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5)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5)

1. 官鍼第七

凡刺之要,官鍼最妙,九鍼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淺鍼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鍼淺,病氣不寫,反為大膿。病小鍼大,氣寫太甚,疾必為害。病大鍼小,氣不泄寫,亦復為敗。失鍼之宜,大者寫,小者不移。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鍼於病所,膚白勿取。病在分肉間,取以員鍼於病所。病在經絡痼痹者,取以鋒鍼。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鍼於井滎分輸。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鍼。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員利鍼。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鍼。病在中者,取以長鍼。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鍼。病在五藏固居者,取以鋒鍼,寫於井滎分輸,取以四時。

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一曰輸刺,輸刺者,刺諸經滎俞藏俞也。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俞也,三日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四日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五日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六曰大寫刺,大寫刺者,刺大膿以鈹鍼也。

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鍼則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鍼之也。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鍼,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鍼復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六曰直鍼刺,直鍼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稀發鍼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鍼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日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十一曰傍鍼刺,傍鍼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日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鍼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鍼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所謂三刺,則穀氣出者,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穀氣出。故刺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後刺極深之,以下穀氣,此之謂也。故用鍼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

凡刺有五,以應五藏。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鍼,無鍼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鍼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鍼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

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

2. 本神第八

黃帝問於歧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於淫泆離藏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哀悲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寒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支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脇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腎氣旺盛而不能停止,就會損傷意志。意志如果受到損傷,就會喜忘。這樣的人常常腰痠背痛,不能彎腰或伸展,毛髮枯黃,面色蒼白,到了夏天末就會死去。恐懼而不能解除,就會損傷精氣。精氣如果受到損傷,就會導致骨頭痠痛、肌肉萎縮、四肢麻痺,精液自溢。所以五臟的功能是儲藏精氣,不能受到損傷。如果受傷,就會虛弱而氣血不足,氣血不足就會死亡。因此,使用針灸的人,必須觀察病人的樣態,來瞭解精神、魂魄的存亡,以及精氣得失的情況。如果五者受到損傷,針灸也不能治癒。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榮,榮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藏不安。必審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