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41)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41)

1.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刺有五官五閱,以觀五氣,五氣者,五藏之使也,五時之副也,願聞其五使當安出。歧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閱也。黃帝曰:願聞其所出,令可為常。歧伯曰: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氣入藏,必當治裏。帝曰:善。

五色獨決於明堂乎。歧伯曰:五官已辨,闕庭必張,乃立明堂,明堂廣大,蕃蔽見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廣大,壽中百歲。見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氣有餘,肌肉堅緻,故可苦以鍼。

黃帝曰:願聞五官。歧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脣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黃帝曰:以官何候。歧伯曰:以候五藏。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脣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黃帝曰:五脈安出,五色安見,其常色殆者何如。

歧伯曰:五官不辨,闕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埤其墻,墻下無基,垂角去外,如是者,雖平常殆,況加病哉。黃帝曰:五色之見於明堂,以觀五藏之氣,左右高下,各有形乎。歧伯曰:五藏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白話文: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針刺療法可透過五官觀察五種氣色(五閱),五氣是五臟的外在表現,也與五時相應。請問如何透過五官判斷五臟狀態?岐伯回答:五官正是五臟的觀察窗口。

黃帝請教具體方法以便遵循。岐伯解釋:脈象顯現於氣口(手腕脈搏處),氣色呈現在鼻部(明堂)。五色隨季節交替變化,若經脈邪氣深入內臟,就需治療內在臟腑。黃帝稱善。

黃帝問是否僅憑鼻部判斷五色?岐伯說明:需先觀察五官整體——額頭開闊、鼻部豐隆、兩頰飽滿、耳周寬大、下頜方正,這類人氣血旺盛、肌肉堅實,適合針刺治療,且多長壽。此類患者施針易見效。

岐伯具體說明五官對應關係:鼻屬肺、眼屬肝、口唇屬脾、舌屬心、耳屬腎。並指出各臟病變的外顯特徵:肺病呼吸急促鼻翼煽動,肝病眼角發青,脾病唇色泛黃,心病舌捲縮且顴部發紅,腎病顴骨與額頭發黑。

黃帝詢問正常與病危的脈象氣色區別。岐伯回答:若五官模糊、額頭窄小、鼻部低平、臉頰瘦削、下頜薄弱、耳廓外翻,這種體質者即使看似正常也屬虛弱,更易患病。

最後討論臟腑在面部的對應位置:五臟在體內各有定位,其氣色反映在面部時,也依循固定的左右上下分佈規律。

2.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鍼道於夫子,眾多畢悉矣。夫子之道,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者也。夫子之問學熟乎,將審察於物而生之乎。歧伯對曰: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員,去矩而為方。

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常也。黃帝曰:願聞自然奈何。歧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工力,而水可竭也,循掘決衝,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濇,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

黃帝曰:願聞人之白黑肥瘦小長,各有數乎。歧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薄,皮厚而黑色,脣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濇以遲,其為人也,貪於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黃帝曰:刺瘦人奈何。

歧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脣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黃帝曰:刺常人奈何。歧伯曰:視其白黑,各為調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歧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濇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嬰兒奈何。歧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鍼,淺刺而疾發鍼,日再可也。

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歧伯曰:血清氣濁,疾寫之,則氣竭焉。黃帝曰:循掘決衝,奈何。歧伯曰:血濁氣濇,疾寫之,則經可通也。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歧伯曰: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

歧伯曰:不然,夫衝脈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䯒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黃帝曰:何以明之。歧伯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乃可明逆順之行也。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為道也,明於日月,微於毫釐,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白話文: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您講解針灸之道,內容非常詳盡。您的理論運用時似乎難以捉摸,卻又找不到確切的依據。請問您的學問是來自熟練的實踐,還是通過觀察事物而領悟的?」

岐伯回答:「聖人創立的醫道,上合天理,下合地理,中合人事,必須有明確的法則,確立標準與規範,才能流傳後世。就像工匠不能拋棄尺規而隨意測量長短,也不能不用墨線來定水平;工人不能丟棄圓規畫圓,或不用矩尺畫方。

懂得運用這些法則,就能順應自然規律,掌握簡易的教導,明白逆順的常理。」

黃帝問:「請說明什麼是自然之理?」

岐伯說:「在深處決堤放水,不需費力就能使水流盡;沿著溝渠疏導,經脈就能通暢。這比喻氣的滑澀、血的清濁,以及經脈運行的逆順。」

黃帝問:「人的膚色黑白、體型肥瘦、年齡長幼,針刺時是否有特定法則?」

岐伯回答:

  • 肥胖者:體格壯實,血氣充盈,皮膚堅厚。若受邪氣侵襲,針刺宜深且留針。
  • 肩寬頸薄、皮膚厚黑、嘴唇厚實者:血液濃濁,氣行遲滯,性格貪婪。針刺宜深留針,並增加針刺次數。
  • 瘦弱者:皮膚薄、血色淡、肌肉消瘦、嘴唇薄、說話輕。其血清氣滑,易耗氣傷血,針刺宜淺而快。
  • 常人:根據膚色黑白調整治療。體態端正敦厚者,血氣調和,針刺按常規即可。
  • 壯士:骨骼堅實、肌肉緊實、關節靈活。若性格穩重,氣澀血濁,針刺宜深留針;若性格剛猛,氣滑血清,針刺宜淺而快。
  • 嬰兒:肌肉柔嫩,血少氣弱,宜用細針淺刺快出,一天可針兩次。

黃帝問:「『臨深決水』是什麼意思?」
岐伯說:「若血清氣濁,快速瀉法會導致氣耗竭。」

黃帝問:「『循掘決衝』呢?」
岐伯說:「若血濁氣澀,快速瀉法可使經脈通暢。」

黃帝問:「經脈運行的逆順如何?」
岐伯解釋:

  • 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
  • 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

黃帝問:「為何唯獨少陰脈下行?」
岐伯說:「並非如此。衝脈是五臟六腑之海,其上行支分布於頭面,滲灌陽經;下行支注入少陰經的大絡,沿大腿內側至膝窩,再沿脛骨內側到內踝後。其分支與少陰經並行,滲灌三陰經,並從足背注入大趾間,溫養肌肉。若絡脈瘀結,足背會失去活動而發冷。」

黃帝問:「如何判斷逆順?」
岐伯說:「通過言語引導、切脈驗證,觀察經脈是否正常運行,才能明辨逆順。」

黃帝感嘆:「聖人之道如日月般明晰,細微如毫釐,若非先生,誰能闡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