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14)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14)

1. 決氣第三十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歧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歧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歧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

歧伯曰: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歧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歧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歧伯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歧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人有精、氣、津、液、血、脈,我以為它們都是同一個氣,現在卻分辨成六個名稱,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陰陽二氣互相交合,結合而成形體,通常在身體形成之前就存在,這叫做精。

什麼是氣呢?岐伯說:上焦(指胸腔上部)的功能運作,宣散五穀的精微,像霧露滋潤一樣,熏蒸皮膚,充養全身,潤澤毛髮,這叫做氣。

什麼是津呢?岐伯說:皮膚紋理疏鬆開泄,汗液大量流出,這叫做津。

什麼是液呢?岐伯說:穀物消化後,精微物質充足,滋潤濡養骨骼,使骨關節能夠屈伸,並且能夠滋養腦髓,使皮膚潤澤,這叫做液。

什麼是血呢?岐伯說:中焦(指脾胃)接受水穀精微之氣,提取汁液轉化成紅色,這叫做血。

什麼是脈呢?岐伯說:脈是壅塞營氣,使其沒有地方可以逃逸,這叫做脈。

黃帝問:這六氣如果有多餘或不足,氣的多少、腦髓的虛實、血脈的清濁,要如何知道呢?

岐伯說:精脫失的人,會耳聾。氣脫失的人,會視力模糊。津脫失的人,會皮膚紋理開泄,大量出汗。液脫失的人,會骨關節活動不利、面色枯槁、腦髓虛虧、小腿痠軟、耳朵頻繁鳴響。血脫失的人,會面色蒼白、枯槁沒有光澤、脈象空虛,這些都是它們脫失的徵兆。

黃帝問:這六氣的貴賤又是怎樣呢?

岐伯說:這六氣,各自有其主要作用,它們的貴賤好壞,是可以作為判斷身體常態的依據。但五穀和胃,就像大海一樣重要。

2. 腸胃第三十一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願聞六府傳穀者,腸胃之小大長短,受穀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請盡言之,穀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

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小腸後附脊左環,迴周疊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於臍,上迴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迴腸當臍左環,迴周葉積而下,迴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傳脊,以受迴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

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迴曲環反,三十二曲也。

白話文:

黃帝向伯高請教說:我想了解六腑中傳輸食物的相關知識,像是腸胃的大小、長短,以及能容納多少食物呢?

伯高回答說:請允許我詳細說明。食物從進入到排出的各個部位,其深淺、遠近、長短的尺寸是這樣的:從嘴唇到牙齒的距離是九分,嘴巴的寬度是二寸半;從牙齒後面到會厭的距離是三寸半,能容納五合的食物;舌頭重十兩,長七寸,寬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寬二寸半,到胃的長度是一尺六寸。

胃是彎曲可以伸縮的,長度是二尺六寸,周長一尺五寸,直徑五寸,能容納三斗五升的食物。

小腸附在脊椎左邊環繞,彎曲重疊,連到迴腸的部分,外側附著在肚臍,向上繞行十六個彎曲,寬度是二寸半,直徑是八分多一點點,長度是三丈三尺。迴腸在肚臍左邊環繞,彎曲重疊向下,迴旋繞行十六個彎曲,寬度是四寸,直徑是一寸多一點點,長度是二丈一尺。大腸貼著脊椎,接受迴腸的食物,在脊椎左右兩邊上下彎曲,寬度是八寸,直徑是二寸多一點點,長度是二尺八寸。

腸胃從食物入口到排出的總長度是六丈四尺四分,彎曲環繞的總共有三十二個彎曲。

3. 平人絕穀第三十二

黃帝曰:願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請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穀,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諸腸。

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穀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腸胃之長,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脈和則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故腸胃之中,當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後,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白話文:

黃帝問:我想知道人如果不吃東西,七天就會死,這是什麼原因?伯高回答說:請讓我來說明原因。胃的長度是一尺五寸,直徑是五寸,長度是二尺六寸,橫向彎曲可以容納三斗五升的水和食物,其中食物通常會留下二斗,水則是一斗五升,這樣就裝滿了。上焦會排出氣體,提煉出精華物質,這些物質快速流動,下焦則會灌溉各個腸道。

小腸的長度是二寸半,直徑是八分多一點點,長度是三丈二尺,可以容納二斗四升的食物,六升多一點點的水。迴腸的長度是四寸,直徑是一寸多一點點,長度是二丈一尺,可以容納一斗的食物,七升半的水。廣腸的長度是八寸,直徑是二寸多一點點,長度是二尺八寸,可以容納九升多一點點的食物。

整個腸胃加起來的總長度是五丈八尺四寸,可以容納九斗二升多一點點的水和食物,這就是腸胃所能容納的水和食物的數量。一般正常的人情況不是這樣,胃如果飽脹,腸道就會空虛,腸道飽脹,胃就會空虛,這樣交互虛實變化,所以氣才能夠上下運行,五臟才能安定,血液循環順暢,精神才會有所寄託,所以說精神就是水和食物的精華所化生的。所以說腸胃中,應該留有食物二斗,水一斗五升,所以正常人一天會排便兩次,每次排出二升半,一天總共排出五升,七天就會排出五七三十五升,而腸胃所留的水和食物也就消耗殆盡了。所以正常人不吃不喝七天就會死亡,是因為水穀精氣和津液都耗盡了的緣故。

4. 海論第三十三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刺法於夫子,夫子之所言,不離於營衛血氣。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夫子乃合之於四海乎。歧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於海,海有東南西北,命曰四海。黃帝曰:以人應之奈何。歧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穀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

