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6)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6)

1. 小鍼解第三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麤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寫也。神客者,正邪其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覩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所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麤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鍼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淨以微者,鍼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寫也。不可掛以髮者,言氣易失也。

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寫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麤之闇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鍼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

明知逆順,正行無間者,言知所取之處也。迎而奪之者,寫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寫之也。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邪勝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寫其邪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寫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

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寫則恍然若有失也。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者,濁氣在中者,言水穀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鍼陷脈則邪氣出,取之上,鍼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陽明合也。

鍼太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則邪氣從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鍼盡大寫其諸陰之脈也。取三陽之脈者,唯言盡寫三陽之氣,令病人恇然不復也,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奪陽者狂,正言也。

覩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上工知相五色於目,有知調尺寸大小緩急滑濇,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鍼而出入也。氣至而去之者,言補寫氣調而去之也。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持心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白話文:

所謂容易說明的,是指容易用言語表達清楚的。難以理解的,是指難以讓人馬上明白的。只注重外形(刺鍼部位)的,是指只知道要怎麼刺鍼的方法。注重「神」的,是指要了解人體氣血的盈虧,以便進行補或瀉的治療。「神客」,是指正氣和邪氣的交會之處。「神」代表正氣,「客」代表邪氣。邪氣進入的通道,是指邪氣循著正氣出入的途徑。「還沒看到疾病的表現」,是指要先知道疾病是屬於哪條經絡的。「要如何知道疾病的根源」,是指要先了解疾病在哪條經絡,以及應該從哪裡下鍼。「刺鍼時的快慢,指的是鍼刺的緩急」,是指刺鍼時的快慢。只注意四肢的,是指只知道從四肢刺鍼,而不知道氣血正邪的流動。「注重『機』的,是指要知道如何掌握氣」,「機」的運作,不離其虛空中,是指要了解氣的虛實,並根據情況決定刺鍼的快慢。虛空中「機」的運作清靜細微的,是指鍼刺得氣後,要專注守護氣機,不要讓它流失。氣盛的時候不可以去補,是指氣盛的時候不需要再補了,氣虛的時候不可以去瀉,是指氣虛的時候不能再瀉。「像頭髮一樣細微的」,是指氣很容易散失。

敲打後沒有反應,是指不懂得補瀉的道理,氣血已經耗盡,而氣無法下行。「知道氣的往來」,是指知道氣的逆順盛衰。「掌握適當時機」,是指知道何時是適合施鍼取氣的時間。「對氣的了解模糊不清」,是指對氣的微妙精細一無所知。「唯有高明的醫師才能完全理解」,是指要完全了解鍼刺的含義。「氣往為逆」,是指氣虛而弱,氣弱就表示逆。「氣來為順」,是指形體氣機平和,氣平就表示順。

明白氣的逆順,並能正確施鍼,是指知道從哪裡下鍼。「迎而奪之」,是瀉法。「追而濟之」,是補法。

所謂「虛則實之」,是指氣口脈虛的時候應該補。「滿則泄之」,是指氣口脈盛的時候應該瀉。「淤積阻塞要消除」,是指要去除瘀血。「邪氣盛就使它虛」,是指各經絡有邪氣旺盛的時候,都要瀉除邪氣。「緩入而快出是實」,是指緩慢進鍼,快速出鍼的方法。「快入而緩出是虛」,是指快速進鍼,緩慢出鍼的方法。「說實與虛,若有若無」,是指實證有氣,虛證沒有氣。「觀察先後變化,若亡若存」,是指觀察氣的虛實,以及補瀉的先後順序,觀察氣是否已下行或常在。「說虛與實,若得若失」,是指補法會感覺氣好像獲得,而瀉法會感覺氣好像失去。

氣在脈中的情況,邪氣在上,是指邪氣侵入人體的位置比較高,所以邪氣在上面。濁氣在中,是指水穀飲食都進入胃,其精氣上輸到肺,濁氣向下流到腸胃,是指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導致腸胃疾病,所以稱為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是指清淨的濕地之氣侵入人體,必定從足部開始,所以說清氣在下。鍼刺入脈可以使邪氣排出,是指取穴位時要在上部,鍼刺入脈可以使濁氣排出,是指取穴位時要取陽明經上的穴位。

鍼刺太深會使邪氣反而沉伏,是指病在淺表,不應該深刺,深刺會讓邪氣跟著深入,所以說反而沉伏。皮、肉、筋、脈各有其位置,是指經絡各自有所主。取五脈會死亡,是指病在內部,氣不足,卻用鍼大量瀉其陰脈。取三陽脈,是指只瀉三陽經的氣,會讓病人虛弱而不能恢復。奪陰會死,是指取尺脈的五里,五往而導致死亡。奪陽會發狂,是確切的說法。

觀察病人的臉色、眼睛,知道其氣散復的變化,了解其形體變化,聽其呼吸動靜,是指高明的醫師要懂得從眼睛觀察五色,懂得從脈象(尺寸、大小、緩急、滑澀)判斷病情。了解邪正,是指了解虛邪和正邪之風。右手操作,左手扶持鍼,是指持鍼出入的方法。氣至而去除鍼,是指補瀉氣調和後就出鍼。調理氣要貫徹始終,是指要專心。三百六十五個關節的交會處,是指絡脈滲灌的各個關節。

所謂五臟的氣在內部耗竭,是指脈口氣息內絕不至,反而要從外面的病處或與陽經相合之處取穴,留鍼以引導陽氣,陽氣一旦到達,體內的陰氣就會耗盡,陰氣耗盡就會死亡,死亡的原因是沒有氣可以活動,所以會靜止。所謂五臟的氣在外部耗竭,是指脈口氣息外絕不至,反而要取四肢末端的輸穴,留鍼以引導陰氣,陰氣一旦到達,陽氣就會反入,反入就會陰陽逆亂,逆亂就會死亡,死亡的原因是陰氣有餘,所以會躁動。之所以要觀察眼睛,是因為五臟會使五色在眼睛中顯現,顯現就表示有異常,異常是指聲音與平常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