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31)
《黃帝內經靈樞》 (31)
1. 寒熱病第二十一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脣槁腊,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支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厥痹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也,寫陽補陰經也。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
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氣鞭,取扶突與舌本出血。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為天牖五部。
臂陽明有入頄徧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寫之。足太陽有入頄偏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頄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一曰取之出鼻外。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繫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
其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寒厥取足陽明少陰於足,皆留之。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振寒洒洒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陰。刺虛者,刺其去也,刺實者,刺其來也。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
五藏身有五部,伏免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藏之俞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白話文:
皮膚感到忽冷忽熱,不能躺在蓆子上,頭髮會焦枯,鼻孔乾燥像臘一樣,無法出汗,這時要取用手三陽經的絡穴,來補益手太陰經。肌肉感到忽冷忽熱,肌肉會疼痛,頭髮焦枯,嘴唇乾燥像臘一樣,無法出汗,這時要取用下肢的三陽經絡,瀉掉其中的血,來補益足太陰經,使之發汗。骨頭感到忽冷忽熱,病人會感到不安,汗水不停地流,牙齒還沒有枯槁,這時要取用足少陰經在陰股的絡穴。如果牙齒已經枯槁,就會不治身亡,骨頭虛脫也是如此。
骨痹會使關節僵硬,不能活動而感到疼痛,汗水不停流,心煩意亂,這時要取用三陰經來補益。身體受到外傷,出血過多,或是中了風寒,或是從高處跌落,導致四肢無力,不能收放,這稱為「體惰」,這時要取用小腹肚臍下方三處經絡交會的地方。所謂的三結交,是指陽明經和太陰經的交會處,肚臍下三寸的關元穴。厥痹是指氣逆上沖到腹部,這時要取用陰陽經絡,觀察主要的病症,瀉陽經而補陰經。頸側的動脈稱為人迎穴,人迎穴屬於足陽明經,在頸動脈搏動的前方。
頸動脈搏動的後方,屬於手陽明經,稱為扶突穴。接下來的脈搏,屬於足少陽經,稱為天牖穴。再接下來的脈搏,屬於足太陽經,稱為天柱穴。腋下的動脈,屬於手臂太陰經,稱為天府穴。因為陽氣逆流導致頭痛,胸悶喘不過氣時,要取用人迎穴。突然失聲,氣喘急促時,要取用扶突穴,並在舌根部位放血。突然耳聾,聽覺模糊,眼睛看不清楚時,要取用天牖穴。突然抽搐,癲癇發作,雙腿無力時,要取用天柱穴。突然感到胸悶不適,肝肺互相搏動,血從鼻子和嘴巴溢出時,要取用天府穴,這就是所謂的天牖五部。
手臂陽明經絡有進入面頰,遍佈牙齒的,稱為大迎穴,下排牙齒蛀牙時,要取用這個穴位,手臂怕冷就補益它,不怕冷就瀉它。足太陽經絡有進入面頰,偏佈牙齒的,稱為角孫穴,上排牙齒蛀牙時,要取用這個穴位,它在鼻子和面頰前方。疾病剛發作時,脈搏強盛,脈盛就瀉它,脈虛就補它。有人認為要從鼻孔外取用。足陽明經絡有沿著鼻子進入面部的,稱為懸顱穴,它連接口腔,對應到眼睛的根部,觀察哪裡有異常就取用哪裡,過多就瀉掉,不足就補益,反過來用也是有效的。
足太陽經絡有通到頸項,進入大腦的,直接連到眼睛的根部,稱為眼系穴,頭痛眼痛時,要取用這個穴位,它在後頸兩條筋的中間,進入大腦後會分開,陰蹻脈和陽蹻脈。陰陽脈互相交會,陽氣進入陰脈,陰氣進入陽脈,在眼睛的外角交會。陽氣旺盛時就會睜大眼睛,陰氣旺盛時就會閉上眼睛。
熱厥要取用足太陰經和足少陽經,都要留針。寒厥要取用足陽明經和足少陰經在足部的穴位,都要留針。舌頭鬆弛,口水直流,感到煩躁不安時,要取用足少陰經。寒冷發抖,牙關緊咬,無法出汗,肚子脹滿,感到煩躁不安時,要取用手太陰經。針刺虛症時,要順著氣走的趨勢刺;針刺實症時,要逆著氣來的方向刺。春天要取用絡脈,夏天要取用肌肉的淺表部位,秋天要取用氣口,冬天要取用經輸,這四個季節,要按照當時的情況來選取穴位。絡脈治療皮膚病,淺表肌肉治療肌肉病,氣口治療筋脈病,經輸治療骨髓病。
五臟在身體有五個部位,伏兔是一個部位,腓腸是兩個部位,腓腸就是小腿肚,背部是三個部位,五臟的俞穴是四個部位,頸項是五個部位。這五個部位如果長了癰疽,就會死亡。疾病剛發作在手臂上時,先取用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使之發汗。疾病剛發作在頭部時,先取用後頸的足太陽經,使之發汗。疾病剛發作在腿部時,先取用足陽明經,使之發汗。手臂太陰經可以使人發汗,足陽明經也可以使人發汗。所以取用陰經而發汗過多時,要用陽經來制止。取用陽經而發汗過多時,要用陰經來制止。
凡是針刺的害處,刺中穴位卻不拔針,就會耗泄精氣;沒有刺中穴位卻拔針,就會導致邪氣入侵。耗泄精氣就會使病情加重並感到虛弱,導致邪氣入侵就會生成癰疽。
2. 癲狂第二十二
