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回本書目錄

1.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歧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

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併,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澀者,風痺也。尺膚麤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甚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麤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免有加,立死。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痺,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

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

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間青脈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也。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

故曰:冬傷於寒,春生病熱;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僻,夏傷於暑,秋生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白話文: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黃帝問岐伯說:「我想不觀察面色、不把脈,只通過診察尺膚(前臂內側皮膚)來判斷疾病,從外在表現推知內在病情,該怎麼做?」

岐伯回答:「觀察尺膚的鬆緊、大小、滑澀,以及肌肉的堅實或脆弱,就能確定病情。例如:

  • 若眼瞼微腫如剛睡醒,頸部脈搏跳動明顯,時常咳嗽,按壓手腳凹陷不起,是風水或膚脹病。
  • 尺膚滑潤如油脂,多為風症;尺部肌肉鬆軟無力,可能肢體懈怠、嗜睡,若伴隨消瘦,則是寒熱病,難治。
  • 尺膚乾澀為風痹;粗糙如魚鱗,可能有水飲停積。
  • 尺膚發熱且脈搏強躁,是溫病;若脈盛大而滑,病情將好轉。
  • 尺膚寒冷、脈細弱,多見腹瀉氣虛;尺膚先熱後冷或先冷後熱,均屬寒熱病。

局部發熱對應病症:

  • 肘部獨熱:腰以上有熱。
  • 手掌獨熱:腰以下有熱。
  • 肘前熱:胸前熱;肘後熱:肩背熱。
  • 手臂中部熱:腰腹熱;肘後下三四寸熱:腸中有寄生蟲。
  • 掌心熱:腹中熱;掌心寒:腹中寒。
  • 手掌魚際泛青脈:胃寒。
  • 尺膚灼熱且人迎脈盛大,可能失血;尺膚堅硬脈極細弱,氣短煩悶加重,會猝死。

目色與疾病關係:

  • 目赤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若黃色不明顯,病在胸中。
  • 眼痛伴赤脈:從上而下為太陽病,從下而上為陽明病,從外向內為少陽病。
  • 寒熱病中,赤脈延伸至瞳孔,一脈主一年內死,依此類推。

其他診斷:

  • 齲齒痛按陽明經,局部發熱對應患處。
  • 血脈色多赤為熱,多青為痛,多黑為久痹;若混雜出現且身痛、面色微黃、齒垢指甲黃,是黃疸。
  • 嗜臥、小便黃赤、脈細澀者,食慾不振。

脈象與預後:

  • 寸口脈與人迎脈大小浮沈相近,病難癒。
  • 女子手少陰脈(神門穴)搏動明顯,可能懷孕。
  • 嬰兒頭毛逆豎或耳現青脈,預後不良;大便帶血、脈細手腳冷難治,若手腳溫則易癒。

四時與疾病規律:

  • 陰陽轉化: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 季節致病:冬傷寒春發熱病,春傷風夏腹瀉,夏傷暑秋瘧疾,秋傷濕冬咳嗽,此為四時相應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