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9)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9)

1. 第十一章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脇。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痹也。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的筋,起於中指,和手太陰肺經的筋並行,連結在手肘內側,然後向上沿著上臂內側,聚結在腋下,向下則分散在身體兩側的胸脅部。它的一個分支,進入腋下,散佈到胸部,又連結到手臂。這個筋脈循行所經過的部位,如果發生病變,會出現肌肉抽筋、胸前疼痛、呼吸急促等症狀。治療方法是採用燒針快速刺入,並將針快速拔出的方法,施術次數依病況輕重而定,以疼痛的部位為針刺的穴位,這種病症被稱為冬季的痹痛。

2. 第十二章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裏,結於胸中,循臂,下繫於齊。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粱唾血膿者,死不治。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俛不伸。

焠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鍼,名曰季冬痹也。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噼。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右方也

白話文:

手少陰經的筋,從手指小指的內側開始,結聚在手腕的銳骨處,向上結聚在手肘內側邊緣,再往上進入腋下,與手太陰經交會,夾著乳房內側,結聚在胸部中央,沿著手臂向下,連結到肚臍。

這個經脈的疾病,會導致內部急迫,感到心臟下方伏梁處不適,向下則會造成手肘處像網狀般的拘緊。這種病症,會使經脈所經過的部位發生抽筋、筋痛,治療方法是使用燒紅的針快速刺入,並用劫刺法,以病痛的程度判斷治療次數,以疼痛處為穴位進行治療。如果病情發展到伏梁處腫大、吐血、膿血的程度,就是無法治癒的死症。

經筋的疾病,遇到寒冷會使筋脈反轉彎曲、緊縮,遇到熱則使筋脈鬆弛無力,無法收縮,導致陰莖萎縮不能勃起。陽氣過急會使筋脈反轉彎曲,陰氣過急會使身體彎曲不能伸直。

所謂焠刺,是用於治療因寒冷而導致的筋脈拘急。如果遇到因熱導致的筋脈鬆弛無力,則不適合使用燒紅的針來治療,這種情況稱為季冬痹。足陽明經和手太陽經的筋脈拘急,會導致口眼歪斜,眼角緊繃無法正常轉動,治療方法都和前面提到的相同。

3. 骨度第十四

黃帝問於伯高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黃帝曰: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

髮所覆者,顱至項尺二寸。髮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終折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𩩲𩨗,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𩩲𩨗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長,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以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

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脇,長一尺二寸。季脇以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兩髀之間,廣六寸半。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宛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項髮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白話文:

黃帝問伯高:「經脈的長短是怎麼決定的?」伯高回答:「要先測量骨骼關節的大小、寬窄、長短,然後才能確定經脈的長度。」黃帝說:「我想知道一般人的骨骼尺寸,身高七尺五寸的人,他的骨骼關節大小長短各是多少?」

伯高說:「頭部的大骨,圓周長二尺六寸;胸部圓周長四尺五寸;腰部圓周長四尺二寸。從髮際到後頸,長一尺二寸;從髮際到下巴,長一尺;男子喉結以下到鎖骨中間凹陷處,長四寸。鎖骨凹陷處到胸骨柄,長九寸,如果超過這個長度,代表肺比較大,如果不到這個長度,代表肺比較小。胸骨柄到肚臍,長八寸,如果超過這個長度,代表胃比較大,如果不到這個長度,代表胃比較小。肚臍到恥骨,長六寸半,如果超過這個長度,代表迴腸寬且長,如果不到這個長度,代表迴腸狹窄且短。恥骨長六寸半。恥骨上緣到大腿內側上緣,長一尺八寸。大腿內側上緣到下緣,長三寸半。大腿內側下緣到內腳踝,長一尺三寸。內腳踝到地面,長三寸。膝蓋後方凹陷處到腳跟,長一尺六寸。腳跟到地面,長三寸。所以骨骼圓周太大就表示過度,太小就表示不足。

耳後靠近枕骨的地方到頸椎,長一尺。腋下看不到的部分,長四寸。腋下到季肋,長一尺二寸。季肋到髖關節,長六寸。髖關節到膝蓋中間,長一尺九寸。膝蓋到外腳踝,長一尺六寸。外腳踝到腳外側的京骨,長三寸。京骨到地面,長一寸。

