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20)
《黃帝內經靈樞》 (20)
1. 經脈第十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欬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灸則強食生肉,緩帶被髮,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脇,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脇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落(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繫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脇裏,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脇,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脇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白話文:
經脈第十
腎足少陰之脈
起始於小腳趾下方,斜向足心,經過然谷穴下方,沿內踝後方,分支進入腳跟,再向上行至小腿內側,經過膝蓋後內側,沿大腿內後側上行,貫穿脊柱,連接腎臟,並聯絡膀胱。其主幹從腎向上穿過肝膈,進入肺中,沿喉嚨,夾舌根。分支從肺分出,聯絡心臟,注入胸中。
若此經脈異常,會出現飢餓卻不想進食、面色如漆柴、咳嗽帶血、氣喘、坐立不安、視物模糊、心中空虛如飢餓感。若氣不足,容易恐懼,心神不寧如被追捕,稱為「骨厥」。
腎經相關病症包括:口熱、舌乾、咽喉腫痛、氣逆、喉嚨乾痛、心煩、心痛、黃疸、腹瀉、脊背與大腿內後側疼痛、四肢無力、嗜睡、足底發熱疼痛。治療原則:實證瀉之,虛證補之,熱證速刺,寒證留針,下陷則灸,不實不虛則調理本經。灸後可多食肉類,放鬆衣帶,散步助氣血運行。實證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虛證寸口脈反小於人迎脈。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起始於胸中,連接心包絡,向下穿過橫膈,聯絡三焦。分支沿胸出脅,下行至腋下三寸,再上行至腋窩,沿上臂內側,行於肺經與心經之間,進入肘中,沿前臂兩筋之間,入手掌,沿中指至指尖。另一分支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出其端。
若此經脈異常,會出現手心發熱、臂肘拘攣、腋下腫脹,嚴重時胸脅脹滿、心跳劇烈、面紅、眼黃、不停發笑。心包經相關病症包括:心煩、心痛、掌心發熱。治療原則同腎經。實證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虛證寸口脈反小於人迎脈。
三焦手少陽之脈
起始於無名指末端,上行至兩指之間,沿手背至腕,經前臂外側兩骨之間,上行過肘,沿上臂外側至肩,交會於足少陽經後方,進入缺盆,散佈羶中,聯絡心包,向下穿過橫膈,歸屬三焦。分支從羶中上行出缺盆,至頸部,繫耳後,直上耳上角,再彎曲下行至面頰。另一分支從耳後入耳中,出耳前,經過客主人穴,交於面頰,至眼外角。
若此經脈異常,會出現耳聾、耳鳴、咽喉腫痛。三焦經相關病症包括:出汗、眼外角痛、面頰痛、耳後至肩肘臂外側疼痛、無名指活動不利。治療原則同前。實證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虛證人迎脈反小於寸口脈。
膽足少陽之脈
起始於眼外角,上行至頭角,下行耳後,沿頸部行於手少陽經前方,至肩上,交會於手少陽經後方,進入缺盆。分支從耳後入耳中,出耳前,至眼外角後方。另一分支從眼外角分出,下行至大迎穴,與手少陽經會合,至面頰,再下行至頸部,會合缺盆,向下進入胸中,穿過橫膈,聯絡肝臟,歸屬膽,沿脅內出氣街,繞陰毛邊緣,橫入髖關節。
主幹從缺盆下行至腋下,沿胸過季脅,下行會合於髖關節,再沿大腿外側至膝外側,下行至腓骨前,直下至外踝前,沿足背進入無名趾與小趾之間。分支從足背分出,入大趾間,沿大趾骨內側出尖端,回穿爪甲,出趾毛。
若此經脈異常,會出現口苦、常嘆息、心脅痛、難以轉身,嚴重時面色灰暗、皮膚乾枯、足外側發熱,稱為「陽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