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43)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43)

1. 病傳第四十二

黃帝曰:余受九鍼於夫子,而私覽於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焫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歧伯曰: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黃帝曰:此乃所謂守一勿失,萬物畢者也。今余已聞陰陽之要,虛實之理,傾移之過,可治之屬,願聞病之變化,淫傳絕敗而不可治者,可得聞乎。

歧伯曰:要乎哉問道,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與俱成,畢將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著於竹帛,不可傳於子孫。黃帝曰:何謂日醒。歧伯曰:明於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黃帝曰:何謂夜瞑。歧伯曰:瘖乎其無聲,漠乎其無形,折毛發理,正氣橫傾,淫邪泮衍,血脈傳溜,大氣入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黃帝曰:大氣入藏,奈何。歧伯曰:病先發於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病先發於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病先發於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腎,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蚤食。

病先發於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病先發於胃,五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病先發於腎,三日而之膂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腸,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早晡。

病先發於膀胱,五日而之腎,一日而之小腸,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諸病以次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間一藏及二三四藏者,乃可刺也。

白話文:

病傳第四十二

黃帝說:「我從老師那裡學到了九針療法,並私下研讀各種醫方,發現有導引、行氣、按摩、灸療、針刺、藥物等方法。這些方法是該單獨使用,還是全部結合運用呢?」

岐伯回答:「這些醫方是針對不同人的療法,並非一個人需要全部施行。」

黃帝說:「這就是所謂『專精一法而不偏失,萬事皆能通達』的道理吧!我已經聽聞陰陽的要領、虛實的原理、失衡的過失,以及可治之症的範疇。現在想請教疾病的變化,邪氣傳變、衰竭而無法醫治的情況,可以詳細說明嗎?」

岐伯說:「這問題很重要啊!明白道理時,清晰如白日清醒;困惑時,則昏暗如黑夜沈睡。若能領受並實踐,精神與醫理自然相合,終將融會貫通。這種養神的道理,可以記載於竹帛,卻未必能傳授給子孫。」

黃帝問:「什麼是『白日清醒』?」
岐伯答:「通曉陰陽之理,如同解開疑惑,如酒醉後清醒。」

黃帝問:「什麼是『黑夜沈睡』?」
岐伯答:「昏昧無聲,模糊無形,毛髮枯折、肌理紊亂,正氣傾頹,邪氣蔓延,血脈傳變流散,病邪深入臟腑,導致腹痛下洩,這種情況可能致死,難以輓救。」

黃帝問:「病邪侵入臟腑會如何?」
岐伯答:

  • 病先發於心:一日傳至肺,三日傳至肝,五日傳至脾。若三日未癒,冬季死於半夜,夏季死於正午。
  • 病先發於肺:三日傳至肝,一日傳至脾,五日傳至胃。若十日未癒,冬季死於日落,夏季死於日出。
  • 病先發於肝:三日傳至脾,五日傳至胃,三日傳至腎。若三日未癒,冬季死於日落,夏季死於早餐時分。
  • 病先發於脾:一日傳至胃,二日傳至腎,三日傳至脊背膀胱。若十日未癒,冬季死於人定(夜深),夏季死於晚餐時分。
  • 病先發於胃:五日傳至腎,三日傳至脊背膀胱,五日上傳至心。若二日未癒,冬季死於半夜,夏季死於午後。
  • 病先發於腎:三日傳至脊背膀胱,三日上傳至心,三日傳至小腸。若三日未癒,冬季死於清晨,夏季死於傍晚。
  • 病先發於膀胱:五日傳至腎,一日傳至小腸,一日傳至心。若二日未癒,冬季死於雞鳴時分,夏季死於午後。

凡疾病按此順序傳變,皆有相應死期,不可針刺治療。若間隔一臟或二、三、四臟傳變,則仍可針刺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