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13)
《黃帝內經靈樞》 (13)
1. 官鍼第七
凡刺之要,官鍼最妙,九鍼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淺鍼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鍼淺,病氣不寫,反為大膿。病小鍼大,氣寫太甚,疾必為害。病大鍼小,氣不泄寫,亦復為敗。失鍼之宜,大者寫,小者不移。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鍼於病所,膚白勿取。病在分肉間,取以員鍼於病所。病在經絡痼痹者,取以鋒鍼。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鍼於井滎分輸。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鍼。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員利鍼。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鍼。病在中者,取以長鍼。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鍼。病在五藏固居者,取以鋒鍼,寫於井滎分輸,取以四時。
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一曰輸刺,輸刺者,刺諸經滎俞藏俞也。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俞也,三日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四日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五日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六曰大寫刺,大寫刺者,刺大膿以鈹鍼也。
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鍼則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鍼之也。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鍼,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鍼復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六曰直鍼刺,直鍼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稀發鍼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鍼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日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十一曰傍鍼刺,傍鍼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日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鍼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鍼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所謂三刺,則穀氣出者,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穀氣出。故刺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後刺極深之,以下穀氣,此之謂也。故用鍼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
白話文:
凡是針刺的要訣,官鍼最為奧妙。九種針的功用,各有其適合的用途,長短大小都不同,各有施針的部位。如果沒有正確的使用,疾病就不能被治癒。
疾病在表淺部位卻用深針刺,會傷害到正常的肌肉組織,皮膚會形成癰腫。疾病在深層部位卻用淺針刺,病氣無法排出,反而會形成大的膿瘡。疾病輕微卻用大針刺,會使氣洩出過多,疾病必定會加重。疾病嚴重卻用小針刺,氣無法洩出,病情也會惡化。如果針刺沒有依照適當的原則,大的病會使氣洩出,小的病卻不能被治好。以上說了針刺的過失,現在來談談正確的施針方法。
病在皮膚沒有固定部位時,用鑱鍼在病痛處刺,皮膚呈白色時不要刺。病在肌肉間,用員鍼在病痛處刺。病在經絡,且為頑固的麻痹時,用鋒鍼刺。病在脈氣虛弱,需要補益時,用鍉鍼在井穴、滎穴、分穴、輸穴等部位刺。病形成大膿時,用鈹鍼刺。麻痹氣突然發作時,用員利鍼刺。麻痹氣疼痛且持續不去時,用毫鍼刺。病在身體中間部位時,用長鍼刺。病為水腫,無法活動關節時,用大鍼刺。病在五臟,位置固定時,用鋒鍼刺,在井穴、滎穴、分穴、輸穴等部位洩氣,並配合四季的時令。
針刺共有九種,用來對應九種不同的變化。第一種是輸刺,指的是在經脈的滎穴、俞穴、臟俞穴等處刺。第二種是遠道刺,指的是病在上部,卻在下部取穴刺,也就是刺府俞穴。第三種是經刺,指的是刺在主要經脈的結節處和經脈分支處。第四種是絡刺,指的是刺在小絡脈的血脈處。第五種是分刺,指的是刺在肌肉組織之間。第六種是大瀉刺,指的是用鈹鍼刺破大膿。
第七種是毛刺,指的是刺在表淺的麻痹皮膚上。第八種是巨刺,指的是左邊的病痛,在右邊取穴刺,反之亦然。第九種是焠刺,指的是先將針燒紅,再刺在麻痹的部位。
針刺有十二種技巧,用來對應十二條經脈。第一種是偶刺,指的是用手沿著心或背的痛處,一針刺在前,一針刺在後,用來治療心臟的麻痹,這種刺法要從旁邊斜著刺。第二種是報刺,指的是刺在疼痛位置不固定,上下移動的部位,針刺入後不用拔出,用左手按住患處,再取出針並再次刺入。第三種是恢刺,指的是直接從旁邊刺入,然後前後移動針,使肌肉放鬆,用來治療肌肉的麻痹。
第四種是齊刺,指的是直接刺入一針,旁邊再刺入兩針,用來治療寒邪較淺層的病症,也有人說是三針刺,用來治療寒邪較淺層的麻痹症。第五種是揚刺,指的是直接刺入一針,旁邊再刺入四針,而且針要浮淺的刺,用來治療寒邪擴散面積較大的病症。第六種是直鍼刺,指的是先拉起皮膚再刺入,用來治療較表淺的寒邪。第七種是輸刺,指的是直接刺入再直接拔出,間隔較久才再刺,而且要刺得深,用來治療氣盛而有熱的病症。
第八種是短刺,指的是刺在骨頭麻痹的部位,稍微搖動針再深入,使針到達骨頭,然後上下摩擦骨頭。第九種是浮刺,指的是從旁邊刺入,且針要浮淺,用來治療肌肉緊繃且發冷的病症。第十種是陰刺,指的是左右兩邊對稱的刺,用來治療寒厥,尤其是足踝後側的少陰經受寒引起的寒厥。第十一種是傍鍼刺,指的是直接刺入一針,再從旁邊刺入一針,用來治療長期停留的麻痹。第十二種是贊刺,指的是直接刺入再直接拔出,多次快速的淺刺,並使其出血,用來治療癰腫。
脈的位置如果很深不容易觸摸到,就稍微刺入針且留針較久,使脈的氣可以慢慢到達。如果脈很淺,就不要刺。先按壓使其脈搏停止跳動,再刺針,不要讓精氣流出,只讓邪氣排出。所謂的三刺,是指氣血流出的情形,先淺刺破皮膚,以排出陽邪,再刺入深一點,使陰邪排出,刺入深度要達到肌肉層,但還沒進入肌肉之間,等到進入肌肉間時,氣血就會流出。所以針刺的方法說:開始刺淺一點,用來驅逐邪氣,並引導氣血運行,之後刺深一點,使陰邪排出,最後再刺最深,以引導氣血。這就是針刺的道理。因此,使用針灸的人,如果不知道患者的年齡大小、氣血的盛衰、虛實的狀況,就不能算是合格的醫師。
針刺有五種技巧,用來對應五臟。第一種是半刺,指的是淺刺入且快速拔出,不要讓針傷到肌肉,就像拔毛一樣,用來取得皮表的氣,這是對應肺的針法。第二種是豹文刺,指的是前後左右多針刺入,以中間的脈絡為主,用來取得經絡的血,這是對應心的針法。第三種是關刺,指的是直接刺入左右兩邊,要達到肌肉的上面,用來治療肌肉麻痹,要小心不要出血,這是對應肝的針法,也有人說是淵刺或豈刺。第四種是合谷刺,指的是左右兩邊像雞爪一樣散開的刺,刺在肌肉之間,用來治療肌肉麻痹,這是對應脾的針法。
第五種是輸刺,指的是直接刺入再直接拔出,要刺到骨頭深處,用來治療骨頭麻痹,這是對應腎的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