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27)
《黃帝內經靈樞》 (27)
1.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歧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濇,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欬,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㑊,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
白話文:
黃帝問歧伯說:「我想不看人的氣色,只摸脈搏,尤其是尺脈,來判斷疾病,從外在得知內在,該如何做呢?」 歧伯回答:「觀察尺脈的緩慢、急促、大小、滑利、濕潤,以及肌肉的堅硬或柔軟,就能確定疾病的形態。 觀察人的眼窩上方,如有輕微的腫脹,像剛睡醒一樣,頸部脈搏跳動,時常咳嗽,按壓手足時,有凹陷而無法恢復的,是風水導致的皮膚腫脹。 尺脈皮膚滑潤,潮濕的,是風病。 尺脈肌肉虛弱的,是頸部肌肉鬆弛,安靜躺著肌肉會脫落的,是寒熱交替的疾病,無法醫治。」
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濇者,風痹也。尺膚麤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
白話文:
- 手掌皮膚光滑並且有光澤:風邪入侵。
- 手掌皮膚粗糙:風濕痹阻。
- 手掌皮膚粗糙如枯魚鱗片:水濕內停。
- 手掌皮膚非常熱,脈搏強而躁動:溫病。 脈搏強而滑利:病情將要好轉。
- 手掌皮膚寒冷,脈搏細小:泄瀉,氣虛。
- 手掌皮膚先熱後冷:寒熱病。
- 手掌皮膚先冷,過一陣子變大並發熱:也是寒熱病。
- 肘部獨自發熱:腰部以上發熱。
- 手部獨自發熱:腰部以下發熱。
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麤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有加,立死。
白話文:
- 只有肘部前側發熱,表明胸前發熱。
- 只有肘部後側發熱,表明肩背發熱。
- 只有手臂中部發熱,表明腰腹發熱。
- 肘部後側以下三四寸處發熱,表明腸道中有寄生蟲。
- 手掌發熱,表明腹部發熱。
- 手掌發冷,表明腹部發冷。
- 魚肚上白色的肉質中有青色的血脈,表明胃中有寒氣。
- 尺脈光亮發熱,人迎脈膨脹顯著,應當放血治療。
- 尺脈堅實粗大,其他脈搏卻非常微弱,少氣並伴有眩暈,會立即死亡。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白話文:
- 眼睛呈現紅色,表示病在心臟。
- 眼睛呈現白色,表示病在肺部。
- 眼睛呈現青色,表示病在肝臟。
- 眼睛呈現黃色,表示病在脾臟。
- 眼睛呈現黑色,表示病在腎臟。
- 眼睛呈現黃色但無法確定色調者,表示病在胸腔內。
診斷眼睛疼痛:
- 如果眼睛發紅,脈絡從上往下者為太陽經病;從下往上者為陽明經病;從外往內者為少陽經病。
診斷寒熱症狀:
- 眼睛發紅,脈絡上下延伸至瞳孔,發現一條脈絡者,一年內死亡;發現一條半脈絡者,一年半內死亡;發現兩條脈絡者,兩年內死亡;發現兩條半脈絡者,兩年半內死亡;發現三條脈絡者,三年內死亡。
診斷蛀牙疼痛:
- 按壓陽經脈絡經過的部位,如果有過度按壓疼痛者,表示獨陽過熱;在左邊按壓疼痛者,表示左側過熱;在右邊按壓疼痛者,表示右側過熱;在上部按壓疼痛者,表示上部過熱;在下部按壓疼痛者,表示下部過熱。
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濇者,不嗜食。
白話文:
- 診斷血脈:脈絡發紅發熱者,多是身體發熱;脈絡發青發痛者,多是疼痛;脈絡發黑者,多是久病。
- 脈絡發紅、發黑、發青同時出現者,通常伴有寒熱身痛的症狀,且面色微黃,牙齒上出現黃垢,指甲上出現黃色斑點,這是黃疸的表現。
- 臥牀時小便發黃或發紅,脈搏又細又軟弱者,通常會出現食慾不振的症狀。
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間青脈起者掣痛,大便赤辦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
白話文:
人的寸口脈和人迎脈(頸動脈)大小相等,浮沉程度也相似,這種情況的疾病難以治癒。
女性左手無名指和小指這條脈搏跳動明顯的,懷有身孕。
嬰兒的頭髮都逆著生長的,必死無疑。
耳朵周圍青色的脈絡浮起,會引起抽痛。
大便呈紅色或痢疾,脈搏細小,手腳冰冷難以緩解。
痢疾,脈搏細小,手腳溫暖,痢疾容易緩解。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故曰:冬傷於寒,春生癉熱。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澼。夏傷於暑,秋生痎瘧。秋傷於濕,冬生欬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白話文:
四季的變化,冷熱的盛衰,陰過度就會轉為陽,陽過度就會轉為陰,所以陰主寒,陽主熱。因此寒氣過盛就會產生熱,熱氣過盛就會產生寒。所以說:寒氣產熱,熱氣產寒,這是陰陽轉化的道理。所以說:冬天受寒,春天就會發生熱病。春天受風,夏天就會發生消化不良和腹瀉。夏天受暑,秋天就會發生瘧疾。秋天受濕,冬天就會發生咳嗽。這就是四季的規律。
2.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刺有五節,奈何。歧伯曰:固有五節,一曰振埃,二曰發矇,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黃帝曰:夫子言五節,余未知其意。歧伯曰:振埃者,刺外,去陽病也。發矇者,刺府輸,去府病也。去爪者,刺關節支絡也。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輸也。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寫有餘不足,相傾移也。
白話文:
黃帝問歧伯說:「我聽說針灸有五種手法,請問是什麼?」岐伯答道:「的確有五種手法,分別是:振埃、發矇、去爪、徹衣、解惑。」黃帝說:「大夫所說的五種手法,我還不知道它們的意思。」岐伯解釋道:
- **振埃:**在體表針刺,去除陽經的疾病。
- **發矇:**在內臟的輸穴針刺,去除內臟的疾病。
- **去爪:**在關節和支絡處針刺,去除這些部位的疾病。
- **徹衣:**遍刺所有陽經奇穴,去除陽經疾病。
- **解惑:**掌握調和陰陽的原則,補充不足,瀉去有餘,讓它們相互轉化。
黃帝曰:刺節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余不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歧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䭇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於振埃。黃帝曰:善。取之何如。歧伯曰:取之天容。黃帝曰:其欬上氣,窮詘胸痛者,取之奈何。
白話文:
黃帝說:刺節是指振埃,先生卻說刺外經,可以去除陽病,我實在不懂您說的,希望您能詳細解釋一下。
歧伯回答:振埃指的是陽氣逆流,充滿胸腔,讓人憤怒、肩膀痠痛、呼吸困難,氣逆上衝,喘不過氣,只能坐著或趴著,而且很厭惡灰塵和煙霧,喘不過氣來,這種病比振埃還要嚴重。
黃帝說:好,那該怎麼取穴治療呢?
歧伯說:取天容穴。
黃帝問:如果病人咳嗽、呼吸困難,胸口疼痛,該怎麼取穴治療呢?
歧伯曰:取之廉泉。黃帝曰:取之有數乎。歧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者,血變而止。黃帝曰:善哉。
白話文:
歧伯說:到泉水清澈乾淨的地方取水。黃帝問:取水也有數量的限制嗎?歧伯說:在晴天取水的話,不要遠離營地超過一里。在陰雨天取水的時候,直到水變清澈為止。黃帝說:很好。
黃帝曰:刺節言發矇,余不得其意,夫發矇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府輸,去府病,何輸使然,願聞其故。歧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刺之大約,鍼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矇耳,尚疾於發矇也。黃帝曰:善。願卒聞之。歧伯曰:刺此者,必於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
白話文:
黃帝說:「很好。什麼叫做耳朵聽見聲音呢?」岐伯說:「用針刺邪氣旺盛的地方時,用手緊捏住病人的兩個鼻孔,然後迅速拔針,聲音必定會隨著針而響起。」黃帝說:「很好。這就是所謂的沒有看到就下針,卻不用眼睛去看,根據聲音而取針,醫生和病人意念相通的緣故啊。」 黃帝曰:善。何謂聲聞於耳。歧伯曰: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鍼也。黃帝曰:善。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黃帝曰:刺節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願卒聞之。歧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榮然有水,不上不下,鈹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
白話文:
黃帝說:「刺節」的意思是拔除爪子,老師您卻說要刺穿關節和肢體的血管,請進一步說明一下。
歧伯回答:「腰部和脊椎是身體的大關節。四肢和小腿是人往來行走的管道。陰莖是身體的機關,是陰精的徵兆,也是津液流通的管道。所以飲食不規律、喜怒無常,津液就會內溢,沉積在陰囊裡。氣血不通,會逐漸腫脹,上下不便,無法走路。這種病症水腫明顯,既不會上升也不會下降,可以用鈹石針刺治療。病症形態明顯,無法遮掩,因此叫做「去爪」。
黃帝說:「好。」
黃帝曰:刺節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歧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腊乾嗌燥,飲食不讓美惡。黃帝曰:善。
白話文:
黃帝說:你在說「刺節能穿透衣服」時,你指的是刺穿所有陽經的奇經輸脈,沒有固定的部位,我希望能聽你詳細說說。歧伯說:這是陽氣過剩,陰氣不足導致的。陰氣不足就會內熱,陽氣過剩就會外熱。內熱和外熱相互作用,就像懷裡抱著炭火一樣。患者害怕棉織品靠近身體,甚至不能靠近席子。毛孔閉塞,汗出不來,舌頭焦枯,嘴脣乾澀,喉嚨乾渴,對飲食沒有慾望。黃帝說:非常好。
取之奈何。歧伯曰: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於徹衣。黃帝曰:善。
白話文:
如何治療呢?歧伯說:取足於天府穴、大杼穴、三痏穴,再針灸中膂穴,這樣就能去除熱氣,補充手太陰經的氣血,用以去除汗症。熱氣消除,出汗就會減少,疾病很快就能痊癒。黃帝說:很好。
黃帝曰: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寫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歧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顛倒無常,甚於迷惑。黃帝曰:善。取之奈何。歧伯曰:寫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鍼若此,疾於解惑。
黃帝曰:善。請藏之靈蘭之室,不敢妄出也。
白話文:
黃帝說:刺灸可以解決疑難,你說能徹底瞭解陰陽的調節,用針灸來補救有餘不足,相互轉移,那迷惑怎麼能解除呢?
歧伯說:體內有虛有實,虛弱的地方不足,強壯的地方有餘,虛實失衡,就會傾斜萎縮,東西南北都分不清,時而上揚時而下落,時而倒轉時而翻覆,反覆無常,比迷惑還要嚴重。
黃帝說:說得好。怎樣治療呢?
歧伯說:用針灸瀉掉有餘的,補益不足的,陰陽得以平衡。用鍼灸這樣治療,比解開迷惑還要快。
黃帝回答:說得好。這樣的知識應該珍藏在像靈蘭之室這樣安全又神聖的地方,不容輕易外傳。
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邪,何謂五邪。歧伯曰:病有持癰者,有容大者,有狹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黃帝曰:刺五邪奈何。歧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癉熱消滅,腫聚散亡,寒痹益溫。小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針灸有五種類型的邪氣,請問是什麼五種邪氣?
歧伯說:疾病中有腫大的,有容納範圍大的,有狹小的,有熱性的,有寒性的,這五種就是五邪。
黃帝說:針灸治療五邪該如何操作?
