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40)
《黃帝內經靈樞》 (40)
1. 脹論第三十五
黃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歧伯曰:其脈大堅以濇者,脹也。黃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脹也。歧伯曰:陰為藏,陽為府。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邪,藏府之內乎。歧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黃帝曰:願聞脹之舍。歧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胸脇,脹皮膚,故命曰:脹。
黃帝曰:藏府之在胸脇腹裏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歧伯曰:夫胸腹,藏府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故五藏六府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三里而寫,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寫。
黃帝曰:願聞脹形。歧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欬。肝脹者,脇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府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
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脇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鍼數不失,寫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麤之所敗,謂之天命,補虛寫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歧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藏更始,四時有序,五穀乃化,然後厥氣在上,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黃帝曰:善。何以解惑。歧伯曰:合之於真,三合而得。
帝曰:善。黃帝問於歧伯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寫,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歧伯對曰:此言陷於肉盲,而中氣穴者也。不中氣穴,則氣內閉,鍼不陷盲,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其於脹也,當寫不寫,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於脹也,必審其𦙳,當寫則寫,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白話文:
黃帝問:脈搏在寸口這個部位的反應,為何會出現脹滿的情況? 岐伯答:脈搏呈現大而堅硬又澀滯的,就是脹滿的現象。 黃帝問:要如何判斷是哪個臟腑的脹滿? 岐伯答:陰性的歸屬於臟,陽性的歸屬於腑。 黃帝問:導致人體脹滿的氣,是在血脈之中,還是在臟腑之內呢? 岐伯答:三者都有,但並非脹滿的根本所在。 黃帝問:那我想知道脹滿的根本原因。 岐伯答:脹滿的情況,都是發生在臟腑之外,擠壓臟腑,擴張胸脅,脹起皮膚,所以才稱之為脹滿。
黃帝問:臟腑位於胸脅腹部的裡面,就像箱子櫃子一樣收藏著器物,各有位置,名稱不同但位置相近,都在同一區域內,它們的氣機各自不同,我想知道原因。 黃帝說:我還不理解其中的含意。再次問岐伯:胸腹是臟腑的外郭,膻中穴是心臟的宮城,胃是太倉,咽喉小腸是傳送食物的通道,胃的五個孔竅是城鄉的門戶,廉泉玉英是津液流通的管道。
所以,五臟六腑各有界限,其疾病各有形狀。營氣在脈中運行,衛氣逆行會導致脈脹,衛氣和脈一起運行散布在皮膚會導致皮膚脹滿,針刺治療時,近處一下,遠處三下,不論虛實,治療的重點在於快速瀉氣。
