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1. 經水第十二
黃帝問於歧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藏六府。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藏六府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藏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府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
歧伯答曰:善哉問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府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其治以鍼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
黃帝曰:余聞之,快於耳不解於心,願卒聞之。歧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足太陽外合清水,內屬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陽外合于渭水,內屬于膽。足陽明外合于海水,內屬于胃。足太陰外合于湖水,內屬于脾。足少陰外合于汝水,內屬于腎。足厥陰外合于澠水,內屬于肝。手太陽外合淮水,內屬小腸,而水道出焉。手少陽外合于漯水,內屬于三焦。手陽明外合于江水,內屬于大腸。手太陰外合于河水,內屬于肺。手少陰外合于濟水,內屬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內屬于心包。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黃帝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歧伯答曰:足陽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寫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擦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黃帝曰:夫經脈之大小,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膕之大小,可為量度乎?歧伯答曰:其可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若夫度之人,消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人體的十二條經脈,外面對應著十二條大河,裡面則連接著五臟六腑。然而,這十二條大河有大有小,有深有淺,有寬有窄,有遠有近;而我們的五臟六腑,位置有高有低,大小不一,能容納的食物量也不同。它們之間是怎麼對應的呢?
大河的功能是容納並輸送水流;五臟的功能是收藏人的精氣神和魂魄;六腑的功能是容納並消化食物,然後把氣輸送出去;經脈的功能是運輸血液,滋養全身。如果要把這些對應關係結合起來治病,應該怎麼做?針灸時,針該扎多深?艾灸要用多少炷呢?」
岐伯回答:「您的問題非常好!天有多高無法測量,地有多廣無法丈量,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天高地廣』。人活在天地之間,就像被包圍在一個巨大的空間裡,這天地的廣闊,不是人的力量能測量到的。
但如果我們觀察一個人,他的皮膚肌肉都可以用尺來測量,甚至他去世後,我們可以解剖他的身體來觀察。這時候我們就能看到他五臟的強弱,六腑的大小,能吃多少東西,經脈有多長,血液的清澈度,氣的多少。十二經脈的血液和氣的多寡,都有一定的規律。
根據這些規律來治療,用針灸來調整經脈的氣血,讓它們恢復正常,這就是我們治療的法則。」
經脈與自然界的對應關係
黃帝聽了,覺得很有意思,但心裡還是不太明白,便說:「我聽了很高興,但還是沒完全懂,希望您能再說得更清楚一點。」
歧伯回答:「這就是為什麼人能與天地相呼應、順應陰陽的道理,我們一定要弄清楚。
- 足太陽膀胱經:對應清澈的河水,連結著膀胱,負責體內的水道。
- 足少陽膽經:對應渭水,連結著膽。
- 足陽明胃經:對應海水,連結著胃。
- 足太陰脾經:對應湖水,連結著脾。
- 足少陰腎經:對應汝水,連結著腎。
- 足厥陰肝經:對應澠水,連結著肝。
- 手太陽小腸經:對應淮水,連結著小腸,負責排出水道。
- 手少陽三焦經:對應漯水,連結著三焦。
- 手陽明大腸經:對應長江,連結著大腸。
- 手太陰肺經:對應黃河,連結著肺。
- 手少陰心經:對應濟水,連結著心臟。
- 手厥陰心包經:對應漳水,連結著心包。
這五臟六腑的十二條經脈,就像十二條河流一樣,外面有水源,裡面有其所屬的器官,內外互相貫通,就像一個循環的圓圈沒有終點。人體也是一樣。所以,天是陽,地是陰,腰以上屬陽,腰以下屬陰。
針灸的深度與技巧
黃帝問:「經脈對應河流,它們的遠近、深淺、血量多寡都不同,我們針灸時要怎麼處理呢?」
歧伯回答:「足陽明胃經是五臟六腑的總匯,它的經脈寬大,血氣旺盛,所以發熱的情況也比較多。針刺這條經脈時,針要扎得深,但不要讓氣血散掉;針留在身體裡的時間長,但不要讓氣血流失。
具體來說:
- 足陽明經:針扎六分深,留針時間約十個呼吸。
- 足太陽經:針扎五分深,留針時間約七個呼吸。
- 足少陽經:針扎四分深,留針時間約五個呼吸。
- 足太陰經:針扎三分深,留針時間約四個呼吸。
- 足少陰經:針扎二分深,留針時間約三個呼吸。
- 足厥陰經:針扎一分深,留針時間約兩個呼吸。
至於手部的經脈,因為它們離氣的源頭比較近,氣流動得快,所以針扎的深度都不能超過兩分,留針時間都不能超過一個呼吸。
不過,這些標準要根據個人的年齡、身材大小、胖瘦等情況,用心去判斷。這就是順應大自然的規律。艾灸也是一樣。如果針灸超過了這個標準,用艾灸過度,就會產生邪火,導致骨頭枯槁,經脈阻塞;用針刺過度,則會耗損元氣。」
黃帝問:「那麼,經脈的大小、血量的多寡、皮膚的厚薄、肌肉的強弱,以及膝蓋的大小,這些可以拿來當作衡量的標準嗎?」
岐伯回答:「當然可以。我們應該選擇體型適中、沒有明顯消瘦、氣血也沒有衰弱的人作為標準。如果遇到過於消瘦、身體肌肉嚴重流失的人,就不能簡單地用這個標準來針刺了。這時候,我們應該仔細檢查、輕輕觸摸、按壓,感受他身體的寒熱、氣血的盛衰,然後根據當下的情況來調整治療方法。這才是真正的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