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10)
《黃帝內經靈樞》 (10)
1. 根結第五
歧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陰道偶,陽道奇,發於春夏,陰氣少,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寫。發於秋冬,陽氣少。陰氣多,陰氣盛而陽氣衰,故莖葉枯槁,濕雨下歸。陰陽相移,何寫何補。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藏六府,折關敗樞,開闔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
九鍼之玄,要在終始,故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鍼道咸絕。
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者。窗籠者,耳中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
所謂骨繇者,搖故也,當窮其本也。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闔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
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足太陽根於至陰,溜於京骨,注於崑崙,入於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於竅陰,溜於丘墟,注於陽輔,入於天容光明也。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衝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豐隆也。手太陽根於少澤,溜於陽谷,注於少海,入於天窗支正也。手少陽根於關衝,溜於陽池,注於支溝,入於天牖外關也,手陽明根於商陽,溜於合谷,注於陽谿,入於扶突偏歷也。此所謂十二經者,盛絡皆當取之。
一曰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藏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所謂五十營者,五藏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藏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藏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藏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藏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藏無氣。
予之短期,要在終始。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黃帝曰:逆順五體者,言人骨節之小大,肉之堅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濇,脈之長短,血之多少,經絡之數,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可得同之乎。
歧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氣滑即出疾,其氣濇則出遲,氣悍則鍼小而入淺,氣濇則鍼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氣慓悍滑利也。
白話文:
歧伯說:天地之間互相感應,寒冷與溫暖互相轉移,陰陽的運行法則,有時陰氣多、有時陽氣多。陰的法則屬於偶數,陽的法則屬於奇數。在春夏兩季,陰氣較少,陽氣較多,陰陽失去平衡,要如何補益或瀉泄呢?在秋冬兩季,陽氣較少,陰氣較多,陰氣旺盛而陽氣衰弱,所以草木的莖葉會枯萎,濕潤的雨水也會回歸地面。陰陽相互轉移變化,又要如何瀉泄或補益呢?疾病的奇邪如果偏離了正常的經絡,數量多到難以計數,如果不了解疾病的根源和結點,就會導致五臟六腑的功能失調,關節樞紐損壞,開合失常而氣血亂走,陰陽嚴重失衡,就無法再恢復。
九針的奧妙,在於要了解治療的開始和結束,所以要能掌握病情的始末,才能一針見效。如果不知道病情的始末,針灸的治療效果就會完全喪失。
