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15)
《黃帝內經靈樞》 (15)
1. 脹論第三十五
黃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歧伯曰:其脈大堅以濇者,脹也。黃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脹也。歧伯曰:陰為藏,陽為府。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邪,藏府之內乎。歧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黃帝曰:願聞脹之舍。歧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胸脇,脹皮膚,故命曰:脹。
白話文:
黃帝問:寸口的脈象跳動異常,如何判斷為脹?
歧伯答:脈象大而堅硬,並且有浮動感,就是脹。
黃帝問:如何知道是臟腑脹氣?
歧伯答:陰是臟,陽是腑。
黃帝問:氣導致人脹氣,是在血脈中還是臟腑中?
歧伯答:三者都有可能,但這都不是脹氣的根本原因。
黃帝問:請告訴我脹氣的根本原因。
歧伯答:脹氣都發生在臟腑之外,將臟腑擠到胸腔和腋下,並脹大皮膚,因此稱為脹。
黃帝曰:藏府之在胸脇腹裏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歧伯曰:夫胸腹,藏府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藏府都位於胸腔、腹腔和腰腹內,就像匣子或櫃子收藏著珍貴器物一樣,各有自己的位置和名稱,卻又處於同一空間,同一區域內的氣息卻各不相同,請問這是為什麼?」
黃帝又說:「我還沒有明白。」
於是再次詢問歧伯:「胸腹是藏府的範圍。膻中穴是心臟主導的宮殿。胃是糧倉。咽喉和小腸是傳遞通道。胃的五個孔竅是出入口。廉泉穴和玉英穴是津液運行的通路。」
故五藏六府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三里而寫,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寫。
白話文:
因此,人體內的五臟六腑都有各自的範圍,它們的病症也各有不同的表現。營氣沿着經絡運行,衛氣逆行就會導致經絡脹痛,衛氣沿着經絡走行並向體表擴散就會導致身體浮腫,脹滿範圍每三寸為一寫,近的地方寫一下,遠的地方寫三下,不論是實證還是虛證,關鍵在於快速寫刺。
黃帝曰:願聞脹形。歧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欬。肝脹者,脇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府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
白話文:
**黃帝說:**希望聽到關於脹病的說明。
岐伯說: 心臟脹氣的人,會感到胸悶和氣短,平躺也難以安睡。
肺部脹氣的人,會有虛脹和喘息咳嗽的症狀。
肝臟脹氣的人,會出現肋骨下脹滿並且疼痛,疼痛會蔓延到小腹。
脾臟脹氣的人,會經常噁心,四肢痠痛,身體沉重,不堪忍受衣服的重量,平躺也難以安睡。
腎臟脹氣的人,會感到腹部脹滿,疼痛延伸到背部,腰部和腿部隱隱作痛。
六腑也會脹氣:
胃脹氣的人,會感到腹部脹滿,胃脘疼痛,鼻子聞到焦臭,影響食慾,大便困難。
大腸脹氣的人,會出現腸鳴和腹痛,在冬天特別容易受寒,導致腹瀉和食物不消化。
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脇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鍼數不失,寫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麤之所敗,謂之天命,補虛寫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白話文:
**小腸脹氣:**下腹部脹氣,引發腰部疼痛。
膀胱脹氣: 下腹部脹滿,小便不通。
三焦脹氣: 氣充滿皮膚,觸感輕飄而不堅實。
膽脹: 脅部疼痛,嘴巴發苦,常嘆氣。
所有這些脹氣的病理: 關鍵在於明確脹氣的原因是氣機逆行還是順行,針灸的數量也要準確,虛弱的補益,實證的瀉實,氣血平衡,病邪就會離開,從而恢復健康。
無法確定的病症: 只能歸咎於命中註定,無法確定虛實,治療困難。
治療脹氣的良方: 治療關鍵在於久則通塞,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使氣血歸於正位。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歧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藏更始,四時有序,五穀乃化,然後厥氣在上,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黃帝曰:善。何以解惑。歧伯曰:合之於真,三合而得。
