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8)
《黃帝內經靈樞》 (8)
1. 經別第十一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藏,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應天道。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請問其離合出入奈何。
歧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問也,此粗之所過,上之所息也,請卒言之。
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
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顴(椎),出屬帶脈。直者,繫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成以諸陰之別,皆為正也。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脇之間,循胸裏,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繫目系,合少陽於外眥也。
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一(二)合也。
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裏,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頞䪼,還繫目系,合於陽明也。
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
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繫小腸也。
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液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此為四合也。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
手心主之正,別下淵液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也。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
手太陰之正,別入淵液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陽,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此六合也。
白話文:
黃帝問歧伯說:我聽說人與天道相合,內有五臟,對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外有六腑,對應六律。六律建立陰陽經脈,使其與十二個月、十二辰、十二節氣、十二經水、十二時辰、十二經脈相合,這就是五臟六腑對應天道的原因。這十二經脈是人之所以能生存、疾病之所以會產生、人之所以能治療疾病、疾病之所以會開始、醫學的起點、醫術的終點。對粗淺的醫者來說很容易,但對高明的醫者來說卻很困難。我想請問經脈的離合出入是怎樣的呢?
歧伯再次拜首說:您問的問題真是精妙啊!這正是粗淺醫者所忽略,而高明醫者所重視的。請允許我詳細說明。
足太陽經脈的正行部分,在膝膕中分出支脈,其中一條向下到臀部下五寸的地方,再分支進入肛門,歸屬於膀胱,散佈於腎,沿著脊柱旁肌肉,進入心臟散開。直行的,則從脊柱旁肌肉向上到頸部,再歸屬於太陽經脈,這是一條經脈的循行。
足少陰經脈的正行部分,到膝膕中,分出支脈與太陽經脈會合,向上到腎臟,在第十四椎骨處分出,歸屬於帶脈。直行的,則連繫舌根,再從頸部出來,會合太陽經脈。這是第一組合,由各陰經分出支脈而成為正行。
足少陽經脈的正行部分,繞過大腿根部,進入陰毛邊緣,會合足厥陰經脈。分出的支脈,進入脅肋之間,沿著胸腔內部,歸屬於膽,散佈於此,再向上到肝,穿過心臟,沿著咽喉兩側向上,從下巴下方出來,散佈於面部,連繫眼球後部的脈絡,在外眼角會合少陽經脈。
足厥陰經脈的正行部分,從足背分出支脈,向上到陰毛邊緣,會合足少陽經脈,與其他支脈一起循行。這是第二組合。
足陽明經脈的正行部分,向上到大腿根部,進入腹腔內,歸屬於胃,散佈於脾,向上通到心臟,再沿著咽喉向上,從口出來,向上到鼻根,再連繫眼球後部的脈絡,會合陽明經脈。
足太陰經脈的正行部分,向上到大腿根部,會合陽明經脈,與其他支脈一起循行,向上結於咽喉,貫穿舌頭中間。這是第三組合。
手太陽經脈的正行部分,向下到達手指,從肩關節分出支脈,進入腋下,走向心臟,連繫小腸。
手少陰經脈的正行部分,從腋下分出支脈,進入腋下兩條筋之間,歸屬於心臟,向上走到喉嚨,從面部出來,會合內眼角。這是第四組合。
手少陽經脈的正行部分,向上到達頭頂,從鎖骨凹陷處分出支脈,向下走到三焦,散佈於胸腔之中。
