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26)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26)

1. 通天第七十二

黃帝問於少師曰:余嘗聞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少師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徧明也。黃帝曰:願略聞其意,有賢人聖人,心能備而行之乎。少師曰: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白話文:

黃帝問少師說:我曾經聽說人有陰陽之分,什麼是陰人,什麼是陽人?少師回答說: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脫離五行,人也是如此,不僅僅只分陰陽兩種,我只是簡單地說了一下,不能全面地解釋清楚。黃帝說:希望簡略地聽聽它的意思,有賢人、聖人具備這些特質並實踐它們嗎?少師回答說:大概有太陰體質的人、少陰體質的人、太陽體質的人、少陽體質的人、陰陽平衡的人。這五種類型的人,他們的狀態不同,他們的筋骨、氣血也不盡相同。

黃帝曰:其不等者,可得聞乎。少師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心和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此太陰之人也。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太陽之人,居處於於,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於四野。

白話文:

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少陽之人,諟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少陽之人,諟諦好自責,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醫學或哲學中對人的性格分類,基於陰陽五行理論,將人的性情特徵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相對應,以分析人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模式。

  • 太陽之人:他們行事風格果斷,不拘泥於常規是非,即使面臨批評也不轻易改變自己的做法。對於事情的結果,即便是失敗了,他們也常常不感到懊悔,展现出強烈的自信和決斷力,不易受外界意見左右。

  • 少陽之人:這樣的人特點是細心謹慎,經常自我反省,對自己有較高的要求。他們喜歡擔任一定的社會角色,享受在小範圍內的認可和地位,偏好社交活動,但不輕易與人建立深度內心的聯繫,更傾向外在的互動和表現。

  • 陰陽和平之人:這種類型的人性格平和,生活態度恬淡,居處安寧,不因外物的得失而大喜大悲。他們隨和,不與人爭執,能順應環境變化,與人相處和諧,即便是身居高位也能保持謙遜。在談吐上,他們溫文爾雅,不強求控制或改變他人,這種心態被視為理想的自我管理與社會互動狀態,即“至治”。

這三種人的特徵反映了古人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通過陰陽平衡的理念,詮釋了不同的性格傾向及其對人際關係、社會行為的影響。

古之善用鍼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寫之,虛者補之。黃帝曰:治人之五態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濇,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寫,不能移之。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府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

白話文:

古代善於使用針灸的人,會觀察患者的五種體質特徵,然後施以治療。其中,體質強盛者,要疏通經絡、促進氣血循環;體質虛弱者,要補益氣血、增強體質。

黃帝問道:「如何治療五種體質的人?」

少師回答說:「太陰體質的人,陰氣過多,陽氣不足,血液濁厚,衛氣虧虛,陰陽失衡,肌肉鬆弛,皮膚厚實。如果不積極疏通經絡、排除濁氣,就會導致身體失衡。

少陰體質的人,陰氣過多,陽氣不足,胃小而腸大,六腑功能失調,陽明脈細弱,太陽脈粗大。必須審慎調理,因為他們氣血容易耗散,體質比較虛弱。」

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寫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少陽之人,多陽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獨寫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者也。

白話文:

陽盛陰虛體質

陽盛陰虛的人,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必須謹慎調理,不能過度消耗陰氣,而要滋養陽氣。陽氣過度消耗,容易發狂;陰陽氣同時消耗,會暴死而不省人事。

陽盛陰虛(少陽)體質

陽盛陰虛的人,少陽經氣盛而陰氣不足。經絡較細小,但絡脈較粗大。血液在內,而氣在體外。陰實而陽虛。如果只強行疏通絡脈,則會耗氣過度而發病;而內氣不足,疾病也無法痊癒。

陰陽平衡體質

陰陽平衡的人,陰陽之氣調和,血脈通暢。應謹慎診斷其陰陽,辨別邪正,調整姿勢體位,仔細檢查是否有餘或不足。陽氣過盛就疏通它,陰氣不足就滋補它。陰陽不盛不虛,就按照經絡取穴調理。

這就是調和陰陽,區別五種體質的方法。

黃帝曰:夫五態之人者,相與無故,卒然新會,未知其行也,何以別之。少師答曰:眾人之屬,不如五態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態之人不與焉。五態之人,尤不合於眾者也。黃帝曰:別五態之人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其狀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膕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

