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66)
《黃帝內經靈樞》 (66)
1. 寒熱第七十
黃帝問於歧伯曰: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生。歧伯曰: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黃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鼠瘻之本,皆在於藏,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黃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
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黃帝曰:決其生死奈何。歧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而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頸部和腋下出現寒熱交替、淋巴結腫大(瘰癧)的現象,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岐伯回答說:「這些都是鼠瘻(淋巴結核)的毒氣引起的,毒氣停留在經脈中,沒有散去。」
黃帝問:「要如何去除它們呢?」
岐伯說:「鼠瘻的根本病因,都在於內臟,病邪從內部向上發出,表現在頸部和腋下。如果病邪只是浮在經脈中,還沒有深入肌肉,並且只是在體表化膿出血,這樣就容易去除。」
黃帝又問:「要如何去除呢?」
岐伯說:「請從鼠瘻的根本處引導病邪到末梢處,這樣就可以使它逐漸衰退,並斷絕其引起的寒熱症狀。仔細觀察其病邪的通道,然後以適當的方法去除。慢慢地、來回地去除,對於小如麥粒的鼠瘻,一針就能見效,三針就可以治好。」
黃帝問:「如何判斷病人的生死呢?」
岐伯說:「翻開病人的眼睛觀察,如果眼睛內有紅色血脈,上下貫穿瞳孔,看到一條血脈,病人會在一年內死亡;看到一條半血脈,會在一年半內死亡;看到二條血脈,會在二年內死亡;看到二條半血脈,會在二年半內死亡;看到三條血脈,會在三年內死亡。如果紅色血脈沒有向下貫穿瞳孔,就可以治療。」
2. 邪客第七十一
黃帝問於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藏六府,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
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寫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黃帝曰:善。
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
久者,三飲而已也。
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熱。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
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䐃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願聞持鍼之數,內鍼之理,縱舍之意,扞皮開腠理,奈何。脈之屈折,出入之處,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府之輸於身者,余願盡聞,少序別離之處,離而入陰,別而入陽,此何道而從行,願盡聞其方。歧伯曰:帝之所問,鍼道畢矣。
黃帝曰:願卒聞之。歧伯曰: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并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曲折也。
白話文:
[邪客第七十一]
黃帝問伯高:「邪氣侵犯人體,有時會讓人眼睛無法閉合、無法入睡,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伯高回答:「食物進入胃之後,殘渣、津液和宗氣會分成三條路徑。宗氣積聚在胸腔,從喉嚨出來,貫穿心脈,然後進行呼吸。營氣則負責提取津液,注入脈管,化為血液,用來滋養四肢末梢,並注入五臟六腑,以配合身體的運作節奏。衛氣則是將剛猛的氣散發出來,快速地在四肢末梢、肌肉和皮膚之間運行,從不停歇。它白天在陽分運行,晚上在陰分運行,通常從足少陰經分出,在五臟六腑中運行。
現在,如果厥氣侵犯五臟六腑,衛氣就會獨自在外防禦,在陽分運行,無法進入陰分。在陽分運行,陽氣就會旺盛;陽氣旺盛,陽蹺脈就會被阻塞,無法進入陰分,導致陰虛,所以眼睛無法閉合。」
黃帝說:「說得好。那該如何治療呢?」
伯高說:「要補足不足的部分,瀉掉多餘的部分,調整虛實,疏通經絡,去除邪氣。給他服用半夏湯一劑,陰陽調和,很快就能入睡。」
黃帝說:「好。這就是所謂疏通瘀塞、使經絡暢通、陰陽調和的方法啊。我想知道這個方子是什麼?」
