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16)
《黃帝內經靈樞》 (16)
1. 血絡論第三十九
黃帝曰: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歧伯曰:血絡是也。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發鍼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發鍼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願聞其故。
白話文:
**黃帝說:**我想要聽聽那些奇奇怪怪、不在經絡上的病症。
岐伯說: 血絡就是這樣的病症。
黃帝說: 刺破血絡而暈倒,是什麼原因?血射出來,是什麼原因?
岐伯回答:
- 血少了,顏色黑而渾濁,是因為血被堵住了。
- 血出來後是清澈的,一半是液體,是因為血絡堵塞太久,氣血淤積。
- 紮針後腫脹,是因為紮針時傷到了血絡,血外溢到皮下。
- 出血多或少,但面色蒼白,是因為血虛,陽氣不足。
- 紮針後,面色不變但煩躁不安,是因為氣血瘀滯,阻礙了經絡的運行。
- 出血很多,但身體不動搖,是因為氣血虛弱,無法正常運行。
歧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畜積,久留而不寫者,血黑以濁,故不能射。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合和於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陰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
白話文:
岐伯說:脈象旺盛而血虛的人,針刺會導致氣脫,氣脫就會倒地。血氣旺盛而陰氣過多的人,血液會變得滑溜,針刺會導致血液噴射。陽氣積聚過久而不舒展的人,血液會變為黑色和渾濁,所以不能噴射。
剛喝完水而水分滲透到脈絡中,還沒來得及與血液混合,所以刺出的是血液和水液分開的。如果沒有剛喝過水,身體中有水液,時間長了就會腫脹。
陰氣積聚在陽氣之中,氣息鬱結在脈絡中,所以針刺時血還沒出來,氣息就先出來了,因此會腫脹。
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寫之,則陰陽俱脫,表裏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悗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於陰者。陰脫故煩悶。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於經,外注於絡,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
白話文:
當陰氣和陽氣相得益彰時,但尚未融合。此時如果針刺放血,那麼陰陽兩氣都會脫散,內外分離,因此面色蒼白。如果針刺放血後,出血量多,但面色不變且煩躁不安,這是因為刺到了血管而虛損經脈,虛損的經脈屬於陰經。陰氣脫散所以會煩悶。當陰氣和陽氣相得並融合成痺症,這是因為陰氣內溢到經脈,陽氣外滲到血管。這種情況,陰陽兩氣都有餘,即使大量放血也無法虛損。
黃帝曰:相之奈何。歧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鍼,大者如筋,則而寫之萬全也,故無失數矣,失數而反,各如其度。黃帝曰:鍼入而肉著,何也。歧伯曰:熱氣因於鍼,則鍼熱,熱則肉著於鍼,故堅焉。
白話文:
黃帝問:相面之術是怎麼回事?
歧伯答:血脈充盈堅實,顏色赤紅,位置不定,小如針孔,大如筋條。如果仔細觀察並記錄它們,就能做到萬無一失。一旦觀察有誤,就能看出哪裡出了問題。
黃帝又問:針刺入肉後為何會黏住?
歧伯解釋:熱氣會傳導到針上,使針發熱。熱度使肌肉黏在針上,所以才會感到堅硬。
2. 陰陽清濁第四十
黃帝曰: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歧伯曰: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黃帝曰:余聞一人,非問天下之眾。歧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亂氣,天下之眾,亦有亂人,其合為一耳。黃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十二經脈,會對應十二條經水,而且它們的五種顏色各不相同,清澈和渾濁也有區別。如果人的血氣都相同,它們是如何對應的呢?
歧伯說:人的血氣,如果真的能都相同,那麼天下也會是一樣的,哪裡還會有混亂的人呢?
黃帝說:我問的是一個人,不是天下眾人。
歧伯說:一個人,也有混亂的氣血,天下眾人,也有混亂的人,這都是一樣的。
黃帝說:我想要聽聽人的氣血如何清濁。
歧伯曰:受穀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
白話文:
歧伯說:吃進的五穀化為濁氣,吸入的空氣化為清氣。清氣上升歸於陰,濁氣下降歸於陽。含有濁氣的清氣,從喉嚨上排出;含有清氣的濁氣,則從下面排出。清濁相融,稱為亂氣。
黃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別之奈何。歧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於海。黃帝曰:諸陽皆濁,何陽獨甚乎。歧伯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竅,其濁者下行諸經,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
白話文:
黃帝說:陰氣清,陽氣濁,但濁中也有清,清中有也有濁,怎麼分辨清濁呢?
