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1. 通天第七十二
黃帝問於少師曰:余嘗聞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少師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黃帝曰:願略聞其意,有賢人聖人,心能備而行之乎?少師曰: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黃帝曰:其不等者,可得聞乎?少師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心和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居處於於,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乎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諟諦好自責,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古之善用鍼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寫之,虛者補之。
黃帝曰:治人之五態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寫,不能移之。
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府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
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寫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陽之人,多陽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獨寫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
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者也。
黃帝曰:夫五態之人者,相與毋故,卒然新會,未知其行也,何以別之?少師答曰:眾人之屬,不知五態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態之人不與焉。五態之人,尤不合於眾者也。黃帝曰:別五態之人,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其狀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膕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嶮,行而似伏,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膕,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則常出於背,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顒顒然,愉愉然,䁢䁢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此陰陽和平之人也。
白話文:
通天第七十二
黃帝問少師說:「我聽說人有陰陽之分,什麼是陰人?什麼是陽人?」
少師回答:「天地之間,四方上下,不離五行,人也與之相應,不僅僅是一陰一陽而已,這只是簡略的說法,無法全面說明。」
黃帝說:「希望能簡略瞭解其意,是否有賢人聖人,能夠完全理解並實踐?」
少師說:「大致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這五種人,他們的形態不同,筋骨氣血也各異。」
黃帝問:「他們的差異,可以詳細說明嗎?」
少師回答:
- 太陰之人:貪婪不仁,表面謙卑,內心陰沈,喜歡索取而厭惡付出,心思深沈不顯露,不隨潮流,行動遲緩。
- 少陰之人:貪小便宜且心懷惡意,見人損失反而高興,喜歡傷害他人,見人成功則嫉妒憤怒,心胸狹窄且無情。
- 太陽之人:自大狂妄,愛說大話卻無實際能力,行為衝動不顧是非,固執己見,即使失敗也不後悔。
- 少陽之人:自視甚高,稍有地位就驕傲自滿,喜歡交際但不願依附他人。
- 陰陽和平之人:生活安穩,不憂不喜,順應自然,與世無爭,隨時代變化,謙虛有禮,談吐得體,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古代擅長針灸的醫者,會根據這五種人的狀態治療:實症瀉之,虛症補之。
黃帝問:「如何治療這五種人?」
少師回答:
- 太陰之人:陰盛陽衰,陰血混濁,衛氣不暢,需瀉陰調和。
- 少陰之人:陰多陽少,腸胃失調,需謹慎調理,避免氣血虧損。
- 太陽之人:陽盛陰虛,需避免耗損陰氣,否則可能狂躁或猝死。
- 少陽之人:陽多陰少,經脈氣血不均,需調和絡脈,避免氣虛致病。
- 陰陽和平之人:氣血調和,只需觀察陰陽平衡,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黃帝問:「若初次見面,如何分辨這五種人?」
少師回答:
- 太陰之人:面色黝黑,身形高大,態度謙卑但背微駝。
- 少陰之人:神情陰冷,站立不安,行走時似彎腰隱藏。
- 太陽之人:姿態傲慢,挺胸昂首,動作誇張。
- 少陽之人:站立時仰頭,行走搖擺,手臂常向後擺動。
- 陰陽和平之人:舉止從容,神情愉悅,眾人皆稱其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