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靈樞》 (78)
《黃帝內經靈樞》 (78)
1. 歲露論第七十九
虛邪入客於骨而不發於外,至其立春,陽氣大發,腠理開,因立春之日,風從西方來,萬民又皆中於虛風,此兩邪相搏,經氣結代者矣。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命曰遇歲露焉。因歲之和,而少賊風者,民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矣。黃帝曰:虛邪之風,其所傷貴賤何如,候之奈何。
少師答曰: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宮,其日西北風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北風,春,民多死。正月朔日,平旦北風行,民病死者,十有三也。正月朔日,日中北風,夏,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時北風,秋,民多死。終日北風,大病,死者十有六。正月朔日,風從南方來,命曰旱鄉,從西方來,命曰白骨,將國有殃,人多死亡。
正月朔日,風從東方來,發屋,揚沙石,國有大災也。正月朔日,風從東南方來,春有死亡。正月朔日,天和溫,不風,糴賤民不病,天寒而風,糴貴民多病。此所謂候歲之風,殘傷人者也。二月丑,不風,民多心腹病。三月戌不溫,民多寒熱。四月已不暑,民多癉病。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
諸所謂風者,皆發屋,折樹木,揚沙石,起毫毛,發腠理者也。
白話文:
歲露論第七十九
體內虛弱之邪氣侵入骨骼,卻未發作於體表。直到立春時節,陽氣勃發,肌膚毛孔舒張,而立春之日恰逢西風來襲,百姓又普遍體虛,因此這兩種邪氣互相搏鬥,經絡氣血運行受阻。所以,遇到風雨交加之時,便稱之為「遇歲露」。一年之中,風寒較少,百姓便少生病少死亡;如果一年之中風寒邪氣盛行,寒暖失調,則百姓就會多病多死。黃帝問道:體虛所感的風邪,會傷害到哪些人,又該如何預測呢?
少師回答:正月初一,太一星居於天留宮,如果當天西北風吹而無雨,則人民多死。正月初一清晨吹北風,春天便會死很多人。正月初一清晨北風吹起,百姓生病死亡者,將達十三分之一。正月初一中午吹北風,夏天便會死很多人。正月初一傍晚吹北風,秋天便會死很多人。終日吹北風,則大病流行,死亡者將達十六分之一。正月初一,風從南方來,叫做「旱鄉」;從西方來,叫做「白骨」,將會導致國家有難,人民大量死亡。
正月初一,風從東方來,會掀起屋頂,揚起沙石,國家將有大災。正月初一,風從東南方來,春天就會有人死亡。正月初一,天氣溫和不刮風,糧食便宜,百姓不生病;天氣寒冷且刮風,糧食昂貴,百姓就會多病。這就是所謂的觀察一年之風,來判斷它對人體傷害的預測方法。二月丑日不刮風,百姓多患心腹之疾。三月戌日不溫暖,百姓多患寒熱病。四月已日不炎熱,百姓多患癉疾(一種慢性病)。十月申日不寒冷,百姓多暴亡。
所有所謂的風,都會掀起屋頂,吹折樹木,揚起沙石,使毛髮豎起,肌膚毛孔張開。
2. 大惑論第八十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嘗上於清冷之臺,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余私異之,竊內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博獨眩,披髮長跪,俛而視之,後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氣使然。
歧伯對曰: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朿,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
目者,五藏六府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黃帝曰:余疑其然。
余每之東苑,未嘗不惑,去之則復,余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歧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惑,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歧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黃帝曰: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歧伯曰:精氣并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穀消故善饑,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黃帝曰: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歧伯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歧伯曰: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蹻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歧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故多臥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
