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6)
《黃帝內經靈樞》 (6)
1. 終始第九
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藏為紀,陰陽定矣。陰者主藏,陽者主府,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藏,故寫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藏為陰,六府為陽,傳之後世,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謹奉天道,請言終始。
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寒溫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寫陰則陽脫。
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寫之,則五藏氣壞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
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人迎一盛,寫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寫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二盛,寫足太陽,補足少陰,二寫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三盛,寫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寫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一盛,寫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寫,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上,氣和乃止。
脈口二盛,寫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寫,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三盛,寫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寫,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陽明主胃,大富於穀氣,故可日二取之也。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藏內傷。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他病矣。
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寫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所謂氣至而有效者,寫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寫則虛,痛雖不隨鍼,病必衰去。
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凡刺之屬,三刺至穀氣,邪僻妄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沉浮異處,四時不得,稽留淫泆,須鍼而去。故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穀氣至,穀氣至而止。所謂穀氣至者,已補而實,已寫而虛,故以知穀氣至也。
邪氣獨去者,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故曰:補則實,寫則虛,痛雖不隨鍼,病必衰去矣。
陰盛而陽衰,先補其陽,後寫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寫其陽而和之。三脈動於足大指之間,必審其實虛。虛而寫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寫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動也,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陰在下。
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膊虛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鈹鍼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補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
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
刺諸痛者,其脈皆實。故曰: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病生於頭者,頭重。生於手者,臂重。生於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
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為齊。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
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癢者,陽也,淺刺之。病先起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病先起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
刺熱厥者,留鍼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鍼反為熱。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一陽者,一刺陽也。
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間日而復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刺道畢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形肉未脫,少氣而脈又躁,躁厥者,必為繆刺之,散氣可收。聚氣可布,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鍼,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
凡刺之禁,新內勿刺。新刺勿內,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饑勿刺,已刺勿饑,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頃,乃刺之。
凡此十二禁者,其脈亂氣散逆,其榮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於陰,陰病出為陽,則邪氣復生,麤工勿察,是謂伐身,形體淫泆,乃消腦髓,津液不化,脫其五味,是謂失氣也。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皮乃絕汗,絕汗則終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盡縱,目系絕,目系絕,一日半則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喜驚,妄言,色黃,其上下之經,盛而不行,則終矣。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塞,上下不通而終矣。
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喜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氣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燋而終矣。
白話文:
刺法之道,必須貫徹始終,明白起始與終結的道理,就能以五臟為依據,確定陰陽的平衡。陰屬藏,主內守;陽屬府,主外行。陽氣從四肢末端吸收,陰氣從五臟吸收。所以,瀉法要順著氣的來處迎著施針,補法要順著氣的走向跟著施針。明白迎隨之理,就能調和氣血。想要調和氣血,必須通曉陰陽的變化。五臟屬陰,六腑屬陽。這些道理要傳給後世,以血為盟,尊敬它的人會昌盛,怠慢它的人會衰亡。如果沒有醫道卻胡作非為,一定會招致早夭的災禍。所以,務必謹守天道,現在就來談談刺法的始終。
