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13)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13)

1. 口問第二十八

黃帝閑居,辟左右而問於歧伯曰:余已聞九鍼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歧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黃帝曰:願聞口傳。歧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

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歧伯答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盛則寤矣。寫足少陰,補足太陽。

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歧伯曰: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寫足少陰。

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歧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補足太陽,寫足少陰。

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

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也。

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歧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榮眉本,一曰眉上也。

黃帝曰:人之嚲者,何氣使然。歧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藏六府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俠頸。

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歧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

黃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歧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歧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

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脣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補足外踝下留之。黃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肺主為噦,取手太陰。

足少陰唏者,陰與陽絕,故補足太陽,寫足少陰。振寒者,補諸陽。噫者,補足太陰陽明。嚏者,補足太陽眉本。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泣出補天柱經俠頸,俠頸者,頭中分也。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涎下補足少陰。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自齧舌,視主病者,則補之。

目眩頭傾,補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指間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2. 師傳第二十九

黃帝曰:余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余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歧伯曰:遠乎哉問也。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

黃帝曰:順之奈何。歧伯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黃帝曰:便病人奈何。歧伯曰:夫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

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黃帝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

歧伯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黃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黃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歧伯曰:便此者,飲食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悽愴,暑無出汗。

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黃帝曰:本藏以身形支節䐃肉,候五藏六府之小大焉。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捫循之。而後答乎。歧伯曰:身形支節者,藏府之蓋也,非面部之閱也。黃帝曰:五藏之氣,閱於面者,余已知之矣,以支節知而閱之,奈何。歧伯曰:五藏六府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喉見其外。

黃帝曰:善。歧伯曰:五藏六府,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䯏骨有餘,以候𩩲𩨗。黃帝曰:善。歧伯曰: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黃帝曰:善。歧伯曰: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脣舌好惡,以知吉凶。黃帝曰:善。歧伯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

黃帝曰:善。

願聞六府之候。歧伯曰:六府者,胃為之海,廣骸大頸張胸,五穀乃容,鼻隧以長,以候大腸,脣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果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