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57)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57)

1. 玉版第六十

黃帝曰:余以小鍼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於天,下合之於地,中合之於人,余以為過鍼之意矣,願聞其故。歧伯曰:何物大於天乎,夫大於鍼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備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鍼焉,夫鍼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小鍼能取之乎。歧伯曰:聖人不能使化者為之,邪不可留也。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於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

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黃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為之奈何。歧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勿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也。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

不道之以小鍼治乎。歧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歧伯曰:其在逆順焉。黃帝曰:願聞逆順。歧伯曰: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黃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

歧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欬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欬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脹,四末清。形脫,泄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

欬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欬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過一時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黃帝曰:夫子之言鍼甚駿,以配天地,上數天文,下度地紀,內別五藏,外次六府,經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歧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黃帝曰:余聞之,則為不仁。然願聞其道,弗行於人。歧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

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胗,猶可知矣。黃帝曰:願卒聞之。歧伯曰: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黃帝曰:上下有數乎。歧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藏之氣盡矣。

白話文:

玉版第六十

黃帝說:「我以為小針只是細微的工具,先生卻說它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我認為這過於誇大針的作用了,希望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有什麼東西比天更大呢?比針更大的,只有五種兵器。但五兵是用來殺人的器具,而非救生的工具。人是天地間最珍貴的存在,怎能不重視針術呢?治理百姓,也需依靠針術。針與五兵相比,哪個更微小呢?」

黃帝問:「疾病發生時,或因喜怒無常、飲食不節,或因陰氣不足、陽氣過盛,營氣運行不暢,而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爭,化為膿血,小針能治療嗎?」

岐伯說:「聖人不能阻止已形成的病變,但邪氣不可留存。譬如兩軍對峙,旗幟相望,刀刃佈於戰場,絕非一日之謀。能讓百姓遵令而行,使士兵免於刀兵之災,也非一日之功,而是長期教化的結果。」

「至於身患癰疽,膿血積聚,豈不是遠離養生之道?癰疽的生成,膿血的形成,非從天降,亦非地出,而是微小病變累積所致。因此聖人在病未成形時就調治,愚者則在病成後才應對。」

黃帝問:「若病已成形,未能預防;膿已生成,未能察覺,該怎麼辦?」

岐伯答:「膿已成時,十死一生。所以聖人不讓病情惡化,並將良方記載於竹帛,讓後世能者傳承,永不終絕,正是為了避免此類情況。」

黃帝問:「若已化膿出血,還能用小針治療嗎?」

岐伯答:「小針治小病,功效有限;大針治大病,危害甚多。因此膿血已成時,只能用砭石或鋒針刺破排膿。」

黃帝問:「危害大的病就無法痊癒嗎?」

岐伯答:「關鍵在於病勢的逆順。」

黃帝問:「願聞逆順之別。」

岐伯答:「若患者白眼發青、黑眼縮小,是為一逆;服藥後嘔吐,是為二逆;腹痛劇烈且口渴嚴重,是為三逆;肩頸活動不利,是為四逆;聲音嘶啞、面色枯槁,是為五逆。除此五者,皆為順症。」

黃帝問:「其他病症也有逆順之分嗎?」

岐伯答:「腹脹身熱而脈大,是一逆;腹鳴脹滿,四肢冰冷洩瀉,脈大,是二逆;鼻血不止,脈大,是三逆;咳嗽兼尿血,形體消瘦,脈細而緊,是四逆;咳嗽形脫,身熱,脈細而快,是五逆。此類患者,多於十五日內死亡。」

「若腹脹極大,四肢冰冷,形體消瘦,洩瀉嚴重,是一逆;腹脹便血,脈大而時斷,是二逆;咳嗽尿血,肌肉脫落,脈搏微弱,是三逆;嘔血胸悶牽引背部,脈細而快,是四逆;咳嗽嘔吐,腹脹且洩瀉,脈搏斷絕,是五逆。此類患者,短時間內便會死亡。醫者若不察而妄施針刺,便是逆治。」

黃帝說:「先生論針術極其精深,上合天文,下應地理,內通五臟,外連六腑,經脈二十八會,皆有其規律。針能殺活人,卻不能救死者,您能改變嗎?」

岐伯答:「針能殺活人,但不能救死者。」

黃帝說:「聽聞此事,覺得不仁。但願知其理,而不施行於人。」

岐伯答:「這是明理。如同刀劍可殺人,飲酒可醉人,即使不親驗,也能明白。」

黃帝說:「願詳聞其道。」

岐伯答:「人所受的氣源於五穀,穀氣匯聚於胃。胃是水穀氣血之海,如海行雲氣布於天下,胃輸送氣血於經隧。經隧是五臟六腑的大絡,針刺時若過度瀉奪,氣血便會耗盡。」

黃帝問:「上下經脈有定數嗎?」

岐伯答:「若瀉奪五里穴,中途氣血即斷,五次針刺後,臟氣便會耗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