白話文:
**黃帝說:**腫脹是如何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岐伯說: 身體裡的衛氣,始終會沿著脈絡而行,順著肌肉走行,有順有逆,陰陽相隨,才能得到自然的和諧。五臟輪流工作,四時各有秩序,五穀才能化生。這樣,陽氣才能在上,衛氣才能停留,寒氣才能升發,真氣和邪氣才能相爭,兩氣相搏,才會形成腫脹。 黃帝說: 很好。如何化解腫脹? 岐伯說: 將陰陽調和,真氣和順,三者合一,就能化解腫脹。
帝曰:善。黃帝問於歧伯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寫,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歧伯對曰:此言陷於肉盲,而中氣穴者也。不中氣穴,則氣內閉,鍼不陷盲,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其於脹也,當寫不寫,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於脹也,必審其𦙳,當寫則寫,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白話文:
黃帝說:「好。」黃帝問歧伯:「《脹論》中說:『施針不管虛實,根據病情來決定針刺的次數。』近的病竈刺針一次,遠的刺針三次。現在遇到刺針三次也不見好轉的情況,錯在哪裡呢?」歧伯回答:「這是因為針頭扎進了肌肉盲點, ولم يصب النقاط الحيوية. عندما لا تصيب الإبرة النقاط الحيوية، تبقى الطاقة حبيسة في الداخل. وعندما لا تخترق الإبرة النقاط الحيوية، لا تتدفق الطاقة، وتنتشر لأعلى في العضلات الوسطى، مما يؤدي إلى اضطراب الطاقة الدفاعية وطاقة الين واليانغ. وعندما يتعلق الأمر بالانتفاخ، يجب الوخز بالإبر عندما يكون ذلك ضروريًا وعدم الوخز عندما لا يكون ذلك ضروريًا، لذا لا تنزل الطاقة. وثلاث وخزات بدون نزول تعني أنه يجب تغيير الطريقة. بمجرد نزول الطاقة، يتوقف الأمر. عندما لا ينزل بعد الوخز، يمكن تكراره لضمان الأمان الكامل. ألا يوجد خطر وقتها؟ عندما يتعلق الأمر بالانتفاخ، يجب فحص الانتفاخ بعناية. عندما يكون الوخز ضروريًا، يجب الوخز. عندما يكون العلاج بالوخز ضروريًا، يجب العلاج بالوخز. كما يستجيب الطبل لمضربه، فكيف يمكن ألا ينزل؟
2.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黃帝問於歧伯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并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願聞其道。
白話文:
黃帝問歧伯說:「食物通過嘴巴進入,運送到腸胃,其中的液體會分化為五種。如果天氣寒冷,穿得單薄,就會變成尿液和氣體;如果天氣炎熱,穿得厚實,就會變成汗水;如果悲傷或生氣,氣息鬱結,就會變成眼淚;如果體內燥熱,胃氣虛弱,就會變成唾液。如果邪氣由內而逆,就會導致氣血閉塞,氣血不暢通就會形成水腫。我知道這些結果,但不知道這些結果的產生原因,希望你能告訴我。」
歧伯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五藏六府,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并,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
白話文:
岐伯說:食物和水都通過嘴巴進入體內,它們的味道有五種,各自流入它們的歸宿。津液各自沿着自己固定的路徑運行,因此三焦排出氣息,溫暖肌肉,滋潤皮膚,成為這些組織的津液。那些流動而不運行的津液則成為液體。天氣炎熱時穿戴厚重的衣服,毛孔會打開,所以會出汗。寒氣滯留在肌肉之間,聚集在一起就會形成疼痛。天氣寒冷時,毛孔會閉合,氣血不通暢,水液就會滯留在膀胱中,成為小便和氣。在五臟六腑中,心臟是領導者,耳朵負責聽覺,眼睛負責視覺,肺臟負責呼吸,肝臟負責調節情緒,脾臟負責消化,腎臟負責控制排尿與生殖。因此,五臟六腑的津液都會上達於眼睛。如果心情悲傷,氣息就會鬱結,導致心臟的系絡緊張,心臟的系絡緊張就會導致肺臟上提,肺臟上提就會導致液體上溢。