足太陽經的根在至陰穴,結在命門穴。這裡的命門穴指的是眼睛。足陽明經的根在厲兌穴,結在顙大穴,顙大穴指的是耳朵前方的部位。足少陽經的根在竅陰穴,結在窗籠穴,窗籠穴指的是耳朵的內部。足太陽經主開,足陽明經主闔,足少陽經主樞,所以如果開合的功能受損,就會造成肌肉關節的氣血運行不暢而突然發病。所以突然發生的疾病,要從足太陽經來治療,觀察是氣血有餘還是不足。所謂的氣血不暢,是指皮膚肌肉鬆弛軟弱。如果闔的功能受損,就會導致氣血無法正常流通,而發生肢體痿軟的疾病。所以痿軟的疾病要從足陽明經治療,觀察氣血有餘還是不足。所謂的氣血無法正常流通,是指真正的精氣停滯,邪氣盤踞其中。如果樞的功能受損,就會造成骨骼搖動而不穩定,所以骨骼搖動的疾病要從足少陽經治療,觀察氣血有餘還是不足。骨骼搖動指的是關節鬆弛而無法收束。
所謂的骨骼搖動,是因為搖動的緣故,所以要探究疾病的根源。足太陰經的根在隱白穴,結在太倉穴(胃)。足少陰經的根在湧泉穴,結在廉泉穴。足厥陰經的根在大敦穴,結在玉英穴(心臟),並絡於膻中穴。足太陰經主開,足厥陰經主闔,足少陰經主樞。所以如果開的功能受損,就會造成脾胃功能失常,無法正常運輸營養物質,治療要從足太陰經著手,觀察氣血有餘還是不足。開的功能受損,指的是氣血不足而導致生病。如果闔的功能受損,就會造成氣絕而情緒悲傷,治療要從足厥陰經著手,觀察氣血有餘還是不足。
如果樞的功能受損,就會造成經脈氣血瘀阻而不暢通,治療要從足少陰經著手,觀察氣血有餘還是不足,如果氣血有瘀結,都屬於氣血不足。
足太陽經的根源在至陰穴,氣血流經京骨穴,注入崑崙穴,再向上進入天柱穴並向上散發。足少陽經的根源在竅陰穴,氣血流經丘墟穴,注入陽輔穴,再向上進入天容穴並散發光明。足陽明經的根源在厲兌穴,氣血流經衝陽穴,注入下陵穴,再向上進入人迎穴並豐滿隆起。手太陽經的根源在少澤穴,氣血流經陽谷穴,注入少海穴,再向上進入天窗穴並延伸到支正穴。手少陽經的根源在關衝穴,氣血流經陽池穴,注入支溝穴,再向上進入天牖穴並延伸到外關穴。手陽明經的根源在商陽穴,氣血流經合谷穴,注入陽谿穴,再向上進入扶突穴並延伸到偏歷穴。以上說的十二經脈,氣血旺盛、絡脈分佈廣的地方,都要選取這些穴位進行治療。
人體在一天一夜中氣血循環運行五十周,用來滋養五臟的精氣。如果氣血循環的次數不符合這個規律,就稱為「狂生」,也就是不正常的現象。所謂氣血運行五十周,是指五臟都能夠得到氣血的滋養。按住病人的脈搏,數脈搏跳動的次數,如果五十次脈動之間沒有間歇,就代表五臟都能夠得到氣血的滋養。如果四十次脈動間歇一次,就代表有一個臟腑氣血不足。如果三十次脈動間歇一次,就代表有兩個臟腑氣血不足。如果二十次脈動間歇一次,就代表有三個臟腑氣血不足。如果十次脈動間歇一次,就代表有四個臟腑氣血不足。如果不到十次脈動間歇一次,就代表五個臟腑都氣血不足。
我判斷病情的預後,關鍵在於知道疾病的開始和結束。所謂五十次脈動間歇一次,是正常的情況。用來判斷五臟衰弱的期限,我判斷病情的預後,是根據脈搏跳動時快時慢的變化。
黃帝問:五體的順逆,是指人的骨骼關節大小、肌肉的堅硬柔軟、皮膚的厚薄、血液的清濁、氣的滑澀、脈搏的長短、血量的多少、經絡的數量,我已經了解了,這些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情況。但那些王公貴族,生活富裕的君主,身體柔弱,肌肉軟弱,氣血旺盛且運行順暢,針刺的快慢、深淺、多少,可以和普通人一樣嗎?
歧伯回答說:他們吃的是肥甘厚味和粗茶淡飯,怎麼可能相同呢?氣血運行順暢,針刺要快;氣血運行遲滯,針刺要慢;氣血旺盛,針刺要淺且用小針;氣血遲滯,針刺要深且用大針,針刺深要留針,針刺淺要快出針,由此看來,針刺普通百姓,要深刺且留針;針刺王公貴族,要淺刺且慢刺,這都是因為他們氣血旺盛且運行順暢的緣故。
黃帝問:形體與氣的順逆是如何呢?歧伯說:形體氣血不足,病邪的氣有餘,這是邪氣勝過正氣,要趕緊瀉泄邪氣。形體氣血有餘,病邪的氣不足,要趕緊補益正氣。形體氣血不足,病邪的氣也不足,這是陰陽氣都虛弱,不可以針刺,如果針刺會更加虛弱,更加虛弱就會陰陽氣耗竭,氣血耗盡,五臟空虛,筋骨枯槁,年老者會死亡,年輕者也會無法恢復。形體氣血有餘,病邪的氣也有餘,這是陰陽氣都旺盛,要趕緊瀉泄邪氣,調和虛實。
所以說:有餘的要瀉泄,不足的要補益,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如果針刺不知道順逆,就會造成正氣與邪氣互相搏鬥,如果實證卻用補法,就會造成陰陽氣四處亂竄,腸胃脹滿,肝肺內聚,陰陽錯亂。如果虛證卻用瀉法,就會造成經脈空虛,氣血耗竭,腸胃功能紊亂,皮膚乾癟,毛孔細小,導致死亡。所以說:針刺的要訣,在於知道如何調和陰陽,調和陰陽,精氣才能旺盛,結合形體與氣,使精神內斂。
所以說:高明的醫生能夠調和人體的氣,中等的醫生會擾亂人的脈,下等的醫生會耗竭人的氣而危及生命。所以說:下等的醫生不能不謹慎。必須仔細審查五臟的變化、五脈的反應、經絡的虛實、皮膚的柔軟粗糙,然後才能進行針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