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回本書目錄

1.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聞刺有五衛,奈何?歧伯曰:固有五衛,一曰振埃,二曰發蒙,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黃帝曰:夫子言五衛,余未知其意。歧伯曰: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也;發蒙者,刺府俞,去府病也;去爪者,刺關節肢絡也;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俞也;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寫有餘不足,相傾移也。

黃帝曰:刺衛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余不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歧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飼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於振埃。黃帝曰:善。取之何如?歧伯曰:取之天容。黃帝曰:其咳上氣窮拙胸痛者,取之奈何?歧伯曰:取之廉泉。黃帝曰:取之有數乎?歧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者,血變而止。帝曰:善哉。

黃帝曰:刺衛言發蒙,餘不得其意。夫發蒙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府俞,去府病,何輸使然,願聞其故。歧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刺之大約,鍼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蒙耳,尚疾於發蒙也。黃帝曰:善。願卒聞之。歧伯曰:刺此者,必於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黃帝曰:善。何謂聲聞於耳?歧伯曰: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鍼也。黃帝曰:善。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黃帝曰:刺衛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願卒聞之。歧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榮然有水,不上不下,鈹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

黃帝曰:刺衛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俞,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歧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腊乾益燥,飲食不讓美惡。黃帝曰:善。取之奈何?歧伯曰: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痕,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於徹衣。黃帝曰:善。

黃帝曰:刺衛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寫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歧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復,顛倒無常,甚於迷惑。黃帝曰:善。取之奈何?歧伯曰:寫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鍼若此,疾於解惑。黃帝曰:善。請藏之靈蘭之室,不敢妄出也。

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邪,何謂五邪?歧伯曰:病有持癰者,有容大者,有狹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黃帝曰:刺五邪奈何?歧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癉熱消滅,腫聚散亡,寒痺益溫,小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

凡刺癰邪,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脆道更行,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諸陰陽過癰者,取之其輸寫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奪其有餘,乃益虛。剽其通,鍼其邪,肌肉親視之,毋有反其真,刺諸陽分肉間。

凡刺小邪,日以大,補其不足,乃無害。視其所在,迎之界,遠近盡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費,刺分肉間。

凡刺熱邪,越而蒼,出遊不歸,乃無病。為開通,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徐來,致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

黃帝曰:官鍼奈何?歧伯曰:刺癰者,用鈹鍼;刺大者,用鋒鍼;刺小者,用員利鍼;刺熱者,用纔鍼;刺寒者,用毫鍼也。

請言解論,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下有漸洳,上生葦蒲,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根莖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泄,皮淖澤。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擊凍,善用鍼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搏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

用鍼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于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用鍼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寫之,此所謂解結也。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寫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痺,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歧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歧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并而充身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虛邪之中人也,洒晰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痺;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痒。留而不去,則痺。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虛邪偏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白話文:

五種刺法,應對五種病症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針灸有五種防禦性的刺法,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岐伯回答:「的確有這五種,分別是:振埃發蒙去爪徹衣解惑。」

黃帝接著問:「您說的這五種名稱,我還不太懂是什麼意思。」

岐伯解釋:「

  • 振埃:是指針刺身體表面的經絡,用來治療屬於陽經的病症。
  • 發蒙:是指針刺經絡中的府俞穴,用來治療內臟的疾病。
  • 去爪:是指針刺身體的關節和四肢經絡。
  • 徹衣:是指徹底針刺所有陽經上的奇穴
  • 解惑:是指徹底弄懂如何調整陰陽,針對身體多餘或不足的地方進行針灸,讓陰陽平衡。」

「振埃」:治療呼吸急促,胸口鬱悶

黃帝:「您說的『振埃』,是指針刺外經,治療陽經病症。但『振埃』這個詞,我還是不明白。請您詳細解釋一下。」

岐伯:「振埃,是指身體陽氣嚴重逆流向上,充滿整個胸腔,導致病人呼吸急促、喘不過氣,坐著都覺得困難,甚至連一點點灰塵或煙霧都無法忍受,呼吸困難得幾乎停滯。這種病症的發作速度,比塵土飛揚還要快,所以才叫振埃。」

