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5)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5)

1. 官鍼第七

凡刺之要,官鍼最妙,九鍼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淺鍼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鍼淺,病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鍼大,氣瀉太甚,疾必為害。病大鍼小,氣不泄瀉,亦復為敗。失鍼之宜,大者瀉,小者不移。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

白話文:

關於針灸的關鍵在於選擇合適規格的針具是至關重要的。九種不同的針具各自適用於特定的臨床情況,因其獨特的治療效果:長短、大小各異的針具針對不同的使用需求。不當使用將導致疾病無法痊癒。淺表疾病深刺可能傷及內部肌肉,導致皮膚膿腫;深部疾病淺刺則無法排除病邪,反而造成皮膚大瘡。對於輕微疾病使用大針過度刺激會加重病情;重症使用小針則不能有效疏通邪氣,難以達到治療效果。因此,選擇適宜的針具至關重要,避免在應用細針時誤用粗針,或在需要粗針時使用細針,以免損害正氣或無法驅除病邪。接下來將介紹各種針具的合理使用方法。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鍼於病所,膚白勿取。病在分肉間,取以員鍼於病所。病在經絡痼痹者,取以鋒鍼。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鍼於井滎分輸。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鍼。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員利鍼。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鍼。病在中者,取以長鍼。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鍼。病在五藏固居者,取以鋒鍼,瀉於井滎分輸,取以四時。

白話文:

皮膚表層飄忽不定的疾病,應選用箭頭形的鐫針在疼痛處針灸,排除風熱;若患處皮膚蒼白無紅腫充血,則表明熱邪已消,不宜再用鐫針治療。肌肉或肌腱間淺層疾病,應選用卵圓形的員針進行推摩,促進氣血流通。頑固的痹證、經絡深處應選用三棱形的鋒針治療,刺絡放血。氣虛虛證,應用不刺入皮膚的錕針在井穴、滎穴上按壓,促進血氣流通。膿瘍應用劍形的鈹針切開排膿。急性痹證發作,選用圓而銳的員利針深刺治療暴痛。長期疼痛的痹病,應用細如毫毛的毫針長時間留針,緩解疼痛。深部疾病應選用長針,驅除內部邪氣。水腫、關節積水導致不利,應用微圓大針排除積液。五臟頑固疾病,用鋒針在井穴、滎穴施行瀉法,結合腧穴與四季相應,靈活治療。

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一曰輸刺,輸刺者,刺諸經滎俞藏俞也。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俞也,三日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四日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五日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六曰大瀉刺,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鍼也。

白話文:

一般而言,针刺有九种不同的方法,以适应于治疗九种不同的病情。 一般而言,針刺有九種不同的方法,以適應於治療九種不同的病情。 第一種叫做輸刺。輸刺,就是針刺十二經在四肢部位的滎穴和輸穴以及背部的在足􏰅陽膀 胱經上的五臟腧穴(即心俞、肺俞、肝俞、脾俞以及腎俞)。 第二種叫做遠道刺。遠道刺,就是病在人體上部的,而取用距離病所較遠的下部的腧穴, 也就是針刺足三陽經所屬的下肢的腧穴。 第三種叫做經刺。經刺,就是針刺患病經絡之經與絡間結聚不通的地方。 第四種叫做絡刺。絡刺,就是針刺皮下淺部小絡脈所屬的血脈(小靜脈),使之出血以瀉其 邪。 第五種叫做分刺。分刺,就是針刺肌和肉的間隙。邪在諸經分肉之間的用這種方法。 第六種叫做大瀉刺。大瀉刺,就是用鈹針切開排膿,以治療較大的化膿性的癰瘍。

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鍼則取痹也。

白話文:

第七種叫做毛刺。毛刺,是浮淺的刺法,就是在皮膚上淺刺,僅人皮而不進肉,用以治療 皮膚表層的痹證。 第八種叫做巨刺。巨刺,就是身體左側的病證選取身體右側的腧穴來進行鍼刺,身體右側 的病證選取身體左側的腧穴來進行鍼刺的交叉針刺法。 第九種叫做蟀刺。蟀刺,就是用燒熱的針來治療寒痹證。

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鍼之也。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鍼,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鍼復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白話文:

針刺方法共有十二種,旨在適應治療十二經不同的病證。 首先介紹的是偶刺。偶刺法,即手對準胸前及背後,針對疼痛部位,前胸刺入一針,背後亦刺入一針的針刺方法,適用於心氣閉塞導致的心胸疼痛,即心痹證的治療。然而,使用此法時,需斜角刺入以避免損傷內臟。 其次是報刺。報刺法用於治療疼痛位置不定,疼痛強度在不同部位上下游移的病證。針刺時,先用右手直接刺入疼痛處且不立刻抽出,隨後用左手隨疼痛移動按摩,待新的疼痛點出現後,將針拔出並刺入新的疼痛點。 第三種是恢刺。恢刺法即直接在筋旁刺入,隨後前推或後拉並旋轉擴大針孔,以緩解筋脈緊繃的症狀。此法適用於治療因筋脈拘攣引起的疼痛,即筋痹病。

