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35)
《黃帝內經靈樞》 (35)
1. 雜病第二十六
厥挾脊而痛者,至頂,頭沉沉然,目䀮䀮然,腰脊強,取足太陽膕中血絡。厥胸滿面腫,脣漯漯,然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厥而腹嚮嚮然,多寒氣,腹中𣹬𣹬,便溲難,取足太陰。
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鍼,發而間之,鍼大如氂,刺膝無疑。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渴而日作,取手陽明。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
取手陽明。衄而不止,衃血流,取足太陽。衃血,取手太陽,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膕中出血。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陽陽明。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陽。中熱而喘,取足少陰膕中血絡。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顑痛,刺手陽明與顑之盛脈出血。
項痛不可俛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
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腹滿食不化,腹嚮嚮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顑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痿厥為四末朿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白話文:
雜病第二十六
腿腳冰冷,連帶背部疼痛,直到頭頂,感覺頭昏沉沉的,眼睛看不清楚,腰背僵硬,就取足太陽經的膕窩處的血絡放血。
腿腳冰冷,胸悶,臉部腫脹,嘴唇濕潤,突然說話困難,嚴重時甚至說不出話,就取足陽明經的穴位。
腿腳冰冷,氣衝到喉嚨說不出話,手腳冰冷,大便不順暢,就取足少陰經的穴位。
腿腳冰冷,肚子咕嚕咕嚕叫,經常感到寒冷,腹部絞痛,小便困難,就取足太陰經的穴位。
喉嚨乾燥,口中發熱像膠水一樣,就取足少陰經的穴位;膝蓋疼痛,就取犢鼻穴,用圓利針快速刺入並拔出,針就像毫毛一樣細,刺膝蓋處不會有錯。
喉嚨腫痛說不出話,就取足陽明經的穴位;能說話,就取手陽明經的穴位。
瘧疾發作時不口渴,隔一天發作一次,就取足陽明經的穴位;口渴而且每天發作,就取手陽明經的穴位。
牙痛但不排斥喝清淡的飲料,就取足陽明經的穴位;排斥喝清淡的飲料,就取手陽明經的穴位。
耳聾但不痛,就取足少陽經的穴位;耳聾而且痛,就取手陽明經的穴位。
流鼻血不止,流出的是瘀血,就取足太陽經的穴位;流出的是瘀血,就取手太陽經的穴位;如果還不止,就刺宛骨穴下方,還不止,就刺膕窩處放血。
腰痛,痛處偏上且感到寒冷,就取足太陽和陽明經的穴位;痛處偏上且感到發熱,就取足厥陰經的穴位;不能彎腰或仰頭,就取足少陽經的穴位。
身體內部發熱並感到喘,就取足少陰經的膕窩處的血絡放血。
容易生氣,不想吃飯,說話越來越小聲,就刺足太陰經的穴位;生氣而且多話,就刺足少陽經的穴位。
面頰疼痛,就刺手陽明經和面頰上的明顯血管,使其出血。
脖子疼痛不能彎腰或仰頭,就刺足太陽經的穴位;不能轉頭,就刺手太陽經的穴位。
小腹脹滿,向上衝到胃,甚至到心,時而感到寒冷時而感到發熱,小便不順暢,就取足厥陰經的穴位。
肚子脹滿,大便不順暢,肚子腫大,也向上衝到胸部和喉嚨,呼吸急促,就取足少陰經的穴位。
肚子脹滿,吃東西不消化,肚子咕嚕咕嚕叫,不能排大便,就取足太陰經的穴位。
心痛牽引到腰背,想嘔吐,就取足少陰經的穴位。
心痛、腹脹,感到緊縮,大便不順暢,就取足太陰經的穴位。
心痛牽引到背部,呼吸困難,刺足少陰經的穴位,如果沒有好轉,就取手少陽經的穴位。
心痛牽引到小腹脹滿,疼痛位置上下不定,小便困難,就刺足厥陰經的穴位。
心痛,只是感到呼吸短促,就刺手太陰經的穴位。
心痛,在九個關節處刺穴,按壓後,疼痛立刻會停止,如果還沒停止,就找上下附近的穴位,找到後立刻就能停止疼痛。
面頰疼痛,刺足陽明經曲周的動脈,讓它出血,疼痛立刻會停止。如果還沒停止,按壓人迎穴的經脈,疼痛也會立刻停止。
