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11)
《黃帝內經靈樞》 (11)
1. 根結第五
黃帝曰:形氣之逆順奈何。歧伯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寫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藏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寫其邪,調其虛實。
故曰:有餘者寫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䐜,陰陽相錯。虛而寫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㒤辟,皮膚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故曰:用鍼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
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藏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麤,而後取之也。
白話文:
根結第五
黃帝問:「形體與氣機的逆順情況如何?」
岐伯回答:「若形體氣血虛弱,但病邪旺盛,這是邪氣壓過正氣,應立即瀉除病邪。若形體氣血充足,但病氣虛弱,則應迅速補益正氣。若形體氣血與病氣皆不足,表示陰陽兩氣俱虛,不可施針刺治療;若勉強針刺,會使虛弱更甚,導致陰陽衰竭、血氣耗盡、五臟空虛、筋骨骨髓枯槁——年長者將生機斷絕,青壯者亦難以恢復。若形體氣血與病氣皆旺盛,此為陰陽俱實,應急速瀉除邪氣,並調和虛實。」
因此說:「邪盛當瀉,正虛當補」,正是此理。若針刺不辨逆順,正邪相爭時,反在氣滿時誤補,會使陰陽之氣外溢、腸胃脹滿、肝肺腫脹、陰陽失調;若在氣虛時誤瀉,則經脈空乏、血氣枯竭、腸胃功能喪失、皮膚乾薄、毛髮憔悴,預示死期將至。
所以說:「用針的關鍵,在於調和陰陽。」陰陽調和,精氣方能充盈;形體與氣機協調,神氣自然內守。
因此,高明的醫者能調平氣機,中等醫者可能擾亂脈象,拙劣醫者則會耗竭氣血、危及生命。故醫術低劣者不可不謹慎!必須詳察五臟病變、五脈反應、經絡虛實、皮膚柔韌粗細,方能施治。
2. 壽夭剛柔第六
黃帝問於少師曰:余聞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願聞其方。少師答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審知陰陽,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謹度病端,與時相應,內合於五藏六府,外合於筋骨皮膚,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藏為陰,六府為陽。
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故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榮輸。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故曰: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
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裏,其形不久。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聞形氣,病之先後外內之應,奈何。伯高答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藏,乃病藏,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黃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
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黃帝曰:外內之病,難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藏者,刺之半其日。藏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此外內難易之應也。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聞形有緩急,氣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堅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壽夭奈何。伯高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皮與肉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血氣經絡,勝形則壽,不勝形則夭。黃帝曰:何謂形之緩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
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衰則危矣。若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骨小而夭矣。形充而大肉䐃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氣而視壽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氣,而後以臨病人,決死生。
黃帝曰:余聞壽夭,無以度之。伯高答曰:牆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滿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黃帝曰:形氣之相勝,以立壽夭奈何。伯高答曰: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矣。
黃帝曰:余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伯高答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伯高答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黃帝曰: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通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
白話文:
壽夭剛柔第六
黃帝問少師說:「我聽說人的體質有剛強、柔弱,有虛弱、強健,有短壽、長壽,有屬陰、屬陽,想請教其中的道理。」
少師回答:「陰中有陰,陽中有陽,仔細辨別陰陽,針刺才有方法。瞭解疾病的起因,針刺才有依據。謹慎推測病源,與時令相應,內在與五臟六腑相合,外在與筋骨皮膚相合。因此,內有陰陽,外也有陰陽。在內,五臟屬陰,六腑屬陽;在外,筋骨屬陰,皮膚屬陽。
所以說:病在陰中之陰(五臟),應刺陰經的滎穴和輸穴;病在陽中之陽(皮膚),應刺陽經的合穴;病在陽中之陰(筋骨),應刺陰經的經穴;病在陰中之陽(六腑),應刺絡脈。
病在陽分稱為『風』,病在陰分稱為『痹』,陰陽俱病稱為『風痹』。病有外形表現但不痛的,屬陽類;無外形表現但疼痛的,屬陰類。無形而痛的,是陽氣完好而陰分受傷,應急治陰分,不攻陽分;有形而不痛的,是陰分完好而陽分受傷,應急治陽分,不攻陰分。若陰陽俱病,症狀時有時無,並伴隨心煩,稱為『陰勝其陽』,這病既不表也不裏,預後不佳。」
黃帝問伯高:「我聽說形體與氣血的病變,有先後內外的對應關係,是怎樣的?」
伯高回答:「風寒傷形體,憂恐忿怒傷氣血。氣血受傷影響臟腑,臟腑便生病;寒邪傷形體,形體便受影響。風邪傷筋脈,筋脈便受影響,這就是形氣內外相應的道理。」
黃帝問:「如何針刺治療?」
伯高回答:「病九天的,針刺三次可癒;病一個月的,針刺十次可癒。病程長短與針刺次數依此類推。久痹不癒的,觀察血絡,刺出瘀血即可。」
黃帝問:「內外之病,治療難易如何?」
伯高回答:「形體先病未入臟的,針刺天數減半;臟腑先病而形體後應的,針刺天數加倍。這就是內外病治療難易的對應關係。」
黃帝問伯高:「我聽說形體有緩急,氣血有盛衰,骨骼有大小,肌肉有堅脆,皮膚有厚薄,如何判斷壽命長短?」
伯高回答:「形體與氣血相稱則長壽,不相稱則短命。皮膚與肌肉緊密結合則長壽,不結合則短命。血氣經絡強於形體則長壽,不勝形體則短命。」
黃帝問:「什麼是形體的緩急?」
伯高回答:「形體充實而皮膚鬆緩的長壽,形體充實而皮膚緊繃的短命。形體充實而脈搏強勁的,是健康;形體充實但脈搏細弱的,是氣衰,氣衰則危險。若形體充實但顴骨不凸顯的,骨骼小,骨骼小則短命。形體充實且肌肉堅實分明的,肌肉堅實則長壽;形體充實但肌肉鬆軟無紋理的,肌肉脆弱則短命。這是天命決定體質氣血,以此判斷壽夭。必須明白這道理,觀察形體氣血,才能診斷病人,預測生死。」
黃帝問:「如何判斷壽命長短?」
伯高回答:「耳廓低平,高度不及耳前肌肉的,活不過三十歲;若再加疾病,活不過二十歲。」
黃帝問:「形體與氣血的強弱,如何影響壽夭?」
伯高回答:「健康人氣血勝於形體的長壽;病人形體消瘦,若氣血勝於形體則死,形體勝於氣血則危險。」
黃帝問:「我聽說針刺有三種變化,是哪三種?」
伯高回答:「有刺營分、刺衛分、刺寒痹留滯經絡三種。」
黃帝問:「如何施行這三種針刺?」
伯高回答:「刺營分要放血,刺衛分要洩氣,刺寒痹要使體內生熱。」
黃帝問:「營分、衛分、寒痹的病狀如何?」
伯高回答:「營分生病會寒熱交替、氣短、血氣亂行;衛分生病則氣機不暢,時有時無,腹脹腸鳴,風寒侵襲腸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