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1. 脈度第十七
黃帝曰:願聞脈度。歧伯答曰: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
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寫之,虛者飲藥以補之。五藏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藏不和,則七竅不通;六府不合則留為癰。故邪在府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黃帝曰:蹻脈安起安止,何氣榮水?歧伯答曰:蹻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蹻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黃帝曰:氣獨行五藏,不榮六府,何也?歧伯答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榮其藏,陽脈榮其府,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溉藏府,外濡腠理。
黃帝曰:蹻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歧伯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陰,其不當數者為絡也。
白話文:
黃帝問:「我想知道經脈的長度是多少?」
岐伯回答:
- 手上的六條陽經,從手走到頭部,每條長五尺,六條加起來共三丈。
- 手上的六條陰經,從手走到胸中,每條長三尺五寸,六條加起來共二丈一尺。
- 腳上的六條陽經,從腳走到頭部,每條長八尺,六條加起來共四丈八尺。
- 腳上的六條陰經,從腳走到胸中,每條長六尺五寸,六條加起來共三丈九尺。
- 蹻脈,從腳走到眼睛,每條長七尺五寸,兩條加起來共一丈五尺。
- 督脈和任脈,每條長四尺五寸,兩條加起來共九尺。
所有這些經脈加起來,總長是十六丈二尺,這就是氣在身體裡運行的大通道。
經脈就像一條主幹道,而從經脈分支橫向連結的,就叫絡脈。絡脈再分支出去的小血管,則叫孫絡。
如果經脈裡氣血太旺盛,導致發炎腫脹,就要趕快用針刺治療;如果只是氣血充盈,就要用瀉法來疏通;如果氣血虛弱,就要服用藥物來滋補。
五臟的健康狀況,可以從身體上方的七個竅孔(孔竅)觀察出來:
- 肺氣通往鼻子,所以肺部健康,鼻子就能辨別氣味。
- 心氣通往舌頭,所以心臟健康,舌頭就能辨別五種味道。
- 肝氣通往眼睛,所以肝臟健康,眼睛就能辨別五種顏色。
- 脾氣通往嘴巴,所以脾臟健康,嘴巴就能辨別五穀的味道。
- 腎氣通往耳朵,所以腎臟健康,耳朵就能聽見五種音調。
如果五臟不健康,七竅就會不通。如果六腑不協調,就會形成癰(內部腫塊)。因此,如果病邪在六腑,陽脈就會不協調,陽脈不協調,氣就會滯留,氣一滯留,陽氣就會過盛。陽氣過盛,陰氣就無法順利運行,陰脈無法順利運行,血就會滯留,血一滯留,陰氣就會過盛。陰氣過盛,陽氣就無法滋養身體,這就叫做**「關」。陽氣過盛,陰氣無法滋養身體,這就叫做「格」。陰陽兩氣都過盛,無法相互滋養,就叫做「關格」**。得了「關格」的人,通常都活不到正常的壽命。
黃帝問:「蹻脈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是什麼氣在滋養它?」
岐伯回答:「蹻脈是從足少陰經分支出來的,起始於腳的『然骨』後方,往上經過內腳踝,一直往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生殖器,再往上沿著胸部內部,進入鎖骨上窩,從人迎穴(頸部動脈處)前方出來,進入顴骨,連接到內眼角,與足太陽經會合。當陽蹻脈往上運行,氣和血能夠交會,眼睛就會濕潤;如果氣血無法滋養眼睛,眼睛就無法閉合。」
黃帝問:「為什麼氣只在五臟運行,卻不能滋養六腑呢?」
岐伯回答:「氣是不可能不運行的,就像水流動、日月運行一樣,永不停止。所以陰經滋養五臟,陽經滋養六腑。它們的運行像一個沒有開端的圓環,我們不知道從何開始,但它週而復始,永遠運行。那些流溢出來的氣,會在內部滋養五臟六腑,在外部滋潤皮膚肌肉。」
黃帝問:「蹻脈有陰陽之分,哪一條脈才算是它的主幹?」
岐伯回答:「男子的陽蹻脈是主幹,女子的陰蹻脈是主幹。被選定為主幹的,才算是經脈,沒有被選定的,只能算是絡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