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36)
《黃帝內經靈樞》 (36)
1. 口問第二十八
黃帝閑居,辟左右而問於歧伯曰:余已聞九鍼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歧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黃帝曰:願聞口傳。歧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
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歧伯答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盛則寤矣。寫足少陰,補足太陽。
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歧伯曰: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寫足少陰。
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歧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補足太陽,寫足少陰。
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
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也。
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歧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榮眉本,一曰眉上也。
黃帝曰:人之嚲者,何氣使然。歧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藏六府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俠頸。
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歧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
黃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歧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歧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
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脣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白話文:
口問第二十八
黃帝閒居時,屏退左右侍從,詢問岐伯說:「我已聽過九針的經典理論,討論陰陽的順逆與六經的學問,現在想請教一些口傳的知識。」岐伯離開座位,恭敬行禮後回答:「您問得真好!這些是先師口耳相傳的內容。」黃帝說:「請告訴我這些口傳的學問。」岐伯回答:
「所有疾病的發生,都源自風雨寒暑、陰陽失調、情緒波動、飲食起居失常,或是突然受驚恐懼。這些會導致血氣分離、陰陽失衡、經絡阻斷、脈道不通、氣血逆亂、衛氣滯留、經脈空虛、血氣失序,進而失去正常狀態。以下講述經典未記載的病症與調治方法。」
打呵欠
黃帝問:「人為什麼會打呵欠?」岐伯答:「衛氣白天行於陽分,夜間行於陰分。陰主夜,夜間應睡眠;陽主上,陰主下。當陰氣積聚於下,陽氣未完全消退時,陽氣上引,陰氣下引,陰陽相爭,便頻繁呵欠。陽氣耗盡、陰氣旺盛時,人會閉目入睡;陰氣消退、陽氣旺盛時,人便醒來。治療:瀉足少陰經,補足太陽經。」
打嗝
黃帝問:「打嗝是什麼原因?」岐伯答:「食物入胃後,胃氣上輸至肺。若胃中有寒氣與新入的穀氣混雜,新舊之氣互相干擾,正邪相爭,導致胃氣上逆而打嗝。治療:補手太陰經,瀉足少陰經。」
抽泣
黃帝問:「抽泣是怎麼回事?」岐伯答:「這是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陰氣運行快而陽氣運行慢,陰盛陽衰所致。治療:補足太陽經,瀉足少陰經。」
發抖畏寒
黃帝問:「人為何會發抖怕冷?」岐伯答:「寒氣侵襲皮膚,陰氣盛而陽氣虛,因此顫抖寒戰。治療:補諸陽經。」
打噯氣
黃帝問:「打噯氣的原因?」岐伯答:「寒氣停滯於胃,氣逆從下向上散發,再從胃而出,形成噯氣。治療:補足太陰、陽明經;一說可補眉根部。」
打噴嚏
黃帝問:「噴嚏的成因?」岐伯答:「陽氣調和通暢,充滿心胸後從鼻而出,形成噴嚏。治療:補足太陽經的滎穴(眉根部);一說補眉上部位。」
肢體無力
黃帝問:「肢體鬆懈無力是為何?」岐伯答:「胃氣不足則經脈空虛,經脈虛則筋脈鬆弛,行房或用力後氣血難以恢復,導致無力。治療:根據部位,補益肌肉間。」
悲傷流淚
黃帝問:「人悲傷時為何流淚?」岐伯答:「心是五臟六腑之主;眼是眾脈匯聚之處,也是津液上行的通道;口鼻是氣息的門戶。悲憂時心受牽動,五臟六腑隨之搖盪,影響眾脈,使津液通道開放而流淚。津液能滋潤孔竅,若流淚不止會耗竭津液,導致眼睛失明,稱為『奪精』。治療:補天柱經(頸部兩旁)。」
嘆氣
黃帝問:「人為何嘆氣?」岐伯答:「憂思使心系緊繃,氣道受約束而不暢,因此嘆氣以舒展。治療:補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留針足少陽經。」
流口水
黃帝問:「流口水的原因?」岐伯答:「飲食入胃後,若胃熱則寄生蟲躁動,導致胃氣弛緩,使廉泉穴開張而流涎。治療:補足少陰經。」
耳鳴
黃帝問:「耳鳴的成因?」岐伯答:「耳是眾脈匯聚之處。若胃中空虛,眾脈失養而氣血下溜,脈氣衰竭便引發耳鳴。治療:補客主人穴(耳前),以及手大拇指指甲與肌肉交界處。」
咬舌
黃帝問:「人為何會不自覺咬舌?」岐伯答:「這是氣逆上行,各經脈邪氣所致。少陰經氣逆會咬舌,少陽經氣逆會咬頰,陽明經氣逆會咬唇。治療:根據病變經絡予以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