歧伯答:氣有明顯的區分,清氣上升,流入肺部,濁氣下降,流入胃部。胃中的清氣,上升到口腔,肺中的濁氣,下降到經絡中,積聚在膀胱中。
黃帝說:其他陽經也都有濁氣,為什麼手太陽經濁氣特別重呢?
歧伯答:手太陽經獨自承受陽氣的濁氣,手太陰經獨自承受陰氣的清氣。清氣上升,流入空腔,濁氣下降,流入各經絡中。所有陰經都比較清,唯獨足太陰經承受了陰氣的濁氣。
黃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濇,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白話文:
黃帝問:治療的方法是什麼?歧伯回答:氣清的,其氣流通順;氣濁的,其氣鬱滯,這是氣的常態。因此,針刺陰經的部位,針要深刺,時間要長;針刺陽經的部位,針要淺刺,動作要快。如果清氣和濁氣混雜,就要用針多次調整。
3. 陰陽繫日月第四十一
黃帝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於人,奈何。歧伯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故足之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月生於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為陽。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天是陽,地是陰,太陽是陽,月亮是陰,這些如何與人體相應呢?
歧伯回答:腰部以上為天,腰部以下為地,所以天為陽,地為陰。因此,足部的十二條經脈對應著十二個月,月亮生於水中,所以位於下方的為陰。
手部的十指對應著十日,太陽屬火,所以位於上方的為陽。
黃帝曰:合之於脈,奈何。歧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
白話文:
黃帝問:「這些穴位是如何與脈絡相應的?」歧伯答道:
寅:正月,陽氣生長,主導左腳的少陽經。 未:六月,主導右腳的少陽經。 卯:二月,主導左腳的太陽經。 午:五月,主導右腳的太陽經。 辰:三月,主導左腳的陽明經。 巳:四月,主導右腳的陽明經,這兩個陽經在前面匯合,所以稱為陽明經。 申:七月,陰氣生長,主導右腳的少陰經。
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
白話文:
「醜」指十二月份,主管左足的少陰經脈。「酉」指八月份,主管右足的太陰經脈。「子」指十一月份,主管左足的太陰經脈。「戌」指九月份,主管右足的厥陰經脈。「亥」指十月份,主管左足的厥陰經脈。此兩條陰經脈氣交盡,所以稱為厥陰。
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乙主左手之太陽,戊主右手之太陽,丙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此兩火并合,故為陽明。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左手之少陰,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
白話文:
甲:主導左手的少陽經 己:主導右手的少陽經 乙:主導左手的太陽經 戊:主導右手的太陽經 丙:主導左手的陽明經 丁:主導右手的陽明經 陽明經是由兩條火經脈組合而成,因此稱為陽明 庚:主導右手的少陰經 癸:主導左手的少陰經 辛:主導右手的太陰經 壬:主導左手的太陰經
故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也。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其於五藏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
白話文:
所以足部的陽脈,是陰中偏陽的少陽脈。足部的陰脈,是陰中偏陰的太陰脈。手部的陽脈,是陽中偏陽的太陽脈。手部的陰脈,是陽中偏陰的少陰脈。腰部以上是陽,腰部以下的陰。在五臟中,心臟是陽中偏陽的太陽,肺部是陽中偏陰的少陰,肝臟是陰中偏陽的少陽,脾臟是陰中偏陰的極陰,腎臟是陰中偏陰的太陰。
黃帝曰:以治奈何。歧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黃帝曰:五行以東方甲乙木王春,春者,蒼色,主肝,肝者,足厥陰也。
白話文:
黃帝問:「怎樣治療好呢?」
歧伯回答:「正月、二月、三月,人的氣血在左邊,不要針刺左腳的陽經。四月、五月、六月,人的氣血在右邊,不要針刺右腳的陽經。七月、八月、九月,人的氣血在右邊,不要針刺右腳的陰經。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的氣血在左邊,不要針刺左腳的陰經。」
黃帝說:「五行中,東方屬甲乙木,木氣旺盛的季節是春天,春天是蒼色的,主管肝臟,肝臟對應足厥陰經。」
今乃以甲為左手之少陽,不合於數,何也。歧伯曰:此天地之陰陽也,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
白話文:
現在把「甲」定為左手的小陽經,這不符合數字的順序,為什麼呢?歧伯回答說:這是天地間的陰陽,不是像四時五行那樣按照順序運行的。而且陰陽是有名無形的,所以數到十就可推到百,數到千就可推到萬,這正是這個道理。
