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26)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26)

1. 通天第七十二

黃帝問於少師曰:余嘗聞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少師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徧明也。黃帝曰:願略聞其意,有賢人聖人,心能備而行之乎。少師曰: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黃帝曰:其不等者,可得聞乎。少師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心和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此太陰之人也。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太陽之人,居處於於,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於四野。

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少陽之人,諟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古之善用鍼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寫之,虛者補之。黃帝曰:治人之五態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濇,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寫,不能移之。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府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

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寫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少陽之人,多陽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獨寫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者也。

黃帝曰:夫五態之人者,相與無故,卒然新會,未知其行也,何以別之。少師答曰:眾人之屬,不如五態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態之人不與焉。五態之人,尤不合於眾者也。黃帝曰:別五態之人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其狀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膕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嶮,行而似伏,此少陰之人也。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膕,此太陽之人也。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則常出於背,此少陽之人也。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顒顒然,愉愉然,䁢䁢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此陰陽和平之人也。

白話文:

黃帝問少師說:「我曾經聽說人有陰陽之分,什麼是陰人,什麼是陽人呢?」

少師說:「天地之間,上下四方和中間,都離不開五行,人也與之相應。不單單只有陰陽兩種而已,只是簡單地說而已,用口頭是無法完全說明白的。」

黃帝說:「我希望大概了解其中的意思,是否有賢人聖人,能夠掌握並實踐這些道理呢?」

少師說:「大約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以及陰陽平和之人。這五種人,他們的形貌不同,筋骨氣血也各有差異。」

黃帝說:「他們的差異之處,可以說說嗎?」

少師說:「太陰之人,貪婪而不仁慈,下半身沉重遲緩,喜歡內向而厭惡外出,心性和平但不輕易表露,不積極應對時勢,行動總是慢半拍,這就是太陰之人。少陰之人,有點貪心且心懷鬼胎,看到別人失去東西,就好像自己得到一樣,喜歡傷害和陷害別人,看到別人榮耀,反而憤恨嫉妒,心性急躁而沒有恩情,這就是少陰之人。太陽之人,行為舉止粗放,喜歡談論大事,沒有能力卻空談,心志向外發展,做事不考慮是非對錯,行為總是自以為是,即使失敗了,也從不後悔,這就是太陽之人。少陽之人,自以為是,喜歡抬高自己,只要有點小官職,就自視甚高,喜歡與外人交往,而不親近自己人,這就是少陽之人。陰陽平和之人,生活安靜,不憂愁不驚喜,順應外物,不與人爭鬥,隨時勢變化,尊貴時謙虛有禮,談論而不妄加治理,這就是最好的治理。」

「古代善用針灸的人,會觀察人的五種形態,然後進行治療。身體強盛的,就用瀉法;身體虛弱的,就用補法。」

黃帝說:「要如何治療這五種形態的人呢?」

少師說:「太陰之人,陰氣過多而陽氣不足,他們的陰血渾濁,衛氣運行不暢,陰陽不調和,筋脈鬆弛,皮膚厚實,不使用猛烈的瀉法,無法改變他們的體質。少陰之人,陰氣多而陽氣少,胃小而腸大,六腑功能失調,他們的陽明脈微弱,而太陽脈強盛,必須謹慎地調養他們,因為他們容易失血,氣容易敗壞。太陽之人,陽氣多而陰氣少,必須小心調養,不要使其陰氣脫失,而又瀉其陽氣,陽氣嚴重脫失者容易發狂,陰陽都脫失者,會突然死亡而不知人事。少陽之人,陽氣多而陰氣少,經脈小而絡脈大,血藏在內而氣發散在外,屬於陰實而陽虛,只能瀉絡脈,否則會導致氣脫而病情加重,中氣不足則難以痊癒。陰陽平和之人,陰陽之氣調和,血脈暢通,要謹慎診察他們的陰陽,觀察邪氣和正氣的情況,觀察他們的儀態,審視是否有餘或不足,身體強盛則用瀉法,虛弱則用補法,不強不弱則按照經脈來治療。這就是調和陰陽,區分五種形態之人的方法。」

黃帝說:「這五種形態的人,如果彼此不認識,突然相遇,不知道他們的行為舉止,要如何分辨呢?」

少師回答說:「一般人都不屬於這五種形態,所以說五五二十五種人,而這五種形態的人不包含在其中。這五種形態的人,尤其與一般人不同。」

黃帝說:「要如何分辨這五種形態的人呢?」

少師說:「太陰之人,外形黯淡無光,顏色發黑,總是向下看,身體高大,但背部還沒有彎曲,這就是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外形清瘦,鬼鬼祟祟,給人陰險狡詐的感覺,站立時急躁不安,走路時好像要躲藏起來,這就是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外形昂揚挺拔,但身體僵硬,轉身時會發出關節聲,這就是太陽之人。少陽之人,站立時喜歡仰頭,走路時喜歡搖晃,他們的兩臂和兩肘,常常向後張開,這就是少陽之人。陰陽平和之人,外形隨和溫順,舉止舒緩,看起來莊重愉悅,使人感到親近,大家都認為他們是君子,這就是陰陽平和之人。」

2. 官能第七十三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九鍼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其正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歧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黃帝曰:用鍼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裏,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

知解結,知補虛寫實,上下氣門,明通於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於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害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鍼,刺道畢矣。

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五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濇,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

視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寫之。鍼所不為,灸之所宜。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里。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

不知所苦,兩蹻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鍼論畢矣。

用鍼之法,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觀百姓,審於虛實,無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鍼意,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麤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髣髴。邪氣之中人也,洒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

是故工之用鍼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寫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寫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