伯高說:「這個湯的方子是:取千里之外的流水八升,攪動一萬遍,取清澈的五升煮沸。用蘆葦桿作柴火,水沸騰後放入秫米一升,再放入半夏五合,慢慢熬煮,直到水量剩下一升半。去渣,喝一小杯湯汁,一天喝三次,逐漸增加用量,以知道病情好轉為度。如果病情剛發作,喝完湯藥就睡著了,出汗後就會痊癒。
如果是久病,喝三次就可以了。」
黃帝問伯高:「我想知道人體的關節與天地如何對應?」
伯高回答:「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人的頭是圓的,腳是方的,與天地對應。天有太陽和月亮,人有兩隻眼睛。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聲音。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
天有十個太陽(古人認為),人有十個手指。地支有十二個,人有十個腳趾和生殖器來對應,女子的生殖器少了兩節,以利於懷抱嬰兒。天有陰陽,人有夫妻。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個關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膀和膝蓋。地有深谷,人有腋窩和膝彎。地有十二條經水,人有十二條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蓂草,人有毫毛。天有白天和夜晚。
人有睡眠和起床。天有星辰,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關節。地有山石,人有高聳的骨骼。地有樹林,人有筋腱。地有村落,人有肌肉。一年有十二個月,人有十二個關節。地有四季不長草,人有不孕不育。這些都是人與天地相對應的地方。」
黃帝問岐伯:「我想知道持針的方法,內刺的道理,施針的方向,如何鬆開皮膚、打開腠理。脈搏的彎曲、出入的地方,從哪裡開始,到哪裡停止,哪裡緩慢,哪裡快速,哪裡刺入。六腑在身體上的輸穴,我也想全部了解,還有陰陽經脈是如何分離的,分離後又如何進入陰經和陽經,希望都能告訴我。」
岐伯說:「您所問的,已經包含了針灸的全部要義了。」
黃帝說:「希望您詳細說明。」
岐伯說:「手太陰肺經的脈氣,從大拇指末端出來,往內彎曲,沿著白肉邊緣運行。到達本節後面的太淵穴,稍微停留,再向外彎曲,向上到本節下方,向內彎曲,與其他陰經脈在魚際穴匯合,多條脈絡在此交匯,氣血滑利。脈氣伏行在掌骨下方,再向外彎曲,從寸口處出來運行,向上到達肘內側,進入大筋下方,向內彎曲,向上行走於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再向內彎曲,走入肺部。這是順應經脈走向和數脈的彎曲運行方式。
心包經的脈氣,從中指末端出來,往內彎曲,沿著中指內側向上運行,停留在掌心,伏行在兩骨之間,再向外彎曲,從兩條肌腱之間,骨肉交界的地方出來,氣血滑利。向上二寸,向外彎曲,行走於兩條肌腱之間,向上到達肘內側,進入小筋下方,停留在兩骨交匯處,再向上進入胸中,內絡於心脈。
黃帝說:「手少陰心經的脈氣獨自沒有俞穴,是為什麼?」
岐伯說:「少陰經是心經。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精神的居所,它的功能堅固,邪氣不能侵入。如果邪氣侵入,就會損傷心臟,心臟受損,精神就會散失,精神散失就會死亡。所以邪氣如果存在於心臟,都會在心包絡中。心包絡是心主之脈,所以心經獨自沒有俞穴。」
黃帝說:「心經沒有俞穴,難道就不會生病嗎?」
岐伯說:「心經的外絡會生病,但是心臟本身不會生病。所以治療的時候,要取其經脈於掌後銳骨的末端。其餘脈絡的出入、彎曲和運行的快慢,都和手少陰心包經的運行方式相同。因此,俞穴的取用,都是根據氣的虛實、快慢來進行的。這就是所謂的『因衝而瀉,因衰而補』。這樣做,邪氣才能被去除,真氣才能堅固,這就叫做順應自然的規律。」
黃帝說:「持針時如何施針和拔針?」
岐伯說:「必須先了解十二經脈的起止,皮膚的寒熱,脈搏的盛衰、滑澀。脈搏滑而盛的,病情會加重,虛而細的,病情會持續很久。脈搏大而澀的,表示疼痛或麻痹。陰陽脈搏如果相同,就表示病情難以治療。如果經脈的起止部位還發熱,就表示病情還存在;如果熱已經衰退,病情也會消退。持針的時候,要觀察尺部,診斷肌肉的堅硬或鬆軟、大小、滑澀、寒溫燥濕等情況。還要觀察眼睛的顏色,以了解五臟的情況,從而判斷生死。觀察血脈,診斷顏色,以了解寒熱、疼痛、麻痹的情況。」
黃帝說:「持針施針和拔針,我還是不太明白。」
岐伯說:「持針的方法,要端正平穩,安靜專注。先了解虛實的情況,然後再決定施針的快慢。左手按住骨骼,右手循著脈絡運行。不要與肌肉過於接觸。瀉的時候,要端正平穩,補的時候,必須將皮膚閉合。輔助針刺,引導氣的運行,這樣邪氣就會散開,真氣就會復原。」
黃帝說:「如何鬆開皮膚,打開腠理呢?」
岐伯說:「順著肌肉的紋理,用左手分開皮膚,輕輕地刺入,然後慢慢端正針身。觀察精神有沒有散亂,這樣邪氣就能被去除。」
黃帝問岐伯:「人體有八個空虛的地方,如何觀察?」
岐伯回答:「用來觀察五臟的狀況。」
黃帝說:「如何觀察?」
岐伯說:「肺和心有邪氣,其氣會停留在兩肘。肝有邪氣,其氣會流向兩腋。脾有邪氣,其氣會停留在兩髀。腎有邪氣,其氣會停留在兩膕。這八個空虛的地方,都是關節活動的要處,是真氣經過的地方,也是血脈運行的通道。邪氣和瘀血不應該停留在這裡,如果停留在這裡,就會損傷筋骨關節,導致關節不能彎曲和伸展,所以會發生攣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