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1. 營衛生會第十八
黃帝問于歧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于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歧伯答曰:人受氣于穀,穀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週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歧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歧伯答曰:營出于中焦,衛出于下焦。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太會于手太陰矣。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歧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歧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下焦者,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歧伯答曰:酒者,熟穀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穀而入,先穀而液出焉。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人體的氣是怎麼來的?陰氣和陽氣又在哪裡交會?什麼是營氣?什麼是衛氣?營氣從哪裡產生?衛氣在哪裡交會?為什麼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氣不同,陰陽的位置也不同?我想了解這些氣血交會的道理。」
岐伯回答:「人體的氣來自食物的精華,食物進入胃部後,會傳輸到肺,再由肺分配給五臟六腑。其中,精純輕盈的部分就變成營氣,混濁剽悍的部分則變成衛氣。營氣在血管裡運行,衛氣在血管外運行。
營氣運行不曾停歇,每天會運行五十圈,回到最初的起點。這個循環就像一個沒有終點的圓,營氣和衛氣互相貫通。衛氣在白天運行於身體的陽經二十五圈,在夜晚運行於陰經二十五圈,這就構成了白晝和黑夜。因此,氣會在陽氣最盛的白天開始運行,在陰氣最盛的夜晚停止。
**「日中而陽隴」**的意思是,中午時陽氣最旺盛,所以叫作「重陽」。 **「夜半而陰隴」**的意思是,半夜時陰氣最旺盛,所以叫作「重陰」。 太陰(代表陰)主要負責體內,太陽(代表陽)主要負責體外,它們各自運行二十五圈,形成白晝和黑夜。
半夜是陰氣最旺盛的時候,半夜過後,陰氣開始衰退,到了早上,陰氣耗盡,陽氣就開始生發。中午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下午開始衰退,到了日落陽氣耗盡,陰氣就開始生發。半夜時,萬民都入睡,這時氣血在身體內部會合,稱為**「合陰」**。到了早上,陰氣耗盡,陽氣重新生發。如此循環不息,與天地運行的規律相同。」
黃帝問:「為什麼老人晚上睡不著?而年輕人白天卻睡不著呢?」
岐伯回答:「年輕人氣血旺盛,肌肉滑順,氣的通道通暢,所以營氣和衛氣運行正常,白天精神好,晚上睡得著。老年人氣血衰弱,肌肉乾枯,氣的通道阻塞,五臟之氣互相阻礙,營氣衰弱而衛氣在體內亂竄,所以白天沒精神,晚上也睡不著。」
黃帝問:「營氣和衛氣運行的通道,是從哪裡來的?」
岐伯回答:「營氣產生於中焦,衛氣產生於下焦。」
黃帝問:「我想知道三焦的氣是從哪裡來的?」
岐伯回答:「上焦的氣從胃部上方出來,經過咽喉往上,穿過橫膈膜,分布到胸中,走到腋下,沿著手太陰肺經運行,再回到手陽明大腸經,往上到舌頭,再往下到足陽明胃經,它常常和營氣一起在身體陽經運行二十五圈,在陰經運行二十五圈,總共五十圈後,又回到手太陰肺經交會。」
黃帝問:「如果有人發熱,吃了東西,氣還沒穩定,就會出汗,有時出在臉上,有時在背上,有時只出半身。為什麼汗沒有沿著衛氣的正常通道出來呢?」
岐伯回答:「這是因為身體被外來的風邪侵襲,導致皮膚的毛孔打開,衛氣從這些打開的毛孔跑了出去,所以無法循著正常的通道運行。這種氣流動很快很猛,只要看到有開口就會衝出去,所以沒辦法走正常的經絡通道,這就叫作**『漏泄』**。」
黃帝問:「我想知道中焦的氣是從哪裡來的?」
岐伯回答:「中焦也位在胃中,在上焦的後面。它負責消化食物,把其中的糟粕分離,蒸化津液,轉化成最精微的物質,往上注入肺部,再由肺將其化為血液,用來滋養身體。這是最珍貴的物質,所以它能夠獨自行走在經脈裡,我們稱它為營氣。」
黃帝問:「血液和氣,名稱不同,但本質上是同一類,這是什麼意思?」
岐伯回答:「營氣和衛氣是食物的精氣,血液則是精神之氣。所以血液和氣名稱不同,本質卻是同一類。因此,如果人體大量失血,就不會有汗,因為汗是血液的一部分。反之,如果出汗過多,血液也會不足。人的一生只有兩次死亡的可能(失血和失汗),沒有兩次生命的機會。」
黃帝問:「我想知道下焦的氣是從哪裡來的?」
岐伯回答:「下焦是從大腸分支出來,注入膀胱,滲入其中。食物和水常常在胃裡一起消化,形成糟粕,然後一起被送到大腸,形成下焦。它會把食物中的水液分離,然後沿著下焦滲入膀胱。」
黃帝問:「人喝酒,酒也進入胃,但食物還沒消化,小便卻先排出來,這是為什麼?」
岐伯回答:「酒是已經發酵成熟的食物液體,它的氣勢強勁且純淨,所以雖然比食物晚進入,卻比食物先排出變成液體。」
黃帝說:「太好了。我聽說**『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原來就是這個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