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7)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7)

1. 小鍼解第三

所謂五藏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鍼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藏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鍼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所以察其目者,五藏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

白話文:

所謂五臟的氣息,已經在內部衰竭的,脈搏處氣息內傳不足,反而要取其體表病灶與陽經相交匯的地方施針,以留針的方式引導陽氣。陽氣到達後,內部就會更加虛竭,更加虛竭就會死亡。這種死亡,是因為沒有氣息來推動身體,所以表現為靜止不動。

所謂五臟的氣息,已經在體表衰竭的,脈搏處氣息外傳不足,反而要取其四肢末端的輸穴施針,以留針的方式引導陰氣。陰氣到達後,陽氣反而會逆行進入,逆行就會導致死亡。這種死亡,是因為陰氣過盛,所以表現為躁動不安。

所以要觀察病人的眼睛,因為五臟會使五種顏色在眼睛中呈現明亮的光澤。光澤明亮,則聲音洪亮,聲音洪亮,則說話的聲音和以往不同。

2. 邪氣藏府病形第四

黃帝問於歧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歧伯答曰:邪氣之中人高也。黃帝曰:高下有度乎。歧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濕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於陰則溜於府,中於陽則溜於經。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邪之中人,或中於陰,或中於陽,上下左右,無有恆常,其故何也。歧伯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

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脇,亦中其經。黃帝曰:其中於陰,奈何。歧伯答曰:中於陰者,當從臂䯒始,夫臂與䯒,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黃帝曰:此故傷其藏乎。歧伯答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藏,故邪入於陰經,則其藏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府,故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府。

黃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歧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脇下,則傷肝。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黃帝曰:五藏之中風,奈何。歧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黃帝曰:善哉。

黃帝問於歧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歧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脣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燻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熱甚寒,不能勝之也。

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歧伯曰: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黃帝曰:善哉。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

余願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歧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黃帝曰:願卒聞之。歧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黃帝問於歧伯曰:五藏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歧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別也。

白話文:

邪氣侵犯臟腑的病症表現

黃帝向歧伯請教:邪氣入侵人體,是怎麼回事?歧伯回答:邪氣入侵人體,有高低之分。黃帝問:高低有標準嗎?歧伯回答:身體上半部受邪氣侵犯,下半部受濕邪侵犯。所以說,邪氣入侵人體,沒有固定的規律,侵犯陰經則停留在臟腑,侵犯陽經則沿經絡流竄。黃帝問:陰和陽,名稱不同,性質相近,上下相通,經絡相互貫穿,如同環狀無始無終,邪氣入侵人體,有時侵犯陰經,有時侵犯陽經,上下左右,沒有固定的模式,這是為什麼呢?歧伯回答:所有陽經的交會點都在面部,人體在虛弱的時候,或者剛做過劇烈運動,比如飲食、出汗後,毛孔張開,就容易受邪氣侵犯。

侵犯面部,則影響下陽明經;侵犯頸項,則影響下太陽經;侵犯面頰,則影響下少陽經;侵犯胸背兩側,則侵犯其經絡。黃帝問:邪氣侵犯陰經,是怎麼回事?歧伯回答:邪氣侵犯陰經,通常從手臂和腋下開始,因為手臂和腋下的皮膚薄,肌肉濕潤,所以容易受風寒侵襲,而獨獨傷害陰經。黃帝問:這樣就會傷害臟腑嗎?歧伯回答:身體受風寒侵襲,不一定會立刻傷及臟腑,邪氣進入陰經,則臟腑之氣充實,邪氣入侵卻無法停留,所以返回臟腑,所以侵犯陽經則沿經絡流竄,侵犯陰經則停留在臟腑。

黃帝問:邪氣侵犯臟腑,是怎麼回事?歧伯回答:憂愁、恐懼會傷心;形寒飲冷會傷肺,因為兩種寒邪相互感應,內外都受傷,所以氣逆而上行。跌倒損傷,瘀血滯留體內;大怒,氣上而不下,積聚在脅下,則傷肝;跌倒或醉酒後房事,出汗後吹風,則傷脾;用力舉重,或房事過度,出汗後洗澡,則傷腎。

黃帝問:五臟受風寒侵襲,是怎麼回事?歧伯回答:陰陽都受到影響,邪氣才能入侵。黃帝說:很好。

黃帝問歧伯:頭面和身體,骨骼相連,筋脈相連,血氣相通。天冷的時候,地上的冰會裂開,人也會受寒,手腳會變得遲鈍,但是臉部卻不會被凍傷,這是為什麼?歧伯回答: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脈,其血氣都上達於面部,經過面部的竅穴,精氣陽氣上達眼睛,形成視覺;分支的氣息通達耳朵,形成聽覺;宗氣從鼻子出來,形成嗅覺;濁氣從胃部出來,經過嘴唇和舌頭,形成味覺。這些氣息的津液,都上達面部,而且面部皮膚厚實,肌肉堅硬,所以即使天氣非常冷或非常熱,也不容易受影響。

黃帝問:邪氣入侵人體,其病症表現是什麼樣的?歧伯回答:虛邪侵犯人體,會出現寒顫、發熱等症狀。正邪交爭時,症狀輕微,首先表現在面色上,自己感覺不到,若隱若現,似有似無,難以捉摸。黃帝說:很好。黃帝問歧伯:我聽說,看面色就能知道病情,叫做明察;按脈就能知道病情,叫做神通;詢問病情,就能知道病灶,叫做技藝精湛。

我希望能夠通過觀察、觸診和詢問來診斷病情,請問應該如何做?歧伯回答:面色、脈象和臨床表現相互應證,如同鼓聲和木槌敲擊的聲音一樣,不能相互脫節,這是本末根葉的臨床表現,所以根死了,葉子就會枯萎。面色、脈象和症狀表現不能相互脫節,所以能診斷出一項就技藝精湛,診斷出兩項就神通,診斷出三項就既神通又明察。

黃帝說:我希望能夠繼續聽您講解。歧伯回答:面色青,脈象弦;面色紅,脈象鉤;面色黃,脈象代;面色白,脈象毛;面色黑,脈象石。看到面色卻診斷不出脈象,反而是相克的脈象,則會死亡;如果診斷出相生的脈象,則病情已經好轉了。黃帝問歧伯:五臟的病症變化,其臨床表現是什麼樣的?歧伯回答:首先要確定五色和五脈的相對應關係,然後才能區分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