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26)

回本書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26)

1. 經筋第十三

此筋折紐,紐發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命曰季秋痹也。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瘻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鍼劫刺之,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其為腫者,復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繫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痹也。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裏,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脇。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脇急吐血,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痹也。

白話文:

經筋第十三

這條經筋如果斷裂或扭曲嚴重,會導致死亡,無法治療,稱為仲秋痺。

足厥陰經筋,起於大腳趾的上面,向上連接到內踝前方,沿著脛骨上行,連接到內踝下方,向上沿著陰部內側,連接到生殖器,並與其他經筋互相聯繫。它的病症包括大腳趾內側、內踝前方、內踝下方、陰部內側疼痛,腿抽筋,生殖器功能障礙。內傷則無法站立,受寒則陰莖縮小,受熱則勃起且無法縮回。治療方法是利水,滋陰。如果出現腿抽筋,則應使用灼熱灸法和深刺法治療,以針感為準,以疼痛為度,稱為季秋痺。

手太陽經筋,起於小指的上面,連接到手腕,沿著手臂內側上行,連接到肘內側骨頭後面,彈擊此處會有感覺傳到小指,然後進入腋下。它的分支,向後走過腋後側,繞過肩胛骨,沿著頸部,到達太陽穴前方,連接到耳後。它的分支,進入耳內。主幹則從耳上出來,向下連接到下頜,向上連接到眼睛外角。它的病症包括小指、肘內側骨頭後面、腋下、腋後側疼痛,疼痛沿著手臂內側上行,繞過肩胛骨、頸部,引起耳鳴、疼痛,並牽涉到下頜,眼睛睜不開,要過很久才能看見東西,頸部肌肉僵硬則會引起頸部腫脹。如果寒熱在頸部,則應使用灼熱灸法和深刺法治療,以針感為準,以疼痛為度。

如果出現腫脹,則應先消腫再用針刺。其分支,向上經過上牙,沿著耳前方,到達眼睛外角、上頜,連接到額角,它的病症包括經過部位的肌肉抽筋,治療方法是使用灼熱灸法和深刺法,以針感為準,以疼痛為度,稱為仲夏痺。

手少陽經筋,起於小指和無名指末端,連接到手腕,沿著手臂上行,連接到肘部,繞過上臂外側,到達肩膀,沿著頸部,與手太陽經筋相合。它的分支,經過面頰,連接到舌根。它的分支,向上經過上牙,沿著耳前方,到達眼睛外角、上頜,連接到額角。它的病症包括經過部位的肌肉抽筋和舌頭捲曲,治療方法是使用灼熱灸法和深刺法,以針感為準,以疼痛為度,稱為季夏痺。

手陽明經筋,起於拇指和食指末端,連接到手腕,沿著手臂上行,連接到肘外側,向上經過上臂,連接到肩髃穴。它的分支,繞過肩胛骨,沿著脊柱。主幹則從肩髃穴沿著頸部上行。它的分支,向上經過面頰,連接到顴骨。主幹則向上到達太陽穴前方,到達額角,與頭部經絡相連,向下連接到下頜。它的病症包括經過部位的疼痛和肌肉抽筋,肩膀不能抬舉,頸部不能左右轉動,治療方法是使用灼熱灸法和深刺法,以針感為準,以疼痛為度,稱為孟夏痺。

手太陰經筋,起於拇指上面,沿著手指向上,連接到腕後,經過寸口脈外側,沿著手臂上行,連接到肘部中間,向上經過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從鎖骨上窩出來,連接到肩前部的肩髃穴,向上連接到鎖骨上窩,向下連接到胸部內側,散佈到胃部,到達胃的下部,並與胃的下部相連,到達季肋部。它的病症包括經過部位的肌肉抽筋,劇烈疼痛,導致呼吸困難,胸部緊迫,嘔血,治療方法是使用灼熱灸法和深刺法,以針感為準,以疼痛為度,稱為仲冬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