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回本書目錄

1. 五亂第三十四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歧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

黃帝曰:何謂相順?歧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知,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

黃帝曰:何為逆而亂,歧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俛首靜伏;亂於肺,則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是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歧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黃帝曰:善。願聞其道。歧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俞;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俞,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滎俞;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滎輸。

黃帝曰:補寫奈何?歧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寫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黃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白話文:

五亂第三十四

黃帝問:「人體的十二條經脈,分別對應五行,並與四季相應。什麼情況下會失調而混亂?什麼情況下能保持正常運作?」岐伯回答:「五行有其規律,四季各有區分。若彼此協調則身體安康,若相互違逆則會導致混亂。」

黃帝問:「什麼叫『相順』?」岐伯說:「十二經脈對應十二個月,而十二個月又分屬四季(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特性不同。若營氣與衛氣運行順暢,陰陽調和,清氣與濁氣互不乾擾,這樣就是順應規律而身體安康。」

黃帝問:「什麼叫『逆而亂』?」岐伯解釋:「若清氣滯留在陰分,濁氣滯留在陽分,營氣雖順行經脈但衛氣逆行,清濁之氣互相干擾,在胸中紊亂,稱為『大悗』。具體表現為:

  • 氣亂於心:會心煩沈默,低頭靜臥不動。
  • 氣亂於肺:會俯仰不安、氣喘急促,需按著胸口呼吸。
  • 氣亂於腸胃:引發霍亂(上吐下瀉)。
  • 氣亂於四肢:導致手腳冰冷厥逆。
  • 氣亂於頭部:會頭暈沈重,甚至突然昏倒。」

黃帝問:「治療這五種亂症,針刺是否有特定法則?」岐伯回答:「亂氣的生成與消除皆有規律,掌握這些法則才是養生之寶。」黃帝說:「好!請說明具體方法。」岐伯答道:

  • 心氣紊亂:針刺手少陰心經與心包經的輸穴。
  • 肺氣紊亂:針刺手太陰肺經的滎穴與足少陰腎經的輸穴。
  • 腸胃氣亂:針刺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的穴位;若無效,加刺足三里穴。
  • 頭部氣亂:針刺天柱穴與大杼穴;若未緩解,再取足太陽膀胱經的滎穴與輸穴。
  • 四肢氣亂:先刺絡放血,再取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的滎穴與輸穴。

黃帝問:「如何施行補瀉手法?」岐伯說:「緩慢進針、緩慢出針,稱為『導氣』;補瀉手法不刻意顯露,重在調和氣血本質,這並非針對虛實,而是梳理亂氣的交互影響。」黃帝讚嘆:「這道理真精準!論述透徹!應刻錄於玉版上,命名為《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