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42)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42)

1. 血絡論第三十九

黃帝曰: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歧伯曰:血絡是也。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發鍼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發鍼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願聞其故。

歧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畜積,久留而不寫者,血黑以濁,故不能射。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合和於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陰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

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寫之,則陰陽俱脫,表裏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悗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於陰者。陰脫故煩悶。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於經,外注於絡,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

黃帝曰:相之奈何。歧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鍼,大者如筋,則而寫之萬全也,故無失數矣,失數而反,各如其度。黃帝曰:鍼入而肉著,何也。歧伯曰:熱氣因於鍼,則鍼熱,熱則肉著於鍼,故堅焉。

白話文:

血絡論第三十九

黃帝問:我想瞭解那些異常邪氣不在經脈中的情況。
岐伯答:這就是血絡。

黃帝問:刺血絡後昏倒是什麼原因?血噴射而出是什麼原因?血色暗黑而混濁是什麼原因?出血清稀且半為液體是什麼原因?拔針後腫脹是什麼原因?出血或多或少而面色蒼白是什麼原因?拔針後面色不變卻煩悶是什麼原因?大量出血卻無異常反應是什麼原因?請說明緣由。

岐伯答:

  1. 脈氣旺盛但血虛者,刺後會耗散氣,氣散則昏倒。
  2. 血氣皆盛而陰氣偏多者,血液滑利,刺後會噴射。
  3. 陽氣鬱積過久未瀉者,血色暗黑混濁,故不噴射。
  4. 剛飲水而水液滲入血絡,未與血融合,故出血混雜清液。
  5. 若非剛飲水,體內有水濕停滯,日久則形成腫脹。
  6. 陰氣積聚於陽分,氣滯於血絡,刺時血未出而氣先動,故腫。
  7. 陰陽之氣剛交會未調和時瀉血,會使陰陽俱虛,表裡分離,故面色蒼白。
  8. 刺後出血多但面色不變且煩悶者,是因刺絡傷及經脈,經脈屬陰,陰虛故煩悶。
  9. 陰陽相合形成痺症時,氣血內溢經脈、外注血絡,此為陰陽俱實,即便大量出血亦不虛損。

黃帝問:如何觀察血絡?
岐伯答:血絡盛滿堅硬、色赤,分布不定,小如針、大如筋,找準後瀉血即可萬全,勿違反操作準則,否則會適得其反。

黃帝問:針刺後肌肉緊附針身是何原因?
岐伯答:熱氣隨針進入,使針發熱,熱則肌肉黏附針身,故緊固難拔。

2. 陰陽清濁第四十

黃帝曰: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歧伯曰: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黃帝曰:余聞一人,非問天下之眾。歧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亂氣,天下之眾,亦有亂人,其合為一耳。黃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

歧伯曰:受穀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

黃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別之奈何。歧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於海。黃帝曰:諸陽皆濁,何陽獨甚乎。歧伯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竅,其濁者下行諸經,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

黃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濇,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白話文:

陰陽清濁第四十

黃帝說:我聽說人體的十二經脈對應自然界的十二條河流,這些河流水色各異,清濁不同。但人的血氣若是一致的,又該如何對應呢?

岐伯回答:如果人的血氣真能完全一致,那天下就太平無亂了,怎會有混亂發生?

黃帝說:我問的是個人的情況,不是天下眾人。

岐伯說:個人體內也有混亂之氣,天下眾人中也有混亂之人,道理是相通的。

黃帝說:請說明人氣的清濁之分。

岐伯解釋:接受食物營養的部分為濁氣,接受自然清氣的部分為清氣。清氣注入陰經,濁氣注入陽經。濁氣中的清成分會上行至咽喉,清氣中的濁成分則會下行。若清濁互相干擾,就稱為「亂氣」。

黃帝問:陰經主清而陽經主濁,但濁中帶清、清中帶濁,該如何區分?

岐伯回答:氣的區分大致是——清氣向上輸注於肺,濁氣向下行至胃。胃中的清氣會上達口腔,肺中的濁氣則下注經脈,最終積聚於氣海。

黃帝問:所有陽經皆屬濁,哪一條陽經最為明顯?

岐伯說:手太陽經承受陽經中最濁之氣,手太陰經則承受陰經中最清之氣。清氣上行至頭面孔竅,濁氣下行至各經脈。所有陰經本屬清,唯獨足太陰經承受濁氣。

黃帝問:該如何調治?

岐伯回答:清氣運行滑利,濁氣運行滯澀,這是氣的常態。因此針刺陰經時,應深刺並留針;針刺陽經時,則淺刺且快速出針。若清濁相混,需依具體情況調理。

3. 陰陽繫日月第四十一

黃帝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於人,奈何。歧伯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故足之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月生於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為陽。

黃帝曰:合之於脈,奈何。歧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

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

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乙主左手之太陽,戊主右手之太陽,丙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此兩火并合,故為陽明。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左手之少陰,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

故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也。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其於五藏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

黃帝曰:以治奈何。歧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黃帝曰:五行以東方甲乙木王春,春者,蒼色,主肝,肝者,足厥陰也。

今乃以甲為左手之少陽,不合於數,何也。歧伯曰:此天地之陰陽也,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

白話文:

陰陽繫日月第四十一

黃帝問:「我聽說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這些與人體如何對應呢?」

岐伯回答:「人體腰以上像天,屬陽;腰以下像地,屬陰。足的十二條經脈對應十二月,月亮屬水而生,所以下半身屬陰。手的十指對應十天干,太陽屬火,所以上半身屬陽。」

黃帝問:「與經脈如何結合?」

岐伯解釋:

  • 正月(寅):陽氣初生,對應左足的少陽經。
  • 六月(未):對應右足的少陽經。
  • 二月(卯):對應左足的太陽經。
  • 五月(午):對應右足的太陽經。
  • 三月(辰):對應左足的陽明經。
  • 四月(巳):對應右足的陽明經。這兩陽經在前相合,故稱「陽明」。
  • 七月(申):陰氣初生,對應右足的少陰經。
  • 十二月(醜):對應左足的少陰經。
  • 八月(酉):對應右足的太陰經。
  • 十一月(子):對應左足的太陰經。
  • 九月(戌):對應右足的厥陰經。
  • 十月(亥):對應左足的厥陰經。這兩陰經交接終盡,故稱「厥陰」。

手的經脈對應:

  • :左手少陽經。
  • :右手少陽經。
  • :左手太陽經。
  • :右手太陽經。
  • :左手陽明經。
  • :右手陽明經。這兩經如兩火相合,故稱「陽明」。
  • :右手少陰經。
  • :左手少陰經。
  • :右手太陰經。
  • :左手太陰經。

總結:

  • 足的陽經是「陰中之少陽」,陰經是「陰中之太陰」。
  • 手的陽經是「陽中之太陽」,陰經是「陽中之少陰」。
  • 五臟中: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

黃帝問:「如何應用於治療?」

岐伯回答:

  • 正、二、三月:人氣在左,勿刺左足陽經。
  • 四、五、六月:人氣在右,勿刺右足陽經。
  • 七、八、九月:人氣在右,勿刺右足陰經。
  • 十、十一、十二月:人氣在左,勿刺左足陰經。

黃帝質疑:「五行中東方甲乙木屬春,對應肝與足厥陰經,為何甲卻對應左手少陽經,與規律不符?」

岐伯解釋:「這是天地陰陽的分類,並非按四時五行順序。陰陽雖有名稱卻無固定形體,可推演為十、百、千、萬種變化,道理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