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28)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28)

1. 營氣第十六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髀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䪼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脇,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

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裏,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白話文:

黃帝說:營氣運行的道理,是把從食物攝取的精華當作最寶貴的。食物進入胃之後,會傳送到肺,在體內流動擴散,散布到身體外表。其中精純的部分,會運行在經脈通道中,不斷地運行,周而復始,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

所以,營氣從手太陰肺經流出,注入手陽明大腸經,向上運行注入足陽明胃經,向下運行到腳背上,注入腳大趾之間,與足太陰脾經會合,再向上運行到大腿,從大腿注入心臟,然後沿著手少陰心經,從腋下流出手臂,注入小指,與手太陽小腸經會合,再向上沿著腋下,到耳後的骨頭,到眼睛內角,再往上到頭頂,往下到後頸,與足太陽膀胱經會合,沿著脊椎向下到尾椎,再向下注入腳小趾的末端,沿著腳底,注入足少陰腎經,再向上運行注入腎,從腎注入心臟,向外散布到胸中,沿著心包經,從腋下流出手臂,在兩條筋之間,進入手掌中,從中指末端出來,返回到小指旁邊的指頭末端,與手少陽三焦經會合,再向上運行注入胸部的膻中穴,分散到三焦,從三焦注入膽,從脅肋出來,注入足少陽膽經,向下運行到腳背上,又從腳背注入腳大趾之間,與足厥陰肝經會合,再向上運行到肝,從肝向上注入肺,沿著喉嚨,進入鼻腔後部的孔竅,最後到達排泄的出口。

營氣的分支,有的向上到額頭,沿著頭頂,往下到後頸,沿著脊椎,進入骶骨,這就是督脈,它還聯絡陰部,向上經過毛髮生長的地方,進入肚臍中,再向上沿著腹腔內部,進入鎖骨上方的凹陷處,向下注入肺中,再從手太陰肺經流出,這是營氣運行的路線,也是它運行的恆常規律。

2. 脈度第十七

黃帝曰:願聞脈度。歧伯答曰: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蹻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寫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五藏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藏不和,則七竅不通,六府不和,則留為癰。故邪在府,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

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黃帝曰:蹻脈安起安止,何氣榮水。歧伯答曰:蹻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蹻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黃帝曰:氣獨行五藏,不榮六府,何也,歧伯答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榮其藏,陽脈榮其府,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溉藏府,外濡腠理。

黃帝曰:蹻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歧伯答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也。

白話文:

脈搏的長度

黃帝問:我想了解脈搏的長度。

岐伯回答說:手部的六條陽經,從手到頭,總長五尺,六個五尺加起來是三十尺。手部的六條陰經,從手到胸部中間,長三尺五寸,六個三尺加起來是十八尺,六個五寸加起來是三尺,總共二十一尺。腳部的六條陽經,從腳到頭,長八尺,六個八尺加起來是四十八尺。腳部的六條陰經,從腳到胸部中間,長六尺五寸,六個六尺加起來是三十六尺,六個五寸加起來是三尺,總共三十九尺。

蹺脈從腳到眼睛,長七尺五寸,兩個七尺加起來是十四尺,兩個五寸加起來是一尺,總共十五尺。督脈和任脈,各長四尺五寸,兩個四尺加起來是八尺,兩個五寸加起來是一尺,總共九尺。全部加起來總共是一百六十二尺。這些是氣運行的大經絡通道,經脈是內在的主幹,從主幹分支出去橫向的稱為絡脈,絡脈再分支出去的稱為孫脈。脈象呈現過盛且有血者,要快速去除;脈象盛滿的,要瀉除;脈象虛弱的,要用藥物來補益。

五臟的功能會反映在上方的七個孔竅,所以肺的氣息通於鼻子,肺氣調和,鼻子就能分辨氣味的香臭。心氣通於舌頭,心氣調和,舌頭就能分辨五種味道。肝氣通於眼睛,肝氣調和,眼睛就能分辨五種顏色。脾氣通於嘴巴,脾氣調和,嘴巴就能分辨五穀的味道。腎氣通於耳朵,腎氣調和,耳朵就能聽到五音。如果五臟不調和,七個孔竅就會不通暢。如果六腑不調和,就會形成癰腫。所以,邪氣在六腑,陽經脈氣就會不和諧,陽經脈氣不和諧,氣就會滯留,氣滯留,陽氣就會過於旺盛,陽氣過於旺盛,陰經脈氣就會不利,陰經脈氣不利,血就會滯留,血滯留,陰氣就會過於旺盛。陰氣過於旺盛,陽氣就不能滋養身體,所以稱為「關」。

陽氣過於旺盛,陰氣就不能滋養身體,所以稱為「格」。陰陽之氣都過於旺盛,無法相互滋養,就稱為「關格」。得了「關格」的人,壽命無法善終。

黃帝問:蹺脈的起點和終點在哪裡?是什麼氣在滋養它?

岐伯回答說:蹺脈是少陰經脈的分支,起於腳踝骨後方,向上經過內踝上方,再直向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向上沿著胸腔內部,進入鎖骨上方凹陷處,再從喉嚨旁的人迎穴前方向上,進入臉頰,連接到眼睛的內眼角,與太陽經脈會合。陽蹺脈向上運行,陰陽之氣相互循環,眼睛就能得到滋養而潤澤;如果氣血不能滋養,眼睛就不能閉合。

黃帝問:氣單獨運行於五臟,卻不滋養六腑,是什麼原因?

岐伯回答說:氣的運行是不會停止的,就像水流一樣,像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一樣永不停止。所以,陰經脈滋養五臟,陽經脈滋養六腑,像一個沒有端點的圓環一樣,無法知道它的起始,終結之後又重新開始。它們流溢出來的氣,在內滋養五臟六腑,在外滋潤皮膚紋理。

黃帝問:蹺脈有陰陽之分,那麼什麼脈可以代表陰蹺和陽蹺的脈象?

岐伯回答說:男子以陽蹺脈為準,女子以陰蹺脈為準。符合這個規律的,就是經脈,不符合的,就是絡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