手心包經脈的正行部分,從腋下分出支脈,向下三寸,進入胸腔內,分出支脈歸屬於三焦,從喉嚨出來,到耳朵後面,會合少陽經脈的完骨下方。這是第五組合。
手陽明經脈的正行部分,從手沿著胸部向上,從肩前分出支脈,進入鎖骨,向下走到大腸,歸屬於肺,再沿著喉嚨向上,從鎖骨凹陷處出來,會合陽明經脈。
手太陰經脈的正行部分,從腋下分出支脈,在少陰經脈的前方,進入肺,散佈到太陽經脈,向上從鎖骨凹陷處出來,沿著喉嚨,再會合陽明經脈。這是第六組合。
2. 經水第十二
黃帝問於歧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藏六府。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藏六府之高下、小大、受穀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藏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府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榮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
歧伯答曰:善哉問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府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其治以鍼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
黃帝曰:余聞之,快於耳,不解於心,願卒聞之。
歧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
足太陽外合於清水,內屬於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
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內屬於胃。
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
足少陰外合於汝水,內屬於腎。
足厥陰外合於澠水,內屬於肝。
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而水道出焉。
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
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
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
手少陰外合於濟水,內屬於心。
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
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黃帝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
歧伯答曰:足陽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寫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
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濇,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黃帝曰:夫經脈之大小,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膕之大小,其可為量度乎。
歧伯答曰:其可為量度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若夫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量度刺乎。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白話文:
黃帝向岐伯請教:「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它們在體表與十二條水路相合,在體內則分別歸屬於五臟和六腑。這十二條水路,有大小、深淺、寬窄、遠近的不同,而五臟六腑的位置高低、大小、以及接受食物的多寡也不一樣,那麼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對應的呢?水路的功能是接受水液並使其運行,五臟的功能是儲藏精、氣、魂、魄等精微物質,六腑的功能是接受食物並使其運行,同時將食物的精氣向上輸布,而經脈的功能是接受血液並將其輸送到全身。將這些功能結合起來進行治療,應該如何做呢?針刺的深淺,艾灸的壯數,能告訴我嗎?」
