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1. 五味論第六十三
黃帝問於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黃帝曰: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鹹入于胃;其氣上走中焦,注于脈,則血氣走之,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血矣。
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薑韭之氣熏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
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谷留於胃中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悗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
白話文:
五味論第六十三
黃帝問少俞說:「食物進入口中後,五味各有其歸屬的臟腑,過度攝取也會引發相應的疾病。酸味歸屬於筋,過量食用會導致小便不通;鹹味歸屬於血,過量食用會引發口渴;辛味歸屬於氣,過量食用會使心中空虛不適;苦味歸屬於骨,過量食用會引起嘔吐;甘味歸屬於肌肉,過量食用會讓人心煩悶。我知道這些現象,但不明白原因,希望能聽聽其中的道理。」
少俞回答:「酸味進入胃後,其性質收斂澀滯,上行至中上兩焦,卻難以順利運行。若無法排出,便會滯留胃中。胃中環境溫和時,酸味會下注膀胱,但膀胱壁薄而柔軟,遇酸則收縮蜷曲,導致通道閉塞,水液無法通行,因而小便不通。人體的陰部是筋脈匯聚之處,所以酸味會歸屬於筋。」
黃帝問:「鹹味歸屬於血,過量食用會口渴,為什麼?」少俞說:「鹹味進入胃後,其氣上行至中焦,注入血脈,促使血氣運行。血與鹹相遇會凝滯,凝滯則胃中津液外流,導致胃中津液枯竭,咽喉乾燥,所以舌根乾而容易口渴。血脈是中焦運行的通道,因此鹹味歸屬於血。」
黃帝問:「辛味歸屬於氣,過量食用會心中空虛,為什麼?」少俞說:「辛味進入胃後,其氣上行至上焦,上焦負責接受氣並滋養陽氣。薑、韭等辛味食物氣味濃烈,若營衛之氣無法及時調節,辛氣會久留心下,導致心中空虛不適。辛味與氣同行,所以辛味會隨汗液排出。」
黃帝問:「苦味歸屬於骨,過量食用會嘔吐,為什麼?」少俞說:「苦味進入胃後,五穀之氣都無法抑制它。苦味下行至下脘,導致三焦通道閉塞不通,因而引發嘔吐。牙齒是骨的終端,所以苦味歸屬於骨,進入後又排出,可知其作用於骨。」
黃帝問:「甘味歸屬於肌肉,過量食用會心煩悶,為什麼?」少俞說:「甘味進入胃後,其氣較弱,無法上行至上焦,而與食物滯留胃中,使人體柔潤。胃部過於柔軟則蠕動遲緩,遲緩則易生擾動,擾動便會導致心煩悶。甘味之氣外通於肌肉,因此甘味歸屬於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