大、前端尖,用來瀉掉陽氣(熱氣)。
- 員針:針頭圓潤像鵝卵石,用來在皮膚表面按摩,不會傷到肌肉。
- 鍉針:針頭像米粒一樣尖,用來按壓經脈,讓氣血集中,但不扎進去。
- 鋒針:針身有三個刀刃,用來治療陳年舊疾(痼疾)。
- 鈹針:針頭像劍鋒,用來放出大膿。
- 員利針:針身很小,又圓又尖,用來處理突發性的病氣。
- 毫針:針尖像蚊子嘴一樣細,下針要輕柔緩慢,停留時間可以久一點,用來治療痠痛麻痺。
- 長針:針身鋒利而薄,可以深入治療遠處的麻痺。
- 大針:針尖圓鈍,像一根小棍子,用來排出關節裡的水腫。
下針的深度與五臟六腑的關係
氣血在經脈中,有三種狀態:
- 邪氣:停留在表層(皮肉)。
- 濁氣:停留在中層(經脈)。
- 清氣:停留在深層(五臟)。
所以:
- 下針太淺,只會讓邪氣從經脈排出。
- 下針到中層,才能讓濁氣從經脈排出。
- 如果下針太深,反而會讓邪氣沉得更深,病情會更嚴重。
因此,下針必須根據疾病所在的位置(皮、肉、筋、脈),選擇適合的針具和深度。如果搞錯了,例如**「補」了不需要補的地方,或「瀉」**了不該瀉的地方,這都會讓病情變得更糟。
黃帝接著問:「我想知道五臟六腑在身體上對應的位置。」
歧伯回答:「五臟有五個腧穴,五五相乘總共二十五個。六腑有六個腧穴,六六相乘總共三十六個。身體有十二條經脈,十五條絡脈,總共有二十七個氣的通道。
- 井:是氣血發源的地方。
- 滎:是氣血流動的地方。
- 俞:是氣血注入的地方。
- 經:是氣血運行的地方。
- 合:是氣血匯集的地方。
這二十七條氣的通道,都對應著這五種不同的腧穴。
精準診斷與治療的關鍵
身體的三百六十五個關節交會處,就是氣機遊走、出入的地方。如果你能掌握診斷的關鍵,只要一句話就能說完病症;如果不懂,就會被無數的症狀給搞得一團亂。
正確的診斷方法:
- 觀察:看病人的臉色和眼睛,了解氣血的變化。
- 傾聽:感受病人的動態和靜態,判斷邪氣和正氣。
- 施針:右手拿針,左手按住穴位,等氣機到了,就立刻拔針。
下針前,務必先診脈!
- 如果五臟之氣已經衰竭,卻還用針去補強體表,這叫「重竭」,病人必死,而且死狀平靜。這時應該反過來,取腋窩和胸口的穴位。
- 如果五臟之氣已經散到體表,卻還用針去補強體內,這叫「逆厥」,病人必死,而且死狀躁動不安。這時應該反過來,取四肢末端的穴位。
針灸的危害:
- 如果下針準確,但沒有立刻拔出,會導致「精氣洩漏」,病情會變得更嚴重,人也變得更虛弱。
- 如果下針準確,但沒有及時讓氣機到達,就會導致「氣結」,容易長出癰或瘡。
五臟六腑與「原穴」的關係
五臟六腑共有十二個原穴,這十二個原穴分布在身體的四個關節,主宰著五臟的健康。當五臟生病時,疾病的徵兆會從這十二個原穴表現出來。
- 肺:原穴在太淵(左右各一)。
- 心:原穴在大陵(左右各一)。
- 肝:原穴在太沖(左右各一)。
- 脾:原穴在太白(左右各一)。
- 腎:原穴在太溪(左右各一)。
- 心包(古人稱膏):原穴在鳩尾(一個)。
- 三焦(古人稱肓):原穴在脖胦(一個)。
這十二個原穴,是診斷和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關鍵。
- 腹脹:要取三條陽經的穴位。
- 腹瀉:要取三條陰經的穴位。
歧伯最後總結:「五臟的疾病,就像一根刺、一個汙點、一個結、一道關卡。刺再久,還是可以拔出來;汙點再久,還是可以洗掉;結再久,還是可以解開;關卡再久,還是可以打通。那些說陳年舊疾不能治好的說法,是錯誤的。真正懂得針灸的人,治病就像拔刺、洗汙、解結、通關卡一樣,無論病多久,都是可以治癒的。說治不好,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掌握真正的技術罷了。」
下針的方法:
- 熱病:下針要快,就像手探進熱水裡,馬上抽回來。
- 寒病:下針要慢,就像人不想走路一樣,慢慢地進行。
- 下半身有熱病:取陰陵泉。
- 上半身有熱病:取陽陵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