岐伯回答說:「你問得太好了!天是至高無上的,無法測量;地是廣闊無垠的,無法丈量。人的生命存在於天地之間,這也說明了天的至高和地的廣闊,這些都不是人力所能度量達到的。但是一個身高八尺的人,他的皮膚肌肉就在這裡,在體外可以通過度量和觸摸來了解,死亡後可以解剖來觀察。我們可以觀察到五臟的堅硬或柔軟,六腑的大小,接受食物的多少,脈搏的長短,血液的清濁,氣的多少,以及十二經脈中,有的血多氣少,有的血少氣多,有的血氣都多,有的血氣都少,這些都有一定的規律。治療時用針刺和艾灸,各自調整其經脈的氣,使其回歸正常的狀態。」
黃帝說:「我聽了,覺得很悅耳,但還是不太明白,希望你能詳細地說說。」
岐伯回答說:「這正是人之所以能與天地相參、呼應陰陽的原因,不可以不仔細考察。」
足太陽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清水,在體內歸屬於膀胱,並通暢水道。
足少陽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渭水,在體內歸屬於膽。
足陽明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海水,在體內歸屬於胃。
足太陰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湖水,在體內歸屬於脾。
足少陰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汝水,在體內歸屬於腎。
足厥陰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澠水,在體內歸屬於肝。
手太陽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淮水,在體內歸屬於小腸,水道由此而出。
手少陽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漯水,在體內歸屬於三焦。
手陽明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江水,在體內歸屬於大腸。
手太陰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河水,在體內歸屬於肺。
手少陰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濟水,在體內歸屬於心。
手心主經脈對應於體外的漳水,在體內歸屬於心包。
這五臟六腑的十二條經脈,在體外都有其來源,在體內都有其歸屬,它們內外貫通,像環一樣沒有盡頭,人的經脈也是如此。所以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因此,海的北面屬於陰,湖的北面屬於陰中的陰,漳水的南面屬於陽,從黃河的北面到漳水屬於陽中的陰,從漯水的南面到長江屬於陽中的太陽,這只是一隅之地中的陰陽劃分,這也體現了人與天地相互參應的關係。
黃帝問道:「經脈與水路相應,它們的遠近深淺、水血的多少各不相同,那麼將這些情況結合起來進行針刺治療,應該如何做呢?」
岐伯回答說:「足陽明經脈是五臟六腑的海洋,它的脈搏粗大,血多氣盛,熱力旺盛,針刺這條經脈,如果刺得不夠深,熱氣就無法散發;如果不留針,就無法洩熱。針刺足陽明經脈的深度是六分,留針時間為十個呼吸。足太陽經脈針刺深度為五分,留針時間為七個呼吸。足少陽經脈針刺深度為四分,留針時間為五個呼吸。足太陰經脈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時間為四個呼吸。足少陰經脈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時間為三個呼吸。足厥陰經脈針刺深度為一分,留針時間為二個呼吸。手部的陰經和陽經,它們接受氣的通道比較近,氣的來得也比較快,因此針刺的深度都不應超過二分,留針時間都不應超過一個呼吸。
要根據人體高矮胖瘦的不同情況,用心去衡量,這就是所謂的順應自然的法則。艾灸也是一樣。如果灸的程度超過了應有的限度,就會因為過熱的火焰而導致骨頭乾枯、脈搏澀滯;如果針刺的深度超過了應有的限度,就會導致氣脫。
黃帝問:「經脈的大小、血的多少、皮膚的厚薄、肌肉的堅硬和柔軟,以及膝窩的大小,可以作為量度來使用嗎?」
岐伯回答說:「可以作為量度的,是取其中等程度的情況,也就是說,沒有肌肉過於消瘦,也沒有氣血過於衰弱的情況。如果遇到身體非常消瘦,肌肉嚴重脫失的人,又怎麼可以按照這些標準來進行針刺呢?應該仔細地觸摸、按壓,觀察病人的寒熱盛衰情況,然後進行調整,這才是根據實際情況而進行的正確治療方法。」
3. 經筋第十三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踹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并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頄。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
