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11)
《黃帝內經靈樞》 (11)
1. 寒熱病第二十一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脣槁腊,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白話文:
皮表寒熱交錯者:
- 不能蓋被子,毛髮焦枯,鼻子乾枯,不能出汗。
- 取手三陽經的絡脈,補充手太陰肺經的氣血。
肌肉寒熱交錯者:
- 肌肉疼痛,毛髮焦枯,嘴脣乾枯,不能出汗。
- 取下焦三陽經的絡脈,去除血瘀;再補充足太陰脾經的氣血,讓汗液排出。
骨髓寒熱交錯者:
- 病症難以安穩,大汗淋漓,牙齒未乾枯。
- 取陰股上的少陰經絡脈。
- 如果牙齒已經乾枯,則無法救治;骨髓虛損也是如此。
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支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厥痹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也,寫陽補陰經也。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
白話文:
當骨頭出現疼痛,關節無法使用,並伴有出汗和心煩時,可採用治療三陰經的方法來改善。
如果身體受傷,導致大量出血或遭受寒風,或有跌落的情況,導致四肢無力無法收縮,稱為體惰,可治療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是指陽明經和太陰經,而臍下三寸處則稱為關元。
厥痹是指厥氣上行至腹部,可採用治療陰陽經絡的方法來治療,主要針對患病的一側,補虛的經絡則滋養實的經絡。
頸部兩側跳動的動脈稱為人迎。人迎穴屬於足陽明經,位於嬰筋的前面。
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氣鞭,取扶突與舌本出血。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為天牖五部。
白話文:
在脖子的後方,是手陽明經,稱作扶突。其後方的脈絡,是足少陽經,稱作天牖。再後方的脈絡,是足太陽經,稱作天柱。腋窩下的動脈,是臂太陰經,稱作天府。
- 陽迎:頭痛,胸悶氣喘,取人迎穴。
- 暴瘖:氣息短促,如鞭子抽打,取扶突穴和舌根放血。
- 暴聾:突然失聰,耳鳴頭暈,取天牖穴。
- 暴攣癇:突然抽搐眩暈,足部無力支撐身體,取天柱穴。
- 暴癉:暴發的吐血,肝肺互相搏擊,血溢鼻口,取天府穴。以上五種情況,都屬於天牖系統的疾病。
臂陽明有入頄徧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寫之。足太陽有入頄偏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頄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一曰取之出鼻外。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繫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
白話文:
手臂上的陽明經脈有進入頰車穴、覆蓋牙齒的經絡,名為「大迎」。下牙蛀蝕時取血,手臂怕冷時補血,不怕冷時瀉血。
腿上的太陽經脈有進入頰車穴、偏向牙齒的經絡,名為「角孫」。上牙蛀蝕時取血,它位於鼻子和頰車穴前面。
當疾病發作時,此經脈的脈絡會旺盛,旺盛時瀉血,虛弱時補血。另有說法,取血時從鼻子外側取。
腿上的陽明經脈有夾著鼻子進入面部的經絡,名為「懸顱」,屬於從人中向上進入眼窩的經絡。眼睛有缺陷的取血,損害有餘的地方,補益不足的地方,反覆取血以平衡。
其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白話文:
足太陽經脈中的經絡有一條通向頭部,進入大腦的,正好屬於眼睛的本源,稱為眼系。頭部和眼睛疼痛,在頸部兩側筋脈之間按壓取穴,進入大腦後分出兩條經脈,分別是陰蹻陽蹻。陰陽互相交會,陽氣進入陰經,陰氣進入陽經,交會在眼睛的銳眥(眼角外側)。陽氣旺盛時,眼睛會睜大;陰氣旺盛時,眼睛會閉合。