白話文:

黃帝問:那些氣質不同尋常的人,彼此之間本來素不相識,卻突然相聚在一起,不知道他們的行為舉止,如何才能辨別他們呢?少師回答:普通的人不能與氣質不同尋常的人相提並論,所以五十個人中,二十五個人屬於氣質不同尋常之人,而氣質不同尋常之人不包括在普通人之列。氣質不同尋常之人與普通之人格格不入。黃帝問:如何辨別氣質不同尋常之人呢?少師說:太陰之人的相貌黮黑,神情專注而謙虛,儀態威嚴而高大,腰部尚未彎曲,這就是太陰之人。

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嶮,行而似伏,此少陰之人也。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膕,此太陽之人也。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則常出於背,此少陽之人也。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顒顒然,愉愉然,䁢䁢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此陰陽和平之人也。

白話文:

少陰體質的人

外表清冷內斂,性格陰險狡詐,站起來焦躁不安,走路時像要伏下。

太陽體質的人

外表高大威猛,做事果斷,走路時身體靈活,手臂肘部常在外側。

少陽體質的人

站著時喜歡仰頭,走路時喜歡搖擺身體,手臂和肘部經常突出於背部。

陰陽平衡的人

外表溫和隨和,舉止從容,面部表情愉悅安詳,目光有神,聲音清脆洪亮。

2. 官能第七十三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九鍼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其正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歧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黃帝曰:用鍼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裏,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

白話文:

黃帝問歧伯:「我聽你說過九種針灸術,數量繁多,不可勝數。我思考之後,認為一個紀年時間,我來誦讀它們,你來聆聽道理,如果有錯就告訴我,請你指導正確的方法,讓它可以長久流傳後世,不會失傳。找到合適的人才傳授,不適合的人就不要告訴他。」

歧伯叩頭再拜說:「請聽聖王您的教誨。」

黃帝說:「使用鍼灸的道理,必須知道人體形體和氣血的所在,包括左右上下、陰陽表裏、血氣多寡、運行順逆、出入結合。考慮不周全就會出錯。」

知解結,知補虛寫實,上下氣門,明通於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於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害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鍼,刺道畢矣。

白話文:

瞭解結聚實的方法,知道如何補充虛損之氣,具備對上、下氣門的通透性,對於全身氣血流通狀況一目瞭然。審慎辨別病邪所在,分清寒熱虛實,根據不同的情況施以不同的治療。熟知調氣的方法,瞭解經脈的通行路線,對身體左右肢絡的相會關係瞭如指掌。遇到寒與熱交爭的情況,能夠將其會合調和;虛與實相隣的情況,知道如何疏通並行;左右肢絡不調的情況,知道如何導入正途。明白順逆相生的道理,才能真正地進行治療。陰陽五行不偏不倚,所以能瞭解疾病的起始,追查寒熱之邪的所在。掌握萬針刺法,刺針之術纔算完善。

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五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濇,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

白話文:

瞭解五條經絡的分佈和氣血流動的緩急,屈伸出入都有規律。陰陽相對應,與五行相符合,五臟六腑各有其藏位,四時八風都兼有陰陽,各得其位,相合於面部,分屬於不同的部位和顏色,五臟六腑的病痛,可以通過察看其疼痛部位的左右上下,瞭解其寒熱虛實,所屬的經絡。審查皮膚的溫度、濕潤或乾燥,可以瞭解其所受的病苦,膈膜有上下之分,可以瞭解氣血所在的位置,先取得正確的方法,疏通腠理,逐漸深入而留針,這樣才能緩慢地刺入。大熱在上,應當推按而下,從下往上者,應當引導而除。

視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寫之。鍼所不為,灸之所宜。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里。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

不知所苦,兩蹻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鍼論畢矣。

白話文:

面對疼痛,先觀察它的性質。如果疼痛位於體表,寒邪入侵,應採取溫補的方法。如果疼痛深入體內,須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針灸無法緩解的,可以用艾灸。

