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1.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聞鍼道于夫子,眾多畢悉矣。夫子之道,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者也。夫子之問學熟乎,將審察于物而心生之乎?歧伯曰:聖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去矩而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常也。
黃帝曰:願聞自然奈何?歧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拙決沖,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水清濁,行之逆順也。
黃帝曰:願聞人之白黑肥瘦小長,各有數乎?歧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其為人也,貪于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
黃帝曰:刺瘦人奈何?歧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于氣,易損于血,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常人奈何?歧伯曰:視其白黑,各為調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
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歧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嬰兒奈何?歧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豪刺,淺刺而疾拔鍼,日再可也。
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歧伯曰:血清氣濁,疾寫之則氣竭焉。黃帝曰:循拙決沖,奈何?歧伯曰:血濁氣澀,疾寫之,則經可通也。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歧伯曰: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歧伯曰:不然,夫沖脈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其上者,出于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于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于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附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黃帝曰:何以明之?歧伯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仍可明逆順之行也。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釐,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白話文:
關於針灸的疑問:如何因人而異?
黃帝問岐伯:「我已經從您那裡學到了很多針灸的道理,但總覺得有些地方還沒完全弄懂,好像還不夠扎實。請問您學醫是靠苦讀書本,還是從仔細觀察萬物中領悟出來的?」
岐伯回答:「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是因為他們的學問上順應天道,下順應地氣,中間順應人情。他們必須先建立一套明確的法則和標準,然後才能傳承下去。就像木匠不能不用尺子來判斷長短,不用繩墨來校正平直;工人也不能不用圓規畫圓,不用角尺畫方一樣。懂得運用這些工具的人,其實是掌握了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這是因材施教的常理,也是順應與違逆的準則。」
順應自然的治療原則
黃帝問:「我希望了解這種順應自然的道理。」
岐伯回答:「臨深決水,就是說在深處開個口子,水會自然流走,不用花力氣就能把水放乾;循拙決沖,就是說順著阻滯的地方疏通,經脈自然就通了。這就是告訴我們,氣的運行有滑(順暢)和澀(不順暢),血的清濁,以及它們運行的順應與違逆。」
針灸如何因人而異?
黃帝問:「人的膚色、胖瘦、高矮,這些都有固定的針灸方法嗎?」
岐伯回答:「當然有。
-
肥胖的人:這種人體格壯實,氣血充足,皮膚厚實堅固。如果受到邪氣侵犯,下針就要深一點,留針久一點。還有一種肩膀寬厚、脖子粗壯,但皮膚薄而黑的人,嘴唇厚重,血色黑而混濁,氣的運行遲緩不暢。這種人比較貪婪,下針也要深一點,留針久一點,而且次數要多一些。
-
瘦弱的人:這種人皮膚薄,血色少,肌肉鬆弛無力,嘴唇薄,說話輕柔。他們的血清澈,氣運行順暢,但很容易流失氣血。給他們下針,要淺一點,快一點。
-
一般人:要根據他們的膚色來調整。那些長相端正、為人敦厚的人,氣血比較和順,下針時只要遵循一般的法則就可以了。
-
體格強壯的壯士:他們的骨骼堅硬,肌肉結實,關節緊繃。如果他們的氣運行不暢,血混濁,下針就要深一點,留針久一點,次數也要多一些;如果他們的氣運行順暢,血清澈,下針就要淺一點,快一點。
-
嬰兒:他們的肌肉脆弱,血少氣弱。給他們下針,要用細小的針,淺淺地扎進去,然後快速拔出來,一天最多可以扎兩次。」
針灸的具體操作
黃帝問:「您說的『臨深決水』,是什麼意思?」
岐伯回答:「如果血清澈,但氣混濁,就要快速把氣瀉掉,這樣氣就會消散。」
黃帝問:「那『循拙決沖』呢?」
岐伯回答:「如果血混濁,氣運行不暢,就要快速把血瀉掉,這樣經脈就可以疏通了。」
經脈的運行方向
黃帝問:「經脈的運行方向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手上的三條陰經,從內臟走到手;手上的三條陽經,從手走到頭;腳上的三條陽經,從頭走到腳;腳上的三條陰經,從腳走到腹部。」
沖脈與少陰脈的特別之處
黃帝問:「為什麼少陰經的脈絡特別是向下走的?」
岐伯回答:「不是這樣的。沖脈是五臟六腑氣血的總匯,所有的臟腑都從它那裡吸收精華。沖脈往上的部分,從喉嚨出來,滋潤身體的各條陽經,灌注各種精華;往下的部分,注入少陰經的主要分支,從腹股溝出來,沿著大腿內側進入膝窩,然後在小腿骨內側潛伏運行,一直到內腳踝後方分支。它往下的一支與少陰經合流,滲透到三條陰經裡;往前的分支則潛伏運行,從腳背出來,沿著腳背進入大腳趾之間,滲透到各條絡脈,使肌肉溫暖。所以,當分支經脈阻塞時,腳背就不能動,腳不能動就會發冷。
黃帝問:「要怎麼證明這個道理?」
岐伯回答:「可以用言語引導,然後切脈來驗證。如果氣血運行不正常,脈象一定會有所動盪。這樣我們才能清楚地知道氣血運行的順逆。
黃帝聽了感嘆道:「太深奧了!聖人的道理,既像日月一樣光明,又像毫毛一樣微小。如果不是您,誰又能說得這麼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