黃帝問:我想知道脹滿的具體表現。 岐伯答:心臟脹滿的表現是心煩氣短,躺臥不安;肺脹的表現是虛弱脹滿,氣喘咳嗽;肝臟脹滿的表現是脅肋下脹滿疼痛,牽引到小腹;脾脹的表現是頻繁打嗝,四肢煩躁,身體沉重到無法承受衣物,躺臥不安;腎臟脹滿的表現是腹部脹滿,牽引到背部,腰部和大腿有沉重疼痛感。 六腑脹滿。胃脹的表現是腹部脹滿,胃脘疼痛,鼻聞焦臭味,影響進食,大便困難;大腸脹的表現是腸鳴疼痛,冬天受寒會導致消化不良;小腸脹的表現是少腹脹滿疼痛,牽引到腰部;膀胱脹的表現是少腹脹滿,小便不暢;三焦脹的表現是氣滿皮膚,感覺輕微而無實質;膽脹的表現是脅肋下脹痛,口中發苦,頻繁嘆息。 以上各種脹滿,病理機制都是一樣的,明白逆順的規律,針灸時不會出錯,虛證瀉之,實證補之,能夠使邪氣離開,恢復正常,如果無法準確判斷,可能會導致不良後果,誤診則被認為是天命,補虛瀉實才能讓病氣回歸正位。長期治療,使得體內經絡通暢,才是高明的醫生。
黃帝問:脹滿是怎麼產生的?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岐伯答:衛氣在體內運行,通常是沿著脈絡,分佈於肌肉之間,運行有順逆,陰陽相隨,才能與自然協調,使五臟功能更新,四季運轉有序,五穀才能轉化為精微物質,之後才會出現厥氣向上,營衛停留,寒氣逆行向上,正邪之氣相互攻擊,兩氣相搏,才會形成脹滿。 黃帝說:很好。那如何才能解開我的疑惑呢? 岐伯答:將它與真實情況結合,三方面結合就會明白。
黃帝說:很好。黃帝問岐伯說:「脹滿篇說,不論虛實,治療的重點在於快速瀉氣,近處針刺一下,遠處針刺三下,現在有針刺三次卻沒有效果的,是哪裡出了問題?」 岐伯回答:「這是說針刺陷於肌肉的盲點,而沒有刺中氣穴。沒有刺中氣穴,則氣會閉塞在體內,針刺沒有深入盲點,則氣無法運行,針刺越過肌肉,則衛氣會紊亂,陰陽相互攻擊,對於脹滿來說,應該瀉氣卻沒有瀉氣,氣就無法下降,針刺三次沒有效果,必須改變針刺方法,氣下降就停止,氣不下降就再次針刺,這樣才能萬全,怎麼會有危險呢?對於脹滿,必須仔細審視病因,應該瀉就瀉,應該補就補,如同敲鼓擊桴,怎麼會沒有效果呢?」
2.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黃帝問於歧伯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并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願聞其道。
歧伯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五藏六府,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并,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
夫心系與肺,不能盡舉,乍上乍下,故欬而泣出矣。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陽。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陰陽氣道不通,四海塞閉,三焦不寫,津液不化,水穀并於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水穀從口進入,輸送到腸胃,其中的液體會區分為五種。天氣寒冷衣物單薄時,就變成小便和氣;天氣炎熱衣物厚重時,就變成汗;悲傷哀痛時,氣機鬱結就會變成眼淚;身體內部發熱,腸胃鬆弛時,就會變成口水;邪氣在體內逆行時,氣機就會閉塞而不暢通,不暢通就會造成腹部腫脹。我明白這些道理,但不知道這些情況是如何產生的,希望您能告訴我其中的緣由。」
岐伯說:「水穀都從口進入,它們的味道有五種,各自流向其所屬的臟腑。津液也各自有其運行的通道,所以三焦散發氣機,用來溫養肌肉,充實皮膚,這就是津,而那些流動卻沒有散發出去的就叫做液。天氣炎熱、穿著厚重衣服時,皮膚毛孔會張開,所以汗會流出。寒氣留在肌肉之間,聚集形成泡沫就會產生疼痛。天氣寒冷時,皮膚毛孔會閉合,濕氣滯留不散,水液就會向下滯留在膀胱,就變成小便和氣。五臟六腑中,心臟是主導者,耳朵負責聽,眼睛負責觀察,肺臟是輔助者,肝臟是將軍,脾臟是守衛,腎臟是主外。所以五臟六腑的津液,都會向上滲透到眼睛。心中悲傷,氣機鬱結,就會導致心脈收縮緊張,心脈收縮緊張,就會使肺向上提起,肺向上提起,液體就會向上溢出。
如果心脈和肺臟不能完全上提,時而上時而下,就會導致咳嗽並流出眼淚。身體內部發熱時,胃中會消化食物,食物被消化就會導致腸道內寄生蟲上下活動,腸胃被充實而膨脹,所以胃就會鬆弛,胃鬆弛就會使氣機上逆,所以會流出口水。
五穀的津液,和合而成的精華物質,會滲入到骨頭的空隙中,用來補養腦髓,並向下流到陰陽兩處。如果陰陽不和諧,就會使液體過多地流向下陰,導致髓液減少並向下流失,如果過度流失就會導致虛損,虛損,就會引起腰背疼痛和腿腳痠軟。陰陽氣道不通暢,四肢百骸被堵塞,三焦不能疏通,津液不能化生,水穀停留在腸胃中,在迴腸處分化,停留在下焦,不能滲入膀胱,就會導致下焦脹滿,如果水液外溢就會造成水腫,這就是津液五種變化的順與不順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