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16)
《黃帝內經靈樞》 (16)
1. 終始第九
邪氣獨去者,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故曰:補則實,寫則虛,痛雖不隨鍼,病必衰去矣。
陰盛而陽衰,先補其陽,後寫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寫其陽而和之。三脈動於足大指之間,必審其實虛。虛而寫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寫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動也,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陰在下。
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膊虛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鈹鍼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補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
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
刺諸痛者,其脈皆實。故曰: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病生於頭者,頭重。生於手者,臂重。生於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
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為齊。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
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癢者,陽也,淺刺之。病先起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病先起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
刺熱厥者,留鍼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鍼反為熱。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一陽者,一刺陽也。
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間日而復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刺道畢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形肉未脫,少氣而脈又躁,躁厥者,必為繆刺之,散氣可收。聚氣可布,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鍼,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
凡刺之禁,新內勿刺。新刺勿內,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饑勿刺,已刺勿饑,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頃,乃刺之。
凡此十二禁者,其脈亂氣散逆,其榮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於陰,陰病出為陽,則邪氣復生,麤工勿察,是謂伐身,形體淫泆,乃消腦髓,津液不化,脫其五味,是謂失氣也。
白話文:
終始第九
邪氣單獨去除,陰陽尚未調和,病症卻看似痊癒。所以說:補益則氣血充實,瀉法則氣血虛弱,雖然疼痛不一定馬上因針灸而消失,但病情一定會減輕。
陰盛陽衰,要先補益陽氣,再瀉掉陰邪以達到陰陽平衡。陰虛陽盛,要先補益陰氣,再瀉掉陽邪以達到陰陽平衡。足大趾的三條經脈,必須仔細辨別其虛實。脈虛而瀉之,這是加重虛弱,病情會更加嚴重。凡是針刺此處,要先用手指按壓,脈搏有力而快速者,應快速瀉之;脈搏虛弱而緩慢者,則應補益之,反之則病情會加重。脈搏的搏動情況,陽明經在上面,厥陰經在中間,少陰經在下面。
胸部腧穴在胸部中間,背部腧穴在背部中間,肩膊部位虛弱的,則在上部取穴。治療重舌症則用鈹針刺舌柱。手彎曲不能伸直的,病在筋;手伸直不能彎曲的,病在骨。病在骨則治療骨,病在筋則治療筋。補法需選取穴位較深處,緩慢按壓穴位,以徹底排出邪氣。瀉法則淺刺,以滋養經脈,快速按壓穴位,不可讓邪氣侵入。邪氣入侵時,感覺緊迫而迅速;穀氣運行時,感覺緩慢而平和。
脈搏實的,要深刺以泄其氣;脈搏虛的,要淺刺,使精氣不外泄,以滋養經脈,單獨排出邪氣。
所有疼痛的部位,脈象都實。所以說:從腰部以上的疾病,手太陰經和手陽明經都主治;從腰部以下的疾病,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都主治。病在上者,在下取穴;病在下者,在上取穴;病在頭者,在足部取穴;病在腰部者,在膕部取穴。病從頭部發生,頭部就會沉重;病從手部發生,手臂就會沉重;病從足部發生,足部就會沉重。治療疾病,要先針刺疾病發生的部位。
春季之氣在毛髮,夏季之氣在皮膚,秋季之氣在肌肉,冬季之氣在筋骨,針刺疾病時,要根據季節調整。所以針刺肥胖的人,以秋冬季節的狀態為準;針刺瘦弱的人,以春夏季節的狀態為準。
疼痛是陰邪,疼痛且用手按壓時感覺不到的,也是陰邪,要深刺。病在上者為陽邪,病在下者為陰邪。癢是陽邪,要淺刺。疾病先從陰邪開始的,要先治陰邪,再治陽邪;疾病先從陽邪開始的,要先治陽邪,再治陰邪。
針刺熱厥,留針反而會出現寒象;針刺寒厥,留針反而會出現熱象。針刺熱厥,採用二陰一陽的針刺方法;針刺寒厥,採用二陽一陰的針刺方法。所謂二陰,是指針刺兩個陰經穴位;一陽,是指針刺一個陽經穴位。
久病者,邪氣深入。針刺此類疾病,要深刺且久留針,隔天再針刺,必須先調和左右經脈,疏通血脈,針灸治療才算完成。
凡是針刺,必須觀察其形氣,形體未見消瘦,氣少而脈搏又躁動,躁動的厥症,必須用繆刺法,使散亂之氣得以收斂。聚集的氣則可以使其散佈。針刺時要處於安靜的環境,專心致志,摒除雜念,關閉門窗,魂魄不散,專注於一點,精氣才能凝聚。不要聽到人聲,以收斂精氣,必須專注於針灸,淺刺且久留針,輕微而浮動,以轉移其神氣,氣至即可停止。男性內,女性外,針刺要堅定,不可拔出;謹慎操作,不可刺入過深,這才算是得氣。
凡是針刺的禁忌:新患病者不可針刺;新近針刺過者不可再次針刺;醉酒者不可針刺;已針刺過者不可飲酒;新近發怒者不可針刺;已針刺過者不可發怒;新近勞累者不可針刺;已針刺過者不可勞累;飽食者不可針刺;已針刺過者不可飽食;飢餓者不可針刺;已針刺過者不可飢餓;口渴者不可針刺;已針刺過者不可口渴;驚恐過度者,必須使其氣息平復,才能針刺。乘車而來者,要先臥床休息一會兒,如進食的時間長短,才能針刺。外出而來者,要先坐下休息一會兒,如同行走十里路的時間長短,才能針刺。
以上十二條禁忌,如果違背,則脈象紊亂,氣機散亂逆亂,經絡氣血運行失常,如果此時針刺,則陽病會轉入陰,陰病會轉為陽,邪氣就會再生,粗心大意的醫生不注意這些,這就是損害身體,形體衰弱,腦髓消損,津液不能化生,五味失調,這就是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