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寒厥取足陽明少陰於足,皆留之。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振寒洒洒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陰。刺虛者,刺其去也,刺實者,刺其來也。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
白話文:
發熱的肢厥 取足太陰(脾經)和少陽(膽經)穴位,皆留針。 發寒的肢厥 取足陽明(胃經)和少陰(腎經)穴位,皆留針。 舌頭伸出且流涎,煩躁不安 取足少陰(腎經)穴位。 寒戰發抖,張口顫動,不得出汗,腹脹煩躁 取手太陰(肺經)穴位。 治療虛證的針刺,刺入穴位後讓氣血向外走;治療實證的針刺 ,刺入穴位後讓氣血向內走。 四時取穴 :春季取絡脈(淺表血管),夏季取分腠(肌肉與皮膚交界處),秋季取氣口(筋脈與肌肉交界處),冬季取經輸(骨髓和筋脈交界處)。這四個時節,各以時令為標準。 絡脈治療皮膚病,分腠治療肌肉病,氣口治療筋脈病,經輸 治療骨髓病。
五藏身有五部,伏免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藏之俞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白話文:
人體內部五臟器官有五個部位會長癰疽,一旦出現癰疽,人就會死亡。這五個部位分別是:
- 伏免:腹部
- 腓:大腿外側
- 背:背部
- 五藏之俞:五臟對應的背部穴位
- 項:頸部
如果這五個部位出現了癰疽,就會致命。
疾病最初發作在手臂上的話,首先要刺激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讓汗水排出。
疾病最初發作在頭部的話,首先要刺激項太陽膀胱經,讓汗水排出。
疾病最初發作在小腿的話,首先要刺激足陽明胃經,讓汗水排出。
如果手太陰肺經可以出汗的話,足陽明胃經也可以出汗。所以,如果刺激陰經出汗過多,就應該轉而刺激陽經。如果刺激陽經出汗過多,則應該轉而刺激陰經。
總的來說,針刺治療時可能帶來的風險包括:針刺準確但未能有效去除邪氣,會導致精氣泄露;針刺不準確卻又深刺穿刺,則可能擾亂氣血。精氣泄露會使病情加重並使人感到恐慌;氣血受擾則可能引發癰疽等病變。
2. 癲狂第二十二
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上為外眥,下為內眥。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
白話文:
眼睛突出於面部,稱為「銳眥」。靠近鼻子的,稱為「內眥」。上方的稱為「外眥」,下方的稱為「內眥」。
癲癇發作初期,病人會表現出不開心、頭部沉重疼痛、眼睛發紅充血嚴重、心煩意亂。這時要檢查病人的臉部,取手太陽、陽明、太陰三經位置,使血液發生變化,癲癇就會停止。
癲癇發作初期,會出現口歪、哭泣、喘氣、心悸等症狀。這時要檢查手陽明和太陽經。如果左邊症狀嚴重,就治療右邊;如果右邊症狀嚴重,就治療左邊。使血液發生變化,癲癇就會停止。
癲癇發作初期,會出現反覆僵直,接著背部疼痛。這時要檢查足太陽、陽明、太陰和手太陽四經位置,使血液發生變化,癲癇就會停止。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寫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骶骨也。
白話文:
治療癲癇的醫生,經常和患者居住在一起,仔細觀察患者應取血的部位。病情發作時檢查患者,有癲癇症狀,就將其血置於瓠瓜容器中。到了癲癇發作的時間,血液會自行跳動。如果血液不動,就用艾灸灸灼骶骨(位於尾椎骨上方)二十壯。
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筋癲疾者,身倦攣急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嘔多沃沬,氣下泄,不治。脈癲疾者,暴仆,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白話文:
骨癲疾: 臉頰和牙牀之間的肌肉豐滿,骨頭卻外凸;出汗過多,心煩意亂,嘔吐出大量粘液,氣體下泄;無法治療。
筋癲疾: 身體疲倦,痙攣嚴重;穿刺頸部大杼穴的大杼經絡;嘔吐出大量粘液,氣體下泄;無法治療。
脈癲疾: 突然昏倒,四肢的脈搏都脹大鬆弛,而且很飽滿;刺穿所有脈搏讓血流出;如果脈搏不飽滿,在脖子和太陽穴之間進行灸療,在腰部帶脈上灸療,相隔三寸各處肌肉本來的輸血部位;嘔吐出大量粘液,氣體下泄;無法治療。
