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38)
《黃帝內經靈樞》 (38)
1. 決氣第三十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歧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歧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歧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
歧伯曰: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歧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歧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歧伯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歧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白話文:
決氣第三十
黃帝說:「我聽說人體有精、氣、津、液、血、脈,我原本以為這些都是一種氣,現在卻分為六種名稱,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男女兩性交合,陰陽之氣結合而形成生命,這種孕育生命的最初物質,稱為『精』。」
黃帝問:「什麼是『氣』?」
岐伯說:「上焦將水穀精微宣發散布,滋養皮膚、充實身體、潤澤毛髮,如同霧露灌溉萬物,這就是『氣』。」
黃帝問:「什麼是『津』?」
岐伯說:「腠理開洩,汗液自然流出,這就是『津』。」
黃帝問:「什麼是『液』?」
岐伯說:「食物消化後,精微物質充盈,濡潤滲注於骨骼,使關節屈伸靈活,並滋養腦髓、潤澤皮膚,這就是『液』。」
黃帝問:「什麼是『血』?」
岐伯說:「中焦吸收水穀精氣,轉化為紅色液體,這就是『血』。」
黃帝問:「什麼是『脈』?」
岐伯說:「約束營氣運行,使其不散亂,這就是『脈』。」
黃帝問:「這六種氣若有過剩或不足,例如氣的多少、腦髓的虛實、血脈的清濁,該如何判斷?」
岐伯說:「精氣耗損過度,會導致耳聾;氣虛脫,則視力模糊;津液流失過多,腠理疏鬆,大汗不止;液體虧損,則關節屈伸不利,面色枯槁,腦髓不足,小腿痠軟,耳鳴頻繁;血虛則面色蒼白,黯淡無光,脈搏空虛無力,這些都是相應的徵兆。」
黃帝問:「六氣的輕重主次如何區分?」
岐伯說:「六氣各有其主管的臟腑,它們的重要性與作用優劣,可由各自主管的臟腑來判斷,但總的來說,五穀與胃是這些氣的根本來源。」
2. 腸胃第三十一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願聞六府傳穀者,腸胃之小大長短,受穀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請盡言之,穀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
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小腸後附脊左環,迴周疊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於臍,上迴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迴腸當臍左環,迴周葉積而下,迴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傳脊,以受迴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
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迴曲環反,三十二曲也。
白話文:
腸胃第三十一
黃帝問伯高說:「我想瞭解六腑中負責傳送食物的腸胃,它們的大小、長短,以及能容納多少食物?」
伯高回答:「讓我詳細說明食物從入口到排出的途徑,包括深淺、遠近、長短的尺寸。從嘴脣到牙齒的距離是九分,嘴巴寬度為二寸半。從牙齒往後到會厭(咽喉部位)的深度為三寸半,可容納五合(容量單位)。舌頭重十兩,長七寸,寬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寬二寸半,從咽門到胃的長度為一尺六寸。
胃部彎曲伸展,長二尺六寸,周長一尺五寸,直徑五寸,最大容量為三斗五升。
小腸附著在脊椎後方,向左環繞,重疊盤繞,連接至迴腸的部分外側靠近肚臍,向上環繞共十六道彎曲,周長二寸半,直徑約八分半,長三丈三尺。迴腸位於肚臍左側,環繞堆疊向下延伸,同樣有十六道彎曲,周長四寸,直徑約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大腸末段)沿著脊椎延伸,承接迴腸,向左環繞並貼附脊椎上下,周長八寸,直徑約二寸半,長二尺八寸。
從食物進入到排出,整個腸胃的總長度為六丈四寸四分,彎曲迴繞共三十二道。」
3. 平人絕穀第三十二
黃帝曰:願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請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穀,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諸腸。
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穀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腸胃之長,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脈和則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故腸胃之中,當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後,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白話文:
平人絕穀第三十二
黃帝問:「我想知道,人如果不吃東西,七天後就會死亡,這是為什麼?」
伯高回答:「請讓我說明原因。胃的寬度為一尺五寸,直徑五寸,長度二尺六寸,彎曲橫置時可容納三斗五升的水和食物。其中,食物通常留存二斗,水一斗五升,達到滿盈狀態。上焦負責宣發氣機,將精微物質輸布全身,其性質迅疾滑利;下焦則將剩餘物質向下輸送至各段腸道。
小腸寬二寸半,直徑約八分又三分之一,長三丈二尺,可容納二斗四升食物和六升三合又三分之二的水。迴腸寬四寸,直徑約一寸又三分之一,長二丈一尺,可容納一斗食物和七升半水。廣腸寬八寸,直徑約二寸又三分之二,長二尺八寸,可容納九升三合又八分之一食物。
腸胃的總長度共五丈八尺四寸,能容納九斗二升一合又三分之二的水和食物,這是腸胃容納飲食的總量。但健康人的狀態並非如此,當胃充滿時,腸道空虛;腸道充滿時,胃則空虛,如此交替虛實,氣機才能上下流通,五臟功能穩定,血脈調和,精神得以安住。因此,『神』是由水穀精氣所化生的。
腸胃中通常留存二斗食物和一斗五升水。健康人一天排便兩次,每次排出二升半,一天共排出五升。七天後,累計排出三斗五升,原先留存的水穀便消耗殆盡。所以健康人若七天不進食飲水而死亡,是因為水穀精氣和津液都已耗盡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