黃帝:「說得好!那要怎麼治療呢?」

岐伯:「只要針刺天容穴。」

黃帝又問:「如果是劇烈咳嗽、上氣不接下氣、胸口疼痛的人,又該怎麼辦?」

岐伯伯:「那就針刺廉泉穴。」

黃帝:「那針灸時有沒有什麼規矩或次數限制?」

岐伯:「針刺天容穴時,深度不要超過一分;針刺廉泉穴時,只要見到血色改變就該停止。」

黃帝:「說得太好了!」


「發蒙」:治療耳聾目盲

黃帝:「您說的『發蒙』,是指針刺府俞穴,治療內臟的病症。但『發蒙』這個詞,我還是不明白。對我來說,『發蒙』指的是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清。為什麼您說要針刺府俞穴,這是哪個穴道在起作用呢?請您解釋原因。」

岐伯:「您的問題問得太棒了!這正是針灸最核心的精髓、最神奇的技術,它的奧妙即使是口頭講解或寫成書,都無法完全表達。我只能說,治療『發蒙』的速度,比讓一個人從矇昧中清醒過來還要快。」

黃帝:「說得好!請您繼續詳細說明。」

岐伯:「要治療這種病症,必須在中午針刺聽宮穴。針尖要準確刺到穴道深處,讓病人聽到聲音,這就是這個穴道發揮作用的關鍵。」

黃帝:「說得好!但什麼叫做『讓病人聽到聲音』?」

岐伯:「針刺時,要用手緊緊按住病人的兩個鼻孔,然後快速將針刺進去。這時,病人就會聽到針頭發出的聲響。」

黃帝:「說得好!這就是所謂的,當我們看不到病灶時,透過聽覺來判斷;當我們能看到病灶時,則直接下針。這就是醫者和神明互相契合的境界啊。」


「去爪」:治療關節腫脹,行動不便

黃帝:「您說的『去爪』,是指針刺關節和四肢經絡,我還是不太明白。請您詳細解釋一下。」

岐伯:「腰椎和脊椎,是人體的大關節;大腿和小腿,是人體用來行走跑跳的工具;生殖器則像是身體的機關,與精氣和體液的通道有關。如果飲食不正常,情緒起伏不定,體內的津液就會過度累積,往下流到睪丸,導致氣血不通,睪丸一天比一天腫大。這會讓病人彎腰時不方便,也無法正常行走。這種病,就像水腫一樣,水液停留在身體裡,既不上升也不下降,只能用鈹針來治療。它的外觀腫脹明顯,無法遮掩,所以稱作去爪。」

黃帝:「說得好!」


「徹衣」:治療全身發熱

黃帝:「您說的『徹衣』,是指徹底針刺所有陽經上的奇穴,但並沒有固定的穴位。請您詳細解釋一下。」

岐伯:「這是一種陽氣過盛、陰氣不足的病症。陰氣不足,身體內部就會發熱;陽氣過盛,身體外部也會發熱。內外兩股熱氣交織在一起,就像懷裡揣著一塊燒紅的炭火。病人害怕接觸衣服或被褥,因為它們會讓熱氣更難散發。這時,皮膚的毛孔會緊閉,汗水排不出來,嘴唇和舌頭乾燥枯槁,即使吃東西,也分不出好壞。這種病的發作速度,比脫掉衣服還要快,所以稱作徹衣。」

黃帝:「說得好!那要怎麼治療?」

岐伯:「針刺天府穴大杼穴三次,然後再針刺中膂穴來祛除熱氣。接著,再補足手太陰肺經的氣,來幫助排汗。當熱氣消除,汗水減少時,病症緩解的速度,比脫掉衣服還要快。」

黃帝:「說得好!」


「解惑」:治療神智混亂

黃帝:「您說的『解惑』,是指徹底弄懂如何調整陰陽、處理多餘和不足的氣血。那麼,『惑』又是如何解開的呢?」

岐伯:「當身體被大風邪氣侵襲,血脈氣血分布不均,有的地方不足,有的地方過剩,導致身體重心不穩、搖搖晃晃,分不清東西南北,感覺忽上忽下,反覆顛倒,這種混亂程度,比迷惑還要嚴重。」