其支者,入下,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其病小指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䏚季協,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
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䏚季脇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蹻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春痹也。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協,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
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㿉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噉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齊,循腹裏,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下引齊兩脇痛,引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命曰孟秋痹也。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瘛及痙,在外者,不能俛,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
此筋折紐,紐發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命曰季秋痹也。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瘻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鍼劫刺之,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其為腫者,復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繫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痹也。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裏,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脇。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脇急吐血,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痹也。
白話文:
經筋第十三
足太陽經的筋,起於腳小趾,向上結於腳踝,斜向上結於膝蓋,向下沿著腳的外側,結於腳跟,再往上沿著腳跟,結於膝膕。它的一個分支,結於小腿外側,往上到膝膕的內側邊緣,與膝膕中的筋匯合,再一起往上結於臀部,接著沿著脊椎兩旁向上到頸部。它的一個分支,進入並結於舌根。它的主幹,結於枕骨上方的頭部,向下到臉頰,結於鼻子。它的一個分支,成為眼睛上方的網狀結構,向下結於顴骨。它的一個分支,從腋窩後外側,結於肩峰。
它的一個分支,向下進入腋窩,在腋窩上方從鎖骨窩出來,向上結於完骨。它的一個分支,從鎖骨窩出來,斜向上到顴骨。它發病時,會出現小腳趾到腳跟腫痛,膝膕痙攣,脊椎向後彎折,頸部肌肉僵硬,肩膀抬不起來,腋窩到鎖骨窩中間疼痛,無法左右搖動。治療方法是用燒熱的針快速點刺,要根據病情輕重決定次數,以疼痛的地方作為施針點,這種病症叫做仲春痹。
足少陽經的筋,起於小趾的第二個腳趾,向上結於外腳踝,向上沿著小腿外側,結於膝蓋外側。它的一個分支,從外踝的突起骨開始,向上走向大腿。前面的分支,結於大腿前部的伏兔穴上方,後面的分支,結於尾骶骨。它的主幹,向上經過肋骨下緣,向上走向腋窩前緣,聯繫到胸前的乳房,結於鎖骨窩。主幹再向上出腋窩,穿過鎖骨窩,從足太陽經的前面出來,沿著耳朵後面,向上到額角,在頭頂交會,向下沿著下巴,向上結於顴骨。
它的一個分支,結於眼外角,成為眼外維繫。它發病時,會出現小趾第二個腳趾抽筋,牽引膝蓋向外側抽筋,膝蓋無法彎曲伸直,膝膕抽筋,向前牽引大腿,向後牽引尾骶骨,進而導致肋骨下緣疼痛,向上牽引鎖骨窩、胸部乳房及頸部肌肉僵硬,由左向右蔓延,導致右眼無法張開,向上經過右側額角,與蹻脈並行,左側的病症會影響到右側,所以傷到左側額角,右腳就無法活動,這稱為維繫的筋脈互相影響。治療方法是用燒熱的針快速點刺,要根據病情輕重決定次數,以疼痛的地方作為施針點,這種病症叫做孟春痹。
足陽明經的筋,起於中間的三個腳趾,結於腳背,斜向外側附著在小腿骨,向上結於膝蓋外側,直接向上結於大腿根部的關節處,再向上沿著脅肋部,附屬於脊椎。它的主幹,向上沿著小腿,結於膝蓋。它的一個分支,結於外踝的突起骨,與足少陽經匯合。它的主幹,向上沿著伏兔,向上結於大腿,會聚於陰部,向上到腹部,再散佈到鎖骨窩而結,向上到頸部,向上夾住口部,與顴骨會合,向下結於鼻子,向上與足太陽經匯合,足太陽經形成眼睛上方的網狀結構,足陽明經形成眼睛下方的網狀結構。
