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9)
《黃帝內經靈樞》 (9)
1. 邪氣藏府病形第四
黃帝曰:余聞五藏六府之氣,滎俞所入為合,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願聞其故。歧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府者也。黃帝曰:滎俞與合,各有名乎。歧伯答曰:滎俞治外經,合治內府。黃帝曰:治內府奈何,歧伯曰:取之於合。黃帝曰:合各有名乎。歧伯答曰:胃合於三里,大腸入合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黃帝曰:取之奈何。
歧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陽取之。取諸外經者,揄申而從之。
黃帝曰:願聞六府之病。歧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脇,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黃帝曰:刺之有道乎。歧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氣穴,無中肉節,中氣穴則鍼染於巷,中肉節即皮膚痛,補寫反則病益篤。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與其真相搏亂而不去,反還內著,用鍼不審,以順為逆也。
白話文:
邪氣藏府病形第四()
黃帝問:「我聽說五臟六腑之氣,通過滎穴、俞穴進入合穴,這些氣是從什麼路徑進入?如何連接通行?希望瞭解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這是陽脈的別支,向內深入,屬於六腑的聯繫。」
黃帝問:「滎穴、俞穴與合穴,各有不同的作用嗎?」
岐伯答:「滎穴、俞穴主治外經的病變,合穴主治內腑的病變。」
黃帝問:「如何治療內腑的病?」
岐伯答:「取用合穴。」
黃帝問:「合穴各有名稱嗎?」
岐伯答:「胃的合穴是足三里,大腸的合穴在巨虛上廉,小腸的合穴在巨虛下廉,三焦的合穴在委陽,膀胱的合穴在委中,膽的合穴在陽陵泉。」
黃帝問:「如何取這些穴位?」
岐伯答:「取足三里時,腳背放低取穴;巨虛穴需抬起腳取穴;委陽穴要屈伸腿部尋找;委中穴需彎曲膝部取穴;陽陵泉則需正立膝蓋,對齊下方至委陽外側取穴。治療外經病時,需伸展肢體順應經脈取穴。」
黃帝問:「請說明六腑的病狀。」
岐伯答:
- 足陽明胃經病:面部發熱、足背脈搏沈陷。
- 手陽明大腸經病:手掌魚際絡脈充血。
- 大腸病:腸中劇痛、腸鳴,冬季受寒易腹瀉、臍周痛、站立不穩,治療取巨虛上廉。
- 胃病:腹脹、胃脘心痛、牽連兩脇、胸膈阻塞、飲食難下,取足三里。
- 小腸病:小腹痛、腰脊牽引睪丸痛、耳前發熱,或肩部熱、小指與無名指間熱,取巨虛下廉。
- 三焦病:腹脹、小腹硬滿、小便不通、水腫,觀察足太陽外側大絡(太陽與少陽經之間),取委陽。
- 膀胱病:小腹腫痛、按壓欲尿不出、肩熱、足小趾外側及腳踝後熱,取委中。
- 膽病:頻嘆氣、口苦、嘔吐苦水、心慌恐懼、咽喉異物感、多唾,灸足少陽經脈陷下處;若寒熱交替,取陽陵泉。
黃帝問:「針刺有方法嗎?」
岐伯答:「針刺必須準確刺中氣穴,不可誤刺肌肉關節。中氣穴則針感傳導,誤刺肉節僅致皮膚痛。補瀉手法錯誤會加重病情;刺中筋脈會使筋弛緩,邪氣不散反而內陷。用針若不謹慎,順症也可能治成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