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65)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65)

1. 行鍼第六十七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九鍼於夫子,而行之於百姓,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鍼行,或氣與鍼相逢,或鍼已出,氣獨行,或數刺乃知,或發鍼而氣逆,或數刺病益劇,凡此六者,各不同形,願聞其方,

歧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黃帝曰:何謂重陽之人。歧伯曰:重陽之人,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藏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

黃帝曰: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歧伯曰:此人頗有陰者也。黃帝曰:何以知其頗有陰也。歧伯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黃帝曰:其氣與鍼相逢,奈何。歧伯曰: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故鍼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

黃帝曰:鍼已出而氣獨行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其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者內藏,故鍼已出,氣乃隨其後,故獨行也。

黃帝曰:數刺乃知。何氣使然。歧伯曰:此人之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刺乃知也。

黃帝曰:鍼入而氣逆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粗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從您這裡學到九種針法,並且用在百姓身上,但百姓的血氣各有不同,有些是精神一動,氣就先於針而行;有些是氣與針同時到達;有些是針拔出後,氣才獨自運行;有些要多次進針才能感受到氣的運行;有些是進針後氣反而逆行;有些是多次進針後病情反而加重。這六種情況,各有不同,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陽氣旺盛的人,精神容易被調動,氣也容易運行。」黃帝問:「什麼叫做陽氣旺盛的人?」岐伯說:「陽氣旺盛的人,性情活潑外向,說話快速,走路腳步輕快,心肺的氣比較充足,陽氣旺盛而向上發散,所以精神一動,氣就先於針而行。」

黃帝問:「陽氣旺盛的人,如果精神不先於氣而行,又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這個人體內多少帶有一些陰氣。」黃帝問:「怎麼知道他體內帶有陰氣呢?」岐伯說:「陽氣多的人,比較喜悅;陰氣多的人,比較容易發怒,常常發怒的人,比較容易被陰氣干擾。所以說他體內帶有陰氣,陰陽之氣的結合和分離比較困難,所以精神不能先於氣而行。」

黃帝問:「氣與針同時到達,又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陰陽調和,血氣充盈且流動順暢,所以針一進去,氣就快速出來與針相遇。」

黃帝問:「針拔出來後,氣才獨自運行,是什麼氣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說:「這是體內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降而陽氣浮散在體外,所以針拔出後,氣才隨之運行,故獨自運行。」

黃帝問:「要多次進針才能感受到氣的運行,又是什麼氣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說:「這是體內陰氣多而陽氣少,氣沉滯而難以運行,所以要多次進針才能感受到氣的運行。」

黃帝問:「進針後氣反而逆行,是什麼氣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說:「氣逆行和多次進針後病情反而加重,這不是陰陽之氣浮沉的問題,而是因為施術者手法粗糙,技術不到位所造成的,與病人的形氣本身沒有關係。」

2. 上膈第六十八

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晬時乃出,余未得其意,願卒聞之。歧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已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其癰在管內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黃帝曰:刺之奈何。歧伯曰: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內益深,還而刺之,無過三行,察其沉浮,以為深淺,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憺無為,乃能行氣,後以鹹苦,化穀乃下矣。

白話文:

黃帝問:氣停留在上膈的狀況,食物吃下去又吐出來的原因,我已經知道了。但蟲在下膈的情況,也就是食物吃下去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排出,我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你能詳細地告訴我。

歧伯回答:如果情緒不穩定、飲食沒有節制、忽冷忽熱,寒氣就會跑到腸子裡面。腸子裡面有了寒氣,蟲就會覺得冷,冷就會聚集在那裡,守在下管道。這樣腸胃就會脹滿,衛氣不能正常運行,邪氣就會跑來。人一旦吃東西,蟲就會往上吃,蟲往上吃,下管道就會虛弱,虛弱邪氣就會趁虛而入。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積聚,積聚如果繼續留在那裡,就會變成癰。癰形成後,下管道就會收縮。如果癰長在管道內,就會覺得深處疼痛;如果癰長在管道外,就會覺得皮膚表面疼痛,而且皮膚會發熱。

黃帝問:那要怎麼用針刺治療呢?

歧伯回答:輕輕按壓癰的地方,觀察氣的走向。先在癰的旁邊淺淺地刺,然後慢慢往深處刺,再往回刺,不要超過三排針。根據針刺時的感覺來決定針刺的深淺。刺完針一定要用熱敷,讓熱氣進入體內,每天都讓熱氣進入,邪氣就會慢慢衰退,大的癰才能潰爛。治療時還要配合飲食禁忌,清除體內的邪氣。保持平靜的心情,不胡思亂想,這樣才能順利行氣。之後再用鹹味或苦味的食物來幫助消化,食物才能順利排出。

3.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黃帝問於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答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脣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

黃帝曰:刺之奈何。歧伯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寫其血脈,濁氣乃辟,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白話文:

黃帝問少師說:人突然憂愁憤怒,以至於說不出話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阻塞?是什麼氣運行出了問題,導致聲音發不出來?希望您能告訴我其中的道理。

少師回答說:咽喉是水穀通過的通道,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地方,會厭是聲音發出的門戶,嘴唇是聲音的扇子,舌頭是聲音的關鍵,懸雍垂是聲音的關卡,頏顙是氣體分流排出的地方,橫骨是神氣作用,控制舌頭發音的部位。

所以,人的鼻涕不停流出而無法收住,是因為頏顙沒有打開,氣體分流失常。因此,會厭如果小而薄,發出的氣就快,開合也順暢,氣體就容易發出。如果會厭大而厚,開合就困難,氣體出來就慢,所以說話就會重複。人突然發不出聲音,是因為寒氣停留在會厭,導致會厭無法正常打開,發出的氣體無法順利向下,開合不順暢,所以就發不出聲音。

黃帝問:這種情況應該如何針刺治療呢?岐伯說:足少陰經脈,向上連繫到舌頭,網絡於橫骨,終止於會厭,在這幾個地方刺兩邊的血脈,可以使濁氣消散,會厭的脈絡,向上連繫到任脈,可以針刺天突穴,這樣會厭就能夠恢復正常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