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39)
《黃帝內經靈樞》 (39)
1. 海論第三十三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刺法於夫子,夫子之所言,不離於營衛血氣。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夫子乃合之於四海乎。歧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於海,海有東南西北,命曰四海。黃帝曰:以人應之奈何。歧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穀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
黃帝曰:遠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願聞應之奈何。歧伯答曰:必先明知陰陽表裏榮輸所在,四海定矣。
黃帝曰:定之奈何。歧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黃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敗。歧伯曰: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
黃帝曰:四海之逆順奈何。歧伯曰: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黃帝曰:余已聞逆順,調之奈何。歧伯曰:審守其輸,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黃帝曰:善。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向您請教針刺的方法,您所說的,都離不開營衛、血氣。這十二條經脈,內部連接著臟腑,外部聯繫著肢體關節,您將它們歸納為四海嗎?」
岐伯回答說:「人也有四海。十二經脈的經氣,都匯入於海。海有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所以稱為四海。」
黃帝說:「用人的身體來對應,又該如何解釋呢?」
岐伯說:「人有髓海、血海、氣海、水穀之海,這四者用來對應四海。」
黃帝說:「這太深遠了吧!您將人體與天地四海相聯繫,我希望知道如何對應?」
岐伯回答說:「必須先明白陰陽、表裡、榮衛的所在,四海的歸屬才能確定。」
黃帝說:「如何確定呢?」
岐伯說:「胃是水穀之海,它的輸注點,上在氣街,下至足三里。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它的輸注點,上在大杼穴,下出於巨虛的上廉和下廉。膻中是氣之海,它的輸注點,上在頸椎的上下,前在人迎穴。腦是髓之海,它的輸注點,上在頭頂,下在風府穴。」
黃帝說:「這四海,對人來說,有什麼好處或壞處?會導致什麼生存或失敗?」
岐伯說:「順應它就生存,違逆它就失敗。懂得調和它就好,不懂得調和它就不好。」
黃帝說:「四海的順逆又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氣海的氣過多,就會感到胸悶氣滿,呼吸困難,臉色發紅。氣海的氣不足,就會感到氣少,說話都沒力氣。血海的血過多,就會常常覺得身體腫脹,煩躁不安,卻不知道自己哪裡生病。血海的血不足,也會常常覺得身體縮小,萎靡不振,也不知道自己哪裡生病。水穀之海的食物過多,就會感到腹脹。水穀之海的食物不足,就會感到飢餓,但吃不下東西。髓海的髓過多,就會感到身體輕捷、有力氣,甚至超過了正常的限度。髓海的髓不足,就會感到頭暈耳鳴,腿腳痠軟,視力模糊,精神懈怠,只想躺著休息。」
黃帝說:「我已經了解了順逆的情況,那麼如何調和呢?」
岐伯說:「仔細檢查四海的輸注點,並根據虛實情況進行調整,不要觸犯它們的禁忌,順應它們就能恢復正常,違逆它們就一定會失敗。」
黃帝說:「說得好!」
2. 五亂第三十四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歧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黃帝曰:何謂相順。歧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夏冬秋,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
黃帝曰:何謂逆而亂。歧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俛首靜伏。亂於肺,則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歧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黃帝曰:善。願聞其道。歧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榮足少陰輸。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榮輸。
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榮輸。黃帝曰:補寫奈何。歧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寫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交也。黃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白話文:
黃帝問:人體的十二經脈,依照五行屬性分類,又區分應對四季,是什麼原因導致經脈錯亂?又要如何才能使其恢復正常? 歧伯回答:五行運行有其順序,四季變化各有分界,如果順應這些規律,身體就會健康;如果違逆這些規律,身體就會出現錯亂。 黃帝問:什麼叫做順應規律呢? 歧伯回答:人體的十二經脈對應一年十二個月,十二個月又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個季節的氣候特性各不相同。營氣與衛氣互相協調,陰氣與陽氣也彼此調和,清氣與濁氣互不干擾,這樣就是順應規律,身體自然健康。
黃帝問:什麼叫做違逆規律而導致錯亂呢? 歧伯回答:清氣跑到陰氣的範疇,濁氣跑到陽氣的範疇,營氣沒有順著經脈運行,衛氣反而逆向而行,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導致胸腔內氣機紊亂,這就叫做「大悗」。氣機紊亂在心,就會感到心煩意亂、沉默寡言、低頭靜止不動;氣機紊亂在肺,就會出現仰頭喘氣、雙手需要扶持才能呼吸的狀況;氣機紊亂在腸胃,就會發生霍亂;氣機紊亂在四肢,就會出現四肢冰冷的現象;氣機紊亂在頭部,就會出現氣機上逆,頭暈目眩而倒地的狀況。
黃帝問:對於這些五亂的病症,針刺治療有其方法嗎? 歧伯回答:有方法來引導亂氣,也有方法可以讓亂氣消失,能夠明白這些方法,就是身體的至寶。 黃帝說:說得好。我希望能了解這些方法。 歧伯回答:氣機紊亂在心,就取手少陰心經和心包經的穴位來治療;氣機紊亂在肺,就取手太陰肺經的穴位和足少陰腎經的穴位;氣機紊亂在腸胃,就取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如果腸胃的氣機不能下行,就取足三里穴來治療。氣機紊亂在頭部,就取天柱穴和大杼穴來治療,如果不清楚怎麼取穴,就取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來治療。
氣機紊亂在手臂和腳,要先疏通血脈,再取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穴位來治療。 黃帝問:那麼,補法和瀉法要怎麼施行呢? 歧伯回答:慢慢地將針刺入,再慢慢地將針拔出,這叫做引導氣機;補瀉的原則是無形無象,就像同精之物一樣,針刺的目的不是在補有餘或是瀉不足,而是在調和紊亂的氣機。 黃帝說:你說的道理真是精闢,你的論點真是明晰,請將這些道理刻在玉版上,將它命名為《治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