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18)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18)

1. 經脈第十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藏,外別六府,願盡聞其道。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穀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生。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欬,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欬,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上)交頞中,旁納(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次指外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經脈第十

雷公向黃帝請教說:關於禁針的論述以及針灸的道理,經脈是根本,要了解它的運行軌跡和規律,內連五臟,外通六腑,希望能徹底了解其中的道理。

黃帝說:人剛出生時,首先是精氣的形成,精氣充足後腦髓才發育,骨骼形成支架,經脈負責運行,筋腱提供堅韌,肌肉構築肌體,皮膚變得堅實,毛髮生長。食物進入胃中,經脈通道暢通,血氣才能運行。

雷公說:希望能詳細了解經脈的生成過程。

黃帝說:經脈是決定生死、治療百病、調節陰陽虛實的重要因素,絕對不能不通。

肺手太陰經脈,起於中焦(腹部),向下連接大腸,回繞胃脘,上行經過膈肌,歸屬於肺臟,從肺系橫出腋下,向下沿著上臂內側走行,經過少陰經、心經的前面,下行至肘窩,沿著前臂內側上行的骨頭下緣,進入寸口(手腕內側橈動脈搏動處),上行至魚際穴,沿著魚際循行,到達大拇指的末端。它的分支,從腕後直行到食指內側,到達食指末端。如果這條經脈有病變,就會出現肺脹滿、膨脹喘咳、缺盆(鎖骨上窩)疼痛等症狀,嚴重時會兩手交叉握緊而神志模糊,這就是臂厥。

這條經脈主治肺臟的病症,例如咳嗽、上氣、喘息、心煩、胸悶、上臂內側前緣疼痛麻木、手掌發熱。氣血盛實有餘,則會出現肩背疼痛、怕風寒、出汗、中風、小便頻繁等症狀;氣血虛弱不足,則會出現肩背疼痛怕冷、氣短、呼吸困難、尿液顏色改變等症狀。針對這些病症,氣血盛實則瀉,虛弱則補;熱證則速治,寒證則緩治;下陷則灸;不虛不實,則根據經脈取穴治療。氣血盛實,寸口脈大於人迎脈三倍;氣血虛弱,寸口脈反而小於人迎脈。

大腸手陽明經脈,起於大拇指和食指的末端,沿著食指上緣循行,經過合谷穴(虎口處),進入兩筋之間,循行於前臂上緣,到達肘關節外側,上行於上臂外側前緣,到達肩部,經過肩峰前緣,上行至項椎骨會合處,下行進入缺盆,連接肺臟,下行經過膈肌,屬於大腸。它的分支,從缺盆上行到頸部,穿過頰部,進入下齒,然後從嘴角出來,經過人中穴,左經脈到右側,右經脈到左側,上行到鼻孔旁。

如果這條經脈有病變,就會出現牙痛、頸部腫痛。這條經脈主治津液方面的病症,例如黃疸、口乾、鼻衄、喉嚨腫痛、肩前臂疼痛、大拇指食指疼痛和功能障礙。氣血有餘,則經脈經過的地方會出現紅腫熱痛;氣血不足,則會出現寒慄畏寒。針對這些病症,氣血盛實則瀉,虛弱則補;熱證則速治,寒證則緩治;下陷則灸;不虛不實,則根據經脈取穴治療。氣血盛實,人迎脈大於寸口脈三倍;氣血虛弱,人迎脈反而小於寸口脈。

胃足陽明經脈,起於鼻部,上行交會於承泣穴,旁絡太陽經脈,向下循行鼻翼外側,進入上齒,然後從嘴角出來,環繞嘴唇,下行至承漿穴,再向上沿著下頜骨後緣下行,到達大迎穴,循行於頰車穴,上行至耳前,經過客主人穴,循行於髮際,到達額頭。它的分支,從大迎穴前下行至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下行經過膈肌,歸屬於胃,連接脾臟。它的直行部分,從缺盆下行至乳房內側,向下經過腹部,進入氣街(腹部正中線)。

它的分支,起於胃脘部,向下循行於腹部,到達氣街與直行部分會合,向下到達髀關穴(大腿外側),到達伏兔穴(大腿前外側),下行至膝蓋骨,向下循行於小腿外側,到達足背,進入中指內側(次指外間)。它的分支,從小腿外側下三寸處分出,下行進入中指外側。它的分支,從足背上分出,進入大指內側,到達大指末端。如果這條經脈有病變,就會出現渾身發冷、容易呻吟、呼吸急促、面色發黑等症狀,嚴重時會厭惡他人和火,聽到木頭聲會驚恐,想要獨自關閉門窗居住,嚴重時會想爬到高處唱歌,脫掉衣服奔跑,胸口發悶腹部膨脹,這就是腳厥。

這條經脈主治血液方面的病症,例如狂躁、瘧疾、溫病、淫邪、出汗、鼻衄、口角歪斜、嘴唇腫脹、頸部腫痛、喉嚨腫痛、腹部水腫、膝蓋腫痛,以及沿著胸部、乳房、腹部、大腿、膝蓋外側、小腿外側、足背等部位疼痛,中指功能障礙。氣血盛實,則身體前部發熱;胃部氣血有餘,則消化快、容易飢餓、尿液顏色發黃;氣血不足,則身體前部發冷,胃部寒邪入侵則脹滿。針對這些病症,氣血盛實則瀉,虛弱則補;熱證則速治,寒證則緩治;下陷則灸;不虛不實,則根據經脈取穴治療。氣血盛實,人迎脈大於寸口脈三倍;氣血虛弱,人迎脈反而小於寸口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