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27)
《黃帝內經靈樞》 (27)
1. 第十一章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脇。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痹也。
白話文:
第十一章
手厥陰心包經的筋脈,起始於中指,與手太陰肺經的筋脈並行,纏結於肘部內側,向上沿著上臂內側,結聚於腋下,再向下分散前後並夾繞脅部。其分支進入腋下,散佈於胸中,最後結聚於臂部。當這條筋脈發生病變時,其所經過的部位會出現抽筋、胸痛及呼吸急促等症狀,治療時應使用火針進行快速點刺,以病患感到針刺有效為準,並以痛處作為針刺的穴位。這種病症稱為「孟冬痹」。
2. 第十二章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裏,結於胸中,循臂,下繫於齊。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粱唾血膿者,死不治。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俛不伸。
焠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鍼,名曰季冬痹也。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噼。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右方也
白話文:
[第十二章]
手少陰經的筋脈,起始於小指內側,連接於手腕的銳骨處,向上延伸至肘部內側,再進入腋下,與太陰經相交,經過乳房內側,匯聚於胸中,沿著手臂下行,最終連結於肚臍。若此筋脈發病,會出現內部拘急、心區有壓迫感(如伏梁病),下方則形成肘部拘緊如網的症狀。病變所經過的部位會出現牽引性抽筋、筋脈疼痛,治療時可用火針快速點刺,以病患感到緩解為療效標準,並以痛點作為針刺部位。若發展成伏梁病且伴隨咳血膿痰,則難以治癒。
經筋病症,遇寒會導致筋脈拘急反張,遇熱則筋脈鬆弛無力,陰痿不舉;陽側筋急會向後反折,陰側筋急則身體前屈無法伸直。焠刺法用於治療寒性筋急,若屬熱症導致筋脈鬆弛,則不宜使用火針,此類病症稱為「季冬痹」。
足陽明經與手太陽經的筋脈若拘急,會引起口眼歪斜、眼角緊急而無法突然睜眼,治療方法皆與上述原則相同。
3. 骨度第十四
黃帝問於伯高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黃帝曰: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
髮所覆者,顱至項尺二寸。髮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終折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𩩲𩨗,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𩩲𩨗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長,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以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
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脇,長一尺二寸。季脇以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兩髀之間,廣六寸半。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宛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項髮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白話文:
骨度第十四
黃帝問伯高:「《脈度》中提到經脈的長短,是如何確定的?」伯高回答:「先測量骨骼關節的大小、寬窄、長短,經脈的長度就能確定了。」
黃帝說:「我想知道一般人的骨骼尺寸。若人身高七尺五寸,其骨骼的大小長短各是多少?」伯高回答:
-
頭骨周長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
-
頭髮覆蓋的部分,從前額髮際到後頸項部長一尺二寸。
-
髮際以下到下巴長一尺。
-
從結喉到缺盆中央長四寸。
-
缺盆以下至胸骨劍突長九寸,若超過則肺大,不足則肺小。
-
胸骨劍突以下至肚臍(天樞)長八寸,若超過則胃大,不足則胃小。
-
肚臍以下至恥骨(橫骨)長六寸半,若超過則大腸寬長,不足則狹短。
-
恥骨長六寸半。
-
恥骨上緣至膝蓋內側上緣長一尺八寸。
-
膝蓋內側上緣至下緣長三寸半。
-
膝蓋內側下緣至內踝長一尺三寸。
-
內踝以下至地面長三寸。
-
膝蓋後方至腳背長一尺六寸。
-
腳背以下至地面長三寸。
-
骨骼周長過大則體型偏壯,過小則偏瘦弱。
-
額角至頸椎(柱骨)長一尺。
-
腋窩隱藏部分長四寸。
-
腋下至季脅(肋骨下端)長一尺二寸。
-
季脅至髖關節(髀樞)長六寸。
-
髖關節至膝蓋中央長一尺九寸。
-
膝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
-
外踝至京骨(足外側骨)長三寸。
-
京骨至地面長一寸。
-
耳後完骨之間寬九寸。
-
耳前耳門之間寬一尺三寸。
-
兩顴骨之間相距七寸。
-
兩乳之間寬九寸半。
-
兩大腿之間寬六寸半。
-
腳長一尺二寸,寬四寸半。
-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
-
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
-
手腕至中指根部長四寸。
-
中指根部至指尖長四寸半。
-
後頸髮際至第一胸椎長二寸半。
-
脊椎至尾骶共二十一節,全長三尺,上七節每節長一寸又四分之一分,其餘節數在下,故上七節總長九寸又八分之七分。
這些是一般人的骨骼尺寸,用以確定經脈的長短。因此,觀察經脈在身體的表現:若浮現而堅硬、明顯粗大者,多血氣;細小而沈隱者,多氣少血。
4. 五十榮第十五
黃帝曰:余願聞五十營,奈何。歧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
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周於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
所謂交通者,并行一數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白話文:
五十榮第十五
黃帝說:我想瞭解人體氣血運行五十周(五十營)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岐伯回答:天體運行一周歷經二十八星宿,每宿佔三十六分;人體氣血運行一周,對應一千零八分。太陽運行二十八宿的同時,人體經脈有上下左右前後共二十八條脈,總長十六丈二尺,與二十八宿相應。
漏壺滴水計時一百刻,劃分晝夜。人一呼氣,脈搏跳動兩次,氣血運行三寸;一吸氣,脈搏也跳動兩次,氣血再行三寸。一次完整的呼吸(一息),氣血共行六寸。十次呼吸,氣血行六尺,太陽運行二分;二百七十次呼吸,氣血運行十六丈二尺,完成全身一周,漏水下滴二刻,太陽運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次呼吸,氣血運行兩周,漏水下四刻,太陽運行四十分。兩千七百次呼吸,氣血運行十周,漏水下二十刻,太陽行經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氣血運行五十周,漏水下百刻,太陽繞完二十八宿,滴水計時結束,脈氣也完成循環。
所謂「氣血交通」,是指氣血同步運行的規律。因此完成五十周運行,便能符合天地運轉的壽數,總共運行八百一十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