所謂的終始,是指經脈的運行規律。通過診察脈口的脈搏和人迎穴的脈搏,就可以知道陰陽的盛衰,以及是否平衡。所謂的健康人,就是不生病的人,而不生病的人,他的脈口和人迎穴的脈搏,會隨著四季的變化而相應,上下呼應,一起運行。六經的脈搏不會結滯或跳動過快,身體的寒熱會保持相對的平衡,形體、肌肉、血液、氣息都會協調一致,這樣的人才算是健康。如果一個人氣虛,脈口和人迎穴的脈搏都會減弱,而且脈象不合乎常規,這表示陰陽兩虛,如果補陽,陰氣就會耗竭;如果瀉陰,陽氣就會脫失。這種情況下,只能用甘溫的藥物來調理,不能使用藥力太強的藥物,也不宜用灸法。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再用瀉法,就會損壞五臟的氣機。
如果人迎穴的脈搏比正常強盛一倍,病在足少陽經;如果人迎穴的脈搏強盛一倍且躁動不安,病在手少陽經。如果人迎穴的脈搏比正常強盛兩倍,病在足太陽經;如果人迎穴的脈搏強盛兩倍且躁動不安,病在手太陽經。如果人迎穴的脈搏比正常強盛三倍,病在足陽明經;如果人迎穴的脈搏強盛三倍且躁動不安,病在手陽明經。如果人迎穴的脈搏強盛四倍以上,而且脈象又大又數,這叫做「陽氣外溢」,陽氣外溢屬於外邪侵擾。
如果脈口的脈搏比正常強盛一倍,病在足厥陰經;如果脈口的脈搏強盛一倍且躁動不安,病在手心包經。如果脈口的脈搏比正常強盛兩倍,病在足少陰經;如果脈口的脈搏強盛兩倍且躁動不安,病在手少陰經。如果脈口的脈搏比正常強盛三倍,病在足太陰經;如果脈口的脈搏強盛三倍且躁動不安,病在手太陰經。如果脈口的脈搏強盛四倍以上,而且脈象又大又數,這叫做「陰氣內關」,陰氣內關不通暢,就無法治癒。如果人迎穴和脈口的脈搏都比正常強盛四倍以上,這叫做「關格」,患有關格的人,生命會很短暫。
如果人迎穴的脈搏比正常強盛一倍,應該瀉足少陽經的邪氣,補足厥陰經的氣血,兩次瀉一次補,每天針刺一次,必須仔細診察,確定治療有效,應從上往下疏通經絡,等到氣血調和了就停止治療。
如果人迎穴的脈搏比正常強盛兩倍,應該瀉足太陽經的邪氣,補足少陰經的氣血,兩次瀉一次補,每兩天針刺一次,必須仔細診察,確定治療有效,應從上往下疏通經絡,等到氣血調和了就停止治療。
如果人迎穴的脈搏比正常強盛三倍,應該瀉足陽明經的邪氣,補足太陰經的氣血,兩次瀉一次補,每天針刺兩次,必須仔細診察,確定治療有效,應從上往下疏通經絡,等到氣血調和了就停止治療。
如果脈口的脈搏比正常強盛一倍,應該瀉足厥陰經的邪氣,補足少陽經的氣血,兩次補一次瀉,每天針刺一次,必須仔細診察,確定治療有效,應從上往下疏通經絡,等到氣血調和了就停止治療。
如果脈口的脈搏比正常強盛兩倍,應該瀉足少陰經的邪氣,補足太陽經的氣血,兩次補一次瀉,每兩天針刺一次,必須仔細診察,確定治療有效,應從上往下疏通經絡,等到氣血調和了就停止治療。
如果脈口的脈搏比正常強盛三倍,應該瀉足太陰經的邪氣,補足陽明經的氣血,兩次補一次瀉,每天針刺兩次,必須仔細診察,確定治療有效,應從上往下疏通經絡,等到氣血調和了就停止治療。之所以每天針刺兩次,是因為陽明經主胃,胃氣充足,所以可以每天針刺兩次。如果人迎穴和脈口的脈搏都比正常強盛三倍以上,這叫做「陰陽俱溢」,這種情況下,如果不疏通,氣血就會阻塞,氣機運行不暢,就會逆流於體內,損傷五臟。如果這種情況用灸法,反而會導致病情發生變化。
凡是針刺的方法,要等到氣機調和才停止。用補法來補陰氣,用瀉法來瀉陽氣,這樣就能增強聲音和氣息,使耳聰目明。如果違反這個原則,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所謂的「氣至而有效」,是指用瀉法後,病情會減輕;病情減輕的表現是,脈象雖然和原來一樣大,但是變得空虛。如果脈象和原來一樣強實,即使自認為病情有所好轉,實際上病還沒有痊癒。用補法後,病情會有所好轉;病情好轉的表現是,脈象雖然和原來一樣大,但是變得更加強實。如果脈象和原來一樣大,但是不夠強實,即使自認為身體舒適,實際上病還沒有痊癒。所以,補法可以使病情好轉,瀉法可以使病情減輕,即使針刺時疼痛沒有立即消失,疾病也必定會逐漸衰退。
必須先了解十二經脈所主治的疾病,然後才能掌握針刺的始終。所以,陰陽的氣機不能互相轉移,虛實的變化不能互相傾斜,取穴必須根據經脈的循行路線。凡是針刺的注意事項,要刺到三次,讓氣血流通,邪氣散去。如果邪氣與正氣交錯,陰陽的位置發生改變,就會出現順逆相反,脈象浮沉不同,四季變化失常,導致邪氣稽留不散,必須用針刺法將邪氣祛除。第一次針刺是為了排出陽邪,第二次針刺是為了排出陰邪,第三次針刺是為了使穀氣到達。當穀氣到達後就可以停止針刺。所謂的穀氣到達,是指用補法後,脈象變為充實,用瀉法後,脈象變為虛弱,這樣就可以判斷穀氣是否到達。
如果邪氣能夠單獨被祛除,表示陰陽的氣機尚未調和,但是病情已經開始好轉。所以說:補法可以使病情好轉,瀉法可以使病情減輕,即使針刺時疼痛沒有立即消失,疾病也必定會逐漸衰退。