癲疾: 發病時像發狂一樣,如果死亡就無法治療。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饑,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狂始發,少臥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釋之也。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白話文:
發狂初期
- 起初會感到悲傷
- 容易忘記苦惱,而喜怒無常、容易害怕的人容易發狂
- 憂愁和飢餓會誘發發狂
- 治療時取手太陰經和陽明經,放血後就能阻止發狂
- 此外,還需要取足太陰經和陽明經
發狂發作時
- 開始發作時,很少睡覺、不覺得餓
- 會自視甚高,認為自己很聰明、高貴
- 喜歡罵人、辱罵別人,日夜不停
- 治療時取手陽明經、太陽經、太陰經、舌下少陰經
- 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選擇取用相應的經絡
- 如果症狀不嚴重,則暫時不用治療
狂言、驚悸、善笑、喜愛歌舞,無休止地亂走
- 這類狂發作的原因是大恐懼
- 治療時取手陽明經、太陽經、太陰經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歌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顑。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壯。
白話文:
眼睛亂動瞎看,耳朵出現幻聽,喜歡唱歌,這些都是氣血不足引起的。治療時,取穴手太陽經、手太陰經、手陽明經、足太陰經、頭部兩側。
瘋狂的人往往食量很大,經常看到鬼神,會傻笑而不發出聲音,這是因為過度興奮所致。治療時,取穴足太陰經、足太陽經、足陽明經,然後再取手太陰經、手太陽經、手陽明經。
新發作的瘋狂,不符合上述症狀的,先取曲泉穴左右兩側的動脈,直到出血為止。過一會兒如果症狀未緩解,按照上述方法取穴,灸烤尾骨二十次。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飢則煩,飽則善變,取手太陰表裏,足少陰陽明之經,肉清取榮,骨清取井經也。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濇,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寫之。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脇,欬而動手者,與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白話文:
風逆暴四肢腫
- 症狀:風逆導致四肢突然腫脹,身體虛弱,時不時感到寒冷,且食量異常、飽了就容易腹脹。
- 治療:取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表裡穴位,肌肉腫脹取榮穴,骨骼腫脹取井穴。
厥逆
- 症狀:手腳突然冰冷,胸口像要裂開,腸子像刀割一樣疼痛,煩躁不安無法進食,脈搏大小不一。
- 治療:手腳冰冷取足少陰腎經,胸悶取足陽明胃經。發熱時施以瀉法,發冷時施以溫補法。
厥逆腹脹滿
- 症狀:厥逆伴有腹部脹滿,腸鳴,胸口憋悶喘不過氣。
- 治療:取下胸兩側的穴位,有咳嗽或手部動作異常者,也可以取背部腧穴點按,立即見效。
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骶上以長鍼,氣逆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也。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痠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足少陰,去血絡也。
白話文:
如果尿液排不出來,就用長針刺足少陰、太陽經以及骶骨上方。如果氣逆,就刺取太陰、陽明、厥陰經。如果症狀嚴重,就刺取少陰、陽明經中動脈搏動的部位。
氣少,表現為身體虛弱無力,喘氣急促,骨頭痠痛,身體沉重,懶惰不想動,治療時應補充足少陰經氣。
氣短,表現為呼吸不順暢,動作時氣息不足,治療時應補充足少陰經氣,並放血。
3. 熱病第二十三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鍼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於陽,後入於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
