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29)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29)

1. 九鍼論第七十八

黃帝曰:余聞九鍼於夫子,眾多博大矣,余猶不能寤,敢問九鍼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曰:九鍼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黃帝曰:以鍼應九之數,奈何。

歧伯曰: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焉,以鍼應數也。

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藏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鍼,必以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鍼,必筩其身而員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鍼,必大其身而員其末,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

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故為之治鍼,必筩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寫熱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故為之治鍼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痹者也,故為之治鍼,必令尖如氂,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邪之所客於經,而為痛痹,舍於經絡者也,故為之治鍼,令尖如蚊蝱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鍼而養者也。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也,八正之虛風,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痹也,故為之治鍼,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痹。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也,故為之治鍼,令尖如挺,其鋒微員,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

黃帝曰:鍼之長短有數乎。歧伯曰:一曰鑱鍼者,取法於巾鍼,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員鍼,取法於絮鍼,筩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氣。三曰鍉鍼,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四曰鋒鍼,取法於絮鍼,筩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

五曰鈹鍼,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六曰員利鍼,取法於氂鍼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痹者也。七曰毫鍼,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八曰長鍼,取法於綦鍼,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也。

九曰大鍼,取法於鋒鍼,其鋒微員,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鍼形畢矣。此九鍼大小長短法也。

黃帝曰:願聞身形,應九野,奈何。歧伯曰:請言身形之應九野也,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脇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脇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

六府膈下三藏應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鍼石。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喝,治之以甘藥。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形。

五藏氣,心主噫,肺主欬,肝主語,脾主吞,腎主欠。六府氣,膽為怒,胃為氣逆噦,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味。五并,精氣并肝則憂,并心則喜,并肺則憂,并腎則恐,并脾則畏,是謂五精之氣,并於藏也。五惡,肝惡風,心惡熱,肺惡寒,腎惡燥,脾惡濕,此五藏氣所惡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腎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五勞,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此五久勞所病也。五走,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也。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五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

五邪,邪入於陽,則為狂,邪入於陰,則為血痹,邪入於陽,轉則為癲疾,邪入於陰,轉則為瘖,陽入之於陰,病靜,陰出之於陽,病喜怒。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也。五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腎主骨。

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故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足陽明太陰為表裏,少陽厥陰為表裏,太陽少陰為表裏,是謂足之陰陽也。手陽明太陰為表裏,少陽心主為表裏,太陽少陰為表裏,是謂手之陰陽也。

白話文:

黃帝說:我向先生您請教關於九種針法,內容既多又廣,我還是不能完全理解,請問九針是怎麼產生的?又是因為什麼而有這些名稱的呢?

岐伯說:九針的產生,是依照天地的大數而來。從一開始到九結束,所以說:一是效法天,二是效法地,三是效法人,四是效法時令,五是效法音律,六是效法法律,七是效法星辰,八是效法風,九是效法野外。

黃帝說:以針來對應九這個數字,該怎麼做呢?

岐伯說:聖人的興起,是根據天地之數,將一乘以九,所以設立了九個區域,再將九乘以九,得到八十一,以此來制定黃鐘的律數,用針來對應這些數字。

一是天,天屬陽,五臟中對應天的是肺,肺是五臟六腑的覆蓋。皮膚是肺的表皮,也是人體的陽氣所在,所以用來治療的針,必須將針頭做得大而針尖銳利,讓陽氣不會深入體內,而可以順利散發出來。二是地,人體中對應地的是肌肉,所以用來治療的針,必須將針身做成圓筒狀,針尖做成圓形,這樣才不會傷到肌肉,否則會耗損氣血。三是人,人之所以能生存,是因為有血脈,所以用來治療的針,必須將針身做得粗大而針尖做成圓形,這樣才能按壓脈搏而不會陷入,使氣血順暢,讓邪氣自行排出。

四是時令,時令是指四季和八風所帶來的邪氣,這些邪氣侵入經絡,會形成腫瘤,所以用來治療的針,必須將針身做成圓筒狀,針尖銳利,才能夠瀉熱出血,使頑固的疾病痊癒。五是音律,音律指的是冬夏的區分,在子午分界,陰陽區別,寒熱相爭,兩氣交搏,就會形成癰膿,所以用來治療的針,必須將針尖做得像劍鋒一樣,才能夠取出大膿。六是法律,法律指的是調和陰陽四時,協調十二經脈,虛邪入侵經絡就會形成突然發生的麻痹,所以用來治療的針,必須將針尖做得像毫毛一樣,又圓又銳,針身中間稍微粗大,才能夠將暴氣取出。

七是星辰,星辰指的是人的七竅,邪氣侵入經絡,形成疼痛麻痹,積聚在經絡中,所以用來治療的針,必須將針尖做得像蚊子口器一樣細小,安靜而緩慢地刺入,輕微而久留,正氣會因此運行,真邪一起排出,拔出針後要好好調養。八是風,風指的是人的四肢關節,八種正風虛邪侵入人體,內侵骨骼、關節、腰椎、脊椎和肌肉之間,形成深層的麻痹,所以用來治療的針,必須加長針身,針尖銳利,才能夠取出深層的邪氣,治療遠處的麻痹。

九是野外,野外指的是人的關節和皮膚之間,邪氣在身體裡氾濫,像風水一樣,但不能夠超過關節,所以用來治療的針,必須將針尖做得像木棍一樣,針尖稍微圓鈍,才能夠取出那些無法通過關節的邪氣。

黃帝說:針的長短有規定嗎?