如果陰氣過盛而陽氣衰弱,應先補陽氣,然後再瀉陰氣,使陰陽達到平衡。如果陰氣虛弱而陽氣過盛,應先補陰氣,然後再瀉陽氣,使陰陽達到平衡。檢查足部大趾的三條脈象,必須仔細辨別它們的虛實。如果脈虛而又進行瀉法,這就叫做「重虛」,重虛會使病情更加嚴重。凡是針刺時,用手指按壓脈搏,如果脈搏跳動有力而且快速,應該快速瀉之;如果脈虛而且跳動緩慢,應該用補法。如果違反這些原則,病情就會更加嚴重。脈搏的跳動,陽明經在最上,厥陰經在中間,少陰經在最下。
在胸部取穴,就取胸部的腧穴,在背部取穴,就取背部的腧穴。如果肩膊部位虛弱,就取上部的穴位。重舌的病,就刺舌柱,用三棱針。如果手彎曲而不能伸直,病在筋。如果手伸直而不能彎曲,病在骨。病在骨,就守護骨頭,病在筋,就守護筋。用補法時,針刺要深,並慢慢捻轉,讓邪氣充分排出。用瀉法時,針刺要淺,以滋養經脈,快速捻轉,不要讓邪氣入侵。邪氣來的時候,脈象會緊張而快速,穀氣來的時候,脈象會平和而緩慢。
如果脈象強實,就深刺以泄其氣。如果脈象虛弱,就淺刺,讓精氣不會散失,以滋養經脈,並排出邪氣。
凡是疼痛的部位,脈象都比較強實。所以說:從腰部以上,由手太陰經和手陽明經所主治,從腰部以下,由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所主治。病在上部,要在下部取穴;病在下部,要在上部取穴。病在頭部,要在足部取穴;病在腰部,要在膕部取穴。病生在頭部,頭部會感到沉重;病生在手部,手臂會感到沉重;病生在足部,足部會感到沉重。治療疾病,要先從發病的地方開始治療。
春天的氣機在皮膚毛髮,夏天的氣機在皮膚,秋天的氣機在肌肉,冬天的氣機在筋骨。針刺這些部位的疾病,要按照不同的時令來調整。所以,針刺肥胖的人,要以秋冬的氣機為標準,針刺消瘦的人,要以春夏的氣機為標準。
凡是疼痛的疾病,屬於陰證。如果疼痛用手按壓也不能減輕,也屬於陰證,要深刺。凡是病在上部,屬於陽證;病在下部,屬於陰證。凡是瘙癢的疾病,屬於陽證,要淺刺。如果疾病先從陰證開始,要先治療陰證,然後再治療陽證;如果疾病先從陽證開始,要先治療陽證,然後再治療陰證。
針刺熱厥的病人,留針反而會使病情轉寒;針刺寒厥的病人,留針反而會使病情轉熱。針刺熱厥的病人,要二陰一陽,即針刺陰經兩次,針刺陽經一次;針刺寒厥的病人,要二陽一陰,即針刺陽經兩次,針刺陰經一次。
如果病程長久,邪氣就會深入體內。針刺這種疾病,要深刺,留針時間要長,隔天再針刺,必須先調和左右兩側的氣機,疏通經脈,這樣針刺的道理就完備了。
凡是針刺的方法,必須仔細觀察病人的形體和氣機。如果形體肌肉沒有消瘦,只是氣虛而且脈象又躁動不安,這是由於針刺錯誤導致的,需要散氣來收斂,聚氣來疏布,讓病人深居在安靜的地方,專注精神,關閉門窗,避免魂魄散失,集中精神,專注於針刺的部位,不能聽到人聲,以保持精神,務必使精神專注,讓意念集中在針刺上,淺刺並留針,輕微地捻轉,引導氣機運行,等到氣至就停止。男人要從內側刺入,女人要從外側刺入,要堅守不讓針脫出,謹慎守護不讓針深入,這就叫做「得氣」。
凡是針刺的禁忌,剛吃飽飯時,不要針刺;剛針刺完,不要馬上吃飽飯。剛喝醉酒時,不要針刺;剛針刺完,不要馬上喝醉酒。剛發怒時,不要針刺;剛針刺完,不要馬上發怒。剛勞累時,不要針刺;剛針刺完,不要馬上勞累。剛吃飽飯時,不要針刺;剛針刺完,不要馬上吃飽飯。剛飢餓時,不要針刺;剛針刺完,不要馬上飢餓。剛口渴時,不要針刺;剛針刺完,不要馬上口渴。如果病人受到了驚嚇,一定要讓病人的氣機穩定下來,才能進行針刺。乘坐車來的人,要讓他們躺下休息,大概一頓飯的時間,才能進行針刺。步行來的人,要讓他們坐下休息,大概行走十里的時間,才能進行針刺。
凡是這十二種禁忌,都是由於脈象紊亂,氣機散亂,營衛之氣運行不順,如果因此進行針刺,就會導致陽病轉入陰證,陰病轉為陽證,邪氣又會重新產生。如果技術不精的醫生不了解這些道理,就會損害病人的身體,導致形體衰敗,腦髓消損,津液不能化生,失去五味,這就叫做「失氣」。
太陽經的終結,會出現眼睛上翻,身體反弓,抽搐,臉色蒼白,皮膚汗水全無,汗水全無就表示生命終結了。少陽經的終結,會出現耳聾,全身關節鬆弛,眼系斷裂,眼系斷裂後,一天半就會死亡,死的時候臉色青白。陽明經的終結,會出現口眼歪斜,容易驚恐,說胡話,臉色發黃,如果上下經脈阻塞不通,就表示生命終結了。少陰經的終結,會出現臉色發黑,牙齒變長而且有汙垢,腹脹閉塞,上下不通,就表示生命終結了。
厥陰經的終結,會出現身體發熱,咽喉乾燥,喜歡小便,心煩意亂,嚴重時舌頭捲曲,睪丸上縮,就表示生命終結了。太陰經的終結,會出現腹脹閉塞,呼吸困難,經常打嗝,容易嘔吐,嘔吐時會氣逆,氣逆則臉色發紅,不氣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臉色發黑,皮膚焦枯,就表示生命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