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1. 官能第七十三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聞九鍼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餘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正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歧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
黃帝曰:用鍼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裏,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知解結,知補虛寫實,上下氣門,明通於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於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鍼,刺道畢矣。
明於五俞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五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上下者,引而去之;視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于中者,從合寫之。鍼所不為,灸之所宜。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里。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不知所苦,兩蹻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鍼論畢矣。
用鍼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觀百姓,審於虛實,無犯其邪。是得天之靈,遇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鍼意。
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麤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髣彿。
邪氣之中人也,洒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
是故工之用鍼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寫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寫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用鍼之要,無忘其神。
雷公問於黃帝曰:鍼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傳?黃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願聞官能奈何?黃帝曰:明目者,可使視色;聰耳者,可使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鍼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呪病;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痺。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師無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此之謂也。手毒者,可使試按龜,置龜於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復生如故也。
白話文:
針灸的精髓與傳承
黃帝對岐伯說:「我聽你講述九針的學問,內容博大精深、多不勝數,我將這些道理歸納成了一個綱要。現在我來背誦一遍,你聽聽看,如果說錯了就告訴我,請你糾正,讓這套針灸心法能流傳後世,不會有問題。不過,這門學問一定要傳給對的人,不能隨便傳授給不適合的人。」
岐伯恭敬地說:「我來聆聽您的聖明之道。」
黃帝說:「下針的道理,一定要先了解病痛在哪個部位,是左還是右、是上還是下、是身體的內側還是外側。要知道氣血的多少,氣血運行的順序是順行還是逆行,以及下針的時機。要懂得判斷病情、疏通經絡,了解什麼時候該補虛、什麼時候該瀉實。要知道如何打開氣的門戶,讓氣血通達全身。
必須仔細判斷病症的位置,根據病人是發冷還是發熱,來選擇不同的穴位下針。要懂得如何調理氣血,熟悉經脈的走向,知道四肢經絡匯聚的關鍵穴位。當寒氣與熱氣在體內互相爭鬥時,要能協調平衡;當虛證與實證同時出現時,要能判斷清楚並疏通經絡。當身體左右氣血不協調時,要能用針法讓它恢復正常。只要能清楚氣血的順逆,就能知道病能不能治好。了解病症陰陽的規律,才能掌握發病的時機。
要詳細觀察病症的根本和末端,判斷是寒證還是熱證,找到邪氣所在的地方,這樣下針就不會有危險。只要掌握了九針的要點,就等於學會了所有針灸的道理。
要清楚五俞穴的下針快慢,針的進出伸縮都要有條理。陰和陽,要與五行相合;五臟六腑,各有其所主;四季八風,都帶有陰陽屬性。要能準確判斷病灶的位置,觀察五臟六腑在臉上的對應部位和氣色。要了解病痛在哪裡、是冷是熱、是哪條經脈出了問題。
仔細觀察皮膚的溫度、光滑度、粗糙度,就能知道病人的痛苦來源。要判斷橫膈膜上下方的氣血狀況,知道邪氣停留在何處。
下針時,先要掌握針法,稀疏地慢慢下針,稍微深一點,讓針留久一點,這樣才能讓氣血緩緩進入。如果身體上部有大熱,要將熱氣往下引;如果氣從上而下,要將它引出去;如果前面有痛點,通常要先從前面下針。如果身體外層有大寒,要將針留久一點並補氣;如果寒氣已經進入身體內部,要從經絡的匯合點將它瀉出去。針法無法解決的問題,就要用艾灸來治療。
如果身體上部的氣不足,要用針法往上提氣;如果下部的氣不足,要用針法往下積聚氣血;如果陰陽都虛弱,就要用艾灸來治療。如果手腳冰冷,骨頭縫隙凹陷,寒氣已經超過膝蓋,要針下肢的三里穴。如果寒氣停留在陰經,要讓針留久一點。如果寒氣進入身體內部,要將它推動排出。如果經脈凹陷,就要用艾灸來治療。如果經絡結硬緊繃,也是要用艾灸來治療。
如果不知道病人的痛苦在哪裡,可以觀察兩隻腳的蹻脈。但對男性的陰部和女性的陽部,是高明的醫生也不會下針的地方。這些就是針灸的完整理論。」
針灸師的行為準則與針法要領
黃帝說:「針灸師在下針時,一定要遵守一定的原則。要觀察天象的變化,順應一年四季的規律,才能避免邪氣入侵。要觀察百姓的身體狀況,準確判斷病情的虛實,才不會讓邪氣有機可乘。
如果能掌握天地的規律,但又在邪氣旺盛的年份救治,即使費盡心力也治不好,反而會遭到反噬。所以說,一定要知道天時的禁忌,才能談論針灸的奧義。
要效法古人的智慧,印證現代的經驗,從微小的跡象中觀察,才能通達無窮的道理。那些肉眼看不到的細微之處,才是高明的醫生所珍視的。這種高超的技術,讓人無法捉摸,彷彿是神明的作為。
邪氣入侵人體,有時會讓人身體發抖。但有時候,邪氣入侵時,只是在臉上出現微弱的徵兆,病人自己沒有感覺,症狀若有似無。所以,高明的醫生會在病症剛出現萌芽時就開始治療;而技術差的醫生,只會等到病症已經形成,導致病情惡化。
因此,好的針灸師下針時,要知道氣血所在的位置,並且守住它的門戶。要懂得如何調氣,知道補和瀉的穴位在哪裡,以及下針的快慢。
瀉法:下針時要用圓形針,切入後轉動,讓邪氣能流動。快速下針,再慢慢拔出,邪氣就能跟著排出。拔針時要伸展皮膚,讓針孔變大,氣血就能迅速排出。
補法:下針時要用方形針,用手往外拉緊皮膚,讓針孔對準穴位。左手按住關節,右手推動皮膚,輕輕旋轉針,再慢慢推進。下針時要直且正,保持平靜,心意堅定不鬆懈。讓針停留久一點,等氣血下來後,快速拔出,再推動皮膚蓋住針孔,這樣真氣就能保留下來。
針灸的要點是,千萬不要忘了集中精神。」
針灸學問的傳承
雷公問黃帝:「《針灸論》上說:『要傳給對的人,不適合的人不能教導。』要怎麼知道誰是適合的人呢?」
黃帝回答:「要根據每個人的特質和能力來判斷,才能讓他們學有所成。」
雷公問:「我想知道要如何判斷每個人的能力?」
黃帝說:「
- 眼睛明亮的人,可以讓他觀察氣色。
- 耳朵靈敏的人,可以讓他聽診聲音。
- 口才好又反應快的人,可以讓他傳達理論。
- 說話慢條斯理又沉穩,手巧又心思縝密的人,可以讓他學習針灸,處理氣血失調,並觀察陰陽病變。
- 關節柔軟,心性平和的人,可以讓他學習導引吐納。
- 言語刻薄又輕視別人的人,可以讓他學習用口水治療癰疽、唸咒治病。
- 指甲粗糙、手有毒性、做事容易傷人的人,可以讓他學習用手按壓積塊和麻痺。
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醫術才能發揚光大。如果沒有找到對的人,醫術就不會有成就,老師也得不到名聲。所以才說:『要傳給對的人,不適合的人不要傳授。』這就是這個道理。
說到手有毒性的人,可以拿一隻烏龜做實驗,把烏龜放在容器底下,然後用手按住容器,五十天後烏龜就會死去。如果換成手沒有毒性的人,烏龜會再次活過來,恢復原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