黃帝:「說得好!那要怎麼治療?」

岐伯:「針對氣血過多的地方,掉它;氣血不足的地方,足它。讓陰陽恢復平衡。用針灸治療,緩解的速度,比解開迷惑還要快。」

黃帝:「說得好!我要把這些珍貴的醫理,收藏在靈蘭密室裡,不敢隨便外傳。」


五種邪氣,五種針法

黃帝問:「我聽說邪氣有五種,是哪五種呢?」

岐伯:「疾病有像癰瘡一樣的、有腫脹巨大的、有腫脹狹小的、有發熱的、有寒冷的,這就是五種邪氣。」

黃帝:「那要怎麼針刺這五種邪氣呢?」

岐伯:「治療五種邪氣的方法,不出五個章節的範圍:

  • 癉熱邪氣會被消除,腫塊邪氣會消散。
  • 寒痺邪氣會溫暖起來,狹小邪氣會擴大變成正常的樣子。
  • 巨大邪氣一定會被驅除。

我來詳細說明這些方法:

  • 癰瘡邪氣:針刺時不要對著腫塊,而是要轉移路徑,改變它的性質,讓它無法形成膿瘡。要讓邪氣離開它原本的位置,不安於現狀,最後就會自行消散。所有經過癰瘡的陰陽經絡,都要針刺並且瀉除邪氣。
  • 巨大邪氣:要讓它一天比一天變小,透過針灸瀉掉它多餘的氣血,讓它變得虛弱。針刺它主要經過的經絡,並仔細觀察肌肉的變化,確認沒有偏離原本的針刺方式,針刺的部位是在陽經的肌肉間。
  • 狹小邪氣:要讓它一天比一天變大,透過針灸補足它不足的氣血,就不會有害處了。找到它所在的位置,從它旁邊的穴位下針,遠近的穴位都要針到,讓它無法向外侵犯,最後就會自己消失,針刺的部位是在肌肉間。
  • 發熱邪氣:要讓熱氣被疏通,讓它像蒼鷹一樣遠走高飛,不再回來,病就好了。要為它打開通道,打開門戶,讓邪氣能夠順利排出,病症就會痊癒。
  • 寒冷邪氣:要讓它一天比一天溫暖。下針時要輕輕進出,讓病人的精氣神能集中。當門戶都關閉,氣血不再分散時,虛實就能調和,寒氣就能被驅散了。」

針具與天地的關係

黃帝:「針具要如何使用呢?」

岐伯:「針刺癰瘡鈹針;針刺巨大邪氣用鋒針;針刺狹小邪氣用圓利針;針刺發熱邪氣用纔針;針刺寒冷邪氣用毫針。」

「接下來,我將解釋這些道理,它們與天地萬物互相呼應,與四季變化互相配合。人體就是天地的一部分,所以這些道理可以解釋人的疾病。例如,在低窪潮濕的地方會長出蘆葦和香蒲,這讓我們知道根據不同形狀和氣候,生物的多少也會不同。陰陽,就像寒冷和炎熱。天氣熱時,會下雨滋潤大地,植物的根莖會缺少汁液,這時人的氣血會浮於體表,皮膚鬆弛,毛孔張開,氣血減少,大量出汗,皮膚濕潤。天氣冷時,土地結冰,水變成冰塊,這時人的氣血會集中在體內,皮膚緊緻,毛孔閉合,沒有汗水,氣血旺盛,肌肉緊繃。在這種時候,即使是擅長疏導水流的人,也無法疏通結冰的河道;擅長挖地的人,也無法敲開凍土。同樣地,擅長用針灸的人,也無法治療四肢冰冷的病症。因為血脈凝結,無法流動,也不能馬上將它變軟。所以,就像疏通水流的人,必須等到天氣變暖,冰雪融化,水才能流動,土地才能挖掘一樣。人體的經脈也是如此。

治療四肢冰冷的病症時,必須先用熱敷來調和經絡,熱敷手掌、腋下、手肘、腳、脖子和脊椎,讓火氣流通,血脈才能流動。然後,再根據病情下針:如果脈搏柔和濕潤,就針刺讓它恢復正常;如果脈搏堅硬緊繃,就針刺讓它破散開來,直到氣血往下走,這就是所謂的解開鬱結。」


針灸的奧妙:調和氣血

「使用針灸的關鍵,在於調和氣血。氣血會聚集在脾胃,然後通往營衛之氣,讓它們各走各的路。宗氣會停留在胸口,向下走的會流進氣街,向上走的會流進呼吸道。所以,當四肢冰冷時,宗氣無法往下走,脈管裡的血液就會凝結停滯,如果不用熱敷來調和,就無法治療。