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上為外眥,下為內眥。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寫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骶骨也。
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筋癲疾者,身倦攣急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嘔多沃沬,氣下泄,不治。脈癲疾者,暴仆,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饑,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狂始發,少臥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釋之也。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歌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顑。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壯。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飢則煩,飽則善變,取手太陰表裏,足少陰陽明之經,肉清取榮,骨清取井經也。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濇,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寫之。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脇,欬而動手者,與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骶上以長鍼,氣逆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也。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痠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足少陰,去血絡也。
白話文:
眼睛外角靠近臉頰的部分,稱為銳眥;靠近鼻子的內角,稱為內眥。眼睛上部是外眥,下部是內眥。癲癇剛開始發作時,患者會感到不快樂、頭部沉重疼痛、眼睛向上看,眼白會變得非常紅,之後會心煩意亂。觀察患者臉色,可以取手太陽經、陽明經、太陰經的穴位放血,病情就會停止。癲癇剛開始發作,出現張口啼哭、呼吸急促、心悸等症狀時,可以取手陽明經、太陽經的穴位,左邊症狀較強烈,就治療右邊;右邊症狀較強烈,就治療左邊,放血後病情就會停止。癲癇剛開始發作,先出現身體僵硬,接著背痛,可以取足太陽經、陽明經、太陰經以及手太陽經的穴位放血,病情就會停止。
治療癲癇的人,要時常與患者相處,觀察應該取用的穴位。等到發病時,觀察發現有過多的地方就刺破放血,將放出的血放在葫蘆裡,等到發病時,血就會自己動起來;如果沒有動,就灸尾椎骨二十壯,尾椎骨就是骶骨。
骨癲癇的症狀是,下頷、牙齒及各個肌肉間隙都脹滿,骨頭好像突出,會出汗、煩躁不安、嘔吐且吐出許多泡沫,氣往下泄,這種情況無法醫治。筋癲癇的症狀是,身體疲倦、肌肉痙攣、抽筋,可以刺頸部大經絡的大杼穴,若出現嘔吐且吐出很多泡沫,氣往下泄,這種情況無法醫治。脈癲癇的症狀是,突然昏倒,四肢的血管都脹大且鬆弛,脈搏脹滿,就將其刺破放血;如果沒有脹滿,就灸頸項兩旁的太陽經穴位,以及腰部的帶脈,在腰兩側相距三寸的地方,灸肌肉組織的本輸穴。若出現嘔吐且吐出很多泡沫,氣往下泄,這種情況無法醫治。癲癇發作時像發瘋一樣,無法醫治。
狂病剛開始發作時,會先感到悲傷,接著會出現喜怒無常、容易忘事、害怕等症狀,這是因為憂慮或飢餓造成的。治療時,可以取手太陰經、陽明經的穴位放血,病情就會停止,也可以取足太陰經、陽明經的穴位。狂病剛開始發作時,會少睡不餓,自以為高明賢能,自認為聰明有智慧,自認為尊貴,而且喜歡罵人,日夜不停,治療時可以取手陽明經、太陽經、太陰經,以及舌頭下方的少陰經穴位,觀察哪個經絡的症狀最嚴重,就取用哪個經絡的穴位,症狀不明顯就不用取。說胡話、容易受驚嚇、喜歡傻笑、唱歌跳舞、到處亂走不停,這種情況是因為過度恐懼造成的,治療時可以取手陽明經、太陽經、太陰經的穴位。
狂病患者會看到虛假的景象,聽到虛假的聲音,而且喜歡唱歌,這是因為身體氣不足造成的,治療時可以取手太陽經、太陰經、陽明經,以及足太陰經,還有頭部兩旁的下頷穴位。狂病患者食慾旺盛、容易看到鬼神、喜歡笑卻不表現出來,這是因為過度喜悅造成的,治療時可以先取足太陰經、太陽經、陽明經的穴位,然後再取手太陰經、太陽經、陽明經的穴位。如果狂病剛發作,沒有出現以上這些症狀,可以先取曲泉穴左右兩側的動脈,觀察哪邊的血脈旺盛,就刺破放血,過一段時間就會好轉;如果沒有好轉,就按照上述方法取穴,並灸尾椎骨二十壯。
風邪逆行,導致四肢突然腫脹,身體濕漉漉的,時而感到寒冷,飢餓時會煩躁,吃飽後又會改變症狀。可以取手太陰經表裡兩側的穴位,以及足少陰經、陽明經的穴位,肌肉有濕氣就取榮穴,骨頭有濕氣就取井穴和經穴。厥逆引起的疾病,腳突然變得冰冷,胸口感覺像要裂開,腸子感覺像被刀割一樣,煩躁不安吃不下東西,脈搏時大時小且澀滯。如果身體冰冷,就溫補足少陰經穴位;如果身體發熱,就瀉足陽明經穴位。發熱就補,發冷就瀉。厥逆導致腹部脹滿、腸鳴、胸悶無法呼吸,就取下胸兩肋的穴位,咳嗽時會感覺到手會動,以及背部的腧穴,用手按壓時會立即感覺舒服,就是這些穴位。
小便不出來是因為內閉,可以用長針刺足少陰經、太陽經以及骶骨上的穴位,如果氣逆,就取足太陰經、陽明經、厥陰經的穴位,嚴重時就取少陰經、陽明經脈搏跳動明顯的穴位。如果身體少氣、濕漉漉的、說話有氣無力、骨頭痠痛、身體沉重、疲憊無力,就補足少陰經的穴位。呼吸短促不連續、稍微動一下就感覺氣不足,就補足少陰經的穴位,並去除血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