4. 病傳第四十二
黃帝曰:余受九鍼於夫子,而私覽於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焫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歧伯曰: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黃帝曰:此乃所謂守一勿失,萬物畢者也。今余已聞陰陽之要,虛實之理,傾移之過,可治之屬,願聞病之變化,淫傳絕敗而不可治者,可得聞乎。
白話文:
黃帝說:「我從您那裡學到了九種針灸療法,也私下觀察過各種醫術。有些方法包括導引、行氣、按摩、艾灸、針刺、砭刺、藥物治療等。我可以只掌握一種方法,還是要把所有的方法都學全呢?」
歧伯回答:「各種醫術是眾人所使用的,不是一個人能全部精通的。」
黃帝說:「您所說的守一勿失,萬物畢者,是指什麼呢?」
歧伯說:「現在您已經瞭解了陰陽的原理、虛實的道理、過度的危害,以及可治之症等。現在您想知道疾病的變化、傳染蔓延、絕望而無法治癒的情況,可以嗎?」
歧伯曰:要乎哉問道,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與俱成,畢將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著於竹帛,不可傳於子孫。黃帝曰:何謂日醒。歧伯曰:明於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黃帝曰:何謂夜瞑。歧伯曰:瘖乎其無聲,漠乎其無形,折毛發理,正氣橫傾,淫邪泮衍,血脈傳溜,大氣入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白話文:
歧伯說:問道有這麼重要嗎?它就像黑夜中突然清醒,困頓時像夜晚的黑暗。如果能順從養生的道理,就能與神明同在;如果不能遵守養生,那就只能靠自身悟道了。養生之道可以寫在竹簡上,但不能傳授給後代。
黃帝問:什麼是「日醒」?
歧伯說:明白陰陽變化,就像迷霧散開,醉酒醒來。
黃帝問:什麼是「夜瞑」?
歧伯說:像啞巴一樣沒有聲音,像幽暗中看不見形狀。毛髮枯萎,正氣衰弱,邪氣散佈,血脈凝滯,氣血逆行,腹痛便血,這是致命的病症,不能帶來健康。
黃帝曰:大氣入藏,奈何。歧伯曰:病先發於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病先發於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病先發於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腎,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蚤食。
白話文:
黃帝問道:「大氣進入臟腑,會怎樣?」
岐伯回答:「病症會先從心臟開始,一天後轉到肺部,三天後轉到肝臟,五天後轉到脾臟。如果病症持續三天以上,就會導致死亡,發生在冬天半夜或夏天正午。
病症會先從肺部開始,三天後轉到肝臟,一天後轉到脾臟,五天後轉到胃部。如果病症持續十天以上,就會導致死亡,發生在冬天傍晚或夏天清晨。
病症會先從肝臟開始,三天後轉到脾臟,五天後轉到胃部,三天後轉到腎臟。如果病症持續三天以上,就會導致死亡,發生在冬天傍晚或夏天早上進食後不久。」
病先發於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病先發於胃,五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病先發於腎,三日而之膂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腸,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早晡。
白話文:
疾病最初發生在脾臟,一天之後擴散到胃部,兩天後到達腎臟,三天後到達脊椎和膀胱,十天後仍不康復就會死亡。如果疾病發生在冬季,症狀在白天發作;如果發生在夏季,症狀則在傍晚發作。
疾病最初發生在胃部,五天後擴散到腎臟,三天後到達脊椎和膀胱,五天後上升到心臟,兩天後仍不康復就會死亡。如果疾病發生在冬季,症狀在半夜發作;如果發生在夏季,症狀則在下午發作。
疾病最初發生在腎臟,三天後擴散到脊椎和膀胱,三天後上升到心臟,三天後到達小腸,三天後仍不康復就會死亡。如果疾病發生在冬季,症狀在清晨發作;如果發生在夏季,症狀則在早上發作。
病先發於膀胱,五日而之腎,一日而之小腸,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諸病以次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間一藏及二三四藏者,乃可刺也。
白話文:
疾病最初發生在膀胱,五天後傳染到腎臟,一天後傳染到小腸,一天後傳染到心臟。如果兩天內不治癒,就會死亡。在冬季,死亡時間是天剛亮,在夏季,死亡時間是傍晚時分。各種疾病依次傳播,這樣的情況,都有固定的死亡時間,無法用針灸治療。疾病只傳染到一臟或二三四臟,纔可以用針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