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六曰直鍼刺,直鍼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稀發鍼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

白話文:

第四種為齊刺。齊刺法是在患處中央直接刺入一針,左右兩側各刺一針,用以治療寒氣滯留範圍較小且深部的痹證。此法因三針同時使用,故亦稱為三刺,主要用於治療小範圍且深部的寒痹。 第五種稱為揚刺。揚刺法是在患處中央刺入一針,四周再刺四針,皆採用淺層刺入,適用於寒氣滯留面積廣泛而淺表的病證。第六種是直針刺。直針刺法,在針刺時將穴位處皮膚提起,沿皮刺入而不深入肌肉,用於治療寒氣滯留淺表部位的病證。 第七種為輸刺。輸刺法,操作中進針和出針動作較快,直接刺入和拔出,穴位選擇較少且刺入較深,主要用於治療氣盛伴有熱象的病證,以瀉熱為主。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鍼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日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十一曰傍鍼刺,傍鍼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日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鍼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

白話文:

第八種名為短刺。短刺法適用於骨節腫脹、活動不便、局部發冷的骨痹病。刺入時需緩慢進針,進針後輕微搖動針體,深入至接近骨部,然後上下移動以摩擦骨頭。 第九種叫浮刺。浮刺法是斜向刺入針於患處旁邊,淺層刺入肌表,用於治疗肌肉抽搐且屬寒性的病證。 第十種稱為陰刺。陰刺法是左右並刺,用以治療陰寒內盛的寒厥證。由於寒厥證與足少陰腎經有關,故需刺入足內踝後方的腎經原穴—太溪穴。 第十一種為傍針刺。傍針刺法是直刺患處一針,旁邊再刺一針,用於治疗邪氣長期滯留不散的留痹證。 第十二種為贊刺。贊刺法操作中進針和出針動作迅速,在患處快速且淺層直刺幾針,目的是讓局部出血以疏散郁血,亦是消散痈腫的針刺方法。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鍼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所謂三刺,則穀氣出者,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穀氣出。故刺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後刺極深之,以下穀氣,此之謂也。故用鍼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

白話文:

脈絡分布於深部而不顯現於外,無法用肉眼直接觀察,在針刺時需輕微進針,刺入其內,並長時間保留針頭,以促使穴中的脈氣上升,產生針感。對於脈絡分布於淺部且顯現於外的情況,則不能直接進行針刺,必須先按壓以隔絕脈動,令血脈暢通後再進行針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出血及精氣的外泄,僅將邪氣除去。

所謂的“三刺”法,能夠使穀氣外泄並產生針感,即是先進行淺層針刺於皮膚,以宣泄表層的陽邪;隨後再進針一些,讓較深層的陰邪能夠被排出,其進針深度略增,僅稍深於皮膚而接近肌肉,但尚未達到肌肉之間;最後將針尖深入至肌肉間,此時穀氣外泄,產生酸麻、重脹等針感。故古醫書《刺法》曾言:“起初淺刺皮膚,能驅逐表層邪氣,使血氣暢通;其後再深刺,可宣散陰層邪氣;最終極深刺入,達特定深度,則能通導穀氣並引發針感。”這段描述正體現了“三刺”針刺法的精髓。

因此,運用針法治療疾病的醫者,若不了解每年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侵襲的時期,各節氣中六氣盛衰情況,以及氣候變化引致病情的虛實變化,則難以稱作良醫。

凡刺有五,以應五藏。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鍼,無鍼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鍼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

白話文:

針刺法中另有五種,適用於治療與五臟相關的病變。 首先是半刺法,即輕柔淺刺進皮膚後迅速拔出,不造成肌肉損傷,動作類似拔毛。其主旨在於讓皮膚微微感受刺激,以疏導皮膚表層的邪氣。由於肺主管皮毛,故此法與肺臟相關。 其次是豹紋刺法,於病變部位的四周多次刺入,形成類似豹紋的圖案。此法旨在刺激絡脈、釋放郁血,用於散解經絡中的郁血。因心主血脈,此法與心臟相關。

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鍼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

白話文:

第三種為關刺法,直刺四肢關節附近筋腱的端點,治療筋痹病,但需避免引起出血。由於肝主筋,此法與肝臟相關。此外,此法亦稱為淵刺或岂刺。

第四種為合谷刺法,於患處中央向左右斜刺各一針,形成“個”字形,類似雞足,針入肌肉之間,治療肌痹病。脾主肌肉,故此法與脾臟相關。 第五種是輸刺法,進針與出針動作快速,直刺進入並迅速拔出,將針深刺至靠近骨頭以治療骨痹病。因腎主骨,此法與腎臟相應。