氣往上逆,就刺胸口凹陷處和下方胸部的動脈;腹痛,就刺肚臍左右的動脈,刺完後按壓,疼痛會立刻停止。如果還沒停止,就刺氣街穴,刺完後按壓,疼痛也會立刻停止。
四肢痿軟麻木,應快速解開束縛,一天兩次,麻木不仁的,十天後會有所知覺,不要中斷,直到疾病痊癒為止。打嗝不止,用草刺激鼻孔,打噴嚏,打噴嚏後症狀就會停止,如果沒有停,就快速引導氣往下走,立刻就會停止,驚嚇也能使打嗝停止。
2. 周痹第二十七
黃帝問於歧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鍼,其慉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
歧伯答曰:此眾痹也。非周痹也。黃帝曰:願聞眾痹。歧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黃帝曰:善。刺之奈何。歧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帝曰:善。願聞周痹何如。歧伯對曰: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
黃帝曰:刺之奈何。歧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
黃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對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
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內不在藏,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瘛堅,轉引而行之。黃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經巽之理,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
白話文:
黃帝問歧伯說:「身體出現周痹這種病症,它的疼痛會上下移動,好像隨著經脈遊走,而且上下左右的疼痛部位會互相呼應,中間沒有空隙。我想知道這種疼痛,究竟是發生在血脈之中呢?還是肌肉之間?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種疼痛移動時,讓人來不及下針治療,當疼痛稍微緩和時,又來不及確定治療方法,疼痛就自己停止了,這是什麼道理?希望能知道其中的原因。」
歧伯回答說:「這不是周痹,而是眾痹。」黃帝說:「我想知道什麼是眾痹。」歧伯回答說:「眾痹是疼痛各自發生在不同的部位,反覆發作,時好時壞,有時發生在右邊,有時發生在左邊,但並不是在全身遊走,而是在不同部位輪流發生。」黃帝說:「說得好。那該怎麼治療呢?」歧伯回答說:「治療這種病症,即使疼痛已經停止,也要在原來的疼痛部位下針,防止再次發作。」黃帝說:「說得好。我想知道什麼是周痹?」歧伯回答說:「周痹是發生在血脈之中的疾病,疼痛會隨著經脈向上或向下移動,但不會左右遊走,而是固定在經脈的特定部位。」
黃帝說:「那該怎麼治療呢?」歧伯回答說:「如果疼痛是從上往下移動,就要先在下方下針,讓氣血通過,然後再從上方下針,讓氣血疏通。如果疼痛是從下往上移動,就要先在上方下針,讓氣血通過,然後再從下方下針,讓氣血疏通。」
黃帝說:「說得好。這種疼痛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會被叫做周痹?」歧伯回答說:「風、寒、濕等邪氣侵入肌肉之間,使肌肉組織受到擠壓而產生像泡沫一樣的東西。如果這些泡沫遇到寒氣,就會凝結在一起。凝結在一起就會擠壓肌肉,導致肌肉分裂,肌肉分裂就會產生疼痛。疼痛時,神經會聚集於此,聚集之後就會發熱,發熱後疼痛就會減輕,疼痛減輕後就會出現厥症,出現厥症後,其他的痹症也會隨之發生,反覆如此。」
黃帝說:「說得好。我已經明白了。這種病既不在臟腑內部,也沒有顯現在皮膚表面,而是獨自存在於肌肉之間,導致真氣不能正常運行,所以被稱為周痹。所以治療痹症時,一定要先仔細檢查經脈,查看經脈的虛實情況,以及大的絡脈中是否有血瘀不通的情況,或者是否有虛弱而脈搏下陷的狀況。要對這些情況進行調理,通過溫熨等方法疏通經脈,如果肌肉出現痙攣僵硬,就要進行按摩推拿,將其疏通開。 」黃帝說:「說得好。我已經了解其中含義,也明白了具體該怎麼做。這九個重點,都符合經脈的規律,也包含了十二經脈陰陽病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