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1. 根結第五
歧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陰道偶,陽道奇。發于春夏,陰氣少,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寫。發于秋冬,陽氣少,陰氣多;陰氣盛而陽氣衰,故莖葉枯槁,濕雨下歸,陰陽相移,何寫何補。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藏六府,折關敗樞,開閤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九鍼之玄,要在終始;故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鍼道咸絕。
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陽明根于厲兌,結于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少陽根于竅陰,結于窗籠。窗籠者,耳中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閤,少陽為樞,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閤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當竊其本也。
太陰根于隱白,結于太倉。少陰根于湧泉,結于廉泉。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絡于膻中。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陽為樞。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閤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足太陽根于至陰,溜于京骨,注于昆侖,入于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于竅陰,溜于丘墟,注于陽輔,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陽明根于厲兌,溜于沖陽,注于下陵,入于人迎,豐隆也。手太陽根于少澤,溜于陽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陽根于關沖,溜于陽池,注于支溝,入于天牖、外關也。手陽明根于商陽,溜于合谷,注于陽谿,入于扶突、偏歷也。此所謂十二經者,盛絡皆當取之。
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藏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所謂五十營者,五藏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藏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藏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藏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藏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藏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黃帝曰:逆順五體者,言人骨節之大小,肉之堅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澀,脈之長短,血之多少,經絡之數,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可得同之乎。歧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氣滑即出疾,其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鍼小而入淺,氣澀則鍼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氣慓悍滑利也。
黃帝曰:形氣之逆順奈何?歧伯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寫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藏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寫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寫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䐜,陰陽相錯。虛而寫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㒤辟,皮膚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故曰:用鍼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藏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麤,而後取之也。
白話文:
針灸的核心:陰陽與經絡根結
歧伯說:「天地之間,寒冷與溫暖互相影響,陰陽之道也是如此。陰屬偶數,陽屬奇數。
- 疾病在春夏發生,代表體內陽氣多而陰氣少,陰陽不平衡,這時候就需要判斷是該補還是該瀉。
- 疾病在秋冬發生,代表體內陽氣少而陰氣多,陰氣太盛,導致草木枯萎,濕氣下降。這時也要判斷是該瀉還是該補。
「如果沒有掌握經絡的根與結(即起點與終點),邪氣就會隨意亂竄,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徹底混亂,這時再怎麼針灸也沒用了。針灸的奧妙之處,就在於掌握經絡的起點和終點。如果能搞懂,一句話就能治好病;如果不懂,針灸之術就毫無用處。」
經絡的開、闔、樞理論
歧伯接著詳細解釋了三條陽經和三條陰經各自的根結與功能:
三條陽經
- 太陽經:屬開。
- 根在至陰(小腳趾)。
- 結在命門(眼睛)。
- 陽明經:屬闔。
- 根在厲兌(第二腳趾)。
- 結在顙大(耳前)。
- 少陽經:屬樞。
- 根在竅陰(第四腳趾)。
- 結在窗籠(耳中)。
【開闔樞的應用】
- 「開」有問題:太陽經出問題,身體就會肌肉鬆弛、皮膚軟弱,導致突發性疾病。這時就要針刺太陽經,看氣血是有餘還是不足。
- 「闔」有問題:陽明經出問題,氣血無法停止流動,會導致痿症(四肢無力)。這時要針刺陽明經,看氣血是有餘還是不足。
- 「樞」有問題:少陽經出問題,會導致骨頭鬆動、站不穩。這時要針刺少陽經,看氣血是有餘還是不足。
三條陰經
- 太陰經:屬開。
- 根在隱白(大腳趾)。
- 結在太倉(胃)。
- 厥陰經:屬闔。
- 根在大敦(大腳趾)。
- 結在玉英(胸口)。
- 少陰經:屬樞。
- 根在湧泉(腳心)。
- 結在廉泉(舌根)。
【開闔樞的應用】
- 「開」有問題:太陰經出問題,脾胃運化失常,導致膈洞(吃進去的食物又吐出來)。這時要針刺太陰經,看氣血是有餘還是不足。
- 「闔」有問題:厥陰經出問題,氣血耗竭,導致悲傷的情緒。這時要針刺厥陰經,看氣血是有餘還是不足。
- 「樞」有問題:少陰經出問題,經脈會氣結不通。這時要針刺少陰經,看氣血是有餘還是不足。
個體差異與針刺手法
黃帝問:「我已經知道一般人的骨骼、肌肉、皮膚、氣血等生理特點。但是,達官貴人因為飲食精緻,身體比較柔弱,氣血卻慓悍滑利。針刺他們時,下針的速度、深淺和次數,能和一般人一樣嗎?」
歧伯答:「當然不一樣!這就好像吃精緻的食物和吃粗食的人,身體狀況怎能相同?
- 氣血流動快,下針就要快。
- 氣血流動慢,下針就要慢。
- 氣血強盛,針就要小,下針要淺。
- 氣血不順,針就要大,下針要深。
「因此,針刺一般人可以深刺並留針久一點;針刺達官貴人則要輕微緩慢,因為他們的氣血比較強盛、流動快。」
診斷的最高原則:形氣與病氣的平衡
黃帝問:「形氣(人體自身正氣)和病氣(邪氣)的逆順關係是怎樣的?」
歧伯說:「
- 形氣不足,病氣有餘:這代表邪氣太盛,必須立刻瀉掉。
- 形氣有餘,病氣不足:這代表正氣很強,必須立刻補足。
- 形氣不足,病氣也不足:這是陰陽氣血都虛弱。這時不能針刺,一針刺就會更虛弱,導致陰陽氣血耗竭,五臟空虛,筋骨枯竭,老人會死亡,年輕人也難以恢復。
- 形氣有餘,病氣也有餘:這代表陰陽氣血都過盛。必須立刻瀉掉邪氣,同時調整虛實。
「所以說,有餘就瀉掉,不足就補足,這就是針灸的根本原則。」
【錯誤針刺的後果】
- 如果不懂逆順,亂補亂瀉,會讓正氣與邪氣互相衝突。
- 身體太過時卻補它,陰陽氣血會四處亂溢,臟腑膨脹,陰陽混亂。
- 身體虛弱時卻瀉它,經脈會空虛,氣血枯竭,腸胃塌陷,皮膚乾癟,會加速死亡。
上、中、下工的區別
「針灸的關鍵,在於懂得調整陰陽。陰陽調和了,精神才會充沛,形體和氣血才能協調,神氣才能藏於體內。
- 上工(最好的醫生):能平定氣血,使之平衡。
- 中工(普通的醫生):會讓脈象混亂,影響治療。
- 下工(最差的醫生):會讓氣血斷絕,危及生命。
「所以說,下工不得不慎重。一定要仔細觀察五臟的病變、五種脈象的對應、經絡的虛實、皮膚的軟硬,然後才能下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