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20)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20)

1. 論勇第五十

黃帝問於少俞曰:有人於此,並行並立,其年之長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風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帝問何急。黃帝曰:願盡聞之。少俞曰:春青風,夏陽風,秋涼風,冬寒風,凡此四時之風者,其所病各不同形。黃帝曰:四時之風,病人如何。

少俞曰:黃色薄皮弱肉者,不勝春之虛風。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青色薄皮弱肉,不勝秋之虛風。赤色薄皮弱肉,不勝冬之虛風也。黃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堅,固不傷於四時之風,其皮薄而肉不堅,色不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長夏至而有虛風,不病矣。

其皮厚而肌肉堅者,必重感於寒,外內皆然,乃病。黃帝曰:善。

黃帝曰:夫人之忍痛與不忍痛者,非勇怯之分也。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見難則前,見痛則止。夫怯士之忍痛者,聞難則恐,遇痛不動。夫勇士之忍痛者,見難不恐,遇痛不動。夫怯士之不忍痛者,見難與痛,目轉面盼,恐不能言,失氣驚,顏色變化,乍死乍生。余見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

少俞曰:夫忍痛與不忍痛者,皮膚之厚薄,肌肉之堅脆,緩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謂也。黃帝曰:願聞勇怯之所由然。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長衝直揚,三焦理橫,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堅,其膽滿以傍,怒則氣盛而胸張,肝舉而膽橫,眥裂而目揚,毛起而面蒼,此勇士之由然者也。黃帝曰:願聞怯士之所由然。

少俞曰:怯士者,目大而不減,陰陽相失,其焦理縱,𩩲𩨗短而小,肝系緩,其膽不滿而縱,腸胃挺,脇下空,雖方大怒,氣不能滿其胸,肝肺雖舉,氣衰復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黃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藏使然。少俞曰:酒者,水穀之精,熟穀之液也。其氣慓悍,其入於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於胸中,肝浮膽橫,當是之時,固比於勇士,氣衰則悔,與勇士同類,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2. 背俞第五十一

黃帝問於歧伯曰:願聞五藏之腧,出於背者。歧伯曰: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間,心俞在五焦之間,膈俞在七焦之間,肝俞在九焦之間,脾俞在十一焦之間,腎俞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

氣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寫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3. 衛氣第五十二

黃帝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穀而化行物者也。其氣內干五藏,而外絡肢節。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榮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

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能知虛實之堅軟者,知補寫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

歧伯曰:博哉,聖帝之論,臣請盡意悉言之。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俞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俞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俞與舌本也。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也。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俞也。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下下腋三寸也。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故實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

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鍼,必先按而在,久應於手,乃剌而予之。所治者,頭痛眩仆,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4. 論痛第五十三

黃帝問於少俞曰: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於鍼石火焫之痛如何。腸胃之厚薄堅脆亦不等,其於毒藥何如。願盡聞之。少俞曰: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其於鍼石之痛火焫亦然。黃帝曰:其耐火焫者,何以知之。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

黃帝曰:其不耐鍼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堅肉薄皮者,不耐鍼石之痛,於火焫亦然。

黃帝曰: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已,或難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黃帝曰:人之勝毒,何以知之。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勝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勝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