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38)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38)

1. 決氣第三十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歧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歧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歧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

歧伯曰: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歧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歧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歧伯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歧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人有精、氣、津、液、血、脈,我以為它們都是同一個氣,現在卻分辨成六個名稱,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陰陽二氣互相交合,結合而成形體,通常在身體形成之前就存在,這叫做精。

什麼是氣呢?岐伯說:上焦(指胸腔上部)的功能運作,宣散五穀的精微,像霧露滋潤一樣,熏蒸皮膚,充養全身,潤澤毛髮,這叫做氣。

什麼是津呢?岐伯說:皮膚紋理疏鬆開泄,汗液大量流出,這叫做津。

什麼是液呢?岐伯說:穀物消化後,精微物質充足,滋潤濡養骨骼,使骨關節能夠屈伸,並且能夠滋養腦髓,使皮膚潤澤,這叫做液。

什麼是血呢?岐伯說:中焦(指脾胃)接受水穀精微之氣,提取汁液轉化成紅色,這叫做血。

什麼是脈呢?岐伯說:脈是壅塞營氣,使其沒有地方可以逃逸,這叫做脈。

黃帝問:這六氣如果有多餘或不足,氣的多少、腦髓的虛實、血脈的清濁,要如何知道呢?

岐伯說:精脫失的人,會耳聾。氣脫失的人,會視力模糊。津脫失的人,會皮膚紋理開泄,大量出汗。液脫失的人,會骨關節活動不利、面色枯槁、腦髓虛虧、小腿痠軟、耳朵頻繁鳴響。血脫失的人,會面色蒼白、枯槁沒有光澤、脈象空虛,這些都是它們脫失的徵兆。

黃帝問:這六氣的貴賤又是怎樣呢?

岐伯說:這六氣,各自有其主要作用,它們的貴賤好壞,是可以作為判斷身體常態的依據。但五穀和胃,就像大海一樣重要。

2. 腸胃第三十一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願聞六府傳穀者,腸胃之小大長短,受穀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請盡言之,穀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

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小腸後附脊左環,迴周疊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於臍,上迴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迴腸當臍左環,迴周葉積而下,迴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傳脊,以受迴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

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迴曲環反,三十二曲也。

白話文:

黃帝向伯高請教說:我想了解六腑中傳輸食物的相關知識,像是腸胃的大小、長短,以及能容納多少食物呢?

伯高回答說:請允許我詳細說明。食物從進入到排出的各個部位,其深淺、遠近、長短的尺寸是這樣的:從嘴唇到牙齒的距離是九分,嘴巴的寬度是二寸半;從牙齒後面到會厭的距離是三寸半,能容納五合的食物;舌頭重十兩,長七寸,寬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寬二寸半,到胃的長度是一尺六寸。

胃是彎曲可以伸縮的,長度是二尺六寸,周長一尺五寸,直徑五寸,能容納三斗五升的食物。

小腸附在脊椎左邊環繞,彎曲重疊,連到迴腸的部分,外側附著在肚臍,向上繞行十六個彎曲,寬度是二寸半,直徑是八分多一點點,長度是三丈三尺。迴腸在肚臍左邊環繞,彎曲重疊向下,迴旋繞行十六個彎曲,寬度是四寸,直徑是一寸多一點點,長度是二丈一尺。大腸貼著脊椎,接受迴腸的食物,在脊椎左右兩邊上下彎曲,寬度是八寸,直徑是二寸多一點點,長度是二尺八寸。

腸胃從食物入口到排出的總長度是六丈四尺四分,彎曲環繞的總共有三十二個彎曲。

3. 平人絕穀第三十二

黃帝曰:願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請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穀,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諸腸。

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穀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腸胃之長,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脈和則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故腸胃之中,當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後,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白話文:

黃帝問:我想知道人如果不吃東西,七天就會死,這是什麼原因?伯高回答說:請讓我來說明原因。胃的長度是一尺五寸,直徑是五寸,長度是二尺六寸,橫向彎曲可以容納三斗五升的水和食物,其中食物通常會留下二斗,水則是一斗五升,這樣就裝滿了。上焦會排出氣體,提煉出精華物質,這些物質快速流動,下焦則會灌溉各個腸道。

小腸的長度是二寸半,直徑是八分多一點點,長度是三丈二尺,可以容納二斗四升的食物,六升多一點點的水。迴腸的長度是四寸,直徑是一寸多一點點,長度是二丈一尺,可以容納一斗的食物,七升半的水。廣腸的長度是八寸,直徑是二寸多一點點,長度是二尺八寸,可以容納九升多一點點的食物。

整個腸胃加起來的總長度是五丈八尺四寸,可以容納九斗二升多一點點的水和食物,這就是腸胃所能容納的水和食物的數量。一般正常的人情況不是這樣,胃如果飽脹,腸道就會空虛,腸道飽脹,胃就會空虛,這樣交互虛實變化,所以氣才能夠上下運行,五臟才能安定,血液循環順暢,精神才會有所寄託,所以說精神就是水和食物的精華所化生的。所以說腸胃中,應該留有食物二斗,水一斗五升,所以正常人一天會排便兩次,每次排出二升半,一天總共排出五升,七天就會排出五七三十五升,而腸胃所留的水和食物也就消耗殆盡了。所以正常人不吃不喝七天就會死亡,是因為水穀精氣和津液都耗盡了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