它的一個分支,從臉頰結於耳朵前方。它發病時,會出現腳中間的腳趾到小腿抽筋,腳背跳動僵硬,伏兔抽筋,大腿前部腫脹,疝氣,腹部肌肉僵硬,牽引到鎖骨窩及臉頰,突然口歪,嚴重時,眼睛無法閉合,熱的時候肌肉鬆弛,眼睛無法張開。臉頰肌肉受寒時,會拉緊臉頰使口歪斜,受熱時則肌肉鬆弛無力,導致口歪。治療方法是用馬膏塗抹在痙攣的部位,用白酒和桂枝調和,塗抹在鬆弛的部位,用桑木製成的鉤子鉤住鬆弛的部位,然後把生桑木灰放在坑中,高度與坐姿時的高度相同,用藥膏熨燙痙攣的臉頰,同時飲用美酒,吃烤肉,不喝酒的人也要勉強喝一點,這樣做三次就好。治療方法是用燒熱的針快速點刺,要根據病情輕重決定次數,以疼痛的地方作為施針點,這種病症叫做季春痹。
足太陰經的筋,起於大腳趾內側端,向上結於內腳踝,它的主幹絡於膝蓋內側的突起骨,向上沿著大腿內側,結於大腿根部,會聚於陰部,向上到腹部,結於肚臍,沿著腹腔內側,結於肋部,散佈於胸中。它的內部分支,附著於脊椎。它發病時,會出現腳大拇指到內腳踝疼痛,抽筋痛,膝蓋內側的突起骨疼痛,大腿內側牽引到大腿根部疼痛,陰部扭痛,向下牽引到肚臍兩側脅肋疼痛,牽引到胸部內側脊椎疼痛。治療方法是用燒熱的針快速點刺,要根據病情輕重決定次數,以疼痛的地方作為施針點,這種病症叫做孟秋痹。
足少陰經的筋,起於小腳趾下方,與足太陰經的筋並行,斜向內腳踝下方,結於腳跟,與足太陽經的筋匯合,一起向上結於內踝的突起下方,並與足太陰經的筋一起向上,沿著大腿內側,結於陰部,沿著脊椎內側,夾住脊椎兩旁的肌肉,向上到頸部,結於枕骨,與足太陽經的筋匯合。它發病時,會出現腳底抽筋,以及所經過和結節的地方,都會疼痛及抽筋。病在此處,主要導致癲癇、抽搐和痙攣,在外面的,無法彎腰,在內部的,無法仰頭,所以陽經病變的,會導致腰部反折,無法彎腰,陰經病變的,無法仰頭。治療方法是用燒熱的針快速點刺,要根據病情輕重決定次數,以疼痛的地方作為施針點,在內部的,要用熨燙引導和服用藥物。
如果這條筋脈扭傷或斷裂,情況嚴重的話會導致死亡,無法醫治,這種病症叫做仲秋痹。
足厥陰經的筋,起於大腳趾上方,向上結於內腳踝前方,向上沿著小腿,向上結於內踝的突起下方,向上沿著大腿內側,結於陰部,聯絡各條筋脈。它發病時,會出現腳大拇指到內腳踝前方疼痛,內踝突起處疼痛,大腿內側疼痛抽筋,陰部功能失常。傷到內部則無法勃起,受寒則陰莖收縮,受熱則陰莖勃起不收。治療方法是疏通行水,清除陰氣。它發病出現抽筋時,治療方法是用燒熱的針快速點刺,要根據病情輕重決定次數,以疼痛的地方作為施針點,這種病症叫做季秋痹。
手太陽經的筋,起於小指上方,結於手腕,向上沿著手臂內側邊緣,結於肘關節內側的突起骨的後方,彈撥時會牽引到小指上方,進入並結於腋下。它的一個分支,向後走腋窩後邊緣,向上環繞肩胛骨,沿著頸部,出來走向足太陽經的前面,結於耳後的完骨。它的一個分支,進入耳中。它的主幹,從耳朵上方出來,向下結於下巴,向上附屬於眼外角。它發病時,會出現小指到肘關節內側突起骨後邊緣疼痛,沿著手臂內側,進入腋下,腋下疼痛,腋窩後邊緣疼痛,環繞肩胛骨牽引頸部疼痛,耳朵中鳴痛牽引下巴,眼睛看不見東西很久才能看見,頸部肌肉僵硬則會形成頸部瘻管或頸部腫脹。頸部出現寒熱時,治療方法是用燒熱的針快速點刺,要根據病情輕重決定次數,以疼痛的地方作為施針點。
如果是腫脹,要復刺使其消散。它的一個分支,向上彎曲到牙齒,沿著耳朵前方,附屬於眼外角,向上到下巴,結於額角。它發病時,經過的地方會出現抽筋,治療方法是用燒熱的針快速點刺,要根據病情輕重決定次數,以疼痛的地方作為施針點,這種病症叫做仲夏痹。
手少陽經的筋,起於小指的第二個指頭的末端,結於手腕,向上沿著手臂,結於肘關節,向上環繞上臂外側,到肩部。走向頸部,與手太陽經匯合。它的一個分支,彎曲到臉頰進入並聯繫到舌根。它的一個分支,向上彎曲到牙齒,沿著耳朵前方,附屬於眼外角,向上經過下巴,結於額角。它發病時,經過的地方會出現抽筋,舌頭捲曲,治療方法是用燒熱的針快速點刺,要根據病情輕重決定次數,以疼痛的地方作為施針點,這種病症叫做季夏痹。
手陽明經的筋,起於大拇指的第二個指頭的末端,結於手腕,向上沿著手臂,向上結於肘關節外側,向上到上臂,結於肩峰。它的一個分支,環繞肩胛骨,夾住脊椎。它的主幹,從肩峰向上到頸部。它的一個分支,向上到臉頰,結於顴骨。它的主幹,向上出手太陽經的前面,向上到左側額角,聯絡頭部,向下到右側下巴。它發病時,經過的地方會出現疼痛及抽筋,肩膀抬不起來,頸部無法左右轉動,治療方法是用燒熱的針快速點刺,要根據病情輕重決定次數,以疼痛的地方作為施針點,這種病症叫做孟夏痹。
手太陰經的筋,起於大拇指上方,沿著手指向上,結於大魚際後方,沿著寸口外側,向上沿著手臂,結於肘關節中間,向上到上臂內側邊緣,進入腋下,出鎖骨窩,結於肩峰前方,向上結於鎖骨窩,向下結於胸腔內,散布並貫穿賁門,與賁門下方匯合抵達肋骨下緣。它發病時,經過的地方會出現抽筋,疼痛嚴重時會形成息賁,脅肋部疼痛,吐血,治療方法是用燒熱的針快速點刺,要根據病情輕重決定次數,以疼痛的地方作為施針點,這種病症叫做仲冬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