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35)
《黃帝內經靈樞》 (35)
1. 雜病第二十六
厥挾脊而痛者,至頂,頭沉沉然,目䀮䀮然,腰脊強,取足太陽膕中血絡。厥胸滿面腫,脣漯漯,然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厥而腹嚮嚮然,多寒氣,腹中𣹬𣹬,便溲難,取足太陰。
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鍼,發而間之,鍼大如氂,刺膝無疑。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渴而日作,取手陽明。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
取手陽明。衄而不止,衃血流,取足太陽。衃血,取手太陽,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膕中出血。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陽陽明。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陽。中熱而喘,取足少陰膕中血絡。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顑痛,刺手陽明與顑之盛脈出血。
項痛不可俛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
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腹滿食不化,腹嚮嚮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顑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痿厥為四末朿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白話文:
《雜病第二十六》:
厥症相關:
- 若厥氣導致脊柱兩側疼痛,延伸至頭頂,頭部沈重、視物模糊,腰背僵直,可針刺足太陽膀胱經膝窩處的血絡放血。
- 若厥症伴隨胸悶、臉腫、嘴唇顫動、突然言語困難甚至失語,應針刺足陽明胃經。
- 若厥氣上衝至喉嚨而無法說話,手腳冰冷、大便不暢,需針刺足少陰腎經。
- 若厥症伴隨腹中寒涼、腸鳴漉漉、大小便困難,應針刺足太陰脾經。
其他症狀治療:
- 口乾、口中黏熱如膠:針刺足少陰腎經。
- 膝蓋疼痛:用圓利針刺犢鼻穴,針粗如牛毛,刺膝無妨。
- 喉嚨腫痛失語:針刺足陽明胃經;若仍能說話,改刺手陽明大腸經。
- 瘧疾:不渴且隔日發作,刺足陽明胃經;口渴且每日發作,刺手陽明大腸經。
- 牙痛:不怕冷飲者刺足陽明胃經;怕冷飲者刺手陽明大腸經。
- 耳聾:不痛者刺足少陽膽經;痛者刺手陽明大腸經。
- 鼻血不止:血流紫黑時刺足太陽膀胱經;若未止,改刺手太陽小腸經,或腕骨下、膝窩出血。
腰痛治療:
- 痛處發涼者刺足太陽膀胱經或足陽明胃經;發熱者刺足厥陰肝經。
- 無法俯仰者刺足少陽膽經。
其他病症:
- 腹脹、寒熱交替、小便不利:刺足厥陰肝經。
- 腹脹便秘、喘息急促:刺足少陰腎經。
- 腹脹消化不良、腸鳴、便秘:刺足太陰脾經。
- 心痛牽連腰背、欲嘔:刺足少陰腎經。
- 心痛腹脹、大便不暢:刺足太陰脾經。
- 心痛牽引背部、呼吸困難:先刺足少陰腎經,未癒則刺手少陽三焦經。
- 心痛伴隨小腹脹滿、二便不暢:刺足厥陰肝經。
- 心痛氣短:刺手太陰肺經。
- 劇烈心痛:刺第九椎下,按壓針刺處可緩解;未癒則上下尋穴再刺。
雜症處理:
- 下頷痛:刺足陽明胃經曲周動脈出血,或按壓人迎穴。
- 氣逆上衝:刺胸部凹陷處或下胸動脈。
- 腹痛:刺臍周動脈,按壓針刺處;未癒則刺氣街穴並按壓。
- 四肢痿軟麻木:每日鬆解兩次,十日見效,痊癒即止。
- 打嗝:以草刺鼻引嚏,或突然驚嚇可止。
2. 周痹第二十七
黃帝問於歧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鍼,其慉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
歧伯答曰:此眾痹也。非周痹也。黃帝曰:願聞眾痹。歧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黃帝曰:善。刺之奈何。歧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帝曰:善。願聞周痹何如。歧伯對曰: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
黃帝曰:刺之奈何。歧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
黃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對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
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內不在藏,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瘛堅,轉引而行之。黃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經巽之理,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
白話文:
周痹第二十七
黃帝問岐伯說:「周痹在身體中,會隨著經脈上下移動,上下左右相互呼應,疼痛之間沒有間隙。我想知道這種疼痛是在血脈之中,還是在肌肉之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當疼痛轉移時,來不及下針,而疼痛發作時,還未及治療,疼痛卻已停止,這是什麼道理?請告訴我原因。」
岐伯回答:「這是眾痹,不是周痹。」
黃帝說:「請告訴我什麼是眾痹。」
岐伯回答:「眾痹的疼痛各自固定在某個部位,時而發作、時而停止,時而加重、時而減輕,左右相互呼應,但不會遍及全身,而是交替發作與休止。」
黃帝說:「好。該如何針刺治療?」
岐伯回答:「針刺這種病症時,即使疼痛已停止,仍要針刺疼痛的部位,以防止復發。」
黃帝說:「好。那周痹又是怎樣的呢?」
岐伯回答:「周痹位於血脈之中,隨著經脈上下移動,不能左右流竄,而是固定在特定部位。」
黃帝問:「該如何針刺治療?」
岐伯回答:「如果疼痛從上往下發展,先針刺下部以阻斷病勢,再針刺上部以消除病根;若疼痛從下往上發展,則先針刺上部阻斷病勢,再針刺下部消除病根。」
黃帝說:「好。這種疼痛是如何產生的?為何稱為周痹?」
岐伯回答:「風寒濕邪侵入肌肉之間,壓迫而產生黏液,黏液遇寒則凝聚,凝聚後擠壓肌肉使之分裂,分裂則疼痛。疼痛時精神集中於患處,使局部發熱,熱則疼痛緩解,緩解後邪氣轉移,其他部位又發作痹痛,如此反覆。」
黃帝說:「好。我明白了。這種病不在內臟,也不在皮膚,而是獨居於肌肉之間,使真氣不能周流全身,所以稱為周痹。因此,針刺痹症時,必須先按壓六經,觀察其虛實,若大絡瘀血不通或脈象虛弱陷下,則需調理,並用溫熨法疏通,若肌肉僵硬拘攣,則需導引氣血運行。」
黃帝說:「好。我已明白其道理,也瞭解治療方法。九針之術,符合經脈運行的規律,能調治十二經脈的陰陽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