白話文:
偏枯
發生偏癱,身體一側不能活動並疼痛,言語不受影響,神志清醒,病症位於皮肉之間,可用粗針取穴,補不足,瀉有餘,就能恢復。
痱病
身無疼痛,四肢不聽使喚,神志混亂程度不重,言語還能聽懂,可以治療。如果病情嚴重,無法言語,則不可治。
病症先從陽氣開始,後進入陰氣,先處理陽氣問題,再處理陰氣問題,將針刺入淺表部位。
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寫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徵也。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
白話文:
發高燒三天,但呼吸緩慢,頸側動脈搏動急促,這是陽氣盛的表現。此時應在「諸陽」穴位針刺,(具體穴位)刺59次,以釋放熱氣,排出汗液,補充陰氣,彌補氣血不足。如果病人高燒不退,陰陽脈搏都平緩,則不要針刺。如果可以針刺,應立即實施,如果不出汗,那就腹瀉。所謂不要針刺的,是因為病徵可能已臨近死亡。發高燒七到八天,脈搏微弱,喘氣急促而短促,應立即針刺,汗液會自行排出,針刺深度較淺,在拇指和食指之間進行。發高燒七到八天,脈搏微弱細小,病人小便出血,口乾,一天半後死亡。
脈代者,一日死。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鍼,五十九,苛軫鼻,索皮於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白話文:
脈搏一天跳動一次,預示著將會死亡。熱性病已經出汗,但脈搏仍然浮躁,喘息並再次發熱,不要用針刺皮膚,喘息嚴重者會死亡。熱性病持續了七至八天,脈搏不浮躁,浮躁不消散而且脈數較快,之後的三天內出汗,三天不出汗,第四天就會死亡,沒出過汗的,不要針刺皮膚。熱性病先出現皮膚疼痛,鼻塞面紅,用第一根針,刺五十九次,搔刮鼻子,尋找肺部的皮膚,不要尋找心部的皮膚,心部皮膚代表火,即心火。
熱病先身濇倚而熱,煩悗,乾脣口嗌,取之皮,以第一鍼,五十九,膚脹口乾,寒汗出,索脈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熱病嗌乾多飲,善驚,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鍼,五十九,目眥青,索肉於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白話文:
熱病剛開始時,身體感到沉重懶散,發熱,煩躁不安,嘴脣和喉嚨乾燥,取穴在皮膚上,用第一根針,刺入59度,皮膚脹起,口乾,出冷汗,在心臟處尋找脈搏,但不能找到水,水代表腎臟。
熱病喉嚨乾燥,喜歡喝水,容易受到驚嚇,躺著不能起牀,取穴在皮膚和肌肉之間,用第六根針,刺入59度,眼睛發青,在脾臟處尋找肉,但不能找到木,木代表肝臟。
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鍼於四逆,筋躄目浸,索筋於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熱病數驚,瘛瘲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鍼,急寫有餘者,癲疾毛髮去,索血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鍼,五十九,刺骨病不食,齧齒耳青,索骨於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白話文:
- **發熱面色青、頭痛、手足煩躁:**沿著筋脈取穴,在「四逆」穴(合谷、太衝、足三里、三陰交)用第四針刺。
- **筋脈痙攣、眼珠上翻:**沿著肝經取穴,不可用「金」穴(肺穴),金指肺。
- **發熱時頻繁驚悸,抽搐發狂:**沿著脈絡取穴,用第四針刺。如果症狀嚴重,可能會導致癲癇發作,毛髮脫落。不可用「水」穴(腎穴),水指腎。
- **發熱時身體沉重、骨骼疼痛、耳聾嗜睡:**沿著骨骼取穴,用第四針刺。如果骨頭疼痛不進食,牙齒咬緊、耳朵發青。不可用「土」穴(脾穴),土指脾。
- **發熱時不知疼痛、耳聾不能自控、口乾:**陽症熱盛,陰症微寒,熱在骨髓,不可治療,會死亡。