黃帝曰:遠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願聞應之奈何。歧伯答曰:必先明知陰陽表裏榮輸所在,四海定矣。

黃帝曰:定之奈何。歧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黃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敗。歧伯曰: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

黃帝曰:四海之逆順奈何。歧伯曰: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黃帝曰:余已聞逆順,調之奈何。歧伯曰:審守其輸,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黃帝曰:善。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向您請教針刺的方法,您所說的,都離不開營衛、血氣。這十二條經脈,內部連接著臟腑,外部聯繫著肢體關節,您將它們歸納為四海嗎?」

岐伯回答說:「人也有四海。十二經脈的經氣,都匯入於海。海有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所以稱為四海。」

黃帝說:「用人的身體來對應,又該如何解釋呢?」

岐伯說:「人有髓海、血海、氣海、水穀之海,這四者用來對應四海。」

黃帝說:「這太深遠了吧!您將人體與天地四海相聯繫,我希望知道如何對應?」

岐伯回答說:「必須先明白陰陽、表裡、榮衛的所在,四海的歸屬才能確定。」

黃帝說:「如何確定呢?」

岐伯說:「胃是水穀之海,它的輸注點,上在氣街,下至足三里。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它的輸注點,上在大杼穴,下出於巨虛的上廉和下廉。膻中是氣之海,它的輸注點,上在頸椎的上下,前在人迎穴。腦是髓之海,它的輸注點,上在頭頂,下在風府穴。」

黃帝說:「這四海,對人來說,有什麼好處或壞處?會導致什麼生存或失敗?」

岐伯說:「順應它就生存,違逆它就失敗。懂得調和它就好,不懂得調和它就不好。」

黃帝說:「四海的順逆又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氣海的氣過多,就會感到胸悶氣滿,呼吸困難,臉色發紅。氣海的氣不足,就會感到氣少,說話都沒力氣。血海的血過多,就會常常覺得身體腫脹,煩躁不安,卻不知道自己哪裡生病。血海的血不足,也會常常覺得身體縮小,萎靡不振,也不知道自己哪裡生病。水穀之海的食物過多,就會感到腹脹。水穀之海的食物不足,就會感到飢餓,但吃不下東西。髓海的髓過多,就會感到身體輕捷、有力氣,甚至超過了正常的限度。髓海的髓不足,就會感到頭暈耳鳴,腿腳痠軟,視力模糊,精神懈怠,只想躺著休息。」

黃帝說:「我已經了解了順逆的情況,那麼如何調和呢?」

岐伯說:「仔細檢查四海的輸注點,並根據虛實情況進行調整,不要觸犯它們的禁忌,順應它們就能恢復正常,違逆它們就一定會失敗。」

黃帝說:「說得好!」

5. 五亂第三十四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歧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黃帝曰:何謂相順。歧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夏冬秋,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

黃帝曰:何謂逆而亂。歧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俛首靜伏。亂於肺,則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歧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黃帝曰:善。願聞其道。歧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榮足少陰輸。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榮輸。

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榮輸。黃帝曰:補寫奈何。歧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寫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交也。黃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白話文:

黃帝問:人體的十二經脈,依照五行屬性分類,又區分應對四季,是什麼原因導致經脈錯亂?又要如何才能使其恢復正常? 歧伯回答:五行運行有其順序,四季變化各有分界,如果順應這些規律,身體就會健康;如果違逆這些規律,身體就會出現錯亂。 黃帝問:什麼叫做順應規律呢? 歧伯回答:人體的十二經脈對應一年十二個月,十二個月又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個季節的氣候特性各不相同。營氣與衛氣互相協調,陰氣與陽氣也彼此調和,清氣與濁氣互不干擾,這樣就是順應規律,身體自然健康。

黃帝問:什麼叫做違逆規律而導致錯亂呢? 歧伯回答:清氣跑到陰氣的範疇,濁氣跑到陽氣的範疇,營氣沒有順著經脈運行,衛氣反而逆向而行,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導致胸腔內氣機紊亂,這就叫做「大悗」。氣機紊亂在心,就會感到心煩意亂、沉默寡言、低頭靜止不動;氣機紊亂在肺,就會出現仰頭喘氣、雙手需要扶持才能呼吸的狀況;氣機紊亂在腸胃,就會發生霍亂;氣機紊亂在四肢,就會出現四肢冰冷的現象;氣機紊亂在頭部,就會出現氣機上逆,頭暈目眩而倒地的狀況。

黃帝問:對於這些五亂的病症,針刺治療有其方法嗎? 歧伯回答:有方法來引導亂氣,也有方法可以讓亂氣消失,能夠明白這些方法,就是身體的至寶。 黃帝說:說得好。我希望能了解這些方法。 歧伯回答:氣機紊亂在心,就取手少陰心經和心包經的穴位來治療;氣機紊亂在肺,就取手太陰肺經的穴位和足少陰腎經的穴位;氣機紊亂在腸胃,就取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如果腸胃的氣機不能下行,就取足三里穴來治療。氣機紊亂在頭部,就取天柱穴和大杼穴來治療,如果不清楚怎麼取穴,就取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來治療。

氣機紊亂在手臂和腳,要先疏通血脈,再取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穴位來治療。 黃帝問:那麼,補法和瀉法要怎麼施行呢? 歧伯回答:慢慢地將針刺入,再慢慢地將針拔出,這叫做引導氣機;補瀉的原則是無形無象,就像同精之物一樣,針刺的目的不是在補有餘或是瀉不足,而是在調和紊亂的氣機。 黃帝說:你說的道理真是精闢,你的論點真是明晰,請將這些道理刻在玉版上,將它命名為《治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