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49)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49)

1. 禁服第四十八

雷公問於黃帝曰:細子得受業,通於九鍼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編絕,久者簡垢,然尚諷誦弗置,未盡解於意矣,外揣言渾朿為一,未知所謂也。夫大則無外,小則無內,大小無極,高下無度,朿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慮褊淺,不能博大深奧,自強於學若細子,細子恐其散於後世,絕於子孫,敢問約之奈何。黃帝曰:善乎哉問也。

此先師之所禁,坐私傳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齋乎,雷公再拜而起曰:請聞命於是也。乃齋宿三日而請曰:敢問今日正陽,細子願以受盟。黃帝乃與俱入齋室,割臂歃血。黃帝親祝曰: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敢有背此言者,反受其殃。雷公再拜曰:細子受之。

黃帝乃左握其手,右受之書,曰:慎之慎之,吾為子言之。

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內刺五藏,外刺六府,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其虛實,虛實乃止,寫其血絡,血盡不殆矣。雷公曰:此皆細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約也。

黃帝曰: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雷公曰:願為下材者,弗滿而約之。黃帝曰: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雷公曰:願聞為工。

黃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問。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藥,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

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藏府之病。

寸口大於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病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病在手太陰。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絡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寸口四倍者,名曰內關,內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

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藏府之病。

通其營輸,乃可傳於大數。大數曰:盛則徒寫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

白話文:

[禁服第四十八]

雷公問黃帝說:「我學習醫術,通曉了九種針法和六十篇相關的內容,早晚勤奮地實踐,但近的(指實證)卻感覺難以理解,久遠的(指虛證)就更模糊不清了,雖然我還不斷地背誦,但仍未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義。外在看來,這些理論似乎混亂地纏繞在一起,我實在不明白它們的真意。所謂『大到無邊,小到無內』,大小沒有極限,高低沒有定準,又如何能將它們歸納整理呢?學者的才能和能力有高有低,智慧和思考也有廣度和深度之別。如果像我一樣,能力淺薄,無法理解廣大精深的道理,但又努力學習,我擔心這些醫理會流失於後世,甚至在子孫後代中失傳,請問應該如何將它們精簡概括呢?」

黃帝說:「你問得好!這原本是先師所禁止私下傳授的內容,是需要割臂歃血立誓的。如果你想學習,為何不先齋戒呢?」雷公再次跪拜並起身說:「我願意遵從您的指示。」於是齋戒了三天,然後請求說:「今天正是陽氣旺盛的時候,我願意立誓接受傳授。」黃帝就與他一同進入齋室,割臂歃血。黃帝親自祝禱說:「今天正是陽氣旺盛的時候,我們歃血立誓傳授醫術,若有違背誓言者,必將遭受懲罰。」雷公再次跪拜說:「我必當遵守。」

黃帝於是左手握住雷公的手,右手將書本遞給他,並說:「務必謹慎,我將為你講解其中要義。

凡是針刺的道理,都是從經脈開始的,要了解它們的運行路線,知道它們的度量。內在要針刺五臟,外在要針刺六腑,要仔細觀察衛氣的變化,因為它是各種疾病的根源。要調和它的虛實,等虛實達到平衡,才能停止針刺。如果需要放血,就要放血絡的血,把惡血放盡,就不會有危險。雷公說:「這些我都知道,我只是不明白如何將它們歸納精簡。」

黃帝說:「所謂歸納,就像收緊袋子的口一樣,如果袋子滿了而不收緊,就會洩漏;醫術學成了而不歸納,就無法與神氣合一。」雷公說:「我希望像下等資質的人一樣,沒有滿就先收緊袋口。」黃帝說:「還沒滿就懂得收緊,這樣可以稱為工匠,但不能成為天下的老師。」雷公說:「我希望知道怎樣才能成為工匠。」

黃帝說:「寸口脈主管內,人迎脈主管外,兩者相互呼應,一同來一同往。如同拉繩子一樣,大小相等。春夏時,人迎脈稍微大於寸口脈;秋冬時,寸口脈稍微大於人迎脈,這樣的人就叫做正常人。

如果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病在足少陽經,如果一倍又呈現躁動,病在手少陽經。如果人迎脈大二倍,病在足太陽經,如果二倍又呈現躁動,病在手太陽經。如果人迎脈大三倍,病在足陽明經,如果三倍又呈現躁動,病在手陽明經。脈象旺盛就是熱證,虛弱就是寒證,緊繃就是痛痹,脈象忽快忽慢就是時好時壞。脈盛要瀉,脈虛要補,脈緊痛要針刺分肉,脈象忽快忽慢要取血絡,並配合藥物,脈象沉陷要用灸法。如果脈象不盛不虛,則按經絡循行取穴治療,這就叫做經刺。如果人迎脈大四倍,又大又數,就叫做溢陽,溢陽是外格,無法醫治。

一定要詳細審查疾病的本末,觀察寒熱變化,以此來驗證臟腑的病變。

如果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病在足厥陰經,如果一倍又呈現躁動,病在手心包經。如果寸口脈大二倍,病在足少陰經,如果二倍又呈現躁動,病在手少陰經。如果寸口脈大三倍,病在足太陰經,如果三倍又呈現躁動,病在手太陰經。脈象旺盛就會脹滿,寒證則會消化不良,虛證則會有熱,導致腹瀉、少氣、小便顏色異常。脈象緊繃就會疼痛痹阻,脈象忽快忽慢就會時痛時止。脈盛要瀉,脈虛要補,脈緊先針後灸,脈象忽快忽慢要取血絡,然後調養。脈象沉陷只能用灸法,沉陷是因為脈絡中的血液停滯,形成淤血,血遇寒就會凝滯,因此適合用灸法。脈象不盛不虛,則按經絡循行取穴治療,這就叫做經刺。如果寸口脈大四倍,就叫做內關,內關表示脈象又大又數,無法醫治。

一定要詳細審察疾病本末的寒熱變化,以此來驗證臟腑的病變。

掌握了營氣的運行規律,才能傳授更廣大的知識。大體的原則是:脈盛就單純地瀉,脈虛就單純地補,脈緊就針灸並用,還要配合藥物,脈象沉陷就單純地用灸法。脈象不盛不虛,就按經絡循行取穴治療。所謂經治,包含用藥,也包含針刺。脈象急促要引導,脈象大而無力則要靜養休息,不要過度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