耳後枕骨的位置,寬九寸。耳前耳門的位置,寬一尺三寸。兩顴骨之間相距七寸。兩乳頭之間,寬九寸半。兩大腿之間,寬六寸半。腳長一尺二寸,寬四寸半。

肩到手肘,長一尺七寸。手肘到手腕,長一尺二寸半。手腕到中指的指骨關節,長四寸。指骨關節到指尖,長四寸半。後頸髮際到背部脊椎骨,長二寸半。脊椎骨以下到尾椎共二十一節,長三尺。每一節的長度是上七節為九寸八分之七。

這些是一般人骨骼的尺寸,也是用來確定經脈長短的依據。因此,觀察身體上的經脈,如果看得見、浮在表面而且堅實,或看得見、清晰而且粗大,就表示氣血充盛;如果細小而沉潛,就表示氣多而血少。

4. 五十榮第十五

黃帝曰:余願聞五十營,奈何。歧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

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周於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

所謂交通者,并行一數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白話文:

黃帝問:我想了解人體氣血運行的五十營,是怎麼回事?

岐伯回答:天上的星辰分為二十八個星宿,每個星宿有三十六個分度,人體的氣血運行一周,共計一千零八十個分度。太陽每天運行二十八個星宿,人體的經脈上下左右前後共有二十八條,遍布全身總長十六丈二尺,這與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相呼應。

用漏壺滴水來計算時間,一天分為一百刻。所以,人每呼氣一次,脈搏跳動兩次,氣血運行三寸;每吸氣一次,脈搏也跳動兩次,氣血運行三寸;一次呼吸完成,氣血運行六寸;呼吸十次,氣血運行六尺;這時,一天走過了兩分的時間。經過二百七十次呼吸,氣血運行十六丈二尺,完成在身體內運行一周,漏壺滴水兩刻,這時,一天走過了二十五分的時間。經過五百四十次呼吸,氣血在身體內運行兩周,漏壺滴水四刻,這時,一天走過了四十分的時間。經過二千七百次呼吸,氣血在身體內運行十周,漏壺滴水二十刻,這時,一天走過了五個星宿又二十分的時間。經過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氣血在身體內運行五十周,漏壺滴水一百刻,太陽走完二十八個星宿,漏壺的水也滴完了,這表示一天的氣血運行也結束了。

所謂氣血交會運行,是指氣血同時運行,並非單一一次的運行。所以當氣血運行五十營時,就能夠達到天地的自然壽命。總共運行八百一十丈。

5. 營氣第十六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髀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䪼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脇,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

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裏,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白話文:

黃帝說:營氣運行的道理,是把從食物攝取的精華當作最寶貴的。食物進入胃之後,會傳送到肺,在體內流動擴散,散布到身體外表。其中精純的部分,會運行在經脈通道中,不斷地運行,周而復始,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

所以,營氣從手太陰肺經流出,注入手陽明大腸經,向上運行注入足陽明胃經,向下運行到腳背上,注入腳大趾之間,與足太陰脾經會合,再向上運行到大腿,從大腿注入心臟,然後沿著手少陰心經,從腋下流出手臂,注入小指,與手太陽小腸經會合,再向上沿著腋下,到耳後的骨頭,到眼睛內角,再往上到頭頂,往下到後頸,與足太陽膀胱經會合,沿著脊椎向下到尾椎,再向下注入腳小趾的末端,沿著腳底,注入足少陰腎經,再向上運行注入腎,從腎注入心臟,向外散布到胸中,沿著心包經,從腋下流出手臂,在兩條筋之間,進入手掌中,從中指末端出來,返回到小指旁邊的指頭末端,與手少陽三焦經會合,再向上運行注入胸部的膻中穴,分散到三焦,從三焦注入膽,從脅肋出來,注入足少陽膽經,向下運行到腳背上,又從腳背注入腳大趾之間,與足厥陰肝經會合,再向上運行到肝,從肝向上注入肺,沿著喉嚨,進入鼻腔後部的孔竅,最後到達排泄的出口。

營氣的分支,有的向上到額頭,沿著頭頂,往下到後頸,沿著脊椎,進入骶骨,這就是督脈,它還聯絡陰部,向上經過毛髮生長的地方,進入肚臍中,再向上沿著腹腔內部,進入鎖骨上方的凹陷處,向下注入肺中,再從手太陰肺經流出,這是營氣運行的路線,也是它運行的恆常規律。