熱病頭痛,顳顬目⿰立爾,脈痛善衄,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鍼,視有餘不足,寒熱痔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鍼,於其腧及下諸指間,索氣於胃絡,得氣也,熱病挾臍急痛,胸脇滿,取之湧泉與陰陵泉,取以第四鍼,鍼嗌裏。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大淵大都大白,寫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
白話文:
發燒導致頭痛、太陽穴和後腦杓疼痛、脈搏跳動、容易流鼻血,這是熱性傳染病。使用第三根針進行針灸,觀察氣血是否過剩或不足。
因寒冷或酷熱引起的熱性傳染病,全身沉重、腸胃有熱。使用第四根針進行針灸,在背後的穴位和手指間尋找氣脈,並在胃經找到氣脈。
發燒併發臍部疼痛、胸腔和肋骨疼痛。使用第四根針取湧泉穴和陰陵泉穴,並針灸咽喉內部。
發燒期間發汗,脈搏順暢,可以發汗。取魚際穴、大淵穴、大都穴和大白穴,針灸可退燒,補氣可發汗。
發汗過多,可在腳踝骨內側上方橫紋脈絡處針灸止汗。
發燒出汗後,脈搏仍然跳動劇烈,表示陰脈過於衰弱,會導致死亡。
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
白話文:
出汗後脈搏平靜的,生還。熱病脈搏仍強盛躁動,且無法出汗的,這是陽脈極盛的徵兆,死亡。脈搏強盛躁動,出汗後平靜的,生還。熱病有九種情況不能針刺,一是汗不出,顴骨發紅、嘔吐的,死亡。二是腹瀉腹滿嚴重的,死亡。三是眼睛不明亮,發熱不退的,死亡。四是老人和嬰兒,發熱腹滿的,死亡。五是汗不出,嘔吐或排出血便的,死亡。
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欬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頭入髮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
白話文:
第六種情況:舌根糜爛,且發熱持續不退,會死亡。
第七種情況:咳嗽並流鼻血,不出汗,或汗水不出到腳,會死亡。
第八種情況:骨髓發燒,會死亡。
第九種情況:發熱並抽搐,或腰部彎曲萎縮,或牙齒緊閉,會死亡。
以上九種情況,不可針灸。
所謂五十九刺,包括:兩手的掌背外側各三刺,共十二刺;五指間各一刺,共八刺;腳也一樣。頭部入髮一寸,旁邊三分之一處各三刺,共六刺。
更入髮三寸邊五,凡十痏。耳前後口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痏。巔上一,顖會一,髮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
白話文:
深入髮際三寸,共分五個區域,有十個穴位。耳朵前後及嘴角下方各一個,頸項中央一個,共六個穴位。頭頂一個,前額交會處一個,髮際一個。廉泉一個,風池兩個,天柱兩個。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喉痹舌卷,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蹻。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白話文:
氣滿胸中,喘息不止
- 用足太陰脾經的大拇指指端,去掉指甲,像韭葉一樣。
- 如果是寒氣引起,就按住它,如果是熱氣引起,就快速摩擦它。
- 氣息下行後,喘息就會停止。
心疝暴痛
- 用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盡量刺出血絡。
喉嚨腫痛,舌頭捲曲
- 口中乾燥,心煩,心痛,手臂內側疼痛,無法抬頭。
- 用手小指次指(無名指)的指甲下,去掉指端,像韭葉一樣。
眼睛發紅疼痛
- 從內眼角開始,用足少陰腎經的穴位來治療。
風痙導致身體反折
- 先用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和膕窩出血絡出血。
- 如果有寒氣,再用足三里穴。
癃,取之陰蹻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男子如蠱,女子如怚,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飲食,先取湧泉見血,視跗上盛者,盡見血也。
白話文:
尿閉,取出陰蹻穴和三個毛穴上的血,男性像得了蟲毒,女性像得了精神恍惚症,身體腰背像散了架一樣,不想吃東西,先拍湧泉穴看到血,再查看腳背上氣血旺盛的地方,拍打到全部看到血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