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1. 海論第三十三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聞刺法於夫子,夫子之所言,不離於營衛血氣。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夫子乃合之於四海乎。歧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于海,海有東西南北,命曰四海。黃帝曰:以人應之奈何?歧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
黃帝曰:遠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願聞應之奈何?歧伯答曰:必先明知陰陽表裏滎輸所在,四海定矣。
黃帝曰:定之奈何?歧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
黃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敗?歧伯曰: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
黃帝曰:四海之逆順奈何?歧伯曰: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餘,則腹滿;水谷之海不足,則飢不受谷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黃帝曰:余已聞逆順,調之奈何?歧伯曰:審守其俞,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黃帝曰:善。
白話文:
海論第三十三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您講解針刺療法時,總離不開營衛血氣的理論。十二經脈內連臟腑,外通肢節,您是否將它們與『四海』相結合呢?」
岐伯回答:「人體也有四海,如同地上的十二條大河,最終都匯入海洋。海洋分東、南、西、北,稱為四海。」
黃帝問:「這如何對應到人體?」
岐伯說:「人體有髓海、血海、氣海、水穀之海,這四者正對應自然界的四海。」
黃帝感嘆:「您的見解真是深遠!請說明如何具體對應。」
岐伯答:「必須先清楚陰陽、表裏、經脈流注的關係,才能確定四海的定位。」
黃帝問:「如何定位?」
岐伯解釋:「胃是水穀之海,其輸注穴位上在氣街(氣衝穴),下至足三里。衝脈是十二經之海(血海),輸注穴位上在大杼穴,下在巨虛上下廉(上巨虛、下巨虛)。羶中是氣之海,輸注穴位上在頸椎(柱骨)上下,前在於人迎穴。腦是髓之海,輸注穴位上在頭頂(百會),下在風府穴。」
黃帝問:「這四海的正常與異常會有何表現?」
岐伯答:「順應規律則生機旺盛,違逆則機能衰退;懂得調養就有利,不懂則有害。」
黃帝問:「四海異常的具體症狀是?」
岐伯說:「氣海過盛會胸悶氣粗、面色發紅;不足則氣弱難言。血海過盛常覺身體脹大,卻無明顯病痛;不足則感身體瘦小,同樣無具體病徵。水穀之海過盛會腹脹;不足則飢餓卻吃不下。髓海過盛會精力過人、行動輕捷;不足則頭暈耳鳴、腿軟眼花、疲倦嗜睡。」
黃帝說:「我已明白異常與正常的表現,該如何調理?」
岐伯答:「謹守各海的輸注穴位,調節虛實,避免傷害。順應規律可恢復健康,違逆必導致衰敗。」
黃帝說:「說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