夫心系與肺,不能盡舉,乍上乍下,故欬而泣出矣。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白話文:
心臟與肺部相互聯繫,無法一一列舉。時而上浮,時而下沉,因此會出現咳嗽和流淚的情況。體內有熱,則胃中會消化的食物,食物消化後,腸胃蠕動異常,因此胃部會放鬆,胃部放鬆則氣息會逆流,因此會吐口水。
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陽。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陰陽氣道不通,四海塞閉,三焦不寫,津液不化,水穀并於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白話文:
穀物中的精華,混合形成膏質,滲入骨髓的空腔,滋養腦髓,再向下流入陰陽二經。陰陽二經不協調,就會導致膏液溢出、向下流入陰經,腦髓精液都減少並往下流。過度往下流會導致虛弱,因此會感到腰背疼痛、小腿痠軟。陰陽二氣的通道不通暢,四肢關節閉塞,三焦不運轉,精華無法轉化,水和食物堆積在腸胃中,分別進入迴腸後,滯留在下焦,不能滲入膀胱,就會導致下焦脹滿,水液溢出就會形成水腫。這就是精華液體的逆流和順流之別。
3.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刺有五官五閱,以觀五氣,五氣者,五藏之使也,五時之副也,願聞其五使當安出。歧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閱也。黃帝曰:願聞其所出,令可為常。歧伯曰: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氣入藏,必當治裏。帝曰:善。
白話文:
黃帝問歧伯:「我聽說針灸有五官五個觀察部位,可以用來觀察五種氣色,這五種氣色是五臟的使者,也是五季的輔佐,請告訴我這五個部位分別在哪裡?」
歧伯回答:「五官是五臟的觀察孔道。」
黃帝說:「請告訴我它們各在哪裡,以便作為常規參考。」
歧伯說:「脈絡從氣口發出,氣色在明堂顯現。五種氣色輪流顯現,配合五季變化,各自按照規律出現。經氣進入五臟,必定會調整內臟的功能。」
黃帝說:「好。」
五色獨決於明堂乎。歧伯曰:五官已辨,闕庭必張,乃立明堂,明堂廣大,蕃蔽見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廣大,壽中百歲。見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氣有餘,肌肉堅緻,故可苦以鍼。
白話文:
人的面部顏色是否健康,取決於明堂嗎?歧伯回答說:五官已經辨別清楚了,缺口一定完好無損,然後才形成明堂,明堂寬廣浩大,牙齒整齊密佈在外面,像牆壁一樣高聳,基礎雄厚,引導脣齒向上外伸,面部顏色才正常,平坦寬廣高大,壽命能活到一百多歲。看到這種面相的人,用針刺就會痊癒,這樣的人血氣充沛,肌肉堅實,所以可以用針刺療法來治療。
黃帝曰:願聞五官。歧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脣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黃帝曰:以官何候。歧伯曰:以候五藏。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脣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黃帝曰:五脈安出,五色安見,其常色殆者何如。
白話文:
黃帝問:「我想知道五官。」歧伯答道:「鼻子是肺的器官,眼睛是肝的器官,嘴巴和嘴唇是脾的器官,舌頭是心的器官,耳朵是腎的器官。」黃帝又問:「用五官可以觀察什麼?」歧伯回答:「用五官可以觀察五臟的狀況。肺病的人會喘息、鼻孔張開;肝病的人眼白會泛青;脾病的人嘴唇會發黃;心病的人舌頭會捲縮、臉頰發紅;腎病的人臉頰和臉色會發黑。」黃帝接著問:「五脈從哪裡出來,五色是什麼樣子的,它們的正常顏色是什麼樣?」
歧伯曰:五官不辨,闕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埤其墻,墻下無基,垂角去外,如是者,雖平常殆,況加病哉。黃帝曰:五色之見於明堂,以觀五藏之氣,左右高下,各有形乎。歧伯曰:五藏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白話文:
歧伯說:五官不能辨認,鼻樑不寬闊,明堂狹小,瞳孔發育不全看不到東西,牆壁又矮又薄,牆腳沒有地基,耳輪向外垂。這樣的人,即使在平時都很危險,更何況生病呢?
黃帝問:明堂反映出的五種顏色,可以用來觀察五臟的氣色,左右高低,都有不同的形態嗎?
