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26)
《黃帝內經靈樞》 (26)
1. 經筋第十三
此筋折紐,紐發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命曰季秋痹也。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瘻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鍼劫刺之,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其為腫者,復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繫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痹也。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裏,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脇。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脇急吐血,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痹也。
白話文:
經筋第十三
這條筋若扭轉糾結,嚴重時會導致無法救治的死亡,稱為「仲秋痹」。
足厥陰經的筋,起始於大腳趾上方,向上連結於內踝前方,沿著小腿內側上行,結於膝內側輔骨下方,再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生殖器,並聯絡其他筋絡。其病症為大腳趾及內踝前疼痛、膝內側痛、大腿內側抽筋疼痛、生殖器功能障礙。若因房事受傷則陽痿,受寒則陰部收縮,受熱則陰莖挺直不收。治療應疏通水濕、清降陰氣。若出現抽筋,可用火針速刺,以見效為度,以痛點為針刺部位,稱為「季秋痹」。
手太陽經的筋,起始於小指上方,結於手腕,沿手臂內側上行,結於肘內側銳骨後方,彈此處會牽動小指,再向上結於腋下。分支向後走腋後側,繞過肩胛,沿頸部行至耳後完骨處。另一分支進入耳中,直行的筋從耳上出,向下結於下巴,向上連至眼外角。其病症為小指牽引肘內側銳骨後方疼痛、手臂內側痛、腋下及腋後側痛、肩胛牽引頸部疼痛、耳鳴痛引至下巴、閉目許久才能視物。頸部筋急則形成筋痿頸腫。若頸部有寒熱症狀,可用火針速刺,以見效為度,以痛點為針刺部位。
若腫脹,可再用銳針刺之。其主幹分支向上至下頜角,沿耳前行至眼外角,上至額頭,結於頭角。病症為經過之處抽筋疼痛,治療用火針速刺,以見效為度,以痛點為針刺部位,稱為「仲夏痹」。
手少陽經的筋,起始於無名指端,結於手腕,沿手臂上行結於肘部,再繞上臂外側至肩部,走向頸部,與手太陽經筋相合。分支於下頜角處進入舌根,另一分支向上至下頜角,沿耳前行至眼外角,上至額頭,結於頭角。病症為經過之處抽筋及舌捲縮,治療用火針速刺,以見效為度,以痛點為針刺部位,稱為「季夏痹」。
手陽明經的筋,起始於食指端,結於手腕,沿手臂上行結於肘外側,再向上結於肩部。分支繞肩胛,夾脊而行。直行的筋從肩部上頸,另一分支上行至臉頰,結於鼻旁。直行的筋從肩部向前行,上至左頭角,絡於頭部,下至右下巴。病症為經過之處疼痛抽筋、肩不能舉、頸部僵硬無法左右轉頭,治療用火針速刺,以見效為度,以痛點為針刺部位,稱為「孟夏痹」。
手太陰經的筋,起始於大拇指上方,沿手指上行結於魚際後,行於寸口外側,沿手臂上行結於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出缺盆,結於肩前,上結缺盆,下結胸內,分散貫穿膈肌,匯合於季脅。病症為經過之處抽筋疼痛,嚴重時會喘息氣逆、脅部拘急吐血,治療用火針速刺,以見效為度,以痛點為針刺部位,稱為「仲冬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