2. 本神第八

黃帝問於歧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於淫泆離藏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白話文:

黃帝詢問岐伯,指出針刺治療首需考量患者的精神狀態。血液、脈象、營養、氣息、生命精華與精神活力均源自五臟,維繫生命活動,其中精神活力尤為關鍵。若情緒過度波動,導致精神從五臟分散,將引致精氣流失、魂魄飄散、意志混亂,並丧失智慧與思考力。但究其原因,是天命之罰,或人為過錯?如何理解德氣孕育精、神、魂、魄及心、意、志、思、智、慮的過程?

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白話文:

岐伯回答,天賜予我們生化之機,地提供我們養育之氣。天地之氣交融,陰陽相互作用,萬物得以生長成形。生命之初的物質稱為精,陰陽精氣相結合產生的活力稱為神。神氣的往來伴隨精神活動,稱為魂;依精氣而動的神氣功能稱為魄。心負責認知客觀事物,記憶與慾望形成過程稱為意;意念確立成志向,實現志向所需反覆思考的過程是思;由思考引出的預判過程稱為慮;深思熟慮後的決策與處理能力稱為智。因此,智者養生順應四季,調和陰陽,避免情緒過度波動,以保生命健康。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哀悲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寒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白話文:

過度的怵惕、驚慌、思慮、焦慮會損傷精神。當精神受損,將引起持續的恐懼、魂魄不定。過度悲傷損及內臟,導致精神耗竭;過度喜悅使精氣消散;憂愁封鎖上焦氣機;怒氣令精神混亂;恐懼使精氣散失。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支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脇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白話文:

心臟寄宿精神,過度恐懼、警惕、思考、焦慮會損傷精神。精神受損後,人易感恐慌、失去控制自我能力,表現為膝部等處肌肉凹陷、全身肌肉消瘦;若情況進一步惡化至毛髮稀疏、膚色枯槁,則可能於冬季因水元旺盛而死亡。脾臟儲藏意志,長期憂愁未解會損害意志。意志受損導致心情苦悶、四肢無力;若病情加劇至髮蒼膚槁,可能於春季木元旺盛時死亡。

肝臟儲魂,過度悲傷影響內臟會損害魂。魂受損後,人可能表現為行為異常、意識模糊;此外,還可能出現生殖器萎縮、筋脈緊縮、兩側脅肋活動不便等;若進一步惡化至髮蒼膚槁,可能於秋季金元旺盛時死亡。肺臟儲魄,過度喜樂無節制會損害魄。魄受損導致神志混亂;若病情加劇至髮蒼膚槁,可能於夏季火元旺盛時死亡。

腎盛恕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卒色夭,死於季夏。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是故用鍼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鍼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榮,榮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藏不安。必審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白話文:

腎臟儲志,過度怒氣不自控會損害志。志受損後,人可能記憶力衰退,腰背轉動困難;若進一步惡化至髮蒼膚槁,可能於夏末土元旺盛時死亡。

長期恐懼未解會損傷精。精受損後,可能出現骨痛、肢軟無力、經常遺精等症狀。因此,五臟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精氣之府,其功能不可受損。若五臟功能受損,將導致精氣內耗、形成陰虛;陰虛則無法生陽,生命活動停滯。針刺治療需觀察全身狀況與精、神、魂、魄存亡,若發現五臟及精氣受損,則不宜輕率針刺。

肝臟儲存血液,而精神意識的魂依附於肝血之中。當肝氣不足,肝血亦跟著匱乏,人便會感到恐懼;反之,肝氣過於旺盛則易於激怒。脾臟儲藏營養之氣,精神活動的意識即寄託於此營氣。脾氣虛弱時,無法運送糧食精微化出的營氣,導致手足無力、五臟不和;若脾氣阻滯,則出現消化不良、腹脹、排尿困難等症狀。

心臟掌管全身血脈循環,一切思考活動的神意隨血而行。心氣不足時人會感到悲哀;心氣過盛則表現為無休止的大笑。肺臟儲藏人體的元氣,支配著器官功能的魄隨元氣而存。當肺氣虛弱,表現為鼻塞、呼吸困難、氣短;肺氣反逆則有呼吸粗重、胸悶、須仰臥呼吸等症狀。腎臟貯存五臟六腑之精,精神活動的志則寄於腎精。腎氣虛弱或元陽不足時,會出現四肢冰冷;腎氣阻滯則導致小腹脹滿,影響五臟正常運作。

因此,在治療時,應先詳審五臟病變的症狀,了解各臟氣的盈虛狀況,再依據病症謹慎調治,以期達到最佳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