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1. 周痹第二十七
黃帝問于歧伯曰:周痺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鍼,其慉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歧伯答曰:此眾痺也,非周痺也。
黃帝曰:願聞眾痺。歧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黃帝曰:善。刺之奈何?歧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
帝曰:善。願聞周痺何如?歧伯對曰:周痺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黃帝曰:刺之奈何?歧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
黃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對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痺發,發則如是。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內不在藏,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名曰周痺。故刺痺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瘈堅轉引而行之。黃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經巽之理,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
白話文:
黃帝與歧伯談論「周痺」與「眾痺」
黃帝問歧伯:「周痺」這種病,疼痛會沿著血脈在身體上下移動,左右呼應,毫無空隙。我想知道這種疼痛是發生在血脈裡,還是在肌肉和皮膚之間?為什麼會這樣?這種痛來得快去得也快,常常痛的時候來不及下針,疼痛就自己停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歧伯回答:「你說的這種病其實是眾痺,不是周痺。」
「眾痺」的解釋與治療
黃帝問:「那什麼是眾痺呢?」
歧伯解釋:「眾痺的疼痛會發生在身體各處,時發時停,位置也會更換。它的疼痛會左右呼應,但並不會像你說的那樣全身遊走,只是斷斷續續地發作與停止。」
黃帝說:「好。那該如何下針治療?」
歧伯回答:「治療眾痺,即使疼痛已經停止,也一定要在原本疼痛的地方扎針,才能防止它再次發作。」
「周痺」的解釋與治療
黃帝接著問:「好。那真正的周痺又是什麼樣子?」
歧伯回答:「周痺的疼痛發生在血脈裡,會沿著血脈在身體上下遊走,但不會左右移動,只會固定在某條經絡上。」
黃帝問:「那該如何下針治療周痺呢?」
歧伯回答:「如果疼痛從上方往下走,要先在痛點的下方下針,讓邪氣不再往下走;之後再在痛點的上方下針,把邪氣排出。如果疼痛是從下方往上走,則相反,先在痛點上方下針,再在痛點下方下針,以達到排出邪氣的效果。」
「周痺」的成因與根治方法
黃帝問:「好。這種疼痛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會有這個名字?」
歧伯回答:「這是因為風、寒、濕等外來邪氣侵入了皮膚和肌肉之間。這些邪氣會凝結成泡沫狀,當遇到寒氣,泡沫就會聚集,將肌肉和皮膚擠開,造成疼痛。當人感到疼痛,身體的陽氣就會集中到疼痛處,陽氣聚集就會產生熱能,熱能會化解疼痛。疼痛一解除,氣血就又回到原本的狀態,於是其他地方的麻痺感(痺症)就會發作,不斷循環下去。」
黃帝說:「原來如此,我已經明白了!這種病既不在內臟,也沒有發作在皮膚表面,只在肌肉和皮膚之間獨自遊走。由於身體的真氣無法順利通行,所以才被稱為『周痺』。」
「所以,要治療痺症,必須先按壓檢查其所屬經脈的虛實狀況,以及大血管是否有血瘀不通,或是有血管虛弱凹陷的情況。找到問題後,再用熨敷的方式讓氣血通暢。如果肌肉出現抽搐、僵硬或收縮,就要用針灸將其鬆開、理順。」
黃帝說:「太好了,我已經完全理解了。這就是九經與十二經脈陰陽變化的病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