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1. 師傳第二十九
黃帝曰:余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余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優,傳於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歧伯曰:遠乎哉問也。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
黃帝曰:順之奈何?歧伯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
黃帝曰:便病人奈何?歧伯曰:夫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飲,小腹痛脹。
黃帝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歧伯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喜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黃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黃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歧伯曰:便此者,食飲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淒愴,暑無出汗。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黃帝曰:本藏以身形肢節䐃肉,候五藏六府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捫循之,而後答乎?歧伯曰:身形肢節者,藏府之蓋也,非面部之閱也。
黃帝曰:五藏之氣,閱於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節知而閱之,奈何?歧伯曰:五藏六府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候見其外。黃帝曰:善。
歧伯曰:五藏六府,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𩩲𩨗。黃帝曰:善。
歧伯曰: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黃帝曰:善。
歧伯曰: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凶。黃帝曰:善。
歧伯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黃帝曰:善。願聞六府之候。
歧伯曰:六府者,胃為之海,龐骸、大頸、張胸,五穀乃容。鼻隧以長,以候大腸。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果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白話文:
治國與治身:順應人心的醫學之道
黃帝說:「我聽說老師您有一些珍藏在心裡,沒有寫在書裡的寶貴道理。我希望能學到這些道理,然後加以實踐。對上可以用來治理百姓,對下可以用來養護自身,讓百姓沒有疾病,上上下下和睦相處,恩澤流傳下去,子孫後代都沒有憂慮,甚至可以傳給無數的後代,永不終止。能告訴我這些道理嗎?」
岐伯說:「您問的這個問題意義太深遠了!其實治理百姓和治理自己,治療別人與治療自己,治療小病與治療大病,治理國家與治理家庭,都沒有背道而馳還能成功的道理。唯一的辦法,就是順應而已。」
「順應,不僅僅是指順應身體陰陽氣血的運行,更是指順應百姓人民的心意。」
如何順應人心?
黃帝問:「那要怎麼順應呢?」
岐伯回答:「進入一個國家,要先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到別人家裡,要先知道他們有哪些忌諱;進入廳堂,要先懂得禮節;面對病人,要先問清楚他們的喜好是什麼。」
黃帝問:「針對病人的喜好,要怎麼做呢?」
岐伯回答:「如果病人是體內熱引起的消渴症,他們就會喜歡寒涼的東西;如果屬於體內寒的病症,他們就會喜歡溫熱的東西。」
「如果胃裡有熱,就會消化得很快,讓人心慌又容易餓。如果肚臍以上的皮膚發熱,同時腸子裡有熱,排出來的大便就會像黃色的粥一樣。如果肚臍以下的皮膚發涼,同時胃裡有寒,肚子就會脹氣;腸子裡有寒,就會腸鳴腹瀉。如果胃裡有寒,但腸子有熱,就會腹脹又腹瀉;如果胃裡有熱,但腸子有寒,就會喝了水後肚子痛。」
順應病人的困境與解決之道
黃帝問:「如果病人胃想喝涼水,但腸子想喝熱水,兩者互相衝突,那該怎麼辦呢?而且,那些王公貴族,地位尊貴,總是驕傲放縱,隨心所欲,又沒有人敢約束他們。要是禁止他們,就會違逆他們的意願;要是順從他們,又會加重他們的病情。這種情況該怎麼辦?要先處理哪個問題呢?」
岐伯回答:「人的天性,沒有不厭惡死亡而喜愛生命的。您應該告訴他們放縱的危害,解釋對身體好的道理,引導他們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讓他們明白自己的痛苦從何而來。這樣一來,即使是再不講理的人,又怎麼會不聽勸呢?」
治療的先後順序與調養
黃帝問:「那治病的順序該怎麼安排?」
岐伯回答:「春天和夏天,要先治標(處理表面症狀),後治本(處理根本病因);秋天和冬天,要先治本,後治標。」
黃帝問:「那對於那些身體喜好相衝突的人,該怎麼順應他們呢?」
岐伯回答:「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飲食還是穿著,都應該讓寒溫適中。天冷時不要讓身體感覺淒涼凍僵,天熱時不要流太多汗。飲食方面,熱的東西不要燙到,冷的東西也不要冰到。寒溫適中,身體裡的氣血才能維持穩定,才不會招來疾病。」
從體型外觀觀察內臟狀況
黃帝問:「我聽說可以透過一個人的身體外觀、四肢關節、肌肉來判斷五臟六腑的大小。如果面對那些王公貴族,身分尊貴,我們該如何觸摸和診斷,然後再給出答案呢?」
岐伯回答:「身體外觀和四肢關節,就像是五臟六腑的外蓋,但並不是直接觀察臉部就可以知道的。」
黃帝問:「我已經知道從臉部可以觀察五臟之氣,那要怎麼透過四肢關節來診斷呢?」
岐伯回答:「肺就像是五臟六腑的保護罩,透過寬大的肩膀和凹陷的喉嚨,就可以從外表觀察出來。」
黃帝說:「好。」
岐伯回答:「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鎖骨處就像是它的通道,從肩胛骨的寬度可以判斷心的狀況。」
黃帝說:「好。」
岐伯回答:「肝就像是將軍,它的外在表現可以從眼睛的大小來判斷它的堅固程度。」
黃帝說:「好。」
岐伯回答:「脾就像是身體的守衛,負責運送食物營養。透過觀察嘴唇和舌頭的好壞,就可以知道身體的吉凶。」
黃帝說:「好。」
岐伯回答:「腎負責身體的對外作用,讓人能夠聽到遠方的聲音。透過觀察耳朵的好壞,就可以知道腎的特性。」
黃帝說:「好。那六腑又該如何觀察呢?」
岐伯回答:「六腑中,胃就像是大海。如果一個人的顴骨高、脖子粗、胸膛寬,那麼他的胃就能容納很多食物。鼻樑長,就可以判斷他的大腸。嘴唇厚、人中長,就可以判斷他的小腸。眼睛下方的部位比較大,那麼他的膽就會比較寬。鼻孔外露,就表示膀胱容易漏尿。鼻樑中央高起,就表示他的三焦比較緊密。這就是從外表觀察六腑的方法。如果上下三處的體型都適中,那麼內臟就會安穩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