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回本書目錄

1. 上膈第六十八

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蟲為下膈。下膈者,食焠時乃出,余未得其意,願卒聞之。歧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以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其癰在管內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黃帝曰:刺之奈何?歧伯曰: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內益深,逐而刺之,毋過三行,察其沈浮,以為深淺。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憺無為,乃能行氣,後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白話文:

上膈第六十八

黃帝說:「氣滯導致上膈症,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這我已經明白了。但蟲積引發的下膈症,食物過了一整天才吐出,我還不太清楚其中的道理,希望詳細聽聽。」

岐伯回答:「情緒喜怒無常、飲食不節制、寒溫失調,會使寒濕汁液流入腸中。寒液積聚腸道,寄生蟲受寒就會蟄伏聚集,盤踞在下脘部位,導致腸胃脹滿,衛氣無法運行,邪氣滯留。當人進食時,蟲受食物吸引向上鑽動,下脘因而空虛,邪氣便趁虛而入。積聚的邪氣長期停留,便形成癰腫。癰腫若在下脘內部,按壓時痛感深沈;若在外部,則癰腫顯露而痛感浮淺,患處表面發熱。」

黃帝問:「該如何針刺治療?」

岐伯說:「輕按癰腫處,觀察氣血走向。先淺刺周圍,再逐漸加深,反覆針刺不超過三次。根據癰腫的深淺調整刺法。針刺後必須熱熨,讓熱氣透入體內,每日持續使內部溫熱,邪氣逐漸衰退,大的癰腫便會潰散。同時配合禁忌調養,清除內在病根,保持心境平和無欲,才能暢通氣血。之後服用鹹苦味的藥物,幫助消化穀食,使機能恢復正常。」