歧伯答:五臟位於身體內部,按照一定的順序分佈在左右上下,各自有其相應的形狀。
4.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鍼道於夫子,眾多畢悉矣。夫子之道,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者也。夫子之問學熟乎,將審察於物而生之乎。歧伯對曰: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員,去矩而為方。
白話文:
黃帝問歧伯:「我從你這裡聽到的針灸之道,已經相當全面了。你的醫術非常精湛,但我仍然覺得有些地方不確定。請問你這些知識是經過反覆練習得來的,還是從觀察事物中領悟到的?」歧伯回答道:「聖人的醫道,一定是遵循天、地、人的法則,並制定明確的標準和方法來傳授。就好像工匠不能不使用尺規來確定尺寸和長短,木匠不能不使用墨線和水平尺來完成工程一樣。同樣的,醫生也不能不使用規矩來判別圓形和方形。」
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常也。黃帝曰:願聞自然奈何。歧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工力,而水可竭也,循掘決衝,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濇,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
白話文:
懂得運用這些道理的人,是順應自然規律的,這是簡便易行、符合事物變化規律的。黃帝說:我想聽聽什麼是順應自然。歧伯說:臨近深水,讓水自己流出,無須費力,水自然會流盡;沿著河流挖掘河道,破除阻塞,河流自然就會通暢。這說明氣血運行有順暢流利和沉滯緩慢的區別,而它們的運行方向也有順逆之分。
黃帝曰:願聞人之白黑肥瘦小長,各有數乎。歧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薄,皮厚而黑色,脣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濇以遲,其為人也,貪於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
白話文:
歧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脣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黃帝曰:刺常人奈何。歧伯曰:視其白黑,各為調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歧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濇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于氣,易損于血,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常人奈何?岐伯曰:視其白黑,各為調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
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嬰兒奈何?岐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豪刺,淺刺而疾拔針,日再可也。
白話文:
黃帝問:針對體型瘦弱的人該如何施針?岐伯回答:瘦弱的人,皮膚薄、面色少華,肌肉消瘦而緊張,嘴唇薄,說話聲音輕,他們的血液清澈而氣質滑利,容易氣脫,也容易血損,對這樣的體質,施針時應淺而快速。
黃帝又問:那麼對普通人該怎麼施針呢?岐伯回答:觀察他們的面色黑白,根據個人差異進行調整。那些面容端莊、性格敦厚的人,其血氣通常和諧調暢,對他們施針時,應遵循一般的規律和手法,不偏不倚。
黃帝再問:對身體強壯、骨骼粗壯的人又該如何施針?岐伯回答:強壯之人,肌肉堅實,關節寬鬆,看起來穩健有力。這樣的人,體重較大則可能氣行滯澀、血液濃稠,施針時應深刺且留針時間稍長,增加針刺的次數;若體力強勁、氣行滑利、血液清澈,則施針應淺且快速。
黃帝還問:對嬰兒施針又該怎麼辦?岐伯回答:嬰兒的特點是肌肉柔嫩、血量少、氣力弱,對他們施針時,應用細小的針,淺刺且進針後迅速拔出,每天可以進行兩次。
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歧伯曰:血清氣濁,疾寫之,則氣竭焉。黃帝曰:循掘決衝,奈何。歧伯曰:血濁氣濇,疾寫之,則經可通也。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歧伯曰: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
白話文:
黃帝問:面對深水決堤,該怎麼辦? 岐伯答:如果血液清澈而氣息混濁,貿然疏導,反而會導致氣力枯竭。
黃帝問:循著溝渠決開堤壩,該怎麼辦? 岐伯答:如果血液混濁而氣息鬱結,貿然疏導,反而會使經絡不通暢。
黃帝問:脈絡的流向順逆如何? 岐伯答:手的三陰脈從臟腑流向手臂,手的三陽脈從手臂流向頭部,足的三陽脈從頭部流向足部,足的三陰脈從足部流向腹部。
黃帝問:只有少陰脈獨自向下流,為什麼?
歧伯曰:不然,夫衝脈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䯒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白話文:
歧伯說:不對,衝脈是五臟六腑之海,五臟六腑都依靠它。上面從額頭兩側發出,滲入陽經,灌溉精氣。下面注入少陰的大絡脈,從氣街發出,沿著陰部和大腿內側,進入膕窩,隱伏在股骨內,向下到達足內踝後分散開來。其中一支與少陰經相連,滲入三陰經,另一支隱藏著從腳背發出,沿腳背向下,進入大腳趾間,滲入各絡脈,溫暖肌肉。所以當衝脈的別絡結閉不通時,腳背上就不會動,不能動就會厥冷,厥冷就會覺得寒涼。
黃帝曰:何以明之。歧伯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乃可明逆順之行也。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為道也,明於日月,微於毫釐,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白話文:
黃帝說:用什麼方法明白它呢?
岐伯說:通過言語的引導,具體的驗證,在身體沒有發生異常的情況下,才能明白經脈的逆順運行規律。
黃帝說:真是微妙啊!聖人的醫道,像日月一樣明亮,像毫釐一樣細微,除了老師您,誰能明白並傳授這些原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