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回本書目錄

1. 四時氣第十九

黃帝問于歧伯曰:夫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為定?歧伯答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秋取經俞。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滎,必深以留之。

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痏,風㽷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飧泄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轉筋於陽,治其陽;轉筋於陰,治其陰。皆卒刺之。徒㽷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鈹鍼鍼之,已刺而筩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㽷,必堅。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㽷盡乃止。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著痺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為幹。腸中不便,取三里,盛寫之,虛補之。癘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鍼鍼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

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于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燻肝,散于肓,結于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里。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復者,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日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四季的氣候各有不同,百病產生的原因也各有不同,那麼針灸的方法,有什麼固定的原則嗎?」

岐伯回答:「四季的氣各有其特點,針灸的原則在於找到合適的穴位

  • 春天,應在經脈、血脈和肌肉的縫隙之間下針。病得嚴重的,針刺深一些;病情較輕的,針刺淺一些。
  • 夏天,應在氣血充盈的經脈和孫絡上,在皮膚的縫隙處下針,不要刺得太深。
  • 秋天,應在經脈的『俞穴』下針。如果邪氣在六腑,就取『合穴』來治療。
  • 冬天,則要取『井穴』和『滎穴』,下針一定要深,並讓針多留一段時間。

  • 如果是溫瘧(一種發熱病),出不了汗,就要刺五十九個穴位
  • 如果是風痱(一種肌肉萎縮症)導致皮膚腫脹,就要刺五十七個穴位
  • 如果需要放血,就把所有病灶處的血都放出來。
  • 如果是腹瀉(飧泄),要補三陰經上方的穴位,並補陰陵泉穴,讓針多留一段時間,直到熱氣運行起來才停止。
  • 如果是抽筋,發生在身體的陽經,就治它的陽經;發生在陰經,就治它的陰經,都要立即下針。
  • 如果是癱瘓,要先取腳背上環谷穴下方三寸處的穴位,用鋒利的針刺進去,然後用針筒拔出,再刺入,反覆操作,直到病灶處的氣都排出,必須讓它變硬。如果氣來得緩慢,病人就會煩躁不安;如果來得急,病人就會安靜下來。每隔一天刺一次,直到病灶處的氣排完為止。同時要服用閉藥,在刺針的時候也要喝藥,服藥時不要吃東西,吃東西時不要喝藥,而且在一百三十五天內,都不能吃其他的食物。
  • 如果風濕痺症長期不癒,長久受寒,就要立即取足三里穴
  • 如果骨頭成為病灶的根源,腸道不通暢,也要取足三里穴。實證就用瀉法,虛證就用補法。
  • 如果是麻風病(癘風),要先刺腫脹處的上方。刺完後,再用尖銳的針在原處刺,並按壓讓邪氣排出,直到腫脹消失為止。平時只能吃藥方裡的食物,不能吃其他東西。

  • 如果腹中時常有鳴叫聲,氣往上衝到胸部,氣喘無法久站。這代表邪氣在大腸,要刺肓之原穴、巨虛上廉穴和足三里穴
  • 如果小腹牽引睪丸疼痛,並牽動腰椎,往上衝到心臟。這代表邪氣在小腸,因為小腸的經絡連接睪丸,附屬於脊椎,穿過肝臟和肺,連結到心臟。如果氣太盛,就會出現氣血逆亂,往上衝到腸胃,熏蒸肝臟,散佈在肓膜,並凝結在肚臍處。所以要取肓原穴來疏散,刺太陰經來滋補,取厥陰經來往下引導,取巨虛下廉穴來驅除邪氣,並按壓它所經過的經脈來調理。

  • 如果時常嘔吐,嘔出苦水,常常長嘆氣,心裡惶恐不安,害怕有人要來抓他。這代表邪氣在膽,氣逆在胃。膽汁外泄,口中就會發苦;胃氣上逆,就會嘔出苦水,所以稱之為「嘔膽」。治療要取足三里穴以下。如果胃氣上逆,就要刺少陽經的血絡,以阻擋膽氣上逆,然後根據虛實調整,以驅除邪氣。
  • 如果飲食不下,橫膈膜阻塞不通,邪氣在胃脘。如果在胃脘上方,就要用針向下引導;如果在胃脘下方,就要用針來疏散。
  • 如果小腹疼痛腫脹,無法小便。這代表邪氣在三焦,要取太陽經的大絡脈,並觀察它和厥陰經的小絡脈是否有凝結和出血的情況。如果腫脹處在胃脘上方,就取足三里穴

  • 觀察病人的氣色,推斷他的病情,並觀察他病情的變化,可以從他的眼神來判斷疾病是好轉還是惡化。
  • 診察病人的整體形貌,聽其動靜,可以從氣口和人迎的脈象來判斷。如果脈象堅硬、充盈且滑利,代表病情會惡化;如果脈象軟弱,代表病情會好轉。如果所有經脈都充滿氣血,病情會在三天內好轉。氣口用來診斷陰經的病,人迎用來診斷陽經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