歧伯說:針灸五邪的方法總共不過五種章法,可以消退熱氣,讓腫脹消散,溫熱寒痹。對於小的邪氣則可以增強陽氣,對於大的邪氣則必須祛除,請容我詳細說明這些方法。
凡刺癰邪,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脆道更行,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諸陰陽過癰者,取之其輸。寫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奪其有餘,乃益虛,剽其通,鍼其邪,肌肉親,視之無有反其真,刺諸陽分肉間。
白話文:
凡是治療化膿性闌尾炎,不能迎合腫塊的方向刺入,也不能改變正常的組織結構,否則會導致膿液引流不暢,腫脹蔓延,甚至離開原處,最後導致腫塊消散。對於各種由於陰陽失調而導致的化膿性闌尾炎,應在它們的經絡循行部位取穴。
在治療明顯的邪氣時,治療應隨著時間逐漸減輕,通過微小的泄法以去除體內多余之邪,避免進一步損耗正气,疏通阻滯,針對邪氣所在的部位施針,手法要輕柔,確保不傷及肌肉,治療過程中要細心觀察,確保不傷及正常機能,主要在人體的陽面和肌肉間隙進行針刺。
凡刺小邪,日以大,補其不足,乃無害,視其所在,迎之界,遠近盡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費,刺分肉間。
白話文:
黃帝說:用於針灸的針,是怎麼選擇的呢? 凡刺熱邪,越而蒼,出遊不歸,乃無病,為開通,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徐來,致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
黃帝曰:官鍼奈何。歧伯曰:刺癰者,用鈹鍼。刺大者,用鋒鍼。刺小者,用員利鍼。刺熱者,用鑱鍼。刺寒者,用毫鍼也。
凡刺熱邪,越而蒼,出遊不歸,乃無病。為開通,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徐來,致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黃帝曰:官鍼奈何?歧伯曰:刺癰者,用鈹鍼;刺大者,用鋒鍼;刺小者,用員利鍼;刺熱者,用纔鍼;刺寒者,用毫鍼也。
白話文:
治療熱性病邪時,針刺後若膚色轉為浅白,且邪氣散出體外不再回歸,這表明治療有效,仿佛打開了體內的通道和门户,使得邪氣得以排除,病狀隨之減退。而治療寒性病邪時,則應每日逐步溫暖患處,針刺時進針和出針均需緩慢,以安定病人精神。此時,仿佛體內的门户已經關閉,防止正氣外泄,同時調和體內的虛實狀態,確保正氣得以留存。
黃帝問:如何選擇針具呢?歧伯回答:治療癰疽之類的膿瘍,應使用鈹鍼,因其粗大適合排膿;治療面積較大的病症,使用鋒利的長鍼,以便深透;治療小面積或深在的病灶,使用尖細的圓利鍼,易於精確刺入;治療熱性病邪,宜用細小的鍼,減少對體內的刺激;治療寒性病邪,則使用細微的毫鍼,以溫和的方式疏通經脈,助陽氣。
請言解論,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下有漸洳,上生葦蒲,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泄,皮淖澤。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緻,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濇。
白話文:
探討解毒的藥物與天地環境的關係,以及四季的變化。人體與天地相通,所以能夠用藥物來解毒。地形逐漸平緩,上面生長著蘆葦和蒲草,這是判斷身體形氣強弱的依據。
陰陽指寒暑,天氣炎熱會導致降雨,而降雨會集中在上方,身體根部和莖部的汁水會減少,人的氣血會向外擴散,皮膚變得鬆弛,腠理打開,血氣減少,汗液大量排出,皮膚變得濕潤。天氣寒冷會導致地面凍結、水結成冰,人的氣血會向內收縮,皮膚變得緻密,腠理閉合,汗液不出,血氣旺盛,肌肉堅實。
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鍼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搏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
白話文:
在這種情況下,擅長化水的人,無法融化冰塊。擅長鑿地的,無法鑿開凍土。擅長針灸的,也無法治療四肢厥冷。這是因為血脈凝滯,堅硬阻塞,無法暢通。所以想要化水,必須等到天氣溫暖,冰雪融化,水才能流動,地才能被鑿穿。人體經絡脈道也是如此。治療四肢厥冷,必須先用溫和的方法調理經絡,手掌與腋下、肘部與腳部、頸部與脊椎都要按揉調理。熱氣通暢後,血脈才會暢通。然後再根據病症,如果脈象濡軟,就用針刺放血以平衡氣血;如果脈象堅緊,就用針刺破血以疏散氣血。氣血下行後,厥冷才能止住,這就是化解血脈凝滯的方法。
用鍼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用鍼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
白話文:
針灸的作用在於調節氣機,當氣滯於胃時,針刺可以疏通營衛之氣,讓它們各行其道。宗氣停留在海穴(肚臍),下部注於氣街,上部循行於呼吸道。所以,厥證發生在足部,是由於宗氣不下行,脈中的血液凝滯而不流動,如果不施針調和,就無法祛除這些凝滯之血。針刺時,必須先觀察經絡的虛實,順著經絡切入,按壓並彈撥,觀察其反應,然後再針刺瀉出病氣。六經調和,則稱為不病,即使有病,也會有自愈的能力。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寫之,此所謂解結也。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白話文:
上實下虛不通的治療:
如果患者上部實熱,下部虛寒不通,一定是橫行的經絡阻滯在大經上,導致不通。此時,仔細観察,用針刺破這些阻滯,這就是「解結」。
上寒下熱的治療:
如果患者上部虛寒,下部實熱,先刺太陽經的項部,並長時間留針。針刺後,用艾灸溫熱項部和肩胛骨,讓熱氣下行與虛寒部位相合,症狀就會消失。這就是「推上」的方法。
上熱下寒的治療:
如果患者上部實熱,下部虛寒,觀察虛弱的脈絡,刺入治療相應的經絡,氣血運行下去,症狀就會消失。這就是「引下」的方法。
大熱徧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寫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白話文:
黃帝問:為什麼有些人會生很多不同的病,有的疼,有的長膿瘡,有的發熱,有的發冷,有的發癢,有的麻木,有的沒有知覺?變化太多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歧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歧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并而充身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
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痺,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歧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歧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并而充身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聞有些脈絡能引發多種疾病,包括疼痛、癰肿、發熱、寒冷、瘙癢、痺痛、麻木等等,種種變化無窮盡,這是什麼緣故呢?歧伯回答:這些都是邪氣所導致的。黃帝繼續問:我了解到氣有真氣、正氣和邪氣之分。什麼是真氣呢?歧伯解釋:真氣,是人體從自然中獲得,與飲食所化的精微之氣共同滋養身體的氣。而正氣,則是指正常的風氣,它來自固定的方向,既不是過盛的風,也不是虛弱的風,是一種調和適中的自然之氣。
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白話文:
邪氣就像虛浮的風,會傷人。它會深入人體,自身無法去除。
正氣就像有形的風,在人體中停留較淺。正氣與邪氣相遇時,能自行驅逐邪氣。正氣的性質溫和柔弱,無法勝過人體的真氣,因此能自行去除。
虛邪之中人也,洒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虛邪偏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白話文:
當虛弱的邪氣侵入人體時,它會引起皮膚抖動、汗毛豎立和毛孔打開。如果邪氣深入,與骨骼搏鬥,就會導致骨病。如果與筋絡搏鬥,就會導致筋攣。如果與脈絡搏鬥,就會導致血液堵塞不通,形成膿瘡。如果與肌肉搏鬥,與正氣相鬥,若陽氣盛,就會出現發熱;若陰氣盛,就會出現寒冷,寒冷則正氣離開,離開則虛弱,虛弱則寒冷。如果邪氣在皮膚之間搏鬥,其氣就會向外發散,毛細孔張開,汗毛晃動,氣體來回運行,就會引起瘙癢。如果邪氣逗留不去,就會導致麻痺,正氣運行不暢,就會出現麻木不仁。如果虛弱的邪氣偏向於身體的一半,它會深入體內,寄居於營衛之間。一旦營衛稍有衰退,正氣就會離開,而邪氣獨自停留,就會導致偏癱。
邪氣停留於表層的,通常表現為脈象偏斜且局部疼痛。
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痛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於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
白話文:
病邪一旦侵入身體就會紮根很深,寒邪與熱邪互相爭鬥,長久停留在體內就會發作。如果寒邪勝過熱邪,則會出現骨痛、肌肉萎縮;如果熱邪勝過寒邪,則會出現爛肉、肌肉腐爛成膿,傷到骨頭內,接著骨頭內部就會發生腐蝕。有些疾病發生在筋的前面,導致筋屈曲不能伸展,邪氣停留在筋脈之間,不能退散,發作時沿著筋脈蔓延。有些疾病形成結塊,氣血歸聚於此,衛氣滯留,不能退散,津液長久停留,就會聚集形成腸間漏膿。這樣的疾病通常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會形成,用手觸摸上去會感到柔軟。
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白話文:
如果稍有結塊,真氣就會匯聚到這裡,津液也會滯留,邪氣就會侵入其中,凝結逐日加重,互相聚集,形成腫瘤,用手按壓能感到堅硬。
如果結塊較深,進入骨頭,真氣便會附著於骨頭,骨頭和真氣一道,日益增大,就形成了骨疽。
如果結塊位於肌肉中,宗氣會匯聚於此,邪氣滯留不去,有熱則化膿,無熱則形成肉疽。
凡是這幾種氣的結塊,發病部位不一定,但都有固定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