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12)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12)

1. 厥病第二十四

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厥頭痛,貞貞頭重而痛,寫頭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陰。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

白話文:

頭部經絡阻塞引起的頭痛

1. 頭部疼痛,面部浮腫脹痛且煩躁不安 治療:針刺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

2. 頭部疼痛,頭部脈搏跳動劇烈,心臟悲傷,愛哭,觀察頭部動脈是否反常充盛 治療:針刺放血,直到血液流出,然後調理足厥陰肝經。

3. 頭部疼痛,頭重如貞石,頭上彷彿有五根繩子在抽動 治療:先針刺手少陰心經,後針刺足少陰腎經。

4. 頭部疼痛,記憶力減退,按壓頭部無痛感 治療:先針刺頭部面部左右兩側的動脈,後針刺足太陰脾經。

5. 頭部疼痛,從頸部開始疼痛,腰部和脊椎有相應疼痛 治療:先針刺天柱穴,後針刺足太陽膀胱經。

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湧有熱,寫出其血,後取足少陽。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頭痛不可取於腧者,有所擊墮,惡血在於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則刺,不可遠取也。頭痛不可刺者,大痹為惡,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

白話文:

極度頭痛

頭痛劇烈,耳朵前後的脈搏跳動發熱,可放血,之後再取足少陽經(膽經)的穴位。

真正的頭痛

頭痛劇烈,整個腦袋都疼痛,手腳冰冷到關節部位,這種情況是致命的,無法治療。

不可針灸的頭痛

(1)受到撞擊或跌落導致的頭痛,有淤血在體內。如果像肉傷一樣疼痛持續,可以針灸,但不能取遠端的穴位。 (2)不可針的頭痛,通常是由於嚴重的大痹(風寒濕阻滯經絡)引起。這種頭痛反覆發作,可以緩解但不能根除。 (3)頭痛伴有半邊頭冷痛,先取手少陽(三焦經)和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再取足少陽(膽經)和陽明(胃經)的穴位。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瘛,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發鍼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厥心痛,痛如以錐鍼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谿。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衝。

白話文:

心痛伴隨背部疼痛,感覺像是有人從後面觸碰心臟,患者彎腰駝背,這是腎臟引起的心痛,先取京骨、崑崙穴。針刺後仍未見效,再取然谷穴。心痛伴隨腹脹胸悶,心痛尤其嚴重,這是胃臟引起的心痛,取之大都、太白穴。心痛像是被錐子針刺一樣,心痛非常嚴重,這是脾臟引起的心痛,取之然谷、太谿穴。心痛伴隨面色蒼白,像死人一樣,整天都喘不過氣,這是肝臟引起的心痛,取之行間、太衝穴。

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於腧。腸中有蟲瘕及蛟蛕,皆不可取以小鍼。心腸痛,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

以手聚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鍼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鍼也。㤣腹憹痛。形中上者。

白話文:

心臟病發作時,患者會感到胸口疼痛,躺著像是虛弱無力,有時會伴隨著肢體動作而疼痛加劇,但面色卻沒有變化,這是肺心疼痛,可以針刺魚際、太淵穴。如果手腳冰冷至關節,心痛劇烈,早上發病晚上死亡,或者晚上發病早上死亡,則是真心疼痛。心痛不可針刺者,是因為心臟內有大量積聚,不可在穴位上針刺。腸道內如果有寄生蟲或腫瘤,也都不可以用細針針刺。心臟或腸道疼痛,疼痛發作時感到腫脹,疼痛部位上下移動,疼痛時有時無,腹部發熱口渴流口水,這是寄生蟲造成的。可以用手用力按壓患處,保持不動,用粗針刺入,保持一段時間,等寄生蟲不再移動才拔出針。腹部疼痛,疼痛部位在身體上半部分,這是腹脹疼痛。

耳聾無聞,取耳中,耳鳴,取耳前動脈。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乾盯⿰耳寍,耳無聞也。耳聾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合中,以員利鍼,大鍼不可刺。病注下血,取曲泉。

白話文:

  • 耳朵聾了,聽不見聲音,取耳朵裡面的穴位。
  • 耳朵嗡嗡叫,取耳朵前面的動脈穴位。
  • 耳朵痛,不能刺,因為耳朵裡有膿。如果耳朵裡有乾的髒東西,耳朵也會聽不見。
  • 耳聾,取小指次指的指甲與肉交接處。先取手上的穴位,再取腳上的穴位。
  • 耳鳴,取中指指甲上的穴位。左耳取右手的穴位,右耳取左手上的穴位。先取手上的穴位,再取腳上的穴位。
  • 腿抬不起來,側身取穴位。取穴位置在膝關節的中心,用細而尖的針,不能用大針。
  • 病症伴有出血,取曲泉穴。

風痹淫濼,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濼,煩心頭痛,時嘔時悗,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矣。