6. 脈度第十七

黃帝曰:願聞脈度。歧伯答曰: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蹻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寫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五藏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藏不和,則七竅不通,六府不和,則留為癰。故邪在府,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

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黃帝曰:蹻脈安起安止,何氣榮水。歧伯答曰:蹻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蹻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黃帝曰:氣獨行五藏,不榮六府,何也,歧伯答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榮其藏,陽脈榮其府,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溉藏府,外濡腠理。

黃帝曰:蹻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歧伯答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也。

白話文:

脈搏的長度

黃帝問:我想了解脈搏的長度。

岐伯回答說:手部的六條陽經,從手到頭,總長五尺,六個五尺加起來是三十尺。手部的六條陰經,從手到胸部中間,長三尺五寸,六個三尺加起來是十八尺,六個五寸加起來是三尺,總共二十一尺。腳部的六條陽經,從腳到頭,長八尺,六個八尺加起來是四十八尺。腳部的六條陰經,從腳到胸部中間,長六尺五寸,六個六尺加起來是三十六尺,六個五寸加起來是三尺,總共三十九尺。

蹺脈從腳到眼睛,長七尺五寸,兩個七尺加起來是十四尺,兩個五寸加起來是一尺,總共十五尺。督脈和任脈,各長四尺五寸,兩個四尺加起來是八尺,兩個五寸加起來是一尺,總共九尺。全部加起來總共是一百六十二尺。這些是氣運行的大經絡通道,經脈是內在的主幹,從主幹分支出去橫向的稱為絡脈,絡脈再分支出去的稱為孫脈。脈象呈現過盛且有血者,要快速去除;脈象盛滿的,要瀉除;脈象虛弱的,要用藥物來補益。

五臟的功能會反映在上方的七個孔竅,所以肺的氣息通於鼻子,肺氣調和,鼻子就能分辨氣味的香臭。心氣通於舌頭,心氣調和,舌頭就能分辨五種味道。肝氣通於眼睛,肝氣調和,眼睛就能分辨五種顏色。脾氣通於嘴巴,脾氣調和,嘴巴就能分辨五穀的味道。腎氣通於耳朵,腎氣調和,耳朵就能聽到五音。如果五臟不調和,七個孔竅就會不通暢。如果六腑不調和,就會形成癰腫。所以,邪氣在六腑,陽經脈氣就會不和諧,陽經脈氣不和諧,氣就會滯留,氣滯留,陽氣就會過於旺盛,陽氣過於旺盛,陰經脈氣就會不利,陰經脈氣不利,血就會滯留,血滯留,陰氣就會過於旺盛。陰氣過於旺盛,陽氣就不能滋養身體,所以稱為「關」。

陽氣過於旺盛,陰氣就不能滋養身體,所以稱為「格」。陰陽之氣都過於旺盛,無法相互滋養,就稱為「關格」。得了「關格」的人,壽命無法善終。

黃帝問:蹺脈的起點和終點在哪裡?是什麼氣在滋養它?

岐伯回答說:蹺脈是少陰經脈的分支,起於腳踝骨後方,向上經過內踝上方,再直向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向上沿著胸腔內部,進入鎖骨上方凹陷處,再從喉嚨旁的人迎穴前方向上,進入臉頰,連接到眼睛的內眼角,與太陽經脈會合。陽蹺脈向上運行,陰陽之氣相互循環,眼睛就能得到滋養而潤澤;如果氣血不能滋養,眼睛就不能閉合。

黃帝問:氣單獨運行於五臟,卻不滋養六腑,是什麼原因?

岐伯回答說:氣的運行是不會停止的,就像水流一樣,像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一樣永不停止。所以,陰經脈滋養五臟,陽經脈滋養六腑,像一個沒有端點的圓環一樣,無法知道它的起始,終結之後又重新開始。它們流溢出來的氣,在內滋養五臟六腑,在外滋潤皮膚紋理。

黃帝問:蹺脈有陰陽之分,那麼什麼脈可以代表陰蹺和陽蹺的脈象?

岐伯回答說:男子以陽蹺脈為準,女子以陰蹺脈為準。符合這個規律的,就是經脈,不符合的,就是絡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