用針灸的人,必須先摸摸病人的經絡,感覺是充實還是空虛。摸一摸、按一按、彈一彈,觀察哪裡有反應,然後才下針。如果六條經絡都調和了,就叫做沒有生病;即使生病了,也會自行痊癒。如果有一條經絡,上半部充實、下半部空虛不通暢,那一定是有一條橫向的絡脈過於旺盛,影響了主要的經絡,導致它不通。這時要找到它,並瀉掉它,這就是所謂的解開結節

如果是上半身發冷、下半身發熱,要先針刺脖子上的足太陽經,並讓針留在裡面久一點。針刺後,再熱敷脖子和肩膀,讓熱氣往下走,直到上下協調為止,這就是所謂的將氣往上推。如果是上半身發熱、下半身發冷,要找到虛弱凹陷的經絡,針刺它,讓氣往下走,直到恢復正常,這就是所謂的將氣往下引

如果全身發高燒,神智瘋狂,說胡話、看到或聽到不存在的東西,要觀察足陽明經大的絡脈,並針刺它們。如果是虛弱引起的,就它;如果是氣血充實引起的,就掉它。讓病人平躺,醫生站在病人的頭部,用雙手四指夾住並按壓頸部的動脈,按住一段時間後,再向下推到鎖骨,然後再回到原來的動作,直到熱氣消退為止。這就是所謂的將熱氣推散。」


邪氣導致多種疾病

黃帝問:「為什麼一條經絡會引發幾十種不同的病症?例如疼痛、癰瘡、發熱、發冷、發癢、麻痺或感覺遲鈍等等,變化無窮無盡,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這都是邪氣所引起的。」

黃帝:「我聽說氣有真氣正氣邪氣。什麼是真氣?」

岐伯:「真氣,是我們從父母那裡繼承來的,以及從食物中吸收的營養,用來充實身體的氣。正氣,是正常的風,從某個方向吹來,它既不是實邪,也不是虛邪。邪氣,是會傷害人的虛風,它侵入人體很深,無法自行離開。正風侵入人體較淺,會自己離開,因為它的氣勢柔弱,無法戰勝真氣,所以會自行消散。

虛邪侵入人體時,會讓身體打冷顫、形體動搖、汗毛豎立、毛孔打開。如果它侵入得深,會:

  • 和骨頭相搏鬥,就變成骨頭的麻痺
  • 和筋絡相搏鬥,就變成筋攣
  • 在血脈中搏鬥,就變成血脈不通;不通暢就會形成癰瘡
  • 和肌肉、衛氣相搏鬥:陽氣勝出就發熱;陰氣勝出就發冷。

發冷時,真氣會離開,身體變得虛弱,寒氣就會與皮膚之間的氣血相搏鬥。如果氣血往外發散,毛孔打開,汗毛豎立,氣血來回流動,就會感到。如果停留在體內不走,就會麻痺。如果衛氣無法流動,就會感到感覺遲鈍

如果虛邪只侵入身體的一半,而且深入內部,停留在營氣衛氣中,當營衛之氣漸漸衰弱,真氣離開,邪氣獨自留下,就會變成半身不遂。如果邪氣侵入得淺,就會導致半邊身體的經脈疼痛。

虛邪如果深入人體,寒氣和熱氣交錯搏鬥,長期停留在體內:

  • 寒氣勝過熱氣,骨頭就會疼痛,肌肉會枯萎。
  • 熱氣勝過寒氣,肌肉就會腐爛化膿,如果傷到骨頭,就會變成骨蝕

如果筋絡因為邪氣而無法伸直,邪氣停留在裡面不走,就會形成筋溜

如果氣血在某處凝結,衛氣也停滯在那裡不走,津液長期停留,就會形成腸溜。這種病可能要好幾年才會形成,用手按下去是軟的。

如果氣血凝結在某處,津液也停滯在那裡,邪氣侵入,凝結會一天比一天嚴重,聚集在一起,就會形成昔瘤。用手按下去是硬的。

如果凝結深入骨頭,氣血聚集在骨頭裡,骨頭和氣血結合,一天比一天腫大,就會形成骨疽

如果凝結在肌肉裡,宗氣聚集,邪氣停滯不走:如果有熱氣,就會化膿,變成膿瘍;如果沒有熱氣,就會變成肉疽

所有這些病症,它們發病的位置雖然不固定,但都有各自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