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回本書目錄

1. 骨度第十四

黃帝問於伯高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

黃帝曰: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髮所覆者顱至項,尺二寸。髮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終折。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𩩲𩨗,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𩩲𩨗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長,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膕以下至附屬,長一尺六寸。附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兩髀之間,廣六寸半。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

項髮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經脈之

在於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白話文:

黃帝問伯高:「《脈度》這本書談論經脈的長短,是依據什麼來制定的呢?」伯高回答:「是先測量骨節的大小、寬度、長度,然後經脈的長度也就確定了。」

黃帝說:「我想聽聽一般人的測量標準。身高七尺五寸的人,他的骨節大小和長短各是多少呢?」伯高回答:

  • 頭部最大的骨頭周長是二尺六寸,胸部周長四尺五寸,腰部周長四尺二寸。
  • 頭髮覆蓋的頭頂到脖子後方,長一尺二寸。髮際線以下到下巴,長一尺,君子會再折一寸。
  • 喉結下方到鎖骨上窩,長四寸。
  • 鎖骨上窩下方到胸骨末端(鳩尾穴),長九寸。如果超過這個長度,代表肺部較大;如果不足,則肺部較小。
  • 胸骨末端下方到肚臍旁(天樞穴),長八寸。如果超過這個長度,代表胃部較大;如果不足,則胃部較小。
  • 肚臍旁下方到恥骨(橫骨),長六寸半。如果超過這個長度,代表大腸較長較寬;如果不足,則大腸較短較窄。
  • 恥骨本身,長六寸半。
  • 恥骨上緣到大腿內側輔骨上緣,長一尺八寸。
  • 大腿內側輔骨的上緣到下緣,長三寸半。
  • 大腿內側輔骨的下緣到內腳踝,長一尺三寸。
  • 內腳踝到地面,長三寸。
  • 膝蓋後方(膕)以下到腳背,長一尺六寸。
  • 腳背到地面,長三寸。
  • 所以骨骼的周長如果太大,就代表太過;太小,則代表不足。
  • 額角以下到脊椎骨,長一尺。
  • 腋窩中間看不到的經脈部分,長四寸。
  • 腋窩下方到肋骨末端,長一尺二寸。
  • 肋骨末端以下到大腿和骨盆的交接處,長六寸。
  • 大腿和骨盆的交接處以下到膝蓋中間,長一尺九寸。
  • 膝蓋以下到外腳踝,長一尺六寸。
  • 外腳踝以下到腳背的京骨,長三寸。
  • 京骨以下到地面,長一寸。
  • 兩耳後凸起的骨頭(完骨)之間,寬九寸。
  • 兩耳前靠近耳門的地方,寬一尺三寸。
  • 兩顴骨之間,相距七寸。
  • 兩乳頭之間,寬九寸半。
  • 兩大腿和骨盆交接處之間,寬六寸半。
  • 腳的長度是一尺二寸,寬度四寸半。
  • 肩膀到手肘,長一尺七寸。手肘到手腕,長一尺二寸半。
  • 手腕到中指的根部,長四寸。中指根部到指尖,長四寸半。
  • 脖子後方髮際線以下到背骨,長二寸半。
  • 脊椎骨以下到尾骨,共有二十一節,長三尺。
  • 上面的骨節長一寸又四分之一,多出來的部分在下方。所以上面七節到脊椎骨,長九寸又八分之七。

以上就是一般人骨骼的測量標準,也是用來制定經脈長短的依據。因此,觀察身體的經脈,如果經脈顯露在皮膚表面、堅硬、顏色鮮明且粗大,表示氣血充足;如果經脈細小且隱藏在皮膚深處,則表示氣血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