白話文:

風寒濕邪嚴重侵襲身體,導致病情難以痊癒。症狀包括腳部感覺像踩在冰上,有時又像泡在熱水中,大腿和小腿腫脹疼痛,心煩頭痛,時而嘔吐,時而咳嗽,頭暈之後就會出汗,時間久了還會出現視力模糊,情緒起伏不定,喜怒無常,呼吸短促,整天渾渾噩噩,不開心也不外出活動,這種情況如果不加以治療,三年之內就會死亡。

2. 病本第二十五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中滿者,治其標。先病後泄者,治其本。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有客氣,有同氣,大小便不利,治其標。

白話文:

  1. 先有疾病,後有內熱症狀,應治療疾病的主因。
  2. 先有內熱症狀,後有疾病,應治療內熱的主因。
  3. 先有寒氣,後有疾病,應治療寒氣的主因。
  4. 先有疾病,後有寒氣,應治療疾病的主因。
  5. 先有熱氣,後有疾病,應治療熱氣的主因。
  6. 先有腹瀉,後有其他疾病,應治療腹瀉的主因。這些主因必須先調整好,才能治療其他疾病。
  7. 先有疾病,後有腹脹,應治療腹脹的表象症狀。
  8. 先有疾病,後有腹瀉,應治療疾病的主因。
  9. 先有腹脹,後有煩躁心煩,應治療腹脹的主因。
  10. 有外部病氣或內部氣滯,大小便不通暢等症狀,應治療表象症狀。

大小便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謹詳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并行,甚為獨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白話文:

大小便通暢,說明身體根源健康。如果生病但本身還有餘力,就先調理根源,再治療症狀。如果生病但本身體力不足,就先治療症狀,再調理根源。仔細觀察後發現,如果問題相隔時間較短,就一起治療。如果問題相隔時間較長,就先處理嚴重的那個問題。如果先有大小便不通暢的問題,後來纔出現其他疾病,那麼就應該從根本上治療大小便問題。

3. 雜病第二十六

厥挾脊而痛者,至頂,頭沉沉然,目䀮䀮然,腰脊強,取足太陽膕中血絡。厥胸滿面腫,脣漯漯,然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厥而腹嚮嚮然,多寒氣,腹中𣹬𣹬,便溲難,取足太陰。

白話文:

當病症表現為疼痛沿著脊椎向上延伸至头顶,伴隨著頭部沉重、眼睛眩晕、腰背部僵硬時,應在足太阳经的膕窝處(委中穴附近)取血絡施治。

若症狀為胸悶、面部浮腫、唇舌運動遲鈍、語言困難,甚至無法說話,則應選取足陽明經進行治療。

假使邪氣影響至喉嚨導致不能言語,伴有手腳冰冷、大便不暢,則需在足少陰經上施治。

若症狀為腹部冰冷、腹部脹滿、腹部鳴響、大小便不暢,則應取足太陰經進行治療。

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鍼,發而間之,鍼大如氂,刺膝無疑。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渴而日作,取手陽明。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

白話文:

嗓子干,口中发热像粘胶,取足少阴穴,膝盖疼痛,取犊鼻穴,用圆利针,刺入并间隔一定距离,针的大小如牦牛毛,刺膝盖毫无疑问。喉咙阻塞不能说话,取足阳明穴。能说话,取手阳明穴。疟疾不口渴,隔日发作,取足阳明穴。口渴且每日发作,取手阳明穴。牙齿疼痛不喜喝冷饮,取足阳明穴。喜喝冷饮,取手阳明穴。耳聋不疼痛,取足少阳穴。耳聋且疼痛,取足少阳穴。

取手陽明。衄而不止,衃血流,取足太陽。衃血,取手太陽,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膕中出血。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陽陽明。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陽。中熱而喘,取足少陰膕中血絡。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顑痛,刺手陽明與顑之盛脈出血。

項痛不可俛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

白話文:

鼻子流血不止,血流不止,针刺足太阳穴。血流不止,针刺手太阳穴,仍不止,再针刺宛骨下,仍不止,针刺膕中放血。腰痛,痛上寒,针刺足太阳阳明穴。痛上热,针刺足厥阴穴。不能低头抬头,针刺足少阳穴。身体发热喘不过气,针刺足少阴膕中血络。喜怒无常不想吃饭,说话声音越来越小,针刺足太阴穴。生气就爱说话,针刺足少阳穴。髋骨疼痛,针刺手阳明穴和髋骨附近的大血管放血。脖子痛不能低头抬头,针刺足太阳穴。不能转头,针刺手太阳穴。

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腹滿食不化,腹嚮嚮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白話文:

  • 小腹脹滿嚴重,氣往上沖到胃部,再到心臟,全身時而寒冷時而發熱,小便困難,治療部位:足厥陰肝經。
  • 腹脹,大便不通,肚子變大,氣也往上沖到胸部和咽喉,呼吸困難,有喝喝聲,治療部位:足少陰腎經。
  • 腹脹,食物不消化,肚子咕咕響,不能大便,治療部位:足太陰脾經。
  • 心痛延伸到腰椎,想嘔吐,治療部位:足少陰腎經。
  • 心痛,腹脹,大便困難,治療部位:足太陰脾經。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白話文:

  • 心痛延伸到背部,無法休息,針刺足少陰經,卻不見好轉,改用針刺手少陽經。
  • 心痛延伸到小腹,脹滿感忽上忽下,大便小便困難,針刺足厥陰經。
  • 心痛,伴有氣短胸悶,針刺手太陰經。
  • 心痛,刺九節穴,先刺後按壓,立即見效。若不見效,上下尋找痛點,找到後針刺按壓,即可立癒。

顑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痿厥為四末朿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白話文:

面部疼痛,可以刺擊足陽明經的曲周動脈,看到血流出後,痛感立即緩解。如果疼痛沒有停止,可以按摩人迎穴所在的經絡,疼痛也會立刻緩解。若是氣逆向上引起的症狀,可以刺擊胸部中央凹陷處以及下胸的動脈。腹部疼痛,則刺擊肚臍左右兩側的動脈,刺後應立即按壓,通常痛感會立刻消失。如果仍未緩解,可以刺擊氣街穴,刺後也要按壓,這樣痛感就會消失。

四肢無力麻木,應迅速疏通四肢的經脈,每天兩次,通常十天左右失去知覺的部位會開始恢復感應,治療不停歇,直到病情完全康復。打嗝時,可以用草刺刺激鼻子引起噴嚏,打噴嚏後打嗝便會停止。若呼吸困難,急速拉伸引導氣息也能立即緩解。遇到大驚嚇的情況,有時也能意外地解決這些問題。

4. 周痹第二十七

黃帝問於歧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鍼,其慉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

白話文:

黃帝問歧伯:「關節周圍的痹症發作時,疼痛會隨著經絡在身體上下左右移動,中間沒有空隙。請問這種疼痛,到底是源自血脈之中,還是肌肉之間?是如何造成的?」「這種疼痛移動得太快,來不及針灸;疼痛發作時,還沒來得及醫治,疼痛就已經停止了。是哪種因素導致這種情況?請告訴我其中的道理。」

歧伯答曰:此眾痹也。非周痹也。黃帝曰:願聞眾痹。歧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黃帝曰:善。刺之奈何。歧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帝曰:善。願聞周痹何如。歧伯對曰: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

白話文:

歧伯回答說:這是一種叫做「痹症」的疾病,並不是「周痹」。黃帝問:「我想聽聽什麼是痹症。」歧伯回答說:「痹症是指不同的部位會發生疼痛,時而發作,時而停止,時而轉移,時而發作。疼痛的位置對稱,右側與左側相對應,左側與右側相對應。這種疼痛不能周身遊走,而是反覆發作和間歇。」黃帝說:「很好。這種病應該怎樣針刺?」歧伯回答說:「針刺這種病,雖然疼痛可以暫時解除,但一定要針刺疼痛的部位,防止疼痛再次發作。」黃帝說:「很好。我想聽聽什麼是周痹。」歧伯回答說:「周痹是指發生在血脈裡面的疾病,它會隨著血脈向上或向下運行,不能左右遊走,只會在固定的部位發作。」

黃帝曰:刺之奈何。歧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

白話文:

黃帝問:「如何針灸它?」岐伯回答:「疼痛從下往上走,先針灸下部疏通它,然後針灸上部拔出之;疼痛從上往下走,先針灸上部疏通它,然後針灸下部拔出之。」

黃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對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

白話文:

黃帝說:「很好。這種疼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為什麼它有這個名字?」

歧伯回答:「風寒濕邪,侵犯人體的外層組織之間,積聚起來形成水泡,水泡受到寒冷就會凝固,凝固後會擠壓組織,使組織分裂,分裂就會疼痛,疼痛時神氣就會聚集過來,神氣聚集就會發熱,發熱後疼痛就會緩解,疼痛緩解後會出現麻痺,麻痺後其他部位的痹症就會發作,發作起來就是這個樣子。」

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內不在藏,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瘛堅,轉引而行之。黃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經巽之理,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

白話文:

黃帝說:好。我已經明白了你的意思。這種病既不在臟腑之內,也不在外皮顯現,只存在於肌肉之間,真氣無法遍及,所以叫做周痹。因此,治療周痹,必須先仔細按切並循行其下方的六條經絡,查看它們的虛實,以及大絡中的血脈有瘀結不通,或者虛弱而脈象空陷的地方,然後根據情況調整,用溫熨的方法打通它們,讓僵硬的地方恢復柔軟,轉動牽引著它們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