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歧伯曰:邪氣留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
黃帝曰:善。治此諸邪,奈何。歧伯曰:先其藏府,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者寫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
白話文:
黃帝問歧伯說:「我曾經登上高處的清涼台,走到一半時回頭看,再往前爬行,就感到迷惑。我私下覺得奇怪,內心疑惑,試著閉上眼睛,又試著張開眼睛,靜下心,安定氣息,但很久都無法解除迷惑。接著,又感到頭暈眼花,披散頭髮長跪在地上,低下頭看,過很久都無法停止這種感覺。突然間就這樣發生,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歧伯回答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眼睛,形成眼睛的精華。眼睛的眼窩是精華的住所,骨的精華形成瞳孔,筋的精華形成黑眼球,血的精華形成脈絡,眼窩的氣的精華形成白眼球,肌肉的精華形成約束力。這些精華裹挟著筋、骨、血、氣,與脈絡匯合成為一條連繫,向上通往大腦,再從脖子後方出來。所以,當邪氣侵入脖子,正好遇到身體虛弱的時候,邪氣就會深入,沿著眼部的連繫進入大腦,進入大腦後就會導致大腦暈眩,大腦暈眩就會牽引眼部的連繫,使之緊張。眼部連繫緊張,眼睛就會感到眩暈轉動。如果邪氣干擾精華,邪氣所侵犯的部位不相同,精華就會散亂。精華散亂,就會視線模糊,看到重影。
眼睛是五臟六腑精華的匯聚之處,是營衛之氣、魂魄之氣經常活動的地方,也是神氣產生的場所。所以,精神過度勞累,魂魄就會散亂,意志也會迷失。因此,瞳孔和黑眼球效法陰,白眼球和紅色的脈絡效法陽。陰陽相互協調傳送,眼睛才能明亮。眼睛是心臟的使者,心臟是神氣的住所。所以,如果神氣混亂而不能正常運轉,突然看到不尋常的景象,精神、魂魄就會散亂不和,這就是所謂的迷惑。黃帝說:我認為是這樣。」
「我每次到東苑,都感到迷惑,離開後就恢復正常。我是否因為到東苑特別勞神,才會這樣與眾不同呢?」歧伯說:「不是這樣的。當心中有所喜愛或厭惡時,如果突然產生迷惑,就會導致精氣混亂,視線模糊,所以才會感到迷惑。當神氣移轉後,迷惑就會恢復正常。因此,輕微的稱為迷,嚴重的稱為惑。」
黃帝問:「人容易健忘,是什麼氣導致的呢?」歧伯說:「上焦的氣不足,下焦的氣有餘,腸胃飽滿而心肺虛弱,虛弱導致營衛之氣停留在下半身,很久不能按時上行,所以容易健忘。」
黃帝問:「人容易感到飢餓但不喜歡吃東西,是什麼氣導致的呢?」歧伯說:「精氣積聚在脾臟,熱氣停留在胃中。胃有熱就會消化食物,食物消化快所以容易感到飢餓,而胃氣上逆,就會導致胃脘寒冷,所以不喜歡吃東西。」
黃帝問:「生病而無法入睡,是什麼氣導致的呢?」歧伯說:「衛氣不能進入陰分,總是停留在陽分。停留在陽分就會導致陽氣旺盛,陽氣旺盛就會導致陽蹻脈亢盛,衛氣不能進入陰分就會導致陰氣虛弱,所以眼睛無法閉合。」
黃帝問:「眼睛生病而無法看東西,是什麼氣導致的呢?」歧伯說:「衛氣停留在陰分,不能運行到陽分。停留在陰分就會導致陰氣旺盛,陰氣旺盛就會導致陰蹻脈充盛,衛氣不能進入陽分就會導致陽氣虛弱,所以眼睛閉合。」
黃帝問:「人容易貪睡,是什麼氣導致的呢?」歧伯說:「這種人腸胃大,皮膚濕潤,肌肉鬆散。腸胃大導致衛氣停留的時間長,皮膚濕潤導致肌肉鬆散,衛氣運行緩慢。衛氣白天在陽分運行,夜晚在陰分運行,陽氣耗盡就會入睡,陰氣耗盡就會醒來。所以,腸胃大,衛氣停留時間就長,皮膚濕潤,肌肉鬆散,衛氣運行就慢,停留在陰分的時間也長,衛氣不清澈,就會想睡覺,所以容易貪睡。如果腸胃小,皮膚光滑而鬆弛,肌肉緊實,衛氣停留在陽分的時間就長,所以睡眠較少。」
黃帝問:「如果不是因為經脈失調,而是突然間貪睡,是什麼氣導致的呢?」歧伯說:「邪氣停留在上焦,導致上焦閉塞不通。吃了東西就像喝湯一樣,衛氣長時間停留在陰分而不運行,所以突然間就容易貪睡。」
黃帝說:「很好。要如何治療這些邪氣呢?」歧伯說:「首先要調理臟腑,消除小的過失,然後調整氣息。實證就用瀉法,虛證就用補法。必須先明確了解他的身體和精神的痛苦與快樂,才能確定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