岐伯說:第一種是鑱針,它的形狀仿效巾針,將末端去掉一寸半,使之尖銳,長一寸六分,主要用來治療頭身發熱。第二種是圓針,它的形狀仿效絮針,針身圓筒狀,針尖像雞蛋形狀,長一寸六分,主要用來治療肌肉間的氣。第三種是鍉針,它的形狀仿效黍粟的尖銳,長三寸半,主要用來按壓脈搏取氣,使邪氣排出。第四種是鋒針,它的形狀仿效絮針,針身圓筒狀,針尖銳利,長一寸六分,主要用來治療癰腫發熱出血。

第五種是鈹針,它的形狀仿效劍鋒,寬二分半,長四寸,主要用來治療大的癰膿,以及寒熱交爭。第六種是圓利針,它的形狀仿效毫針,針尖稍微大一點,針身反而小一點,使針可以深入體內,長一寸六分,主要用來治療癰痹。第七種是毫針,它的形狀仿效毫毛,長一寸六分,主要用來治療經絡中的寒熱疼痛麻痹。第八種是長針,它的形狀仿效綦針,長七寸,主要用來治療深層的邪氣和遠處的麻痹。

第九種是大針,它的形狀仿效鋒針,針尖稍微圓鈍,長四寸,主要用來取出無法通過關節的大氣,這就是九種針的形狀了。以上就是九種針的大小長短的法則。

黃帝說:我想了解身體各部位如何對應九個區域?

岐伯說:請讓我來說明身體對應九個區域。左腳對應立春,日期是戊寅、己丑。左脅對應春分,日期是乙卯。左手對應立夏,日期是戊辰、己巳。胸、喉嚨、頭部對應夏至,日期是丙午。右手對應立秋,日期是戊申、己未。右脅對應秋分,日期是辛酉。右腳對應立冬,日期是戊戌、己亥。腰部、臀部、下竅對應冬至,日期是壬子。

六腑、膈下三臟對應中州,這是重要禁忌,禁忌在太一星所在的日期,以及所有的戊己日。凡此九個區域,都要仔細觀察八正所在的位置,所掌管的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的人,想要治療時,不要在與病灶相對應的日子進行治療,這就叫做天忌日。

身體舒適而精神痛苦,疾病產生於脈搏,治療要用艾灸或針刺。身體痛苦而精神舒適,疾病產生於筋,治療要用熨燙或導引。身體舒適而精神也舒適,疾病產生於肌肉,治療要用針或砭石。身體痛苦而精神也痛苦,疾病產生於咽喉,治療要用甘甜的藥物。身體時常驚恐,筋脈不通,疾病產生於麻木不仁,治療要用按摩或酒藥。這就是關於身體的各種情況。

五臟之氣,心主打嗝,肺主咳嗽,肝主說話,脾主吞嚥,腎主打哈欠。六腑之氣,膽主發怒,胃主氣逆打嗝,大腸小腸主腹瀉,膀胱失約主遺尿,下焦氣溢出主水腫。五味,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甘味入脾,鹹味入腎,淡味入胃,這就是五味的歸屬。五種氣的聚集,精氣聚集在肝會憂愁,聚集在心會喜悅,聚集在肺會憂愁,聚集在腎會恐懼,聚集在脾會害怕,這就是五種精氣聚集在臟腑的表現。五種厭惡,肝厭惡風,心厭惡熱,肺厭惡寒,腎厭惡乾燥,脾厭惡潮濕,這是五臟所厭惡的。

五液,心主汗,肝主淚,肺主鼻涕,腎主唾液,脾主口水,這是五種體液的來源。五種勞損,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這是五種長久勞損所造成的疾病。五種運行,酸味走筋,辛味走氣,苦味走血,鹹味走骨,甘味走肉,這就是五味對應的走向。五種節制,疾病在筋,不要吃酸的;疾病在氣,不要吃辛的;疾病在骨,不要吃鹹的;疾病在血,不要吃苦的;疾病在肉,不要吃甘的。雖然喜歡吃,但不能多吃,必須自我節制,這就是五種節制。五種發病,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季,陰病發於夏季。

五種邪氣,邪氣進入陽,就會產生狂躁,邪氣進入陰,就會產生血痹,邪氣進入陽,轉移就會產生癲癇,邪氣進入陰,轉移就會產生失語,陽入陰,病會安靜,陰出陽,病會喜怒無常。五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五主,心主脈搏,肺主皮膚,肝主筋,脾主肌肉,腎主骨骼。

陽明經多血多氣,太陽經多血少氣,少陽經多氣少血,太陰經多血少氣,厥陰經多血少氣,少陰經多氣少血。所以說,刺陽明經要出血和氣,刺太陽經要出血和惡氣,刺少陽經要出氣和惡血,刺太陰經要出血和惡氣,刺厥陰經要出血和惡氣,刺少陰經要出氣和惡血。足陽明經和太陰經互為表裡,少陽經和厥陰經互為表裡,太陽經和少陰經互為表裡,這就是足部的陰陽。手陽明經和太陰經互為表裡,少陽經和心主經互為表裡,太陽經和少陰經互為表裡,這就是手部的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