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1.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黃帝問於歧伯曰:水穀入于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
歧伯曰:水穀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五藏六府,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欬而泣出矣。
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
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寫,津液不化,水穀並行腸胃之中,別於回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白話文: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黃帝問岐伯說:「食物和水從口進入,輸送到腸胃後,會分化為五種津液。天氣寒冷、衣服單薄時,會轉化為尿液和氣;天氣炎熱、衣服厚重時,則化為汗;情緒悲傷、氣機上逆時,會變成眼淚;體內有熱、胃氣鬆緩時,則化為唾液;邪氣內逆時,氣機閉塞不通,無法運行,便會形成水腫。我知道這些現象,但不清楚其成因,請您解釋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食物和水皆從口進入,分為五味,各自輸注到所屬的『海』(臟腑),津液也各有其運行路徑。三焦輸布氣血,溫養肌肉、充盈皮膚,形成津液;流動性較差的部分則稱為『液』。天氣炎熱、衣著厚重時,腠理開洩,因而出汗;若寒氣滯留於肌肉間,凝結成沫,便會引發疼痛。天氣寒冷時,腠理閉合,濕氣無法宣散,水液下流至膀胱,形成尿液和氣。」
「五臟六腑以心為主宰,耳司聽覺,眼司視覺,肺如宰相輔佐,肝如將軍謀略,脾負責防衛,腎主外顯功能。五臟六腑的津液皆上滲於目,當心悲氣逆時,心脈拘急,牽引肺葉上舉,導致津液上溢。若心脈與肺未能完全協調,氣機忽上忽下,便會咳嗽並流淚。」
「體內有熱時,胃中食物消化加快,腸道蟲動,腸胃擴張,胃氣鬆緩而逆上,因而分泌唾液。五穀的津液混合成膏狀後,內滲於骨腔,滋養腦髓,並下注於陰器。若陰陽失調,津液會過度下流,導致髓液減損,引發腰背痛與小腿痠軟。若陰陽氣道阻塞,四海(氣、血、髓、水穀之海)閉塞,三焦不通,津液無法正常代謝,水穀滯留腸胃,積聚於下焦,無法滲入膀胱,便會造成下焦脹滿,水液泛溢形成水腫。這就是津液五種分化狀態的順逆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