上焦氣血不足,應採用提拔溫通的方法。下焦氣血不足,應採用積聚疏通的方法。

陰陽兩虛,應以溫熱為法。寒邪嚴重,骨頭瘦削凹陷,寒邪超過膝蓋,向下應點刺三里穴。寒邪經過的經絡,應在相應穴位上進行留針或灸治。

寒邪侵入體內,應採用推送的方法。經絡陷下,應以灸熱的方法溫通。

絡脈結實緊繃,應以灸熱的方法治療。

若病痛不明確,或是在兩蹻穴之下(即會陰部),對男性而言屬陰,女性則屬陽位,這些都是高明的醫者所禁忌施針的地方,至此,關於鍼灸的論述就告一段落了。

用鍼之法,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觀百姓,審於虛實,無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鍼意,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麤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髣髴。邪氣之中人也,洒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

白話文:

針灸之法,必定有它的規律準則。上要觀測天光變化,下要掌握人體八正部位,以此避開邪氣,觀察患者的虛實狀況,不觸犯邪氣,這樣才能獲得天地的滋潤,遇上歲月的虛空,救治而不被邪氣壓倒,否則反受其害。因此,針灸者必須知曉天忌,才能談及針灸之理。法度源自於古人經驗,驗證於當今實例,從晦暗中觀察,通達無限。粗陋之人看不見的東西,正是良醫所珍視的。邪氣入體之人,會身體顫動,正邪交替之時症狀輕微,先表現在神色上,而身體察覺不到。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無法得知其具體情況。因此,高明的醫者取氣,是在病情萌芽之初施救,低劣的醫者等到病情已成,才消滅其外在表現。

是故工之用鍼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寫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寫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

白話文:

所以醫者使用針灸,必須瞭解氣所在的位置,並且掌握氣的出入之道。熟知氣的調和之道,補足氣不足的地方,根據氣的流動速度選擇針灸的部位。進針時一定要用圓針,旋轉針具,這樣氣才能順利通行。進針速度要適中,出針速度要緩慢,邪氣才能排出。針入後迎氣而上,擴大穴位,氣排出時速度較快。

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用鍼之要,無忘其神。

白話文:

施補必須使用適當的方法,由外側引導肌肉表皮,使其與穴位相對應,左邊引導樞點,右邊推動表皮,緩慢旋轉並慢慢推動之,務必端正位置,安靜不動,堅定心神,不要猶豫不決。要輕微緩慢地留針,讓氣血流向身體深處,然後迅速將針取出。推動肌肉表皮,蓋住外側穴門,真氣就能保留在體內。使用針灸的要領,不要忘記感應氣血的變化。

雷公問於黃帝曰:鍼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傳。黃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願聞官能奈何。黃帝曰:明目者,可使視色,聰耳者,可使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鍼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

白話文:

雷公問黃帝說:「《鍼論》中說,找到合適的人才能傳授,不適合的人就不要說,怎麼知道哪些人可以傳授?」

黃帝回答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根據他們的才能使用他們,這樣他們才能明白這件事。」

雷公說:「請您說說這些才能是什麼。」

黃帝說:「眼睛明亮的人,可以讓他們辨別顏色;耳朵靈敏的人,可以讓他們聽聲音;說話流利快捷的人,可以讓他們傳授理論。說話平緩安穩,手巧謹慎的人,可以讓他們進行針灸艾灸,達到氣血調和、治療各種疾病的效果,觀察陰陽,綜合各方面因素。」

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呪病。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師無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此之謂也。手毒者,可使試按龜,置龜於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

手甘者,復生如故也。

白話文:

動作緩和柔韌,心思平和調和的人,適合練習導引術來疏通氣血。言語輕率急躁的人,適合用口嚼唾液來治療癰疽疾病。手部靈巧但性情剛烈,做事容易受傷的人,適合練習按壓穴道,消散積滯和痺痛。各人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練習,這樣才能見效,名聲才能顯揚。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就無法發揮作用,老師的名聲也不會顯揚。所以說:找到合適的人才傳授技藝,不適合的人不要傳授,就是這個道理。手部僵硬毒辣的人,可以試著按壓烏龜,把烏龜放在器皿下面,在上面按壓,烏龜五十天後就會死亡。

而關於治療的方法,如果症狀輕微,手的感覺很快就會恢復正常;如果病情持續較久,則只要按照療程飲用藥物三次即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