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28)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28)

1. 營氣第十六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髀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䪼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脇,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

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裏,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白話文:

營氣第十六

黃帝說:營氣的運行規律,以攝取食物為關鍵。食物進入胃後,精微之氣傳輸到肺,再流布於體內,散佈於體表。其中最精純的部分,則運行於經脈之中,循環不息,周而復始,這便是天地運行的規律。

營氣的運行路線如下:
從手太陰肺經出發,流注到手陽明大腸經,再上行至足陽明胃經,向下行至足背,注入大腳趾間,與足太陰脾經相合。接著上行至大腿,從大腿注入心中,沿手少陰心經運行,從腋下沿手臂下行,注入小指,與手太陽小腸經相合。再上行穿過腋部,從面頰內側出來,注入眼內角,向上至頭頂,向下至頸部,與足太陽膀胱經相合。沿脊柱下行至尾骶部,再向下注入小腳趾端,沿足心注入足少陰腎經,上行至腎,從腎注入心,向外散佈於胸中。再沿心包經運行,從腋下沿手臂下行,經過兩筋之間,進入掌心,從中指端流出,再回流至無名指端,與手少陽三焦經相合。上行注入羶中,散佈於三焦,從三焦注入膽,再從脅部流出,注入足少陽膽經,下行至足背,再從足背注入大腳趾間,與足厥陰肝經相合。上行至肝,從肝上行注入肺,再沿喉嚨上行,進入鼻咽部的孔竅,最終止於鼻孔。

另有一條分支,從額頭上行,沿頭頂向下至頸部,再沿脊柱下行至尾骶部,這是督脈的路線。它絡於陰部,向上經過陰毛處,進入臍中,再沿腹部上行,進入缺盆,向下注入肺中,重新回到手太陰肺經。這就是營氣的運行路徑,也是其順逆循環的常規。

2. 脈度第十七

黃帝曰:願聞脈度。歧伯答曰: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蹻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寫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五藏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藏不和,則七竅不通,六府不和,則留為癰。故邪在府,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

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黃帝曰:蹻脈安起安止,何氣榮水。歧伯答曰:蹻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蹻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黃帝曰:氣獨行五藏,不榮六府,何也,歧伯答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榮其藏,陽脈榮其府,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溉藏府,外濡腠理。

黃帝曰:蹻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歧伯答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也。

白話文:

《脈度第十七》:

黃帝問:「我想瞭解經脈的長度。」岐伯回答:

手的六條陽經,從手到頭部,每條長五尺,六條共三丈。手的六條陰經,從手到胸中,每條長三尺五寸,六條陰經總長二丈一尺。足的六條陽經,從腳到頭部,每條長八尺,六條共四丈八尺。足的六條陰經,從腳到胸中,每條長六尺五寸,六條共三丈九尺。

蹻脈從腳到眼睛,每條七尺五寸,兩條共一丈五尺。督脈和任脈各長四尺五寸,兩條共九尺。全部經脈總長十六丈二尺,這是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經脈在內部分支橫向的稱為絡脈,絡脈再分出的細支叫孫絡。若血氣過盛,需快速疏通;過盛則瀉,虛弱則用藥物滋補。

五臟的精氣通達面部七竅:肺氣通鼻,肺功能正常就能辨別氣味;心氣通舌,心功能正常就能嘗出五味;肝氣通目,肝功能正常就能分辨顏色;脾氣通口,脾功能正常就能感知五穀滋味;腎氣通耳,腎功能正常就能聽清聲音。五臟失調則七竅不暢,六腑失調會形成癰腫。邪氣在腑會導致陽脈不調,氣滯留則陽氣過盛,進而影響陰脈使血滯留,陰氣過盛又會阻礙陽氣運行,稱為「關」;反之陽氣過盛阻礙陰氣則稱「格」。陰陽俱盛互不相通稱「關格」,患此症者難以盡享天年。

黃帝問蹻脈起止與滋養。岐伯答:蹻脈是少陰經的分支,起於足跟後,經內踝沿大腿內側入陰部,上行胸內至鎖骨上窩,出人迎穴前入面頰,連目內眥與太陽經相會。陽蹻脈氣血充盈則滋潤眼目,不足則眼睛難以閉合。

黃帝問為何氣只行於五臟不滋養六腑。岐伯答:氣血運行如水流日月永不停息,陰脈滋養五臟,陽脈滋養六腑,循環往復無始無終。其盈餘之氣內養臟腑,外潤肌膚。

黃帝問蹻脈分陰陽,如何計算?岐伯答:男子算陽蹻脈,女子算陰蹻脈,計入總長度的為主脈,不計的為絡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