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用鍼之要,無忘其神。

雷公問於黃帝曰:鍼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傳。黃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願聞官能奈何。黃帝曰:明目者,可使視色,聰耳者,可使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鍼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

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呪病。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師無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此之謂也。手毒者,可使試按龜,置龜於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

手甘者,復生如故也。

白話文:

黃帝問歧伯說:「我從你這裡學了九種針法,數量繁多,難以計算。我把它們歸納整理,作為一個綱紀。我誦讀出來,你聽聽其中的道理,不對的地方就告訴我,請你傳授正確的方法,使之可以長久流傳後世,避免禍患。要傳給適合的人,不適合的人就不要傳授。」

歧伯行禮再拜說:「請聽聖王的教誨。」

黃帝說:「運用針法的道理,必須知道形氣所在的位置,上下左右、陰陽表裡,血氣多少,運行的順逆,出入的配合。謀劃攻伐要謹慎,不可過失。

要了解氣結所在,知道如何補虛瀉實,了解上下氣機門戶,明白通達四肢百骸,審視病痛所在,寒熱淋漓,要從不同位置疏導。審慎調和氣機,了解經脈走向,知道左右肢體絡脈會合之處。寒與熱相爭,要能調和;虛與實相鄰,要知道如何決斷疏通;左右不協調,要把握施治。明白順逆,才能知道如何治療。陰陽不失衡,所以能知道發病的時間。傷害到根本或末梢,要觀察寒熱,找出邪氣所在,這樣針刺才能萬無一失。了解九針的用法,針刺的道理就都明白了。

要清楚五輸穴的遲速所在,屈伸出入都要有條理。陰陽學說,要配合五行,五臟六腑也有所藏納,四時八風都含有陰陽,各自有其位置,符合於明堂,各處有其色部。五臟六腑,要觀察其疼痛所在,左右上下,了解寒溫,病在何經。審察皮膚的寒溫滑澀,了解患者的痛苦。胸膈有上下,要知道氣的所在。先掌握施治的方法,輕輕地、稀疏地進針,逐漸加深並停留,這樣才能慢慢地進入。大熱在上的,要往下推導;從下往上的,要引導而出。

看見前面疼痛的,要先取針。大寒在外的,要留針並補養。寒邪進入體內的,要從合穴瀉出。針所不能處理的,就用艾灸。上氣不足的,要推動它向上升發。下氣不足的,要積聚並引導它。陰陽都虛的,用火來溫養。厥冷到極點,骨頭邊緣陷下,寒冷超過膝蓋,就針刺足三里穴以下的部位。陰經絡脈經過的地方,可以留針。寒邪進入體內的,要推導它運行。經脈陷下的,要用火灸。結絡堅硬的,要用火來治療。

不知道病人哪裡不舒服的,在兩足外踝之下,男性的陰部,女性的陽部,這些部位是良醫所禁忌的。關於針的道理,就講完了。

運用針法,一定要有法則。上要觀察天象,下要觀察八方的正氣,用來避開怪異邪氣,同時要觀察百姓的狀況,了解虛實,不要觸犯邪氣。這樣才能得到天地的滋養。如果遇到歲運虛弱,用藥物救治卻無法克服,反而會遭受禍患。所以說一定要知道天時禁忌,才能談針的意圖。效法古代,驗證現在,觀察幽深之處,通達無窮之理。粗淺的人看不到的,正是良醫所看重的,這種玄妙的現象難以形容,好像神靈的啟示。邪氣侵入人體時,會讓人顫抖不安。正邪之氣侵入人體時,則非常細微,先表現在顏色上,身體並無察覺,好像有又好像沒有,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有形無形,難以捉摸。所以高明的醫生取氣,是在邪氣萌發時就加以救治,低下的醫生只能在病症形成後才去處理,反而會破壞形體。

所以醫師運用針法,要知道氣所在的位置,並守護氣機的門戶。要明瞭調氣,知道補虛瀉實,了解緩急的意圖,以及取穴的位置。瀉法要用圓針,切入旋轉,氣機才能運行,快速刺入,慢慢退出,邪氣才會出來,要伸展迎合,搖動擴大穴位,氣出來時要迅速。

補法要用方針,將皮膚往外引開,使其正對穴位,向左引動樞紐,向右推動皮膚,輕輕旋轉並慢慢推入,一定要端正平穩,心要安靜,保持堅定,不要鬆懈,針要停留片刻,氣向下走時再快速拔出,推動皮膚,覆蓋住穴口,真氣才能存留。運用針法的要訣,不要忘記精神要專注。

雷公問黃帝說:「針法論述說,要傳給適合的人,不適合的人就不要傳授,如何才能知道誰適合傳授?」

黃帝說:「要各得其人,委任其能,這樣才能夠明白事理。」

雷公說:「想知道官能的職責是什麼?」

黃帝說:「眼睛明亮的人,可以讓他辨別顏色;耳朵靈敏的人,可以讓他聽辨聲音;口齒伶俐的人,可以讓他傳播學說;說話慢條斯理,安靜沉穩,手巧心細的人,可以讓他行針灸,調理血氣陰陽,兼顧各類方術。

關節柔軟,筋脈舒緩,心平氣和的人,可以讓他做導引行氣。性急易怒,言語輕浮的人,可以讓他用唾液治癰瘡,用咒語治病。指甲尖銳,手有毒的人,做事情容易傷到別人,可以讓他按摩積聚,抑制痹痛。要讓每個人發揮其所長,這樣才能成功,其名聲才能彰顯。如果找不到適合的人,就不能成功,其師傅也無法揚名。所以說,要傳給適合的人,不適合的人就不要傳授,就是這個道理。手有毒的人,可以讓他試著按壓烏龜,把烏龜放在容器下,按壓上方,五十天烏龜就會死。

手無毒的人,烏龜可以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