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回本書目錄

1. 壽夭剛柔第六

黃帝問於少師曰:余聞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願聞其方。

少師答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審知陰陽,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謹度病端,與時相應。內合於五藏六府,外合於筋骨皮膚。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藏為陰,六府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故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俞,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痺,陰陽俱病名曰風痺。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裏,其形不久。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聞形氣之病先後,外內之應奈何?伯高答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藏,乃病藏,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

黃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久痺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黃帝曰:外內之病,難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藏者,刺之半其日。藏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此月內難易之應也。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聞形有緩急,氣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堅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壽夭奈何?伯高答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皮與肉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血氣經絡勝形則壽,不勝形則夭。

黃帝曰:何謂形之緩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衰則危矣。若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骨小則夭矣。形充而大肉胭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氣而視壽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氣,而後以臨病人,決生死。

黃帝曰:余聞壽夭,無以度之。伯高答曰:牆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滿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黃帝曰:形氣之相勝,以立壽夭奈何?伯高答曰: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矣。

黃帝曰:余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伯高答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痺之留經者。

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伯高答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痺者內熱。

黃帝曰:營衛寒痺之為病奈何?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寒痺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黃帝曰:刺寒痺內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

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嚼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內酒中,置酒馬矢熅中,封涂封,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之,干復潰,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乃出乾。乾,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痺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熱也。

白話文:

黃帝問少師:「我聽說人有剛強、柔弱、長壽、短命、陰性、陽性等區別,請告訴我診斷和治療的法則。」

少師回答:「人體內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只要能精準判斷陰陽,就能找到針灸的方法。診斷疾病的源頭,下針才有依據。要仔細衡量疾病,使其與時令相應,內在與五臟六腑相合,外在與筋骨皮膚相符。

  • 人體內部五臟屬陰六腑屬陽
  • 人體外部筋骨屬陰皮膚屬陽

「所以,治療的原則是:

  • 病在陰中之陰(內臟深處):刺陰經滎穴、俞穴
  • 病在陽中之陽(皮膚表層):刺陽經合穴
  • 病在陽中之陰(筋骨):刺陰經經穴
  • 病在陰中之陽(絡脈):刺絡脈

「因此,病在陽經的,叫做;病在陰經的,叫做;陰陽都生病的,叫做風痺

  • 有形狀但不痛:屬於陽經疾病,代表陰氣健全,陽氣受損,應該急治陽經
  • 無形狀但很痛:屬於陰經疾病,代表陽氣健全,陰氣受損,應該急治陰經
  • 陰陽都受損:症狀時有時無,病人會心煩意亂,這叫做陰盛於陽,疾病不深也不淺,很難治好。」

疾病的內外相應與治療時機

黃帝問伯高:「形體氣血的疾病,以及內在外在的關係如何?」

伯高回答:「風寒會傷害形體憂愁、恐懼、憤怒會傷害氣血。氣血受傷會影響內臟,導致內臟生病;風寒傷到形體,形體就會有反應;會傷到筋脈,筋脈也會有反應。這就是形體、氣血、內外之間的相互影響。」

黃帝問:「那要怎麼針刺?」

伯高說:「

  • 病了九天:扎針三次就好。
  • 病了一個月:扎針十次就好。
  • 久治不癒的痺症:要觀察其血絡,將瘀血徹底放出。

黃帝問:「外在內在的疾病,治療難易程度如何?」

伯高說:「

  • 形體先病,但還沒進入內臟:治療天數只需要疾病天數的一半
  • 內臟先病,才反映到形體:治療天數需要疾病天數的兩倍
  • 這就是診斷疾病輕重和難易的依據。」

判斷壽命長短的依據

黃帝問伯高:「我聽說人有形體的緩急、氣血的盛衰、骨骼的大小、肌肉的堅脆、皮膚的厚薄,要怎麼用這些來判斷壽命長短?」

伯高回答:「

  • 形體與氣血相稱長壽不相稱短命
  • 皮膚與肌肉緊密結合長壽不結合短命
  • 氣血經絡強於形體長壽弱於形體短命。」

黃帝問:「什麼叫做形體的緩急?」

伯高說:「

  • 形體結實但皮膚鬆弛長壽形體結實但皮膚緊繃短命
  • 形體結實但脈象堅實粗大吉兆形體結實但脈象微小無力衰弱,很危險
  • 形體結實但顴骨不突出代表骨骼小,則短命
  • 形體結實但肌肉分明堅實長壽形體結實但肌肉鬆散不緊實短命

「這些是天生註定的生命法則,用來判斷形體、氣血,預測壽命長短。醫者必須清楚這些,才能診斷疾病,判斷生死。」

黃帝問:「有沒有具體判斷壽命長短的標準?」

伯高說:「如果一個人的顴骨低於臉部中線(比鼻子低),活不過三十歲,如果再得病,可能活不過二十歲。」

黃帝問:「形體和氣血互相影響,如何判斷壽命長短?」

伯高說:「

  • 健康的人,氣血強於形體長壽
  • 生病的人,形體消瘦而氣血旺盛死亡
  • 生病的人,形體比氣血強盛危險。」

針灸的三種方法與藥熨療法

黃帝問:「我聽說針灸有三種變法,是哪三種?」

伯高回答:「

  1. 刺營:針對營氣(血)的疾病。
  2. 刺衛:針對衛氣(氣)的疾病。
  3. 刺寒痺:針對寒痺(風寒入侵經絡)的疾病。」

黃帝問:「這三種方法如何操作?」

伯高說:「

  • 刺營出血
  • 刺衛出氣(通過針法調整氣血)。
  • 刺寒痺內熱(讓熱氣從內部滲透)。」

黃帝問:「那營氣、衛氣、寒痺的病症是什麼?」

伯高說:「

  • 營氣的病:表現為寒熱、氣少,氣血上下亂竄。
  • 衛氣的病:表現為氣痛時來時去、胸悶、腹中作響,是風寒侵入腸胃。
  • 寒痺的病:表現為病痛停滯不散,時常疼痛,皮膚麻木不仁。」

黃帝問:「要怎麼用針灸讓寒痺的身體產生內熱?」

伯高說:「

  • 針刺普通人,用來燒針。
  • 針刺達官貴人,用藥物熱敷。」

黃帝問:「藥物熱敷具體怎麼做?」

伯高說:「

  1. 準備二十斤好酒一斤花椒一斤乾薑一斤肉桂
  2. 把這四種藥材都搗碎,泡在酒裡。
  3. 再把一斤棉花四丈白布也放進去。
  4. 將酒甕埋在溫熱的馬糞中,密封好,五天五夜後取出。
  5. 把棉花和布拿出來曬乾,再放回酒中浸泡,直到把酒汁全部用完。
  6. 每次浸泡都等足夠的時間,然後取出曬乾。
  7. 最後把藥渣、棉花、布混合在一起,做成長六七尺的布巾
  8. 桑炭火加熱布巾,熱敷在針刺過的寒痺處。
  9. 要讓熱氣深入病灶,布巾冷了就重新加熱,反覆三十次
  10. 熱敷出汗後,用布巾擦汗,也是三十次
  11. 最後讓病人起身走動,不要見風。

「每次針刺後都這樣熱敷,病就好了。這就是所謂的內熱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